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3)
我們所有相信佛法的人,我們去學習佛法,當然前五識有幫助。但主要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學習佛法,一開始就是資糧位,或者說是「外凡位」,再進一步就是「加行位」,或者說是「內凡位」。
資糧位就是准備的階段,初來到佛教裏,多少有了信心,開始學習佛法,從語言文字上學習佛法,學習一些修行的方法,也做一些善事功德,這就是准備的階段,叫做資糧位,也叫「外凡位」。
「外凡位」是什麽意思呢?雖然他信了佛,在學習佛法,但他還是個凡夫。「凡夫」是怎樣的特性呢?就是向外攀緣,比如說我們拜佛,我們雖然沒證聖道,但是我們現在也拜佛,總是認爲佛在那邊,心中向外攀緣,並不是說向外攀緣就不好,這個准備的階段就是這樣子。
「加行位」就是准備好了,努力的開始修行,開始修行時他的特徵是向內,不是向外攀緣,而是向內來用功修行,這個「內」,或者說是「自心」,常常看自己的心。
我們是生於末法時代,我們沒有看見佛,但從印度翻譯過來的經論上看,我們也可以知道,佛在世的時候,這個比丘是怎麽用功修行,比丘用功修行主要是聞、思、修,就是修四念處觀,不像我們上早殿,就是念,把大悲咒、彌陀經、楞嚴咒念會了就是修行。
但是佛在世的時候,我們從經典上看,比丘修行不是這樣子,是什麽呢?是修四念處,主要是修四念處觀,或一開始修數息觀、不淨觀。早晨起來也好,晚間也不能就睡覺,也還是修這個,除了乞食之外,一天就是經行、靜坐。靜坐、經行。再不然就聽佛說法,就是修四念處觀,是這樣用功修行。
從事實上看,佛在世的時候,很多出家人,也很多再家居士得聖道了,佛滅度後五百年或一千年,也還有人得聖道,也很多。一千多年,二千多年以後,就逐漸少了,得聖道就少了,但也不能說一個也沒有,但是少了,這也可以知道,修四念處可以得聖道,我們可以肯定的這樣說,加行位就是努力的去修四念處,不向外攀緣。
內凡位的「內」也可以說是「理」,「理」就是他用功修行的時候,從聞思得來的智慧,常去觀察這個道理。「道」就是向道上會,靜坐時,眼睛閉上,觀察這四念處,經行時,眼睛沒閉上,看到什麽事,也能向道上會。
向道上會,這件事非常重要,就是你遇上什麽境界,不要隨外邊轉,如禅宗的語錄說:你不要隨老和尚的舌頭轉,就是他說話是一回事,你總要向道上會。其實我們一般的人,就是隨人家的舌頭轉,人家說我好,心裏就歡喜了,要是诃斥你,心裏就不高興了,這就隨人的舌頭轉。
現在修行的次位,說是「內凡」,就是他雖然是凡夫,但心不向外攀緣,你說話不能轉動他,他能向道上會,能有這樣的程度,就叫做「內凡」。常能夠向道上會,修四念處觀,忽然有一天,你得無生法忍,見道了,見到真理,不是口頭說的,不是聽人講的,是你自己內心發出光明的智慧,心裏有燈了,即心燈。心裏不黑暗,有光明的智慧,把真理是什麽現出來,這時候心裏得大歡喜,叫「歡喜地」。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不一樣,小乘主要是修無我觀,修不淨觀也是很重要,但見道的時候,一定是觀察無我、無我所。大乘佛法也需要無我觀,但同時也能觀一切法空,所以有我空、法空。這時候就得大歡喜,所以叫做歡喜地,也有叫「極喜地」。歡喜到了極點。
這個地方就是關系到煩惱的問題,我們的煩惱,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分別生起來的煩惱,你不要這樣分別,煩惱就沒有,比如說我們執著有我,執著有我,是由自己的虛妄分別有一個我。
比如他會這樣想,船在海上行,但是一定有個造船的人。說我們的身體色、受、想、行、識,這樣子,那樣子,其中一定有個主宰者,如船一定有船長來指導,我們色、受、想、行、識也有個主宰者,指揮者,那就是我,這樣思惟。他會從世間其他的事情上逐漸分別,會想到身體有我,這就是由自己的虛妄分別有的。另一種是跟人學的,跟老師學的,老師教你怎麽怎麽有個我,這是分別有的煩惱。
「俱生」就不是,不需要別人教,也不需要學,與生俱來就有這種煩惱,應運的就有這種煩惱,不需要去作意分別。譬如執著有我,有「分別」有的,有「俱生」有的,在見道的時候,就把分別的我執沒有了,俱生而有的我執還有,所以初果、二果、叁果。俱生而有的我執還有,阿羅漢就沒有另外所說的「法執」,就是「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乃至佛菩薩,我們對世間上的一切法,我們凡夫都是有執著,這裏邊有分別而有,也有俱生而有,有這種分別。
在初歡喜地時,分別而有的我執、法執都斷掉了,而俱生的我執、法執,還是有的。
「發起初心歡喜地」,這「發」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我們在凡夫的時候,我們的第六意識是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但是要是修學聖道,得聖道時轉識成智,第六意識就變成妙觀察智,這妙觀察智什麽時候才出現了?就是發起初心歡喜地。就是在初歡喜地時發出來的,出現這妙觀察智。我們凡夫的心,當然無始劫來,就是這樣子,要是到聖位時,就在歡喜地之初。
一切聖人在初歡喜時開始的,誰是最初的聖人?就是初歡喜地時,是聖位的開始,最初的時候,所以叫做初心,到初心歡喜地時,這個時候妙觀察智出現了。所以叫做發起初心歡喜地。
「妙觀察智」這個智慧是通於根本智,也通於後得智,你見到真理,那一念無分別的,清淨無漏的智慧就是根本智。等「根本智」成就以後,自然會得「後得智」。
這「後得智」是有分別的,能通達無量無邊的佛法,自然還是有限的,因還沒成佛,通達無量無邊的佛法,能爲衆生宣揚佛法,也可能現出種種的神通道力,能廣度衆生的這都是妙觀察智的作用。妙觀察智能通達一切佛法的自相、共相的不同。
「自相」就是這件事它本身有這種相貌,其他的法上沒有。如地、水、火、風。地是堅相,水是濕相,火是熱相,風是動相。每一法上有它本身特別的相貌,那就是自相。「共相」就是所有一切法共一個相貌,如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的、空的、無我的。那麽這就是共相,這有多種解釋。
妙觀察智能通達一切相,得到初歡喜地,這件事也是各式各樣。有的菩薩得「信、進、念、定、慧」這個定的善根強,他可能先得定,而後得初歡喜地,這樣的菩薩,可能就有神通,有的人智慧特別強,「定」的善根沒那麽強,那麽他就先見聖道,先得初歡喜地,也還沒得定,也有這種情形。
我們從阿羅漢的情形就可看出來,有的還沒得阿羅漢時,他很有學問,得阿羅漢後,情形就不同了,有的人在家時沒讀什麽書,出家以後就修四念處,也得阿羅漢了,但他的辯才就不如有學問的好,也是有這種情形,而菩薩也是一樣,也有種種的情形的不一樣。現在說「發起初心歡喜地」妙觀察智在這時候出現,那麽也就不同了。
「俱生猶自現纏眠」。發起了初心歡喜地,成就了妙觀察智,這時候很好了,但是他有所不足,他的俱生煩惱還在,猶自現纏眠,這個「纏」就是纏縛,是煩惱的現行,纏煩惱活動出來時,它能纏縛你。
雖然你得初歡喜地,或者是二地,叁地,或者你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了,但是俱生的煩惱還會出現,出現來纏縛這些聖人,聖人還有煩惱的纏縛,還有俱生煩惱的纏縛,所以這叫做「纏」。
「眠」就是煩惱的種子,煩惱還沒活動的時候,好像睡覺了,所以叫做「眠」。成唯識論上解釋說,隨諸有情眠伏藏識,這個煩惱的種子一直隨著你不舍離。
「眠伏藏識」就是它不動,潛伏在阿賴耶識裏,但它隨時會睡醒,醒來它就會活動,所以得了無生法忍的菩薩,有時候他入定,或者是欲界定,或未到地定,或者是四禅八定,他一入定,妙觀察智一現出來時,是無漏的、清淨的境界。這個煩惱種子就不動了,不活動,潛伏在那裏睡覺。但是初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不能常入定,他總要出定,出觀,有時候出觀,有時候入觀,出觀時,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和色聲香味觸法接觸。接觸的時候,有時會失去正念,俱生煩惱就現出活動來了,所以還有纏眠的事,它會現出來,這樣子就表示他的道力還不是太圓滿,但是他是聖人。
我們凡夫,有人說:你出家這麽多年了,你還有煩惱,不要說我們凡夫,連聖人都有煩惱。有時候,我也在想,我們出家人有什麽不對,我們出家人也會議論譏嫌,在家居士也會議論,這法師怎麽怎麽的。議論有好處,你譏嫌他也有好處,警惕一下,我不可以放逸,在家居士會譏嫌,在家居士如此有功德及過失,就是煩惱不容易斷。
所以我們看佛菩薩對於衆生的看法,佛菩薩怎樣看法?我們從經論上看,當然佛菩薩诃斥這些佛教徒,你不可以有煩惱,你怎麽樣用功修行,當然應該這樣講,不然的話,就放逸得更厲害了。我看佛菩薩的意思是:只要你能種善根,佛菩薩就歡喜了。他雖然造了罪,要受惡報,但他有善根,他的罪業可能先受果報,他的善根一發生作用,就可能見佛聞法得無生法忍。
如果說這個人很好,他也很守規矩,但他不栽培善根,不學習般若波羅蜜,那還是有問題,佛菩薩對他還是很擔心。因爲沒有無漏的善根,就很難見佛聞法,見佛聞法也未必就有信心,你要是有栽培了善根,那就不同,見佛時,因他有栽培善根,他就和佛法有緣,和般若波羅蜜有緣,他就能繼續栽培,容易得聖道。
我的意思,出家人要是不對了,你譏嫌他也有點好處,但是他要是栽培善根了,你還是不能輕視他。這個地方說:「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這個歡喜地的聖人,還有這個問題。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我們凡夫,如果懈怠的時候,自己有了煩惱,自己不在乎,自己不努力,還是馬馬虎虎的把光陰都空過了。但是聖人可不…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