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3)▪P6

  ..續本文上一頁

  「隨他業力生」,第八識它自己沒有欲,沒有愛煩惱,也沒有見煩惱,所以也沒有挑揀,只隨前六識所造之業力推動去,成爲被動,從這句話看出,第六識的權力是很大,第六識要做善就做善,要做惡就做惡,第八識就聽它的話。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诤」,這裏邊提到阿賴耶識在「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裏的情況,小乘佛法的人對在大乘經論上說的阿賴耶識,他們不相信。

  「二乘」是「聲聞乘」和「緣覺乘」。聲聞乘是小乘,緣覺乘是中乘,如果合起來,就同名叫「小乘」。

  小乘佛教的學者認爲在阿含經裏,佛沒有明顯的說有阿賴耶識,所以這些學者不知道這回事,爲什麽不知道呢?因迷執,因他有迷惑、執著,因爲有迷惑,所以他不知道,因爲有執著,大乘經論裏說了,他還不相信。

  「由此能興論主诤」,因爲這個關系,小乘佛教裏的學者和大乘佛法的論師,就有诤論。大乘佛法經論上說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什麽樣的相貌,怎麽怎麽回事,阿含經沒有明顯的說阿賴耶識,小乘佛教學者就不相信有阿賴耶識,所以大家在爭論。

  可是我們要問:爲什麽佛菩薩在阿含經裏說出來阿賴耶識呢?佛菩薩也是說到有阿賴耶識,但沒說出名字,沒說出名字就不大容易懂。

  解深密經上說佛爲什麽不對二乘人說有阿賴耶識,就是恐怕他執著有我之關系。因佛沒有明顯的說阿賴耶識,所以二乘人,小乘學者不相信,就有诤論,這诤論不只一次,其他大、小乘不同的地方,也是有诤論的。

  「由此能興論主诤」這個地方,在成唯識論裏,說出十個理由來成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有理由承認它的存在,我現在簡單說幾個。

  經裏說一切有情皆依識住,所有的衆生,都要有飲食才能生存,「食」在佛法裏把它分成四種:

  第一個就叫做「段食」,段食就是我們欲界衆生的飲食,它是有形段的,有它的體質、形像、多少,一段一段的,我們吃下去,消化了能滋養我們的生命,這叫做段食,欲界衆生都有的,這是段食。

  第二個是「觸食」,「觸」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觸」我們在講「觸、作意、受、想、思」時,說有順苦受觸,順樂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就是有苦有樂,有不苦不樂,這麽多的觸受。

  這麽多觸裏邊,「悅意觸」能令我們心喜樂的觸,也是我們的飲食。我們的內心和可愛的境界接觸時,心情喜樂,心情喜樂了,對生命的存在有滋養的作用,就像飲食一樣。要是我們的心接觸到境界,使令我們苦惱就不太好,人心常不快樂,也影響我們的健康,所以我們說話的時候,不要常觸惱人。

  第叁個是「思食」,「思」是有希望的意思,如做生意者,酌量情形能賺二千萬美鈔,其實錢還沒到手,但感覺有希望就有歡喜心,對生命存有滋養的力量。如果沒有希望,對於生命、飲食的作用是沒有的。可愛的境界雖然還沒現出,但是有希望,就有飲食的作用,叫「思食」。

  第四個是「識食」。「觸食」也與前五識有關系,但是還是第六識強一點。「思食」很明顯的是第六識,因第六識才能感覺到這裏。「識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識,可是就是第八識的作用,對我們生命體也有一種維持生存的作用。「識食」在這個地方表示它是第八識,這個理由就是「觸食、思食」已經是第六識。「識食」應該是第八識。

  佛說衆生有四種飲食,在「識食」裏,佛就暗示了有阿賴耶識。這就是唯識的學習,引佛所說「識食」證明有阿賴耶識,在另外一個地方,從事實上看出來「識食」是第八識,怎麽知道呢?

  有幾種情形,如「滅受想定」,是超過四禅八定之上,雖然四禅八定的境界很高,但還在第六識境界裏邊,不能超過第六識,但「滅受想定」就把第六識停下來,超過「四禅八定」之上,不是第六識的境界,因爲第六識在活動的時候自己知道我現在心在緣慮什麽境界。

  「滅受想定」時,那是不可知的境界,所以不是第六識。佛說得「滅受想定」的人,他在入「滅受想定」的時候,前六識完全不動,但他不是死了,他的壽命還在,他的身體還有暖(還有溫度),人死了就是沒有溫度。入「滅受想定」的人,他有壽有暖,識不離身,那這個識是那個識?前六識都沒有了,那這個當然是阿賴耶識。前六識完全停下來,這時他可以不用飲食,入定七天,入定幾千年都可以,他也不死,他的壽、暖還在,不死的原因就是有阿賴耶識在的關系。因阿賴耶識在,就能給他飲食,雖然識不活動,但是個活人。

  入定很久不死,就是因爲有識食的關系,前六識都沒有了,所以沒有段食、觸食、思食,只有「識食」,所以這裏面也可證明有阿賴耶識的存在,從識食證明有阿賴耶識。

  其次有一種事情叫做「趣生」,或者說五趣,或者說六趣,六道輪回。「生」就是胎、卵、濕、化。我們造了善、惡業,在六道裏流轉,得人的果報,或得天的果報,或得叁惡道的果報,我們姑且用人來作例,來說明這件事。

  做人了,色、受、想、行、識的體質裏邊究竟是什麽?色、受、想、行、識真實的地方是什麽?在唯識的學者來說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果報的主人,怎麽知道的?當然有其他的理由,成唯識論說十個理由,趣生是第叁個理由,這個地方用什麽理由來說明有阿賴耶識?

  第六識有時能夠有慈悲心,能夠做善事,是有道德的一種境界,但是有的時候,它也能造惡,叁惡道的罪業都能做,它是忽然間善,忽然間惡這種境界。第六識做善的時候,能修「欲界定」、「未到地定」到「色界定」。或者修成「四空定」,修成了就高過人的境界,成爲色界天的人或無色界天的人,不是人間的人。可是我們從表面上看,他還是人間的人。

  說有個人他特別有權力或沒權力也好,他常常做惡事,怎麽樣的惡事都能做,沒然敢幹涉他,從表面上看,他還是人,不是地獄、惡鬼、畜生,爲什麽會這樣子?

  這段文的意思是說:因爲有阿賴耶識的關系。「界地隨他業力生」,若隨業力生到人間做人,阿賴耶識就是人的境界,第六識做惡也好,做善也好,你修學佛法,發無上菩提心,得無生法忍,你是大菩薩也好,第八識還是保持人的境界,你還是人的樣子。

  只要你的壽命還沒盡,你這段業力還發生作用,只要身體還存在,業力還存在,第八識就保持你原來境界不變,不是第六識有這個力量,它本身隨時會變。

  爲什麽他能做佛,也能做菩薩,他也能做惡,但表面上的果報不變(如做人因壽未盡,仍保有人身),就是因爲有阿賴耶識的關系,從這個地方看出來,要有阿賴耶識,如果沒有阿賴耶識,他應該就變了(即隨時隨其所造之善、惡業而改變形體),如第六識做忽然做佛,就做佛了,第六識忽然間做惡鬼,就做惡鬼了,應該是這樣子。「趣生」這段文說出這樣的意思。

  還有一段文我曾說過,「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這是在阿含經裏有這句話,「名色緣識」這個「名」就是「受、想、行、識」,這四蘊「受、想、行、識」裏有個「識」,而「名色緣識」裏也有個「識」,四蘊裏的「識」應該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而「名色緣識」的「識」應是第八阿賴耶識,因「名」和「色」和另外的「識」是相依而住,互相幫助,可繼續生存下去。

  在十二因緣裏有「識緣名色」這句話,按人來說,人投胎以來,父母的遺體裏有「識」,「識」和「遺體」和合起來,這時候就叫做「識緣名色」,這時父母的遺體,六根還沒長成,所以「名色緣識」,「名」裏的識不應該說是前五識,因前五根還沒長好就不可能有前五識,第六意識是有的。

  有的經論中說衆生開始在母胎,初開始結胎的時候,有的人是有福報的,有的人是沒有福報的,沒有福報的人他不知道是住在母胎裏,他認爲是住在牆角,或在草堆裏,有的時候也聽到刮風下雨的境界。有大福德的人,他認爲是在花園裏,或在大樓房裏,有很好的設備,在裏邊很自在,大福德的人就有這樣感覺我們在想,初結胎時,前五根還沒成長,就還沒有前五識,「名」裏的「識」不是前五識,就是第六識,另外這個識(「識緣名色」的「識」)就是阿賴耶識,從這句話證明有阿賴耶識,但佛不明白的說出,小乘學者是不可以否認的。

  其次這個「壽、暖、識」。「壽」可從兩方面解釋:我們生理組織四大的前五根和我們的識,我們的身體一部分是物質,一部分是精神,這二部分連合在一起不分離,這不分離的力量叫做「壽」,「暖」就是身體有溫度。「識」就是第八識,爲什麽說它是「第八識」?這裏有個理由:說它是前六識是不可以的,因有的時候前六識停止活動,停止活動就沒有「識」,那「壽、暖」那個時候是誰?「壽、暖、識」這叁個常常在一起,不分離,前六識如果不活動就分離了,佛是說「壽、暖、識」不分離,可見「壽、暖、識」的「識」是阿賴耶識。

  成唯識論一共說出十個理由,我想我不必多說,說到這裏就好。

  浩浩叁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爲風。

  「浩浩」是廣大的意思,廣大無邊的境界,阿賴耶識的境界是很廣大的,它能遍緣一切法界的境界。「叁藏」就是「能藏」、「所藏」、「執藏」。

  「能藏」就是世間上一切萬法都有它的種子,這個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和外邊的境界接觸時,這六個識就發生作用,「觸、作意、受、想、思」或「貪、瞋、癡」煩惱,或有善心所的活動時,活動的時候,就在阿賴耶識裏熏成了一種功能,做善的會熏成善的功能,做惡就在阿賴耶識裏熏成惡的功能,不善不惡也好,它都熏成功能,不會有一點事情空過,所有善的也好,惡也好,善、惡都有不同程度,阿賴耶識都如實記下來,收藏在裏邊,那麽就叫做「種子」。

  「能藏」:阿賴耶識能儲藏無量無邊的種子,你心一動,在阿賴…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十大願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