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法法師講《安樂集》▪P7

  ..續本文上一頁槃,在幻化生死中饒益幻化衆生。此爲菩薩二種功用中的慈悲饒益。不如此則妄稱菩薩,妄稱念佛人,因爲念佛者是成佛,含具菩薩法,不離世間。很多念佛人把念佛搞得極端自私,比如別人和他說句話就生煩惱:不要和我說話,沒看見我在念佛嗎?!很多這樣的人工作也不幹了,家庭也不要了,搞得天昏地暗。佛沒念好,卻生起大煩惱困擾自己困擾佛法困擾沖擊社會。這樣不僅不能了生死,還會壞滅世間,動搖世間。。。

  之十二:除衆生空寂怖畏,佛立報土莊嚴

  “法性淨土,理處虛融,體無偏局,此乃無生之生,上士堪入”,所謂的性,必然是空淨光明,明照古今,無挂無礙,無有來去。所以那個心是一個法性心,非垢非淨所能表述。淨土莊嚴無生,莊嚴光明。

  法性淨土是無生之土。在這個地方若不能回歸,則在矛盾痛苦中生存,撒不得手,求生無路。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會安住歡喜,光明。非宿世之利根在此處就不能接受,揣度無來無去太沒有意思了,無因無緣更可怕,無生無滅是什麼。。。無思無不思何以安立,在這裏就生起了怖畏,凡夫已經習慣對立的思維方式。以佛之覺爲因地心,往往會忐忑不安,佛言,如此法門,在阿毗跋致地中說,新發意菩薩聽到此無相波羅密門,所有的清淨善根都會滅沒。所以佛給我們安立報土。這是不可思議的事。中下之人,要以信佛因緣往生彼國,若無信佛因緣,所有的功夫不得往生。

  阿彌陀佛就象父母一樣摩洗養育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洗刷我們心中的塵垢,願往生的心,就是成佛的心,就是度生的心,就是菩提心,這是多大的一個願望啊!我們要在必能往生的信念上生決定心,在一切衆生必能成佛這個地方放心、安心、歇心。在熱惱紛飛的世界中不生熱惱,那顆散亂不安的心就歇下來了。阿彌陀佛功德攝護,阿彌陀佛的願力攝護,使我們這些初發心得到究竟、不退轉的攝護。。。

  之十叁:如實自知,發願求生

  某一時節因緣對症下藥的應機說法是很正常的,本來性空無實法可說。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我們學佛者在網上發貼或平時與人談話,教訓指責別人的意識比較多,基本上都是以教化的姿態出現的。卻因自行未立,逢苦即變,結果沒有教化成別人卻因人的罪惡或以爲別人有罪惡沈淪下去了。因爲初發意菩薩心無定願,凡夫拔有情,相與俱沒。

  談論佛法,若不是以共同學習提高的心態,卻以我法尊貴的心來爭論,互相傷害,則壞滅佛法住世因緣。此時若能生一念感激心相互發一個善願來回施就十分的難得可貴了。如大集地藏十輪經雲:“舉人過失應具五德,以實非虛妄,應時不非時,軟語非粗犷,慈心不嗔恚,利益非損減” 。我們的習慣是容易染著,認爲對方多糟糕,以自己的見解判斷別人的過失以爲實有,就此墮落。

  很多人在不學佛時還好,一學佛談佛法時,拿佛法的智慧消融一點東西,就我執、我慢增盛自以爲是,心垢反而厚了。比如自立利不足的人,熱心幫助別人促成一件事,象有的組織打七,組織一個社團,組織居士團體做事,不做還好,一張羅事則矛盾重重,是是非非。大家不聚會還好,一聚會,互相埋怨,一肚子怨氣甚至仇恨。不做事心忙,做事又生怨氣。和自己心境設計相違時心生煩惱。

  在五濁惡世欲救度于人、自利利他,是不是歇心淨心是爲首要。自問心是否歇下來淨下來,是否依無作無起的清淨安立。不然你發心做的任何事,難免會生煩惱甚至怨恨。諸佛菩薩皆以清淨願力饒益有情安住于世。我們自我審視一下,也都懂這些清淨的道理,寂滅啊歇心啊,似乎在修法,但一遇事遭遇逆境時,甚至只是別人一句話,都不能忍受。所以若凡夫發心,願在穢土拔濟衆生者,聖意不許。

  龍樹菩薩雲:「譬如四十裏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熱湯投之,當時似如少減,若經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發心救苦亦複如是,以貪嗔境界違順多故,自起煩惱,返墮惡道故也。」

  之十四:淨土法門立宗與別時意

  無著菩薩在《攝大乘論》中判念佛爲別時意,意思是說:“就別時利益而說,非言今時即得之。”,誤解淨土的人說往生淨土爲別時意。若如觀經雲:“若人發叁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即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無著菩薩判攝爲別時意趣,即不相應,雖現在當下如此說,往生是未來的事臨終的事,則淨土成了不了義教。現在大家網上爭論也常用別時意義這樣的觀點,即和現量不相應,你若說發願即得往生,他就質問你:你現量證到了?往生是未來的事,而未來我們是無從把握的,然後想象說要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才可能有把握。

  《攝大乘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論著,若依此判淨土法門爲不了義教。則淨土法門立宗立教的基礎就沒有了,中國淨土開山的祖師爲糾正《攝大乘論》中別時意判淨土爲不了義教的觀點,花費了很大的心血。別時意成爲淨土法門傳播的一大障礙。因爲經論相違則心生疑惑,任何疑惑疑慮都會使我們無法生起擇法決定,所以在此處需會通,此處論爲無著菩薩所造,經爲佛說。真正深入淨土法門教義才能透視這種別時意的說法,不然很難在淨土法門中清淨安立。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的攝受,回施法門之意,如長者喻,長者給你家産你不能接受,說你不能接受。給你你就恐慌。

  善導大師言: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論乃加信受,諸佛誠言返將妄語。不依菩薩不了義語不了義教,唯信佛語唯依佛教。念佛法門是唯念佛的教誨、唯念佛的果德,此處一定要徹底思維弄明白,不能留一絲疑慮。在系統地學習、了解淨土法門後,我們會感到很震撼,淨土法門是攝受法門,回施法門,阿彌陀佛的願:我於無量劫 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 誓不成等覺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常於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淨土法門的教綱是以果地覺爲因地心,在你的因地享受佛果。用常規的思維通途的說法是很難接受的。所以佛說法華時會中有五千退席。有人反問: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誰成佛道了?如此思維是顛倒在事相上了,如幻的世間、如幻的的衆生以爲實有。菩提心昧失,于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不能隨順信入,。

  在淨土一法中,唯信佛語唯依佛教,佛遣者決定遣,佛令行令順順決定順,菩薩不了義教絕不能聽順。甯錯信佛語,不聽信菩薩不了義教。善導大師做如此猛烈決斷語,是因爲我們纏縛的太久了。念佛法門是念佛、念佛證到的清淨的果德,非菩薩、聲聞、善法所證。直奔王家一生即壓群臣。圓起圓成的法門。淨土教法是以如來藏教爲根本的,起步落腳要圓,圓頓之圓頓。一般我們容易接受的是道次第的說法。

  說淨土宗是不了義,是方便說,這樣的說法是不恰當的,各宗不相妨礙,各個教義都有各自的體系。關于淨土宗的思維的種子在我們意識裏成熟之後,異語異解就不會影響我們。善導大師把淨土法門的教理徹底地展現了出來,後叁十幾年天天就在經行、拜佛念佛,沒有休息就是爲了把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展現回施給世人。願生就能生,就是往生決定于現下。這種安穩真實的惠利當時感動了整個國家。

  涅槃經雲,若人過去已曾供養半恒河沙諸佛複經發心,而能于惡世中,聞說大乘經教,但能不謗未有馀功。淨土一法是特別法門。現在網上關于淨土宗有很多爭論,但參加辯論的善知識卻往往不注意淨土法門是怎麼立的宗,拿這個宗那個教的話東扯西談。在中國佛教史上公認,淨土一法緣起遠公,教義建立在善導。善導大師這裏沒有任何附會之說。唯信佛語,不信菩薩不了義教。不得叁昧、不得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是別時意,不然淨土法門就不能成立了。觀經中的九品往生就成虛設了。所以藕益大師要解雲,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辱多羅叁妙叁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菩薩也在九界之內,這一聲阿彌陀佛,菩薩亦不能徹知。所以從善導大師開始,曆代淨土法門的判教就從別時意中走出來了。徹悟禅師雲,一心稱念,亘古亘今,光明普照。圓覺經雲,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不立方便,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這裏一念回心,法性清淨無增減。印光大德雲,九界等蒙攝受鹹得往生。就是說菩薩亦是被攝受。現在很多的爭論,大多是因各宗的教義攙雜混淆而引起的,以果地覺爲因地心這個總綱從古至今一直貫穿到現在,因赅果海果澈因緣,在這裏只能隨順佛的果地覺,作圓滿本起的因。曆代淨土法門祖師立宗的法則是一脈相承的,叁經一論的論是立宗的根本依據。現在我們應知淨土法所依的教理,曠劫以來流轉六道,我們的如來藏性從來沒有增減過。這個不動的善根讓我們安穩下來。

  之十五:往生淨土 生即無生

  。。。十方佛國浩瀚無際,境寬則心昧,對未破空寂怖畏者,淨土的標方立相,可作爲安心歇心的法則。佛法不離我們的每一個現緣,現量。能否體會到佛法的法味呢?無論凡聖,皆應依願修行。

  “彌陀淨國,乃是淨土之初門”,道綽禅師根據當時的情況,認爲性空的教化已落于空泛,若直接傳播無生之生,衆生對空寂多有怖畏,故立相以接引有情,引經據論,勸信往生。道綽禅師如此說是爲了引導我們,消除我們的疑慮,讓我們能觸摸感知想象得到,不然做爲一個有情,不能想象、感知時,心中會恐慌。

  若死執“實相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此知見念佛,即使見到淨相也會心生怖畏,認爲此相還在生滅中。因爲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做死法了,如此則會退失如法修持帶來的增上利益,行法會失去法味。所以空性沒有親證,沒有親證寂滅真實,則不斷後有,有後有則有擇取,就會生出種種困惑,業風吹動,蕩漾生死海中。。。此生能否證空性,斷見思二惑,自問自己,若沒有把握,西方的標方立相是極重…

《慈法法師講《安樂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