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千世界地皆如微尘。又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草木花叶一切诸物皆为微尘。颰陀婆罗。以一微尘为一佛世界。有尔所世界皆满中上妙珍宝以用布施。颰陀婆罗于意云何。是人以是布施因缘得福多不。甚多世尊。佛言。颰陀婆罗。我今实语汝。若有善男子。得闻诸佛现前三昧。不惊不畏其福无量。何况信受持读诵讽为人解说。何况定心修习。如一构牛乳顷。颰陀婆罗。我说此人福德尚无有量。何况能得成是三昧者。佛又告颰陀婆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劫尽时设堕此火火即寻灭。颰陀婆罗。持是三昧者。若有官事。若遇怨贼师子虎狼恶兽恶龙诸毒虫等。若夜叉罗剎鸠槃荼毗舍阇等。若人非人等。若害身若害命若毁戒。无有是处。若读诵为人说时亦无衰恼。唯除业报必应受者。复次颰陀婆罗。菩萨受持读诵是三昧时。若得眼耳鼻舌口齿病风寒冷病如是等种种余病。以是病故而失寿命无有是处唯除业报必应受者。复次颰陀婆罗。若人受持读诵是三昧者。诸天守护诸龙夜叉摩睺罗伽人非人四天王帝释梵天王诸佛世尊皆共护念。复次是人皆为诸天所共爱念乃至诸佛皆共爱念。复次是人皆为诸天所共称赞乃至诸佛皆共称赞。复次诸天皆欲见是菩萨来至其所。乃至诸佛皆欲见是菩萨来至其所。
复次是菩萨受持是三昧者。所未闻经自然得闻。复次是菩萨得是三昧者。乃至梦中皆得如是诸利益事。颰陀婆罗。菩萨若我一劫若减一劫。说受持读诵是三昧者功德不可得尽。何况得成就者。颰陀婆罗。如人于百岁中身力轻健其疾如风。是人百岁行不休息。常至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于汝意云何。是人所诣十方有人能数知里数不。颰陀婆罗言。不可数也。唯除如来舍利弗阿惟越致余不能知。颰陀婆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是人所行处满中真金布施。若有人但闻是三昧。以四种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求多闻。如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今现在菩萨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未来诸佛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过去未来现在菩萨所行三昧。我亦随喜皆为得多闻。我亦如是求多闻故。随喜是三昧。颰陀婆罗。是随喜福德。于上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是三昧得如是无量无边果报。复次
是三昧住处 少中多差别
如是种种相 皆当须论义
是三昧所住处。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应分别。知是事应当解释。住处者。是三昧或于初禅可得。或第二禅或第三禅或第四禅可得。或初禅中间得势力。能生是三昧。或少者人势力少故名为少。又少时住故名为少。又见少佛世界故。名为少。中多亦如是。说是三昧或说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或喜相应。或乐相应。或不苦不乐相应。或有入出息。或无入出息。或定是善性。或有漏。或无漏。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无色界系。是三昧是心数法。心相应。随心行法。共心生法。非色。非现。能缘。非业。业相应。随业行。非先世业果报。除因报。可修可知可证。亦以身证亦以慧证。或可断或不可断。有漏应断。无漏不可断。知见亦如是。不与七觉合。如是一切诸分别三昧义。皆应此中说。复次修习是三昧得见诸佛。如说
得见诸佛已 勤心而供养
善根得增长 能疾化众生
供养名心意清净。恭敬欢喜念佛有无量功德。以种种赞叹名口供养。敬礼华香等名身供养。是故福德转更增长。如谷子在地雨润生长。疾教化者令众生住三乘中。如是菩萨增长善根。
复次。如是三昧报。菩萨应当知。菩萨行是般舟三昧。果报亦应知。问曰。修习是三昧得何果报。
答曰。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这是第一个报。
复次如经所说果报。佛语颰陀婆罗菩萨。譬如有人能催碎三千世界地皆如微尘。又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草木花叶一切诸无皆为微尘。颰陀婆罗。以一微尘为一佛世界。有尔所世界皆满中上妙珍宝以用布施。颰陀婆罗于意云何。是人以是布施因缘得福多不。甚多世尊。佛言。颰陀婆罗。我今实语汝。若有善男子。得闻诸佛现前三昧。不惊不畏其福无量。何况信受持读诵讽为人解说。何况定心修习。如一构牛乳顷。颰陀婆罗。我说此人福德尚无有量。何况能得成是三昧者。若听说此法不惊不畏,真是福德,此人很了不起了。对于般舟三昧,负面的看法还是很猛烈的,不少人疑虑诽谤,但我们应该依经来说,而不是依自我想象来说。不惊不畏是一,读诵受持是二,定心修持为第三。不知多少人在制造黑暗的业,伤害自己、伤害社会,沉沦在无明业中而不知,若人能守护着这个佛所授记的法则,真是应该顶戴、感动的。
佛又告颰陀婆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劫尽时设堕此火火即寻灭。
颰陀婆罗。持是三昧者。若有官事。若遇怨贼狮子虎狼恶兽恶龙诸毒虫等。若夜叉罗刹鸠槃荼毗舍阇等。若人非人等。若害身若害命若毁戒。无有是处。若读诵为人说时亦无衰恼。唯除业报必应受者。若真正行持般舟三昧,是不会遇以上诸恶缘的。但如果说行般舟能把成熟业报也转化掉,那是不相应的,因为这样的话世间赖以存在的因果相续力就没有了。所谓唯除业报必应受者,即只有业报成熟这一个因缘了。例如在家出家五戒中,有四个性罪,又称定业,若犯根本是必受的。这里的“必应受”,是指业报成熟了。有人犯性戒但业报不成熟时,还不受果报,但成熟了就是必受的,这是逃不掉的。
复次颰陀婆罗。菩萨受持读诵是三昧时。若得眼耳鼻舌口齿病风寒冷病如是等种种余病。以是病故而失寿命无有是处。唯除业报必应受者。很多人会顾虑:行法时不睡不休息、一餐饭,会不会得这样那样的病?在此是不会的,也就是说行法本身不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因缘,或说危害。即使所受,也是受过去成熟的业报,这样我们就很坦然了,不用担心行法会受什么样的恶性果报了。
复次颰陀婆罗。若人受持读诵是三昧者。诸天守护诸龙夜叉摩睺罗伽人非人四天王帝释梵天王诸佛世尊皆共护念。也即得到一切大力者、善师者护念。这个共护念的力量是很大的,大家一定要不断地去审视它。
复次是人皆为诸天所共护念乃至诸佛皆共护念。我们念阿弥陀佛,就会为十方诸佛所共护念。
复次是人皆为诸天所共称赞乃至诸佛皆共称赞。
复次诸天皆欲见是菩萨来至其所。乃至诸佛皆欲见是菩萨来至其所。十方诸佛悉皆现前力,这不是我们的力,是十方诸佛菩萨来赞、来见我们的力量。对于境界,各人不一样,但我们应知道密护是善巧的、是很重要的。
复次是菩萨受持是三昧者。所未闻经自然得闻。
复次是菩萨得是三昧者。乃至梦中皆得如是诸利益事。
颰陀婆罗。菩萨若我一劫若减一劫。说受持读诵是三昧者功德不可得尽。何况得成就者。
颰陀婆罗。如人于百岁中身力轻健其疾如风。是人百岁行不休息。常至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于汝意云何。是人所诣十方有人能数知里数不。颰陀婆罗言。不可数也。唯除如来舍利弗阿惟越致余不能知。颰陀婆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是人所行处满中真金布施。若有人但闻是三昧。以四种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求多闻。如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今现在菩萨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未来诸佛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过去未来现在菩萨所行三昧。我亦随喜皆为得多闻。我亦如是求多闻故。随喜是三昧。颰陀婆罗。是随喜福德。于上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随喜是很重要的修持,随喜赞叹行般舟,此因缘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于法生喜、于法缘而得到的福慧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要阻碍他人行般舟的因缘,而应正当地鼓励其乐趣向往。现在有行般舟愿望的人很多,若有人因缘不具,我们可以鼓励他成熟因缘,而不要去阻止,更不要讽刺、挖苦、破坏,否则过失和伤害就大了。
是三昧得如是无量无边果报。复次
是三昧住处 少中多差别
如是种种相 皆当须论义
是三昧所住处。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应分别。知是事应当解释。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是此三昧真正成就的表现。在行法的过程中,有人会见一个佛,有人可见多个佛,有人见无量佛,其中是有差别的,这与福德差异有很大关系,若人见阿弥陀佛了,说还要见无量无边的佛,那我们就慢慢实践,不要着急。在此,“如是等应分别”,且随喜心是很重要的。所谓“知是事应当解释”,例如我们见到一个佛、两个佛,三个佛,他人有疑惑的时候,应为其解释,这是进趣深入的一个渐次法则。
住处者。是三昧或于初禅可得。或第二禅或第三禅或第四禅可得。或初禅中间得势力。能生是三昧。三昧,可于初禅,或二禅、三禅、四禅中得到。对于未得三昧菩萨,可于祈祷中得以善巧,有相似三昧安乐。祈祷,就象我们打手机接通某某善知识一样,是一种能接通的效应,我们可以说佛菩萨,你来安慰我!于是佛菩萨就现形象或光相来安慰我们,使我们得到安乐,但这不是三昧力,是祈祷力。凡夫念佛得到的佛现前,基本都是祈祷力的加持。真正三昧力,为圣者所行,即得大自在力、大善巧,一入定就行了,就不是祈祷了。
或少者人势力少故名为少。又少时住故名为少。又见少佛世界故。名为少。中多亦如是。 于三昧力中,有人所得加持的力量少、时间少,或所见佛少,有人是中等的,而有人多。
说是三昧或说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或喜相应。或乐相应。或不苦不乐相应。或有入出息。或无入出息。或定是善性。或有漏。或无漏。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无色界系。此三昧对凡圣通用。圣者,净欲者,有禅定方便、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的通达。但对凡者,未净欲者,不得这些自在,但一样可得此三昧法则。这是…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