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槃,在幻化生死中饶益幻化众生。此为菩萨二种功用中的慈悲饶益。不如此则妄称菩萨,妄称念佛人,因为念佛者是成佛,含具菩萨法,不离世间。很多念佛人把念佛搞得极端自私,比如别人和他说句话就生烦恼:不要和我说话,没看见我在念佛吗?!很多这样的人工作也不干了,家庭也不要了,搞得天昏地暗。佛没念好,却生起大烦恼困扰自己困扰佛法困扰冲击社会。这样不仅不能了生死,还会坏灭世间,动摇世间。。。
之十二:除众生空寂怖畏,佛立报土庄严
“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所谓的性,必然是空净光明,明照古今,无挂无碍,无有来去。所以那个心是一个法性心,非垢非净所能表述。净土庄严无生,庄严光明。
法性净土是无生之土。在这个地方若不能回归,则在矛盾痛苦中生存,撒不得手,求生无路。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安住欢喜,光明。非宿世之利根在此处就不能接受,揣度无来无去太没有意思了,无因无缘更可怕,无生无灭是什么。。。无思无不思何以安立,在这里就生起了怖畏,凡夫已经习惯对立的思维方式。以佛之觉为因地心,往往会忐忑不安,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新发意菩萨听到此无相波罗密门,所有的清净善根都会灭没。所以佛给我们安立报土。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中下之人,要以信佛因缘往生彼国,若无信佛因缘,所有的功夫不得往生。
阿弥陀佛就象父母一样摩洗养育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洗刷我们心中的尘垢,愿往生的心,就是成佛的心,就是度生的心,就是菩提心,这是多大的一个愿望啊!我们要在必能往生的信念上生决定心,在一切众生必能成佛这个地方放心、安心、歇心。在热恼纷飞的世界中不生热恼,那颗散乱不安的心就歇下来了。阿弥陀佛功德摄护,阿弥陀佛的愿力摄护,使我们这些初发心得到究竟、不退转的摄护。。。
之十三:如实自知,发愿求生
某一时节因缘对症下药的应机说法是很正常的,本来性空无实法可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我们学佛者在网上发贴或平时与人谈话,教训指责别人的意识比较多,基本上都是以教化的姿态出现的。却因自行未立,逢苦即变,结果没有教化成别人却因人的罪恶或以为别人有罪恶沉沦下去了。因为初发意菩萨心无定愿,凡夫拔有情,相与俱没。
谈论佛法,若不是以共同学习提高的心态,却以我法尊贵的心来争论,互相伤害,则坏灭佛法住世因缘。此时若能生一念感激心相互发一个善愿来回施就十分的难得可贵了。如大集地藏十轮经云:“举人过失应具五德,以实非虚妄,应时不非时,软语非粗犷,慈心不嗔恚,利益非损减” 。我们的习惯是容易染著,认为对方多糟糕,以自己的见解判断别人的过失以为实有,就此堕落。
很多人在不学佛时还好,一学佛谈佛法时,拿佛法的智慧消融一点东西,就我执、我慢增盛自以为是,心垢反而厚了。比如自立利不足的人,热心帮助别人促成一件事,象有的组织打七,组织一个社团,组织居士团体做事,不做还好,一张罗事则矛盾重重,是是非非。大家不聚会还好,一聚会,互相埋怨,一肚子怨气甚至仇恨。不做事心忙,做事又生怨气。和自己心境设计相违时心生烦恼。
在五浊恶世欲救度于人、自利利他,是不是歇心净心是为首要。自问心是否歇下来净下来,是否依无作无起的清净安立。不然你发心做的任何事,难免会生烦恼甚至怨恨。诸佛菩萨皆以清净愿力饶益有情安住于世。我们自我审视一下,也都懂这些清净的道理,寂灭啊歇心啊,似乎在修法,但一遇事遭遇逆境时,甚至只是别人一句话,都不能忍受。所以若凡夫发心,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
龙树菩萨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嗔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之十四:净土法门立宗与别时意
无著菩萨在《摄大乘论》中判念佛为别时意,意思是说:“就别时利益而说,非言今时即得之。”,误解净土的人说往生净土为别时意。若如观经云:“若人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即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土”,无著菩萨判摄为别时意趣,即不相应,虽现在当下如此说,往生是未来的事临终的事,则净土成了不了义教。现在大家网上争论也常用别时意义这样的观点,即和现量不相应,你若说发愿即得往生,他就质问你:你现量证到了?往生是未来的事,而未来我们是无从把握的,然后想象说要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才可能有把握。
《摄大乘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论著,若依此判净土法门为不了义教。则净土法门立宗立教的基础就没有了,中国净土开山的祖师为纠正《摄大乘论》中别时意判净土为不了义教的观点,花费了很大的心血。别时意成为净土法门传播的一大障碍。因为经论相违则心生疑惑,任何疑惑疑虑都会使我们无法生起择法决定,所以在此处需会通,此处论为无著菩萨所造,经为佛说。真正深入净土法门教义才能透视这种别时意的说法,不然很难在净土法门中清净安立。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的摄受,回施法门之意,如长者喻,长者给你家产你不能接受,说你不能接受。给你你就恐慌。
善导大师言: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不依菩萨不了义语不了义教,唯信佛语唯依佛教。念佛法门是唯念佛的教诲、唯念佛的果德,此处一定要彻底思维弄明白,不能留一丝疑虑。在系统地学习、了解净土法门后,我们会感到很震撼,净土法门是摄受法门,回施法门,阿弥陀佛的愿:我於無量劫 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 誓不成等覺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常於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净土法门的教纲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在你的因地享受佛果。用常规的思维通途的说法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佛说法华时会中有五千退席。有人反问: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谁成佛道了?如此思维是颠倒在事相上了,如幻的世间、如幻的的众生以为实有。菩提心昧失,于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能随顺信入,。
在净土一法中,唯信佛语唯依佛教,佛遣者决定遣,佛令行令顺顺决定顺,菩萨不了义教绝不能听顺。宁错信佛语,不听信菩萨不了义教。善导大师做如此猛烈决断语,是因为我们缠缚的太久了。念佛法门是念佛、念佛证到的清净的果德,非菩萨、声闻、善法所证。直奔王家一生即压群臣。圆起圆成的法门。净土教法是以如来藏教为根本的,起步落脚要圆,圆顿之圆顿。一般我们容易接受的是道次第的说法。
说净土宗是不了义,是方便说,这样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各宗不相妨碍,各个教义都有各自的体系。关于净土宗的思维的种子在我们意识里成熟之后,异语异解就不会影响我们。善导大师把净土法门的教理彻底地展现了出来,后三十几年天天就在经行、拜佛念佛,没有休息就是为了把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展现回施给世人。愿生就能生,就是往生决定于现下。这种安稳真实的惠利当时感动了整个国家。
涅槃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馀功。净土一法是特别法门。现在网上关于净土宗有很多争论,但参加辩论的善知识却往往不注意净土法门是怎么立的宗,拿这个宗那个教的话东扯西谈。在中国佛教史上公认,净土一法缘起远公,教义建立在善导。善导大师这里没有任何附会之说。唯信佛语,不信菩萨不了义教。不得三昧、不得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是别时意,不然净土法门就不能成立了。观经中的九品往生就成虚设了。所以藕益大师要解云,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辱多罗三妙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菩萨也在九界之内,这一声阿弥陀佛,菩萨亦不能彻知。所以从善导大师开始,历代净土法门的判教就从别时意中走出来了。彻悟禅师云,一心称念,亘古亘今,光明普照。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不立方便,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里一念回心,法性清净无增减。印光大德云,九界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就是说菩萨亦是被摄受。现在很多的争论,大多是因各宗的教义搀杂混淆而引起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总纲从古至今一直贯穿到现在,因赅果海果澈因缘,在这里只能随顺佛的果地觉,作圆满本起的因。历代净土法门祖师立宗的法则是一脉相承的,三经一论的论是立宗的根本依据。现在我们应知净土法所依的教理,旷劫以来流转六道,我们的如来藏性从来没有增减过。这个不动的善根让我们安稳下来。
之十五:往生净土 生即无生
。。。十方佛国浩瀚无际,境宽则心昧,对未破空寂怖畏者,净土的标方立相,可作为安心歇心的法则。佛法不离我们的每一个现缘,现量。能否体会到佛法的法味呢?无论凡圣,皆应依愿修行。
“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道绰禅师根据当时的情况,认为性空的教化已落于空泛,若直接传播无生之生,众生对空寂多有怖畏,故立相以接引有情,引经据论,劝信往生。道绰禅师如此说是为了引导我们,消除我们的疑虑,让我们能触摸感知想象得到,不然做为一个有情,不能想象、感知时,心中会恐慌。
若死执“实相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此知见念佛,即使见到净相也会心生怖畏,认为此相还在生灭中。因为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做死法了,如此则会退失如法修持带来的增上利益,行法会失去法味。所以空性没有亲证,没有亲证寂灭真实,则不断后有,有后有则有择取,就会生出种种困惑,业风吹动,荡漾生死海中。。。此生能否证空性,断见思二惑,自问自己,若没有把握,西方的标方立相是极重…
《慈法法师讲《安乐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