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一定要爲中國佛教培養人才。頭多少年,真華長老又把福嚴重修,那個房子幾十年了,叁十多年了,又把它重新建築,爲什麽要做這件事情?就是爲了要有一個好地方,有發菩提心的人在這裏集會用功修行,好好用功的學習佛法,好好的修行,將來能弘揚佛法。但是,我們在這裏學習佛法的時候,德少爲足的時候,結果,弘揚佛法的時候不莊嚴,違背我們原來的菩提心,也違背印順老法師、真華長老、各位長老菩提心的原意,所以,要重新想一想。
若是認真的想一想,如何弘揚佛法才是有效?我們現在可以想一件事,任何國土或地區的行政權力,就是政府,政府有最高的權力,他要這樣做就這樣做,他要那樣做就那樣做,沒有人可以幹涉,而這個人是誰?這個人就是這個地區的高級知識份子,一定是這樣子。沒有讀過書的人而能掌握政權的不多,只有東北,張作霖是土匪,做了東北的頭子,但是不久就死掉了,智慧還是不夠。就是知識份子,他掌握政權,尤其現在各世界都是這樣子。我們能夠學習佛法,我們對於一般的愚夫、一般的老太婆、一般人的教化,小小的有一點方便,他就對佛法有點信心;有效的教化這些知識份子,叫他能相信佛法,我們佛教才能繼續組織下去,若他們的信心裏面,感覺我們出家不是這麽回事,你們讀過「佛法與科學」這本書嗎?王小徐作的,他請胡適作序,胡適說什麽?你們知道嗎?胡適在序裏面說:「你們佛教早就不是那麽一回事了」,所以,我們自己要反省一下,你掩飾不住的,那些讀書人聰明得很,他不知道你嗎?所以,我們要務實,不要務虛名,虛名是沒有用。
我又說一件事,我在周宣德的一篇文章上看見一個消息,就是方東美,你們知道方東美是誰?他最後有病的時候才要歸依叁寶,他知道自己要死了,就趕緊要歸依,就歸依誰?他去歸依廣欽老和尚。又有一個外交官夫人,葉曼,她對於佛法是能講能說能寫,她去訪問廣欽老和尚,提出幾個問題,廣欽老和尚不能回答,當時她對老和尚的印象似乎是低一點,後來,廣欽老和尚圓寂了,她又寫文章寫這段事,她有點後悔。不過,這個不說,我們還是說方東美,方東美最後爲何會歸依廣欽老和尚?因爲他感覺廣欽老和尚是有修行,所以去歸依廣欽老和尚。其余的,他沒有去歸依,爲什麽?你會寫文章,寫文章不算一會事,在他來看,他也能寫,你能說出華嚴經,他可能學得比你還多,他可能認識得更多,他是沒有學過四念處,所以他的高慢心一定是很高的,一定是高慢心,瞧不起出家人,但是,你若有修行,他就向你五體投地。
這件事,我們要注意,高級知識份子的高慢心是很高的很大的,但是,他是有智慧的人,有可能他表露出來他瞧不起你,有可能,有的時候他會隱藏,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他心裏面不佩服你,你完了,沒有希望了。所以,我想,我們出家人要有道德,要以德服人,一定要有道德,我們出家人的道德,若按世間的道德還不算,如果我們出家人只有世間的道德,我認爲,還是不及格的,一定要按佛法說的,無漏的戒定慧是名爲道德,我們要在這上面努力才可以。我們將來,自己本身的問題也能解決,同時,我們漢文佛教也會有希望,能夠興盛起來。不是表面上的事情,不是說有幾千萬人來歸依這個人,登個報紙,這叫做興盛,不是的。你內心裏面有無漏的戒定慧,這是清淨,這是佛法的興盛,這是正法住世,要認清這一點。不是說你的名片上寫了一大堆很高很高的,不是這個,是你內心裏面,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裏面,你的色受想行識裏面,有無漏的功德,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有無漏的 化身,有清淨的般若波羅蜜在你的色受想行識裏面,這是佛法興盛的相貌,虛妄的境界不是的,虛妄的境界不能算是佛法的興盛。
我現在再說一段,我就結束。我們今天,各處都是一樣,美國也是這樣子,香港可能還不如這裏,就是臺灣這個地區,南傳佛教到這裏來,南傳佛教是佛法,到這裏來是好,我們歡迎,另外一件事,就是現在, 寺,請南傳佛教的法師到我們這裏來弘揚禅,大家學習,這是好,這都是好事,這都是佛法,都可以說是修學聖道。但是,我在想,如果我們中國佛教,對於漢文佛教說的止觀、四念住,如果我們能認真的學習,還會有這件事嗎?我又提出這個問題,還有這件事嗎?我看,沒有這件事。當然,我是沒有去參加南傳法師馬哈喜、噶印卡的活動,但是,有些同學有去參加,我說好,你去參加也是好,我沒有說你不要去,我沒有這個想法,好,你去參加,第一年去參加,他第二年又去參加,我還是說好,他們去參加,回來就把他們的文宣帶回來,我也注意的看一看。我的徒弟去緬甸受戒,他給我一封信,他說他願意在那裏學禅,問我可不可以,我說好,你在那裏學禅,我都同意,因爲這都是佛法,你願意學也是好,那裏都是出家人,是緬甸的出家人,也有臺灣去的出家人,有美國去的出家人,在那裏學禅,我這個徒弟能講英文,就在那裏爲他們服務,彼此要講緬甸文,有的要講英文,不懂的就要翻譯,他們出家人學禅的課程,由最初開始學禅,到最後得阿羅漢,一大段次第,他完全由英文本翻譯爲漢文,他回來以後,他給我看。當然,我不能說我把南傳的佛法都看了,我只是看到這麽一點,我們漢人出家人參加他們的禅,帶回來的資料,我是看過,另外一種我也看到,南傳翻成漢文的四念處經,我也看過。我看見以後,我心裏面有一個想法,止多過觀。我們讀漢文的阿含經,雜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長阿含經,很重視觀,處處說到無常觀、無我觀,也就是很重視四念處。但是,在南傳佛法的文宣上,很少,也有一點,就是止多觀少,我感覺這樣子。這樣的情形,能得聖道嗎?如果你不主動去學習無常觀、無我觀,你能得到聖道嗎?我又對他們提出這個問題。
有一個在家居士,也是常與我來往,來聽課的居士,他去參加南傳的,這是在美國,他們是那一個派的在美國傳禅,這位居士是會講英文,他們就自己用英文說話,他問這位居士在這裏做什麽?他說他在修無我觀,他就說:不可以,不可以修無我觀。就是叫你修止,不要修觀。這位居士回來時,就告訴我這句話。所以,我知道,這個南傳法師是偏於止,而忽略觀,也可能有階段性,這個時期要修止,過一個時期再修觀,也可能是這樣,但是,也不能斷然的說不可以修觀。
我的看法,從瑜伽師地論上面看,在止還沒有成就的時候,也是可以修觀。我們心裏面有妄想,要用止停下來,是好,你就修止。平常我們說是數息觀,數息觀就是修止。「數隨止觀還淨」,「數隨止」,這叁個都是止;「觀還淨」,這裏面有止有也觀。修止時,亦應該修觀,這是我個人的看法,爲什麽修止時也應該修觀?因爲我們修止尚沒有修成功,你止一會兒,你一定就有妄想,這是一定的,一定是這樣,你不是昏沈就是妄想,這是必然的事情,若是這樣子,你修一會兒止,你就修觀,用觀來擋妄想,來代替妄想,來驅逐妄想,好過打妄想。所以,止沒有成就的時候,也可以修觀,你修一會兒觀,然後再修止,應該這樣子,止而後觀,觀而後止。如果是完全修止而不修觀,這樣的話,到時侯,止不住的時候,自然是打妄想。打妄想的時候,有的時候覺悟了,你把心收回來再修止,不然的話,就是打妄想,自然就是這樣子,所以,不如以觀代替打妄想,避免打妄想,但是,觀的時間不要太長,時間短一點,這樣你長期的用功,應該會有成就的。這是我的小小的一點意見,但是,我們不必拿這件事去指責南傳的禅有什麽不圓滿,不必這樣。這是人的問題,因爲我們看南傳也有阿含經,也有阿 達磨論,也有律,經律論都是有,如果你去看阿含經,應該是有止有觀,不可以偏於止或偏於觀,法上是圓滿的,但是,人在傳的時候,有時偏於止,有時偏於觀,不必說是有什麽問題。
這件事,我們漢傳佛教去學南傳的禅,我也認爲,也是好,不必不同意。但是,這裏面,我有二個意見,一個是,南傳佛教的學者,他們心裏會如何想?你們自號爲大乘,結果你們沒有禅,要學我們的禅,可見,你們只是虛有其名。什麽是乘?乘是有動的意思,從生死能到涅槃,這叫做乘。你們沒有修禅,也就是沒有修道,就是沒有戒定慧,沒有道是如何了生死得解脫呢?可見你們是虛有其名,人家嘴不說,但是心裏面就是這樣子。如果他們提出問題說:你們大乘佛法沒有禅嗎?你如何回答。第二個,我的想法,我們漢文的止觀,比南傳更圓滿,你把南傳的清淨道論讀一遍,你再讀我們北傳佛教的止觀的書,你就可以知道,漢傳佛教是非常圓滿。天臺智者大師的小止觀、釋禅波羅蜜、摩诃止觀,要讀,這個書要讀,還要再讀瑜伽師地論。當然,我這樣說法,天臺宗的人要不滿意了,我出家以後,都是住天臺宗的佛學院,但是,我離開佛學院後,我有我的自由,我是什麽都要讀的,他們就說,你這個人是背叛天臺宗,但是我的想法不是這樣的意思。智者大師一定是讀過攝大乘論,真谛叁藏的俱舍論、攝大乘論,他都是讀過,菩提流支翻譯的書,他都是讀過。我們學習智者大師的這些著作,其他書,我們應該也可以讀,不必一定要限製在這個範圍內,我認爲不必這樣限製,這樣限製是不對的。智者大師的書,其中有一樣事,我們要注意,就是佛法傳到中國以來,在智者大師同時或以前修禅的人的經驗在裏面,在它裏面有這件事,所以你應該學一學。另外,智者大師說的禅,還有什麽好處呢?容易邁出第一步,你如何修止觀,就從我們現在貪瞠癡虛妄分別的心,從這裏向前進,這第一步是最難,開頭難,但是,你若讀這個書,你的第一步能邁出去,這是不容易,所以,智者大師的書,要讀。
另外,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辨中邊論、阿毗達磨雜集論,你們看印順老法師的「遊心法海…
《學佛的目標何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