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十年」,他在闵南佛學院讀書的課本是什麽?就是阿毗達磨雜集論,這是唯識的書,但是非常重要,非常的重要,這個書也應該讀,是很重要的書,這裏面關於修奢摩他、毗婆舍那,說得非常詳細,說到四禅八定,它也說得非常詳細。
我現在不要指名字,在我們臺灣佛教、或在我們漢傳佛教,鼎鼎大名的一位大居士,大家都認爲這位大居士很不得了,現在不在臺灣,結果,跟他學禅的一位徒弟在閉關時,向他請問什麽叫做四禅八定,他怎麽講?這位大師就給他回一封信,然後就把它發表在他出版的雜志裏面,因爲他的名氣很高,一定有原因,所以我也注意,是他的名字,所以我也看一看,結果我一看,非常的遺憾,他不知道什麽叫做四禅八定,他不知道!他尤其在禅的方面有非常高的聲譽,大家要跟他學禅,(我這句話又說得有問題了,很容易就知道是誰了),啊呀,結果,你四禅八定都不懂,但是他有學問,他還能說出一套來,本來應該是老老實實的,像釋迦牟尼佛說話非常的誠實,我若不懂就說不懂,但是他不說不懂,他卻說出一套,一看就知道他不懂,但是,他的徒弟也糊塗,這個人還特別把它發表出來,感覺到我師父的法是非常高深的聖道,非常的歡喜,特別發表出來,但是,我一看,原來是不懂什麽叫做四禅八定,他甚至大詞典都沒有去翻一翻,他若把大詞典翻一翻也好一點。這件事情,我就感覺遺憾,對禅有特別研究有功夫,結果不懂什麽是四禅八定,我們漢文佛教就是這樣子,遺憾不遺憾?我這段話,不夠整齊,我再重新說一說,我們北傳佛教的禅,我認爲,華嚴經也是禅,法華經也是禅,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也是禅,大般若經六百卷也是禅,維摩結經也是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禅,統統都是四念處。但是在我們程度來說,只有在瑜伽師地論裏面,什麽叫做奢摩他(止),什麽叫做毗婆舍那(觀),我們容易看得懂,它說得非常詳細,四禅八定說得非常清楚,什麽叫做滅盡定,什麽叫做無想定,說得清清楚楚,當然可以參考智者大師的書,清清楚楚的,這個方法也非常完善,叫你如何修止,叫你如何修觀,解深密經分別一切品也是說這些事情。
我這樣感覺,奢摩他(止)還是容易學,不是太難,毗婆舍那(觀)不是容易,毗婆舍那(觀)特別深奧,有深也有淺。我剛才說,全部的大般若經,那就是毗婆舍那(觀),當然裏面也有奢摩他,但是它實在太深了,太高深了。所以,觀,比較難一點。大智度論就是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阿彌陀佛!我說了這句話),大智度論就是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那裏面很多都是毗婆舍那,很多都是。天臺智者大師,他是讀過攝大乘論,讀過真谛叁藏、菩提流支等人的翻譯,唯識的毗婆舍那,他也是學過,當然,瑜伽師地論,他是讀過一少部分,很多還沒有讀過,但是,攝大乘論,應該是精要的部分,已經具足了,可是,他在摩诃止觀裏面,我看,不思議境裏面有具足攝大乘論的意思,可是,修一心叁觀的時候,還是中論的方法,都還是「一切法不自生,不共生,不無因生」的方法,他一直用這樣的方法,一心叁觀也還是這樣修,還是用龍樹菩薩的方法修一心叁觀。我們的印順老法師在中觀論頌講記裏面,他非常的不滿意天臺智者大師,但是,他還是贊歎天臺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是非常重要的書,他還是說智者大師是龍樹菩薩的弟子,也還是說這句話。
我們若從漢傳佛教的書,學好的話,我們對南傳的禅,如果歡喜也可以學習,但是心情是另一樣的,不是現在這種情形。如果我們漢傳佛教沒有止觀的方法、沒有禅,那麽,南傳佛教傳來是最好的了,但是,我們有,而且還是特別的完善,結果就放在藏經樓上喂蟲子,給蟲子咬,我們去學南傳的禅,這件事,你感覺舒服嗎?我們應該學習北傳的禅,到南傳的地方去教他們學禅,才是對的,爲何不能這樣?我們應該反省我們漢傳佛教徒究竟是怎麽回事呢?這就應該慚愧的事,或者說,一個是懈怠了,我們對漢傳佛教懈怠了,沒有用功好好的看一看學習禅,這是一個過失;再來,就是得少爲足,我能寫文章了、我能講經了,這樣就好了,我就去做大法師,這是不對的,應該要深入的學習佛法。
所以,我們爲何要到佛學院來讀書?你要知道,我現在要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怎麽回答?這個我不回答,你們自己回答。我是很笨的人,但是,我對佛法有歡喜心,所以不斷的學習。我今天到這裏來,我剛才說,我到這裏來,我心裏歡喜,我有點不知自量,放言高論,請院長、請各位老法師慈悲原諒,慈悲指教,我就說到這裏。
【問答部分】: 【第一個問答】: 有問:(錄音帶不清楚,略)。 師答:你提出這個問題,我的確同意,的確有這個問題。
應該說是,譬如說,天臺宗說的摩诃止觀、釋禅波羅蜜、小止觀,的確是,尤其是摩诃止觀是深一點,但是,是有人專心學習摩诃止觀,他就可以教授這個課程,那麽,這個問題應該是解決了。其次,我感覺,修毗婆舍那觀,當然,大智度論應該要學習,天臺智者大師是重視大智度論,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方面,也是有人專修大智度論有成就的人,也應該去教授這一門課程,也不是太難的。
至於唯識裏面,當然,我也感覺到,學習天臺的止觀,但是,唯識的止觀也是要學,這是我個人的看法。瑜伽師地論一百卷,是多了一點,但是,在今天來說,學習瑜伽師地論,應該不是太難,因爲有古代的窺基大師的略篡,另外還有遁倫記,遁倫記是全部一百卷的注解,窺基大師是前面本地分,以後的,他沒有注解。又有一位清素法師,他是唐朝人,他有一個瑜伽師地論演義,應該是全部的,在宋藏裏面有這個書,但是殘缺了,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這就可以看出來,我們中國佛教很久以來就已經不重視瑜伽師地論了。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有嘉祥大師的疏,結果也是殘缺不全。這是,我在大藏經裏面,感覺是非常重要的經論,結果是不全,很難有這樣的參考書,但是就是不足,殘缺了,我們漢文佛教就是慚愧了。瑜伽師地論,有清素法師的一部分演義,還是可以參考。第四種,就是韓清鏡,是一九五幾年,他有瑜伽師地論披尋記,是全部的,是完整的,也是可以參考。所以這也不是難事。
所以,在今天來說,我們學習這些重要的經論,也不是太難,都有參考書,可以學習,你不妨發心,把這些止觀的書,好好的學一學,然後你就發心修禅,也教導別人修禅,不妨這樣發心。所以,漢傳佛教裏面的禅,都是停留在書本裏面的,我們沒有能拿出來用,也可以知道我們漢傳佛教的衰微,我們漢教的程度就可以看出來。但是,還算很僥幸,有一個念佛法門,禅學不來嘛,你沒有真實的去學習止觀嘛,你止觀學不來嘛。頂多有些人去學祖師禅,我認爲,(南無觀世音菩薩),祖師禅實在是不及格的,當然,歡喜祖師禅的人,就說這是寶啊,但是,我認爲是非常遺憾,如果沒有祖師禅,完全修如來禅,我認爲,中國佛教的人才會更多更多,是不同的。
所以,這個事情,就是天臺宗的這些止觀的書,加上大智度論,加上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辨中邊論,成唯識論也是好,把這裏面的止觀,把它編集起來,認真的學習。也拿出時間來,把其他的事情放下,不要去拿博士學位,不要做這個事情,要專心的把這些書學好它,那你就有成功的希望,真的,你若想要拿學位,那就不行;你也可以用這個來拿博士學位,也是可以,當然,我說這個話,說得好像有些不恭敬,因爲社會是那樣子嘛,我們出家法師有學位,社會上也尊重我們;但是,我們不應該重視這件事,我的心情是這樣子。當然,你也可以說,你妙境拿到不學位,所以你這樣說,你也可以這樣說,但是,我認爲,我們要務實,實實在在的學習佛法,實實在在的學禅,來提高我們的程度,然後,我們佛教才有希望繼續住持下去,不然的話,社會上當權的人一看就知道,你不是那麽回事,那麽,我們佛教還有住持的希望嗎?所以要努力學禅,真實的,努力這件事。 【第二個問答】: 有問:修行止觀時,如何由念住心,由慧觀察,對治六根對六境的虛妄分別。 師答:當然,這是用四念處來對治,也還是這樣子,修止又修觀。修止,當然酌量自己的情形,你要修不淨觀也好,觀身不淨。我們用功修行,你心裏面要注意一件事,要有實際的效果,要重視這一點。不要說「觀身不淨,我修這個幹什麽?」,不要,要重視實際的效果,我用不淨觀能調伏我的妄想,就是好嘛,使令心清淨啊,這是重要,要重視這一點。
你坐在這裏,先修數息觀也是可以,把這個心,以息爲所緣境,叫心裏面不浮動,(當然,我現在不是講六妙門),就是用這個作所緣境,你停留它叁十分鍾也好,二十分鍾也好,然後就修不淨觀。如何修不淨觀?就是把大智度論裏面說的九想觀、五種不淨,文要背下來,(如果你只是看一遍,不可以),把它背下來,背下來熟熟的,然後靜坐的時候,你以息爲所緣境,或者隨息,這樣靜它叁十分鍾、二十分鍾,或者六十分鍾也可以,靜完的時候,就修不淨觀,如何修不淨觀?就是你一方面背這個文,一方面想,就這樣修,時間不要太多,應該是精要的文句,不要有羅唆,精要的文句,把它背下來,很快的就把它修完了。然後再以息爲所緣境,安住在息這裏不動,時間久了,心就不浮動。
也應該修苦觀,觀受是苦,也是很重要。爲什麽這個人要歡喜欲?他就是要貪著樂受!現在觀苦受是苦,樂受也是苦啊!把自己的顛倒妄想調過來,就是修四念處。如果你不歡喜這樣修,你按照金剛經修四念處,也是可以。金剛經就是四念處,就是禅,就是這麽回事,就可以把自己的顛倒妄想調過來,安住不動,就可以了。當然,你要拿出時間來,你自己要有功課表。當然,你在佛學院裏面讀書,佛學院裏面有…
《學佛的目標何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