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3)▪P4

  ..续本文上一页般舟三昧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其所摄有情是最广的。

  是三昧是心数法。心相应。随心行法。共心生法。非色。非现。能缘。非业。业相应。随业行。非先世业果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行法,得到的果报是现世果报,而不是等到来世怎样,这就给我们一个决定,让我们现世抉择这个法则。

  除因报。可修可知可证。亦以身证亦以慧证。或可断或不可断。有漏应断。无漏不可断。知见亦如是。不与七觉合。如是一切诸分别三昧义。皆应此中说。也就是抉择“立一念,断诸想”可用。

  复次修习是三昧得见诸佛。如说:

  得见诸佛已  勤心而供养

  善根得增长  能疾化众生

  供养名心意清净。恭敬欢喜念佛有无量功德。以种种赞叹名口供养。敬礼华香等名身供养。是故福德转更增长。如谷子在地雨润生长。疾教化者令众生住三乘中。如是菩萨增长善根。在此法中,供养十分重要,我们念佛之时就是在供养,也就是在守护法。

  附录:摘录

  ● 这些法则就如一个平面镜,能细腻、如实地把我们的现状表达出来,一条一条,让我们照一照自己的心理、业相、承受力,这样对修法无疑是一个正面的辅助、正面的审观,正面的起修缘起。而我们在所遇法则不够细腻,或自己不能细致审观的情况下,看到的都是哈哈镜,这样就无法知道自己的现状究竟如何,自己的荷负力究竟怎样,也许我们的脸明明是很丑的,但用哈哈镜照后还以为自己刚好适中。所以,我们若能真正不厌其烦地把这些不如实之处照出来,那就能正确面对自己了。

  ● 没有大福德的人往往会说自己不拘小节,而若道德细腻时,就显在小事上了。

  ● 我们总说当下,但对当下之心念,能够清晰把握的却十分稀少,有时我们看似宽容,实是模糊;看似随缘,实是无力。

  ● 我们真正清楚自己的心愿吗?有人说我此时心愿与彼时心愿不一样,则肯定是不平等心出来了,故而俱生智昧了。若昧于俱生智,想靠后天智得以成就,那是自欺的。例如有人认为自己虽对此法生轻慢心,但对彼法不会,其实他在一切众生、一切佛菩萨面前都能轻慢,因为心如是故,平等智昧了,此时若认为依后天成所做智可以成就,即修个法则,成个善巧,那么他肯定不是佛教徒了。

  ● 很多人遇到善知识是为了强化自我,所以往往今天认为是善知识,等强化几天后就不认为是善知识了,就该反向其学习了。如果真是互为善知识,也是可以的;但在这个强化过程中,其实所生为骄慢、我心,实际已脱离了佛法。

  ● 师,是为了除我、降伏我心的一种善巧,为什么能除我呢?因恭敬故,所谓有师有尊。没有恭敬、骄慢之人,会以纵容我心为舒服,而难伏我心。故在佛法的四修法,即恭敬修、常时修、无间修、无杂修中,恭敬修是第一修。

  ● 恭敬,不是恭敬他人,而是自性辉煌、纯净、主动一面所表达的法则,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庆慰、宽松、无我、喜悦、明亮!所谓天地无私心自宽,恭敬时必然就是无私的一种表现。所以,恭敬修是佛法修证中的第一修。若是乖戾、违逆、纵然自己的情绪、强化自我,培养自大,佛法的调柔与无私没有了,那就太痛苦了。

  ● 许多人参访的善知识越多,慢心就越重,总想着有更好的善知识,岂不知自己心中生起不平等的时候,善知识已经远离了,我们越是这样,离佛法就越远,道场就越被污染。

  ●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气,贪嗔痴慢疑邪见各有所表,如果我们对其不知,就是流转无穷;如果对其虽知而不去克服,则烦恼可断,但根除不掉,或说烦恼伏住了,但习气不动,也是不行的。故说除烦恼、改习气,这对每个学佛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 学佛,的的确确是为了可以主动把握、主动透视、主动运用自己的心业缘,不论是悲是智是方便,还是愚痴颠倒或其他业习,我们最起码要主动地了解它,了解之时,就是如意的知见,否则就会在此产生被动。

  ● 现在人,说善恶都一样,是非都一样,烦恼即菩提,这样说的人多,但要这样证实它、实践它,才有意义,否则就成口头禅了,即不能如实知自心。

  ● 过去人依法受教,受教后就于法实践,而不是贪著或徘徊于所谓对善知识的安住、亲近中,这才是比较主动的修法。现在很多人问问题,基本上都是中毒性的,即赖药性的,遇事马上就问,而不依正见思考、依法则思考,这样缺乏主动,于法无力,多会遇事产生阻碍。

  ● 其实佛法就不离我们嗔心生起的时候,不离染心生起的时候,不离颠倒心生起的时候,是不离此处而修持的,并不是其他地方还有佛法。如果只说更好的名词、更大的法则,而不于当下生起之时运用,实在没有意义。

  ● 世尊之所以对我们有莫大的恩德,就是因其兆载永劫的修持,证实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样一个正见、究竟见,并把此知见传达给十方九界有情,令我们依此正见证得无上菩提,或说彻还本源、成就本源心智,真正了解四生九有之类一切生命之究竟所依,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我们称佛陀是我们的法身父母。

  ● 佛法的妙用实际就是心地的妙用,如果我们真正解决了心地的问题,知道心之妙用,我们就不用心外求法了,也不用心外求佛了,就可以真正启开佛法的妙用,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

  ● 修法的确不复杂,关键是相续性。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3)》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