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3)▪P2

  ..續本文上一頁是,聖人自己知道,他常能反省自己,如臉上有點不淨,就趕快把它洗掉,所以他就能夠努力的去修行,努力修行就能夠由初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逐漸的一地一地向前進。

  「向前進」這件事,經論上說叁個阿僧只劫,從開始「內凡」叫做勝解行地,就是他開始學習佛法,得到勝解,對佛法有深刻的認識,他對佛法的信心很堅固,根據自己所理解的佛法,繼續發心修行,因還沒見到真理,還要依靠自己的理解去修行,這一段期間,依經論上看要一大阿僧只劫,這麽長的時間,那麽就到「初歡喜地」。初「歡喜地」到第七「遠行地」,又一大阿僧只劫。八「不動地」到十「法雲地」時,又是一大阿僧只劫。要叁個阿僧只劫這麽長的時間,菩薩成佛的時間這麽長,它的原因是因爲他有大悲心,他常去廣度衆生,他又要學習佛法,佛法不是短時期就能學完。

  大智度論上說,連彌勒菩薩等覺菩薩也還要向佛學習,他要自己學習佛法,要修行,要廣度衆生,這時間要很長久,所以佛菩薩要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大福德,大智慧是怎麽來的,是長時期的修行來的,和阿羅漢不同,說阿羅漢不需那麽長的時間,他就能得阿羅漢道了。

  其中有一件事,就是從什麽時候開始來計算第一個阿僧只劫,開始計算劫,在攝大乘論上就講到這幾句話。

  「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

  要具備這個條件。「清淨增上力」這個「清淨」是什麽呢?清淨力就是有善根的人。「有善根」,怎麽知道有善根呢?他能夠對治煩惱,知道自己有煩惱,他能發心對治它,不放縱它,能對治煩惱,叫「清淨力」。

  「增上力」就是他能發廣大的願力,發這個願,種種的願力,各有各的不同。「願」就是他能夠容易遇見善知識,有的人親近善知識很容易,有的人親近善知識很難很難的,因爲自己是個凡夫,若看見一點原因,就不高興了,就同善知識分開了,這個事情也是很常有的事情,自己親近善知識是很困難的。有了廣大的願力,如高僧傳上有的人發願我要童真入道,這是很難得的。

  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堅固」就是他能對治煩惱,實在是在修行了,修四念處觀,對治煩惱,遇見善知識的指導,但他不斷的在用功,還是會遇見困難的,會遇見惡知識,會遇見種種的障道因緣,但是他不退轉,道力還是很堅固,「不動」就是堅固。

  「心升進」就是自己能修四念處觀,又能得善知識的教導,能夠不退轉,繼續的修學佛法,佛法的善根能增進向前進,如果能具足這些條件,那麽第一大阿僧只劫可以開始計算,這樣要一個阿僧只劫,才能到初歡喜地。

  第二阿僧只劫圓滿,就到第七遠行地。遠行地後純無漏。「遠行」怎麽講呢?修行的事情是這樣子,不是純無相的,所以叫有相行的菩薩。「無相行」要到第七遠行地以後,這個時候,他能在他的正念,無分別的智慧一現起的時候,一切相皆不現前,入於無相的境界,這種境界能不間斷,一直相續下去,這樣子他還是有功用,加上力量要注意,叫做「有功用」,才能保持「無相行」的境界。

  要到第八地時,就不需要特別的努力,無相的無分別智能應運的下去,那時候就叫「無功用」,第八地不動地就叫無功用,無功用要到佛才圓滿,不過在第八地就開始無功用了。遠行地就是到有功用的最後邊,所以叫做遠行,同有相的行遠離了,這是一個意思,其次呢,他能超過阿羅漢的境界,因阿羅漢還不能夠一直的無相行,這就叫做遠行地的意思。

  「地」在入中論上說:大悲心和般若的智慧和合起來叫做「地」。這個解釋我認爲好,就是菩薩因有大悲心加上大般若的無相智慧和合起來,他能夠引發出來無量無邊之功德。菩薩廣修功德,廣度衆生,都是由這兩個清淨心發出來的,地能生長萬物,能呵護一切萬物,大悲心和般若波羅蜜能發揮無量無邊之功德,能聚集無量無邊功德,能荷載無量無邊功德,所以叫做「地」。

  遠行地後純無漏:遠行地後就是第八地,第八地的時候純是無漏,叁界的煩惱都降伏了,有的阿羅漢,忽然間發大菩提心,叁界煩惱已斷除了,他這時也是純無漏。要是最初就是菩薩,發菩提心修行的菩薩,菩薩有一件事:留惑潤生。就是煩惱他不完全斷除,把種子還要保留,不叫它動,種子還要保留,保留做什麽呢?就是「潤生」,就是幫助他在叁界裏受生,可以去度化衆生,這樣子他也就緩慢了。

  「純無漏」就是到第八地時,第六意識是完全清淨了,它裏邊一點煩惱也沒有,但第八識還不是純無漏,因裏邊還有煩惱種子。第八識純是無漏,無相的,無功用的,這時候他的妙觀察智和初歡喜地時又不同了,更進一步的圓滿了。所以觀察圓明照大千,他能觀察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觀察一切衆生的根性,觀察一切衆生煩惱的厚薄,善根之深淺,種種的因緣,怎麽樣才能得度,這一切事情他都能觀察。他能有大辯才,大神通,種種方便的廣度衆生,所以叫做圓明。比第六地,第七地圓明,但若比第九地,第十地,佛,當然就不能說圓明。

  圓明照大千:他的智慧能觀照大千世界,一切衆生的境界,廣度衆生。大千世界:一個太陽所照的世界叫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

  有的經論上說,佛是能廣度一切衆生,但是一切衆生都有因緣,有的衆生同這個佛有緣,有的衆生同那個佛有緣,所以不能說一位佛度一切衆生,所以有無量無邊的佛,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這位佛在這個世界度衆生,那位佛在那個世界度衆生。但是有的時候,一切佛也會集會到一個世界來。

  現在是說第八地菩薩,他的妙觀察智,能觀察圓明照大千,普照一切世界,度化衆生。

  佛在世的時候,波斯匿王有個女兒,叫金剛。這個女兒生來非常醜陋,有十八醜,醜陋得不像人似的,所以波斯匿王爲這件事,心裏總是不快樂,但是他的女兒,他總要照顧她,她的年紀漸大也要嫁人,於是就托人去找富貴人家的孩子,現在沒落了,貧窮或做乞丐,給她做丈夫。果然找到了,波斯匿王就叫他到後園沒人看見的地方,對他說:我有個女兒特別醜陋,現在要給你做妻,我的條件是給你造別墅,給你很多財富,給你在政府裏做官,給你這麽多條件,你同意不同意?

  長者子是個貧苦的人,就跪下來說:大王,不要說是你的女兒,你要是拿狗送我,我都要,何況是你的女兒。那麽這件事就說好了,波斯匿王告訴他,你要把你的太太鎖在深深的屋子裏,不要叫她出來給人看見,鑰匙你要拿住,這樣囑托後,他也不能老是在家裏,他也要參加大的集會。

  有錢人和有錢人是朋友,大家常有集會,集會時,年輕人有太太的總是一起來的,大家見面都很熟,唯獨這一位,大家都知道他的太太是波斯匿王的女兒,他就是不帶來,怎麽勸他把太太帶來,他都不帶來,越不帶來,人家就越注意,他們就出個主意:我們在什麽時候集會時,都要帶太太來,若不帶來就罰他多少黃金。

  到時候他還是不帶來,要罰就給他們黃金,一次兩次都不帶來,人家就再想辦法。金剛的先生回到家裏,就對太太說:我常出去參加集會,被人罰了很多黃金,我不能帶你出去就被罰,一說到此,金剛心裏很痛苦、難過。這一次她心裏就想:我父親信佛,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我這樣苦惱,是不是可以求求佛。

  這一天金剛的先生出去參加集會,她在家裏就拜佛,向佛忏悔。忽然間她就看到釋迦牟尼佛從地面出來,出來很慢,頭發先出來,她一看到佛真的來了,心裏就歡喜,她的頭發面貌就逐漸變了,佛最後身相都出來了,她的身相也完全變了,變成像天女似的,佛爲她說法後就走了。

  她先生去集會時,其他的人就勸他喝酒,把他灌醉,便把他身上鑰匙拿出來,幾個人就到他家把門打開,一看到他太太這樣子,真了不得,怪不得他不帶來,這是天上的人,於是就把門鎖上回來,回來時他還沒醒,鑰匙又放回其身上,他醒時還不知怎麽回事。

  回家以後,他開門一進去,一看到這樣的女人,就問說:你是誰?

  她回答:我就是波斯匿王的女兒,你就是我的先生。

  他說:你以前不是這樣,怎麽會變這樣?

  她就如此如此的說,他心裏就非常歡喜,就到波斯匿王那兒報告說:你女兒要來看你。

  波斯匿王說:不要不要。

  他說:你女兒今天和以前不同了,和天上的女人一樣。

  波斯匿王說:會是那樣子,怎麽回事呢?

  他也就向王報告了。

  波斯匿王說:既是那樣子,我們都去見佛。

  波斯匿王就問佛說:我這女兒生來時,相貌的醜陋是不可說的,看見了,心都會痛。今天爲什麽佛慈悲加持他就會轉變了,如此莊嚴呢?

  佛說:過去世,她是大富長者的女兒,有辟支佛常到她家乞食,這個辟支佛的相貌非常醜陋,辟支佛來時,她用飯菜供養辟支佛,但供養時她又罵辟支佛,就說你怎麽樣醜陋,怎麽怎麽不好,種種形容詞罵他,但她還是供養他,因此關系,她五百世都是相貌醜陋,但還是生在富貴人家。因她供養辟支佛,所以又能遇見佛,她能生忏悔,所以果報就轉了,所以今天能有這樣的美。

  我們從唯識上看,「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這都是自作自受。人的相貌莊嚴,在六波羅蜜裏,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波羅蜜,當然能相貌莊嚴,其中之「忍辱波羅蜜」大有關系。

  我們要是不能容忍,常發脾氣,相貌就醜陋。別人有什麽不好,或自己利益受損,你也能容忍,不發脾氣,你的相貌就會莊嚴,所以忍辱波羅蜜應該學習。

  頌第七識

  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爲非。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爲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這是第七識的頌,前五識和第六識已經解釋…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十大願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