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3)▪P3

  ..續本文上一頁完了。第七識的頌也和前面的頌有相同的意思,先說明有漏的,後說明清淨無漏的識。

  「帶質有覆通情本」是第七識它所緣的境界,前面講過「所緣境」有性境、帶質境、獨影境。這叁種所緣境,第七識它是那一個境呢?是帶質境。第七識它是緣第八識的見分,第八識的見分就是第八識的明了性。

  第八識它也有所緣慮的境界,就是根身、器界、種子,能緣慮的,就叫見分。能緣慮的了別性和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不一樣,它是相續不斷的,第六識有的時候是善,有的時候是惡,有的時候是無記。

  第八識它是無記,不是善,也不是惡,它這無記性的境界,是不變易的,而且是常相續的,第七識就是緣慮這明了性,緣的時候,它就認爲這是我的本體,它這樣緣的時候,就叫「帶質境」。

  如果他通達明了第八識也是因緣所生法,它也是如幻如化,不是有真實自性,他就不執著是我,就不叫帶質境,就成爲「性境」,若執著我,就與本來的第八阿賴耶識相違反了,第七識的明了性是依仗第八識的明了性生起的,而去緣慮它時,有錯誤的分別,比原來境界多增加一份錯誤的成份,這就叫做「帶質境」。

  錯誤的成份就是第七識的虛妄分別,這虛妄分別又不純是虛妄分別,它還是帶有第八識的本質,但帶有一部分錯誤的分別,所以不是本來境界,那麽就叫做「帶質境」。

  「帶質」像我們拿東西,帶一個東西,有能帶的,有所帶的,第七識之帶質境,能帶的是誰呢?就是第七識的虛妄分別,就是「情」。這個「需妄分別」可換一個字說,就是「情」。

  「情」有帶第八識之本質,情是「能帶」,第八識的明了性是「所帶」,所以叫做「帶質境」。

  「有覆」就是有障礙、有隱覆,認爲第七識執著有我,就把無我的真義遮住了,不顯現出來,這叫「有覆」。但他也不像前六識會做惡,會做善,也不會做這些事情,所以又稱之爲「無記」,所以「有覆無記」。

  「帶質」是說它的所緣境,「有覆」是說第七識本身的性格,是屬「無記」的,無記中屬於有覆無記,不是無覆無記。

  「通情本」是解釋帶質境的意思,通於本就是第八識,它所緣的境界是第八識的明了性,它是緣慮到第八識了,就是這個本質境,也就是性境,但是它有虛妄分別的成份。所以「通於情」,不是原來樣子,增加了錯誤的成份,那就是「情」了。所以第七識的確是又好又不好。

  因爲按第六識來作對比去看第七識的時候,第六識是我們人自己能感覺到的,但是第六識不能去緣第八識,緣不到,第八識微細的境界,第六識還不能夠覺了,而第七識能覺了,它能緣第八識的境界,所以叫做「本」,這也是很微細,很深奧的,所以叫做「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爲非:這底下說「量」,「隨緣」就是隨所緣緣,「所緣緣」我們解釋過,第七識它隨它所緣慮的緣(就是第八識),緣第八識時,他就執著它是我,那麽這就搞錯了,所以「量爲非」,能緣慮的是「非量」,不是「正比量」,也不是「現量」。「我」是主宰的意思,在佛法裏面說有兩個我。

  第一個我就是「補特伽羅我」,補特伽羅翻作中國話叫「數取趣」,「趣」直接的解釋就是「果報」。

  「數取趣」,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去得果報,得了果報就生,生了以後就死,死了以後就還沒有結束,它又去得果報,得了果報或長壽或短壽,總是要死,死了以後又去得果報,這就是說衆生在叁界裏輪回,或者得天的果報死掉了,又來人間得果報,得果報又死掉了,又得叁惡道果報,也可能得天的果報,也可能得人的果報,就是生死輪回沒有完。

  誰是數數去得果報的呢?就是「我」。就在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裏,有一個不生不死,常住不壞的那麽一個,那個就是「我」,那就叫做「補特伽羅我」,這個正好說「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也就是我們衆生對生死境界的推測,認爲是這樣子,從這房子出去又到另一房子,從另一房子出去又到另一房子,這房子常常變化,但人沒有變化,就是阿賴耶識這個我沒有變化,但生死是常變化的。

  這個不變化的就是我的本體,現在說第七識執著第八識就是這樣的我,不過第七識它不會說話,由第六識表達出來,在一切衆生裏邊有這樣的我,這是一種「我執」。

  第二種就是法執,法執是什麽呢?第八識它也是因緣所生法,它並不是真常不壞的,但第七識不明白這個事情,也執著它有真實性的法,這就叫做「法執」。隨緣執我就是執著有這兩種我。

  第一個補特伽羅的我,也就是「煩惱障」,因爲執著有我,所以生出貪心、瞋心、疑惑心、高慢心,各式各樣的煩惱都出來了,這都是煩惱障。

  第二個法我執就是「所知障」,因有這種執著第八識,也就是執著一切法都有真實性,有這樣的執著,就是所知障。煩惱障我們容易明白,我們保護自己就會引起很多煩惱,就障礙我們不得涅槃,這個煩惱障,我們能感覺到。這個所知障我們還感覺不到,什麽叫做「所知障」呢?「所知障」是「所障」。執著一切法有真實性是能障,什麽叫做所知?就是諸法的真理,是佛的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不知道,這也是所知。

  其次,佛菩薩廣度衆生,能通達一切衆生的根性,這個人是鈍根、利根,煩惱的輕重,智慧的深淺,怎麽樣才可得解脫,他有什麽障礙,衆生種種情況,這是佛的一切種智的境界,通達一切法門,通達一切衆生根性,我們凡夫不知道,就是連阿羅漢我們也不知道,這就是所知,能障礙所知的,就是「執著心」。阿羅漢也是有,連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也還有,一直到佛才究竟清淨,圓滿無上菩提,才得一切種智。

  在成唯識論上,把這些障立出很多名字,但是把它歸類就是兩種,一個是「所知障」,一個是「煩惱障」。現在說到阿賴耶識被第七識執著,隨緣執我量爲非,它是執著有兩種我,有粗顯的,有微細的。第七識的這種執著是特別微細,是我們不能感覺到,又有由分別而生的,有俱生而有的。第七識都是屬於俱生的,不是分別的。第六識也有這種執我的毛病,但第六識也有分別的,也有俱生的,第七識隨緣執我量爲非,它執著我,就搞錯了,所以是「非量」。

  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前面講過大隨煩惱有八個,這八個煩惱第七識都有,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這第七識也都有。別境心所:欲、勝解、念、定、慧。第七識只有其中的「慧」其他的沒有。

  「慧」就是執著,他能記得這件事是這樣子,是對了,你說什麽,我都不聽,我認爲是「我」,這也有「慧」的意思。

  貪癡我見慢相隨。這個煩惱是第七識最微細的煩惱,貪就是貪愛,因爲執著有個我,就愛著這個我,所以叫做貪。

  癡就是本來是無我,就偏要執著有我,這就是愚癡。執著有我,叫做我見。「我慢」因爲有我,心就高起來,所以叫「我慢」,這四種煩惱,第七識都是有的。

  前面「隨緣執我」只說「我」。這底下就仔細說出他執著有我,有癡、貪、慢在裏邊。這四種煩惱隨第七識而不相離,不管是到人間來或天上或到地獄去,這四種煩惱皆隨第七識而不舍離,所以叫做貪癡我見慢相隨。

  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這底下又把第七識執著有我的情況又仔細的分別一下。

  恒審思量我相隨。第七識,印度話叫「末那」,翻成中國話就是「意」。「意」就是「思量」,它是思量第八識是我,這個「意」也說它就是「識」,也可以說「意識」。意即識。第六意識是意之識,是由第七意識的「意」生起的「識」,所以和第七識的意識不一樣,這名詞解釋不一樣。

  第七識的「意」翻作「思量」。八個識都有思量的意思,但是還同而不同。因爲第七識是恒審,恒是不間斷的意思。時時的這樣子,審是很微細、很深刻、很詳細,是很注意的去思惟,所以叫做恒審。

  前五識也是思量,但是它不能恒,因有時候它間斷了,它也不審,因它去思量的時候,它就是很「浮」。表面的明了一下,它不能深入的去思惟,所以它也不恒也不審。

  第六意識它不能恒,它有間斷,如我們睡覺的時候,不作夢,第六意識就休息了,就是間斷了,或者人有病,悶絕了,也是沒有第六識,第六識雖然也思量,但不恒。第六識的思量有時能審,它能很深入思惟,但有時也不深入,表面上看看就算了,人人也不一樣,有的人能審,有的人不能審,這也是不一樣。

  第八識是恒,不間斷的去思量,但不審,它對所緣境不深入思惟,只是有一點明了,明了一下就算,它不深入思惟。所以第八識是恒而不審,第六識是審而不恒,前五識不恒不審,唯有第七識又恒又審,它這樣子去思量我,所以它執著我是這樣子相貌。

  恒審思量我相隨。因執著有我,所以我貪、我癡、我見、我慢,同它不相舍離。

  有情日夜鎮昏迷。認爲我常相隨就是執著有我,就是凡夫境界,要能無我,就是聖人,因爲他常時有我的煩惱相隨,所以執著有我的一切有情,不管是白天或夜間,老是迷迷糊糊的不明白。

  日夜按一般解釋,可以這麽說,或者說凡夫的時代叫夜,聖人時期叫做日,太陽出來了,是光明的,如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是沒有我執,但我執的種子還在,要一直到佛,「金剛道後異熟空」,要金剛道時,這我執種子才完全熄滅了。這樣說就是聖人,還是有我,不僅是凡夫,只要是還沒成佛,都是有我。我執令人迷迷糊糊的,不能覺悟,日夜鎮昏迷。

  我想了禅師語錄,雪峰禅師,一天有一個比丘尼到他那兒來參學。

  雪峰禅師問:你從那裏來?

  比丘尼答:我從大日山來。

  雪峰禅師就說:你來的時候,太陽出來沒有?

  比丘尼說:太陽出來了,就融卻雪峰。

  比丘尼說完這句化,雪峰禅師就默然一會兒,「沒回應」,這意思就是有道理。

  按佛法講,什麽叫太陽出來了,就是得無生法忍了,就是觀一切法畢竟空,聖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成就了,成就了,一切都是畢竟空…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十大願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