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的。極樂世界是莊嚴相、清淨相、具足相、無盡相,緣此相生即無生、相即無相,極樂世界殊勝莊嚴,往生者增長清淨安樂無有著染。以相消相,以相消除衆生對空寂的怖畏,對心無所歸的怖畏。
發願決定往生西方淨土。我們屬于西方,西方屬于我們,極樂世界是本家本國,娑婆世界是客居之地。大家在一起討論念佛功夫時,說起功夫高下很熱鬧,不如討論願生淨土這個共同的趨向,共同得清淨安樂。。。
之十六:在心在緣在決定
。。。正明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昙鸾法師的例子,念佛是實相法生,雖造惡,但依止的是虛妄心生是虛僞業。聞善知識方便安慰,一實一虛,豈得相比。這消除我們的疑惑有很大的力。我們念佛是業,造夜是業,我們萬劫以來造的業成熟了,往往在這個地方不敢相信,對我們本來具備的法性清淨存有疑惑。希望我們在這裏能有正面的思維。一悟百了,一歇即菩提,一光能除千年暗,一念回心即出生死,是名在心。
我們這一念,決定心十分重要。過去有“一念恒念,徹貫古今”,實際這是一種心智罷了。我們學習淨土法門,是建立在昙鸾法師、道綽法師、善導大師的宣化上來闡明和立宗的。所以這一段文字的學習非常重要。
我們平時這一念的培育明確很重要,是否念念在臨終呢?我們一定要審思。實際上在修法的法益。念念是清淨的,這就是所得處,了無所得,這是智慧門。能系念相續不斷,是功德門。我們在學佛法中不能有偷心,沒有功德就沒有有福報。沒有清淨的行持,是頑空。沒有力就會落入斷滅空見。我們要運用真實的功德力,有大慈悲心,利于世間,使智慧得以安立。所以對這兩門我們要有清晰的審思。
未破相之人有挂礙,拿別人證實功德證與未證,有沒有瑞相,這都是未破相的人自設的障礙。法無所得,未破相之人應該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煩惱只所在,逐漸地去看到自己清淨圓滿的法意,雖然沒有增減,無所得失,但能清晰地感覺到這種清淨的法益增上,這是真實不虛的,但不會去執著它。所以得清淨功德莊嚴的感知,即愛樂佛法味,喜樂于佛法位味,所以佛法是很充實的,不是那麼空泛也不是那麼無聊的。要是不認真地行持就會很無聊。一個道理知道以後就沒有去受用它就很無聊了。有的人說到老了才學佛才好,年輕人都喜歡鬧一鬧折騰折騰,這實在是不知道佛法的稀有與莊嚴,佛法的解脫與安樂,就是不知道佛法味的內涵,不知道佛法的輕松、愉快、實在的內涵。。。
之十七:佛法不離當下的信解行
若爲彌陀慈光所攝,則對此世間無所希求。對此五濁惡世不貪圖的人甚爲稀有。若有貪圖,就不會有真切的往生願望。我們可以扪心自問,審視自己的心願是否真發願往生,此處看似容易,願意回歸淨土,數極樂世界之珍寶,回施娑婆世界之有情。此心一旦生起,就不會貪著無益的五欲的欲樂和所謂的世間福報。
佛法具足世間和出世間法,不貪著世間,是真正的擁有這個世間。此處的心念不能轉過來,就會把佛的智慧當成一種虧欠的、不含納世間的教誨了。佛法是含納世間法的,做一個世間的布施者,而非掠奪者。布施者是富有者,掠奪者是貧瘠者。
現在有兩類以別時意修學淨土的人,有一類這樣認爲:既然乘彌陀願力往生無憂,那就等臨死時再說,活著的時候嘛,就要好好地放縱五欲望、享樂人間。還有一類,認爲往生沒把握,厭棄逃離世間,惶恐不安地念著佛期盼著,只爲死的那一刻做准備。若說安心歇心,他就會反問:你有把握往生嗎?你證到了嗎?兩種與佛法不相應的發心都會使行者喪失佛法大利,丟失佛法帶給我們的不離當下現緣、具足智慧的安樂,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昧失菩提心。
做爲一個念佛人,當依教奉行,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做爲一個真正的佛子,若不信順佛陀的教誨,具足智慧的解脫和喜悅就無法真正體會到。念佛之樂、禅悅之樂、心念不散亂之樂,持戒之樂,實非世間五欲可比,只是因爲沒有身心地投入地行持體會過。若如法行持對比過,即知五欲放縱之苦,因爲一切放逸處皆是凶險處,這是無疑的。那些順應世俗迎合人心的說法,雖然暫時可以迎來一片響應聲,但卻不能給我們帶來究竟解脫安樂。。。
之十八:念佛功德 諸障悉除
以果地覺爲因地心,就是在每一個當下舍棄無始以來的身、口、意見思二惑的這種受,回歸到本起圓滿的心性上來,順性的展現諸佛的智慧和慈悲、我們本性的莊嚴和清淨。諸佛法身清靜安立,滋育著我們的法身慧命,這是決定真實不虛的,如父母生養我們的色身。念佛人即是與十方諸佛做清淨伴侶,念佛如供養十方諸佛一樣,具不可思議功德。念佛法門能對治種種諸病,消除諸障, 念佛法門爲第一總持法門。龍樹菩薩雲:若人願做佛,心念阿彌陀,應時即現身,是故我頂禮。
念佛能對治一切障,能除一切病。在對治法中亦展現佛法之善巧,如對貪欲重的有情,教作不淨觀,對心念散亂有情,教數息法門,對嗔恨重的有情教作慈悲觀,此類對治法門與念佛法門相比較難把持,龍樹菩薩舉例說,比如爲治嗔心,修慈悲觀,觀一切衆生如自己的父母親人,結果卻生起了愛染之心。
學佛的人能否終止生死輪回,不受後有呢?將無始以來的貪、嗔、癡、慢、疑、邪見的受終止呢?若不學習佛法不運用佛的智慧,此色身終,受業並未結束,輪回無有始終,無有出期。蕩漾在無盡的輪回中。思維輪回之苦,是爲引發我們對現下的尊重,若把淨土法門推到別時意,就容易使人産生困惑,産生死了之後才能往生的困惑。現下就會在不安中,在每一時刻每一念中,不能圓滿的運用我們的身業、口業、意業。不能本起圓滿起行作業,自他二利的清淨圓滿的行持更是無從談起。這樣就會丟失念佛法門的圓滿殊勝功德,念佛法門就成了念死後法門。念佛能否見佛呢?這不過是每個人的行持差別細微法益表現罷了,因爲一切真正行法者、護法者,若見若不見,鹹得安樂,若知若不知,鹹得清淨。若單爲境界修法,此人未明真實發心。
《慈法法師講《安樂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