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的目標何在?▪P2

  ..續本文上一頁日本學密,但是他谛閑老法師的剃度徒弟,谛閑法師叫他閉關,他不久就死掉了,你看他寫的序文,啊呀,這個人的才華非常高,不得了。

  才華高的人學習佛法是很容易,很容易就可以講也可以寫,不是難事,我們才華不高的人,就要花很多的時間去學,我們才能明白什麽是生死的緣起,什麽是涅槃的緣起,學習佛法的人究竟應該怎麽走這條路,也能講也能寫,這樣就滿足了嗎?你就感覺滿足了嗎?只要佛教裏面的這些事情,我都能應付,講,我隨時都可以講,你要我寫文章發表意見,我都能,隨便的發表論文,不是難事,很容易就做到,你就感覺到滿足了嗎?這是第二個問題,你感覺到滿足了嗎?我認爲不應該滿足,不應該到此就停下來。我們回頭想一想,楞嚴經說「由聞思修,得叁摩地」,應該說「由聞思修,得無生法忍」,當然,叁摩地可以說是無生法忍。這就是學習佛法的次第,由聞所成慧,進一步是思所成慧,再進一步是修所成慧。修所成慧,通於有漏、無漏,就是到了無生法忍,到了無生法忍就是聖人,沒有到無生法忍以前,還是凡夫。剛才說「雲淡風清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這是內凡的境界,若是「流出西湖載歌舞,回頭不似在山時」,就是外凡,外凡是煩惱隨時活動的境界。

  若我們學習佛法,只是聞慧,思慧都不太俱足,就能講也能寫,所有的事情你能應付,其實,能應付的是很少,只是聞慧,聞慧就是外凡的程度。外凡的程度是什麽程度?就是心裏面貪的時候就貪,瞠的時候就瞠,貪瞠癡慢疑的煩惱,你不能調伏的,是這樣的境界,你感覺滿意嗎?我們學習佛法的人,像這樣有才華的人,雖然很笨,但是你若學習到那樣程度的時候,你也決定是很靈敏的,一看就知道這個人的貪瞠癡在活動,掩飾不住的,聰明的人能掩飾自己,但是,遇見那種人,你是不能掩飾的,我也不能掩飾,你也不能掩飾,我看見你也是貪瞠癡,你看我也是貪瞠癡,這時候,你的心情是怎麽樣?對你也沒有恭敬心,你對我也沒有恭敬心,是不是?我們佛教徒,若有這樣才華的人,(現在也有在家居士在這裏,但是,我看見你,你就是出家人,你不要說你是在家人,不能這樣說),這時候,我們佛教,是莊嚴或是醜陋?我們想一想,我現在是提這個問題,這是第叁個問題。我們佛教徒,從佛學院出來的時候,我能講能寫,我就做大法師,我就弘揚佛法了,這是佛教的醜陋或佛教的莊嚴?我提出這第叁個問題問你們,是醜陋或莊嚴?我們要再想一想這件事。

  一九九五年時,我在美國看菩提樹雜志,上面有一篇在家居士寫的文章,他說,他看現在的中國佛教沒有一個人有能力主持禅七。這個居士很有名,我不要說他的名字。爲何他會說出這種話來?我們應該想一想,爲何來到佛學院裏面來讀書?要想一想,爲何在家居士說出這種話來?他說得不對嗎?我們要自己反省,不要別人說得不如我意,我就說他不對,不應該這種態度,我們要反省自己,是不是這麽回事,要反省自己。從這件事,又得到一個消息,什麽消息?我們出家人自己互相都瞧不起,因爲都是貪瞠癡,有什麽值得瞧不起呢?在家居士,他也是有才華的人,他是大學教授,不要說一定是大學教授,只要是有智慧的人,他一看也就知道你是貪瞠癡在活動,表面上寫文章恭維你,你不必當真,他心裏說什麽話,你還不知道的啊,這是真的!他看出來,你這個法師,嘴裏面不敢說什麽,你這麽大的福報智慧,這麽的莊嚴,他嘴裏面不敢說什麽,但是,心裏面不是的。這件事,在家居士,一般初發心信佛的人,初來到佛教的在家居士,看見出家人就是佛,但是,若與我們出家人來往久了的時候呢?不一定!在家居士與我們出家人之間的關系是什麽關系?有的人就是感情作用,我的師父就是好,我還是護持,但是,若沒有感情作用,他心裏面怎麽想?所以,我認爲,如果我們出家人自己不知道要努力,那麽,與在家人的關系,是什麽關系?我們也要想一想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到佛學院來學習佛法,對的,我是爲弘揚佛法來到佛學院裏面學習佛法,是對的,但是,這裏面的細節,你要想一想。我這一段話,就暫時到這裏爲止。

  我再說第二個意思,我問你,你爲何要到佛學院學習佛法?我是爲了修學聖道,了脫生死,而到佛學院裏面來學習佛法,我不是爲你講的。我在這個地方有一個感覺,有一個感慨,原來我們講經的時候,講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色不可得,聲香味觸法不可得,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都不可得」,但是,他自己不用這個,他是給你講的,他不用這個,他回頭在幹什麽?回頭來,或者在那裏寫寫文章,或者看看書,或者睡覺,或者看報紙,不修止觀,或者念念佛,也可能念念佛,是這樣子,他並沒有用,沒有在那裏修止觀,「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沒有修止觀,所學的是爲別人講的,不是自己用。我們要想一想這個問題,我們再重新提出問題來,你爲何來學習佛法?我爲你講的,其實就是這麽回事嘛!結果,這種情形,自己內心裏面的貪瞠癡不能調伏!結果,大家都互相瞧不起,都不能和!我們北傳的佛教,今天不就是這樣子嗎?我又提出問題,是不是這樣子?只有少數人,有點道心,有點悲心,可以爲佛教服務,可能有一點,但是,大多數都不是。

  所以,應該說,爲何到佛學院裏面來讀書來學習佛法?我是爲了自己用功修行,要脫生死的啊!了脫生死,當然,我說這個話,可能有人要不高興了。我先念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慈悲。了脫生死的方法是什麽?就是禅嘛!是禅!當然(我這個說話,我又開始有口過了)不是祖師禅,是如來禅!什麽叫做如來禅?就是四念處,四念處就是如來禅,四念處就是禅。我們如果看祖師的語錄,看了老半天或看了多少年,也不知道什麽是禅,你也不容易明了什麽是禅,不容易啊。其實很簡單,其實,四念處就是禅,就是止觀!修什麽觀?就是四念處!另外還有什麽?另外沒有!就是這樣修行啊!我來佛學院讀書,我是爲了脫生死,修學聖道,要解決這個生死苦,解決我心裏面的煩惱賊,我要使我內心裏面沒有賊的時候,心才能安下來。我們遠遠的看,這位大法師不得了,但是,他若不修四念處,他的心裏面有賊,他心裏面不安,他心裏面恐怖,你要知道,只要你心裏面有貪瞠癡,你心裏面一定恐怖,一定是這樣子。我這樣說,你們同意不同意?要想一想。我十八歲出家,今年七十歲,我是很笨的人,我學習佛法很久,也不如別人那樣通達。但是,我有一個感覺,時常爲人說話,非常的真實,不說謊話,真實的說話,非常的真實說話,非常的真實,實實在在的說話。但是,我們學習佛法以後,爲何來佛學院學習佛法?我是爲了弘揚佛法的,我們要把這句話兌現才可以,才是真實的。如果心裏面有煩惱賊的時候,來弘揚佛法,你說的佛法裏面,就有貪瞠癡的氣氛。你若時常的修學四念處,調伏煩惱賊,把煩惱賊驅逐了,心裏面都是戒定慧,你的臭皮囊的色受想行識裏面有戒定慧,這時候,你弘揚佛法是香的,不是臭的,是真的,天龍八部有神通,諸天、佛菩薩悉見悉知,啊呀,我這個徒弟是有點程度的,不是生死凡夫,完全不一樣了,天龍八部都護法,不同的,不一樣的。

  所以,學習佛法的時候,我是爲了修學聖道,了脫生死,而來佛學院學習佛法的,應該是這樣講才對的,因爲這是真實的,先要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如果只憑過去世帶來的一點福報及智慧,現在又修點智慧,就這樣去活動,我認爲,是不及格的,不可以這樣子。雖然他是得到博士學位,但是,按佛法的標准來看,博士學位又是什麽?在佛法來看,你是個生死的凡夫啊!聞思修叁慧,你只有一點聞慧,思慧小小的,修慧根本沒有,程度很低,不是很高,要知道這件事。我們佛教徒,要用佛法的標准來看自己,不能用社會的標准,社會的標准是,這個人是總統、這個人是副總理,這個人是什麽長、這個人是博士、大學教授,在佛法來看,統統都是生死凡夫,榮華富貴不值一個錢的,要用佛法來看,只有聖道、無漏的戒定慧是寶,在佛法裏面是這樣。佛寶、法寶、僧寶,僧如何成寶?就是在你的臭皮囊裏面有無漏的戒定慧,叫做寶。如果我們臭皮囊裏面沒有無漏的戒定慧,你穿上大袈裟,你叫做寶嗎?不是。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心裏面雖然明白一點佛法,也可以講,但是我的心裏面有沒有無漏的戒定慧?貪心隨時會動,那叫做寶嗎?我們要想一想。所以,我感覺到,佛菩薩給那個字,那裏面是有分寸的,稱之爲寶,是有分寸的,不是隨便就稱你爲寶的,要知道。

  我們說印順老法師好了,他宿世的智慧是很高的人,生得慧很高,今生又是很努力的,他在佛學院的時間不多,他今生的修得慧也是很高,他是非常清高的人,不是隨便就可以化緣的這種人,但是,他在那種情形下,他就。我看印順老法師寫的「平凡的一生」,你們早就看過了,他一來臺灣,善導寺請他做住持,後來有一點因緣,善導寺,他就放棄了,我就不同意,我看他寫的「平凡的一生」,我覺得,我是不同意什麽呢?你是一個很清高的人,你能有一個地盤是很不容易,不容易,真的啊!若是我們一般臉皮厚的人,常常伸人向人化緣,他有個地盤就不難。但是,印順法師這樣的人,能有一個地盤,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沒有一個地盤,你就很難去做事情,你很難辦一個僧教的機構,要辦佛學院是很難。你沒有地盤,你在別人的地盤裏面,你可以做事情嗎?不可能的,但是,印老是不要,後來,我明白印老是英雄,我自己弄,我自己創福嚴精舍,然後慧日講堂,我在這裏有一個地盤,再沒有人幹涉,才可以做事。所以,印老法師創辦福嚴精舍是很不容易!但是,爲什麽要這樣做?就是菩提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的作…

《學佛的目標何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