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的。极乐世界是庄严相、清净相、具足相、无尽相,缘此相生即无生、相即无相,极乐世界殊胜庄严,往生者增长清净安乐无有着染。以相消相,以相消除众生对空寂的怖畏,对心无所归的怖畏。
发愿决定往生西方净土。我们属于西方,西方属于我们,极乐世界是本家本国,娑婆世界是客居之地。大家在一起讨论念佛功夫时,说起功夫高下很热闹,不如讨论愿生净土这个共同的趋向,共同得清净安乐。。。
之十六:在心在缘在决定
。。。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昙鸾法师的例子,念佛是实相法生,虽造恶,但依止的是虚妄心生是虚伪业。闻善知识方便安慰,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这消除我们的疑惑有很大的力。我们念佛是业,造夜是业,我们万劫以来造的业成熟了,往往在这个地方不敢相信,对我们本来具备的法性清净存有疑惑。希望我们在这里能有正面的思维。一悟百了,一歇即菩提,一光能除千年暗,一念回心即出生死,是名在心。
我们这一念,决定心十分重要。过去有“一念恒念,彻贯古今”,实际这是一种心智罢了。我们学习净土法门,是建立在昙鸾法师、道绰法师、善导大师的宣化上来阐明和立宗的。所以这一段文字的学习非常重要。
我们平时这一念的培育明确很重要,是否念念在临终呢?我们一定要审思。实际上在修法的法益。念念是清净的,这就是所得处,了无所得,这是智慧门。能系念相续不断,是功德门。我们在学佛法中不能有偷心,没有功德就没有有福报。没有清净的行持,是顽空。没有力就会落入断灭空见。我们要运用真实的功德力,有大慈悲心,利于世间,使智慧得以安立。所以对这两门我们要有清晰的审思。
未破相之人有挂碍,拿别人证实功德证与未证,有没有瑞相,这都是未破相的人自设的障碍。法无所得,未破相之人应该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烦恼只所在,逐渐地去看到自己清净圆满的法意,虽然没有增减,无所得失,但能清晰地感觉到这种清净的法益增上,这是真实不虚的,但不会去执着它。所以得清净功德庄严的感知,即爱乐佛法味,喜乐于佛法位味,所以佛法是很充实的,不是那么空泛也不是那么无聊的。要是不认真地行持就会很无聊。一个道理知道以后就没有去受用它就很无聊了。有的人说到老了才学佛才好,年轻人都喜欢闹一闹折腾折腾,这实在是不知道佛法的稀有与庄严,佛法的解脱与安乐,就是不知道佛法味的内涵,不知道佛法的轻松、愉快、实在的内涵。。。
之十七:佛法不离当下的信解行
若为弥陀慈光所摄,则对此世间无所希求。对此五浊恶世不贪图的人甚为稀有。若有贪图,就不会有真切的往生愿望。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审视自己的心愿是否真发愿往生,此处看似容易,愿意回归净土,数极乐世界之珍宝,回施娑婆世界之有情。此心一旦生起,就不会贪著无益的五欲的欲乐和所谓的世间福报。
佛法具足世间和出世间法,不贪著世间,是真正的拥有这个世间。此处的心念不能转过来,就会把佛的智慧当成一种亏欠的、不含纳世间的教诲了。佛法是含纳世间法的,做一个世间的布施者,而非掠夺者。布施者是富有者,掠夺者是贫瘠者。
现在有两类以别时意修学净土的人,有一类这样认为:既然乘弥陀愿力往生无忧,那就等临死时再说,活着的时候嘛,就要好好地放纵五欲望、享乐人间。还有一类,认为往生没把握,厌弃逃离世间,惶恐不安地念着佛期盼着,只为死的那一刻做准备。若说安心歇心,他就会反问:你有把握往生吗?你证到了吗?两种与佛法不相应的发心都会使行者丧失佛法大利,丢失佛法带给我们的不离当下现缘、具足智慧的安乐,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昧失菩提心。
做为一个念佛人,当依教奉行,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做为一个真正的佛子,若不信顺佛陀的教诲,具足智慧的解脱和喜悦就无法真正体会到。念佛之乐、禅悦之乐、心念不散乱之乐,持戒之乐,实非世间五欲可比,只是因为没有身心地投入地行持体会过。若如法行持对比过,即知五欲放纵之苦,因为一切放逸处皆是凶险处,这是无疑的。那些顺应世俗迎合人心的说法,虽然暂时可以迎来一片响应声,但却不能给我们带来究竟解脱安乐。。。
之十八:念佛功德 诸障悉除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在每一个当下舍弃无始以来的身、口、意见思二惑的这种受,回归到本起圆满的心性上来,顺性的展现诸佛的智慧和慈悲、我们本性的庄严和清净。诸佛法身清静安立,滋育着我们的法身慧命,这是决定真实不虚的,如父母生养我们的色身。念佛人即是与十方诸佛做清净伴侣,念佛如供养十方诸佛一样,具不可思议功德。念佛法门能对治种种诸病,消除诸障, 念佛法门为第一总持法门。龙树菩萨云:若人愿做佛,心念阿弥陀,应时即现身,是故我顶礼。
念佛能对治一切障,能除一切病。在对治法中亦展现佛法之善巧,如对贪欲重的有情,教作不净观,对心念散乱有情,教数息法门,对嗔恨重的有情教作慈悲观,此类对治法门与念佛法门相比较难把持,龙树菩萨举例说,比如为治嗔心,修慈悲观,观一切众生如自己的父母亲人,结果却生起了爱染之心。
学佛的人能否终止生死轮回,不受后有呢?将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慢、疑、邪见的受终止呢?若不学习佛法不运用佛的智慧,此色身终,受业并未结束,轮回无有始终,无有出期。荡漾在无尽的轮回中。思维轮回之苦,是为引发我们对现下的尊重,若把净土法门推到别时意,就容易使人产生困惑,产生死了之后才能往生的困惑。现下就会在不安中,在每一时刻每一念中,不能圆满的运用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不能本起圆满起行作业,自他二利的清净圆满的行持更是无从谈起。这样就会丢失念佛法门的圆满殊胜功德,念佛法门就成了念死后法门。念佛能否见佛呢?这不过是每个人的行持差别细微法益表现罢了,因为一切真正行法者、护法者,若见若不见,咸得安乐,若知若不知,咸得清净。若单为境界修法,此人未明真实发心。
《慈法法师讲《安乐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