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3)▪P4

  ..續本文上一頁般舟叁昧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其所攝有情是最廣的。

  是叁昧是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法。共心生法。非色。非現。能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非先世業果報。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行法,得到的果報是現世果報,而不是等到來世怎樣,這就給我們一個決定,讓我們現世抉擇這個法則。

  除因報。可修可知可證。亦以身證亦以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應斷。無漏不可斷。知見亦如是。不與七覺合。如是一切諸分別叁昧義。皆應此中說。也就是抉擇“立一念,斷諸想”可用。

  複次修習是叁昧得見諸佛。如說:

  得見諸佛已  勤心而供養

  善根得增長  能疾化衆生

  供養名心意清淨。恭敬歡喜念佛有無量功德。以種種贊歎名口供養。敬禮華香等名身供養。是故福德轉更增長。如谷子在地雨潤生長。疾教化者令衆生住叁乘中。如是菩薩增長善根。在此法中,供養十分重要,我們念佛之時就是在供養,也就是在守護法。

  附錄:摘錄

  ● 這些法則就如一個平面鏡,能細膩、如實地把我們的現狀表達出來,一條一條,讓我們照一照自己的心理、業相、承受力,這樣對修法無疑是一個正面的輔助、正面的審觀,正面的起修緣起。而我們在所遇法則不夠細膩,或自己不能細致審觀的情況下,看到的都是哈哈鏡,這樣就無法知道自己的現狀究竟如何,自己的荷負力究竟怎樣,也許我們的臉明明是很醜的,但用哈哈鏡照後還以爲自己剛好適中。所以,我們若能真正不厭其煩地把這些不如實之處照出來,那就能正確面對自己了。

  ● 沒有大福德的人往往會說自己不拘小節,而若道德細膩時,就顯在小事上了。

  ● 我們總說當下,但對當下之心念,能夠清晰把握的卻十分稀少,有時我們看似寬容,實是模糊;看似隨緣,實是無力。

  ● 我們真正清楚自己的心願嗎?有人說我此時心願與彼時心願不一樣,則肯定是不平等心出來了,故而俱生智昧了。若昧于俱生智,想靠後天智得以成就,那是自欺的。例如有人認爲自己雖對此法生輕慢心,但對彼法不會,其實他在一切衆生、一切佛菩薩面前都能輕慢,因爲心如是故,平等智昧了,此時若認爲依後天成所做智可以成就,即修個法則,成個善巧,那麼他肯定不是佛教徒了。

  ● 很多人遇到善知識是爲了強化自我,所以往往今天認爲是善知識,等強化幾天後就不認爲是善知識了,就該反向其學習了。如果真是互爲善知識,也是可以的;但在這個強化過程中,其實所生爲驕慢、我心,實際已脫離了佛法。

  ● 師,是爲了除我、降伏我心的一種善巧,爲什麼能除我呢?因恭敬故,所謂有師有尊。沒有恭敬、驕慢之人,會以縱容我心爲舒服,而難伏我心。故在佛法的四修法,即恭敬修、常時修、無間修、無雜修中,恭敬修是第一修。

  ● 恭敬,不是恭敬他人,而是自性輝煌、純淨、主動一面所表達的法則,能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慶慰、寬松、無我、喜悅、明亮!所謂天地無私心自寬,恭敬時必然就是無私的一種表現。所以,恭敬修是佛法修證中的第一修。若是乖戾、違逆、縱然自己的情緒、強化自我,培養自大,佛法的調柔與無私沒有了,那就太痛苦了。

  ● 許多人參訪的善知識越多,慢心就越重,總想著有更好的善知識,豈不知自己心中生起不平等的時候,善知識已經遠離了,我們越是這樣,離佛法就越遠,道場就越被汙染。

  ●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氣,貪嗔癡慢疑邪見各有所表,如果我們對其不知,就是流轉無窮;如果對其雖知而不去克服,則煩惱可斷,但根除不掉,或說煩惱伏住了,但習氣不動,也是不行的。故說除煩惱、改習氣,這對每個學佛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 學佛,的的確確是爲了可以主動把握、主動透視、主動運用自己的心業緣,不論是悲是智是方便,還是愚癡顛倒或其他業習,我們最起碼要主動地了解它,了解之時,就是如意的知見,否則就會在此産生被動。

  ● 現在人,說善惡都一樣,是非都一樣,煩惱即菩提,這樣說的人多,但要這樣證實它、實踐它,才有意義,否則就成口頭禅了,即不能如實知自心。

  ● 過去人依法受教,受教後就于法實踐,而不是貪著或徘徊于所謂對善知識的安住、親近中,這才是比較主動的修法。現在很多人問問題,基本上都是中毒性的,即賴藥性的,遇事馬上就問,而不依正見思考、依法則思考,這樣缺乏主動,于法無力,多會遇事産生阻礙。

  ● 其實佛法就不離我們嗔心生起的時候,不離染心生起的時候,不離顛倒心生起的時候,是不離此處而修持的,並不是其他地方還有佛法。如果只說更好的名詞、更大的法則,而不于當下生起之時運用,實在沒有意義。

  ● 世尊之所以對我們有莫大的恩德,就是因其兆載永劫的修持,證實了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樣一個正見、究竟見,並把此知見傳達給十方九界有情,令我們依此正見證得無上菩提,或說徹還本源、成就本源心智,真正了解四生九有之類一切生命之究竟所依,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我們稱佛陀是我們的法身父母。

  ● 佛法的妙用實際就是心地的妙用,如果我們真正解決了心地的問題,知道心之妙用,我們就不用心外求法了,也不用心外求佛了,就可以真正啓開佛法的妙用,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

  ● 修法的確不複雜,關鍵是相續性。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3)》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