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上慈下法法師2001-11-7下午于盤錦新工念佛堂講 }

  我想借這個機會,把印光法師在淨土五經寫的序用無量壽經的一段文字提醒一下。

  無量壽經本來是淨土法門無問自說的一個法門,暢佛本懷.若沒有佛的加被,像文殊普賢這樣的大菩薩也不能啓問。無問自說的無量壽經,是淨土法門的緣起,是淨土法門根本的經典。現在大家對無量壽經的學習少一些,大家讀誦康憎凱的原譯本比較少,讀誦會集本的比較多。原譯本有個特點,就是佛說的經條理性很強,菩薩都無法徹底了知。

  經典有五種人說,菩薩、賢聖可以說,天也可以說,變化人也可以說,聲聞也可以說,佛也可以親說,只要佛來印證都是可以稱爲經典的。那麼無量壽經是佛說無量壽經,不是菩薩說,不是菩薩來印證,是佛說,所以特別難得.康憎凱的的本子大家要讀一讀了,有些內容特別的特殊,到會集本或其他本子往往就去掉,這文詞一去掉,內容差距就特別的大,非常的大。關鍵的問題少一句話都不行,所以說現在國內外提倡原譯本基本上廣泛地開始引發起來了.夏蓮居老居士原意也是這樣的,因爲無量壽經原譯本已經封存大藏,已經沒有人讀閱了 。因爲學習淨土法門的人都知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學習的人很少,《無量壽經》基本上就沒有人學習,所以他就以慈悲的心,給我們大家會集了一個方便易讀的讀本,使大家有一個讀誦的機會,讀誦就有研究的機會,所以讀本傳播,對大家特別的好,給大家一個增上的利益,打下一個好的基礎,使大家再來研究學習原譯本。研究原譯本是根本的教化,也就是說哪一個地方也不能增減。

  原譯本上有“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四句偈子在彙集本就少掉一句,少掉一句整個內涵就變了。“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四句偈是淨土法門的眼目,要是丟掉這個眼目就會出現大的問題,在印光法師的序上有這麼一段文字,我把這段文字給大家念一念,直接的或間接的回答一些事情。“佛在摩羯提國靈鹫山中說阿彌陀佛最初因地棄國出家,發四十八願,又複久經長劫,依願修行”。阿彌陀佛的因地,是個大國王棄位出家,在世自在王前發四十八個大願,世自在王佛給他宣化十方諸佛國清靜國土的莊嚴,乃至諸佛攝化教化衆生的種種方法,阿彌陀佛在因地也就是法藏比丘通過種種比較,種種的思維衡權,給我們擇取了一個最簡單、最殊勝、最直接的方法。四十八願都是以立名爲根本的,大家讀四十八願,在康僧凱的本子是四十八個願,會集本是叁十二個願。

  四十八願中聞我名號之類的願很多,聞我名號得種種利益特別多,我們就以一個願來給大家作一個提示,因爲是佛的願,佛已經成佛,所以他說的是真實語、是誠實語,佛的願力攝護給我們大家帶來不可思議的利益是究竟的。我們念一個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聞我名字,若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從這個願上可以比較好的使大家有一個認識的開發,我們講的東西,不是我們自己虛妄的發明,不是我們爲所欲爲的認識,更不是情記作業而産生出來的。因爲沒有佛的願我們沒法講出來。“設我得佛”,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那麼願的內容也是真實不虛的,十方無量不可思議,包括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那當然包括十方一切無量的佛刹,諸佛世界衆生之類,一個佛的世界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這個釋迦牟尼佛的世界叫娑婆世界,衆生之類不是指哪一類的衆生,因爲佛所宣化的對象是對九界衆生所宣化。這個地方包括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乃至惡鬼、畜生,當然我們也包括在內。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深思,若不深思,那諸佛世界衆生之類,我們往往把他判別到某一類衆生。這種偏執的攝判必須舍棄,否則就不能得到總持的法門,總持的功德不能現前,總持的教化就不能迅速的回施成就,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徹底的深思。

  諸佛世界衆生之類,那麼我們大家全都包括在內。包括聖人、菩薩也一樣在內。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作真實想。你要對佛的願有遲疑,那阿彌陀佛的究竟果德回施就會有遺漏,“聞我名字”,就是聞信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阿彌陀佛的名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名就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他的名就具足這樣的力,四十八願每個願望力都是這樣存在的,往往我們對這個力的認識不到,所以四十八願來表示名的力量。他最主要的力量是什麼呢?“聞我名號,俱來我刹”.這個名就是遍布于十方、傳播于法界。所以“設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設我成正覺,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名聲超十方”就是他的名的根本內容。超十方究竟是爲了什麼,“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聞號俱生是他成佛的目的,也是阿彌陀佛最殊勝的地方,這句話雖然反複地說,我們怕大家還是不太熟悉呀,我們老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來追打自己,或者說來做安穩的敲門磚,不知道它就是個摩尼寶珠.不知道它本身就是一個摩尼寶珠,那你就得不到如意的善巧。

  “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他不是說衆生的無生法忍,也不是菩薩的無生法忍,而是諸佛親證的無生法忍,所以說是佛的果德的給予。果德的給予,這個詞大家一定要依經思維、依佛願思維,依佛的叁力(本願力、光明力、神通力),這個力量何以産生呢?隨順佛教、隨順佛語、隨順佛願才能得到相應。

  “十方世界衆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總持者是陀羅尼門呀!這是真言宗的教化,所謂稱這個名號,持這個真言也好,就是具足一切功德,在持念的時間就有相應的功德利益,持念的當下就是功德,就是利益。“諸衆生類”,大家都包括在內呀,你自己衡權衡權,你一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不是順應阿彌陀佛這個願呢,你沒有順應你還是不知道佛的願。你不知道佛的願,你持的這個名往往喪失名號的真正的內涵加持,無法與佛相應呀,而是與自己的妄想相應。“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你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聽聞這名號就會得到這樣的利益,這才是名號真正的內涵,或者說持名真正的意義。我們現在許多的念佛人不知道念名號的真正意義,所以念名只是爲了求一心,只是爲了求功夫成片,不知道這個名號的本身就是功夫成片,就是一心,就是不亂,這是佛的萬德給予,何以得亂呢?要不然就是我們自己的情記,我們自己的作業。

  “聞名”特別重要,一定要把“聞名”的事情審視清楚。下面的願都是“聞名”:“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具足德本就是以果地覺爲因地心,就是德本。“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叁昧,住是叁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不要把自己定位是凡夫、是菩薩,是善人、是惡人。你說別人是菩薩,我們不是菩薩,我們是凡夫。在佛教來說菩薩的名號是極爲的廣大,我們要是能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向往皈命,發意皈命、發心皈命,那都可以說是初發意菩薩,都可以說是初發心菩薩,可以說學習佛法這類有情就是菩薩。勇猛者所謂菩薩,你要把他推的遠點,你把自己定在凡夫位,罪惡位或者說菩薩位,都有過失,這是一個發心的錯誤引導。

  我們看看阿彌陀佛叁個根本大願,他在發了四十八大願以後說了一個偈子,什麼偈子呢?“我建超世願”,這個超世並不是說超一般的凡夫世間,或者菩薩世間,這是超越一切諸佛國土的世間。“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這個願跟其他諸佛的願有沒有差別呢,要是從根本上說沒有差別,從差別願上說真是有差別啊。他建立了最殊勝的願,這個最殊勝的願就是在其他諸佛國土的基礎上建立的。我們看他最初的因地,在沒發這大個願之前是這麼說的:“令我作佛,國土第一,”這個國土第一,不是其他的國土第一,是諸佛國土第一,佛在講許多的經典說某一世界莊嚴的時候,他說這個國土亦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土就是十方諸佛國土第一莊嚴處,所以說“令我作佛,國土第一”,這個第一決定是超世願,這是他的第一大願,我們爲什麼念這個佛,只是隨順他這個願,才能念這個佛。

  第二大願:“我於無量劫,不爲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我於無量劫,不爲大施主”,這個大就是超過菩薩的行持,是唯佛與佛親證的果德,是爲大。“我於無量劫,不爲大施主”,爲大施主救濟諸群苦,那麼一切九界衆生可以說都是窮苦之人,都是救濟對象,這與無量壽經的開篇就相應了。“佛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欲惠以衆生真實之利”,那麼惠利的功德,就是這個內涵,惠以衆生真實之利。這個惠利跟其他的方法不一樣,我們一定要引用經典給大家證實這個地方,要是能看一看原譯本方法就特別簡單。

  第叁個根本大願:“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就是佛中之尊。十方諸佛的名,唯有阿彌陀佛的名最尊、最勝、最不可思議。你說其他的佛名弱,不是,彌陀就是這樣以名號來設立教化。十方恒河沙諸佛皆共勸化自己國土的菩薩往生彼國,就是這樣的因緣。這在無量壽經康僧凱譯的下半卷比較有條理。“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我們大家都聞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不是得到“聞我名號,俱來我刹”這樣的攝護呢?隨順沒有隨順這樣的大願呢?大家可以看一看自己的作爲,是信佛者還是疑佛者,是隨順正法者,還是謗正法者,把自己推到一個邊緣地帶,下邊就是懸崖。你…

《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