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3)▪P2

  ..续本文上一页复杂,关键是相续性。

  八生诸禅定。诸障一除,正定延续,人就会有诸禅定。有修禅宗参话头的,修天台教摩诃止观的,也有修念佛三昧、般舟三昧,或持真言而得禅定力的。

  九禅中不受味。释迦佛在菩提树下证道时,一坐七日,天魔波旬变化种种恐怖相去侵扰,或用种种色声香味触法觉受去诱惑,佛皆不受。后来天人就说:瞿昙所证之法不过是禅定罢了。此时世尊就站起来经行了七日。所谓不受禅味,即不贪着禅定的味道。

  十不坏色相。所谓菩萨修法不坏于色,尤其在般舟三昧修法中,不坏色相是十分重要的修持,我们凡夫有情,若是没有色相的鼓励,心智上基本是没有依从的,当然,还不能染于色。不坏于色,是修法的一个外在缘起;不染于色,就是得到解脱。

  十一得不净相。世尊在很多教言中讲:软心菩萨善于在调柔法则,如善法中、吉祥征兆中安乐世间;而威德菩萨,善入诸不净相,所谓“入得佛境界,亦入得魔境界”。

  十二不贪五阴。五阴,通五蕴。贪或不贪,我们自己多审视。

  十三不住十八界。

  十四不染十二入。

  十五不恃族姓。

  十六破骄慢。在我们汉地,骄慢是比较具足的心智,不要说在好的因缘中了,就是在不好的因缘下,也会骄慢一下,这是我们汉地人很大的一个特点。

  十七于一切法心常空寂。寂灭为乐。在声闻乘的教言中,有三法印说,即无常、无我、涅槃寂静。寂静是一切人修行需要守护的一个次第,这样的人心智调柔、得以休息。

  十八于诸众生生亲族想。

  十九不取戒。有时,我们的身份感,比如感到自己是受什么戒的、守什么戒的,是什么样的成就状态的,可能会给自他带来很多麻烦与烦恼。

  二十不分别定。般舟三昧,即名定意三昧,所以,不分别定是一个特定的要求。

  二十一应勤多学。

  二十二以是多学而不骄慢。在末世,多学但不骄慢,此处真是应该认真研习的。

  二十三于诸法无疑。在这些作法的教言中,想、念,即作意十分重,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跟上,如是想、如是观察。

  二十四不违诸佛。现在我们听闻的教言,有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的,其他国土还有很多世尊,他们的誓愿,表达形式都不一样,如何做到于诸佛不违呢?在世尊的种种教言中,实际上任何一个法则都是不对待的,只是我们的心里有时会产生无意识的矛盾,若想协调地运用出来,在各个法则中不相紊乱,又能表述、实践出来,那真是需要广大、无对待的心智。

  在河北正定隆兴寺的戒台上,有一尊阿弥陀佛、药师佛的双面一身相,就是说明诸佛的差别是有的,比如誓愿、方位、所表达教言的机制等等,但只是表达有别,而本质无别。

  二十五不逆法。此处的法,指一切法。我们心中能否不违背一切法呢?也就是说在一切现前因缘中能够如实修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这样一个愿望:他方有情,闻我名号,即得菩萨法忍。菩萨法忍即是于一切法处不逆,能忍一切法,于一切法处能生喜悦安乐心,无有疑悔或排斥,这样的正受又称为普等三昧,又称随意三昧。前面提到的不违、不逆、不染、不着、不坏色、得不净相等等,都是此种三昧的修持,即一切时处三昧,于一切意、一切想、一切作业现前之时,正念不失。

  二十六不坏僧。即不能携四众以上出走,比如到一个寺庙就把其中的人领走;或者就说这个寺庙的不好,使其住众的心理散坏,与寺院不相应,令不和合,这样会产生很大的过患,所谓四人为一僧小众,八人为大众。坏大众是不赦之罪,是不通忏悔的,此一生无得戒之由。坏一个出家僧团,过失是很大的;相反,护持一个僧团,当然是功德无量的。因此,对于进单僧人,最基本的教育就是要爱护道场、相互尊重,如果对方有过失,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改正,不改正可以白众,再不改正可以摒,但这不坏僧,是依法则而行,而坏僧是无原则的,是令道场不安、令住众不安的。

  二十七常诣诸贤圣。即常拜见智者、圣者。

  二十八远离凡夫。我们行法时,是十方诸佛都赞佑、护念的。尤其是念佛法门,这不是夸张,因为其本质是直接念佛、思维佛、观佛、供佛,其利益是十分不可思议的,若常亲近贤圣、远离凡夫,我们在心智上是会有直接感知的,比较容易相应,如果我们不念佛,不知道脑袋里会念什么,而念什么就有什么业报。

  二十九乐爱出世论。有的人喜欢谈于世俗,喜于愦闹,这样的人就不为好乐出世间论的人。例如有出家人,不喜欢谈佛法,喜欢谈儒教,喜欢琴棋书画,这样的人是不是善知识呢?若以世法,是为善知识,若以出世法,不为善知识,因为所择取的不一样。

  三十修六和敬法。六和,是僧人在道场中必学之法则,比如戒和,过去说没有证圣果很难戒和,因为虽然同戒但不能同守。所以,我们在相似地延续着这个法则,若出现不相应,就逐渐改善,否则必须是贤圣僧团在此才能相应。

  三十一常修习五解脱处。一般我们说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和五个次第(资粮、加行、见道、修证、息用),实际每一处都是解脱安稳。我们是在戒处修?还是在定处、慧处修?还是在资粮、加行、见道、修证处修?还是在根本的息用处修呢?对此我们应该常去熏习。

  三十二除九嗔恼事。对于十法界所具,蕅益大师有所讲:佛具善恶二法,不光具善法,也具恶法。这是性具说。佛用贪嗔痴慢疑时就是法、是妙用,我们用时就是业流、是被迫。

  我们都在九界中,九界嗔事,所谓菩萨嗔、声闻嗔、缘觉嗔、天人嗔、修罗嗔、人嗔,一直到地狱饿鬼,常在嗔中,如声闻为了持戒,无有悲心妙用,就称为嗔;又如菩萨,为了自己的六度万行,行于利生之法,也称为嗔;又如我们凡夫地有情,心不能自制,也是一种嗔。九界嗔事唯依念佛宝王三昧才能真正摒除,故说念佛“一生即压群臣”,含育九界,普利有情。

  三十三断八懈怠法。我们在学佛的法缘上,有很多方法可以精进,来对治懈怠,唯有念佛是广大正精进。例如五停心修法,其中都有怠处,比如一个人嗔心大,多修慈观,慈观一旦产生效应,若无时刻觉察,或善知识明确指导,就会产生染著惰怠,即染心。

  三十四修八精进。八正道的修持称为精进修持。在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一旦成就,到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然后八正道是利益现前之修持,若不修持,八懈怠法必然现前。关于八正道的串习,其首要是安立正见,正见确立必然有正思维,正思维现前必然正语,正语相持必有正业,正业相续必有正命,然后正念就安立了。正见是八正道的入手善巧,但有正见不一定就可以利益世间,因自身不成熟故,而举心动念,即正念安立后,就可以行菩萨道、真正利益世间了。所以说正见是自利善巧,正思维正语是自利受用,正业正命是自我安立,正念方是利他,正定是利他之力,正智是利他之广大善巧。当我们产生迷茫心智的时候,肯定是正见丢失了,然后正思维没有,正语正业正命是不可能现前的,这是必然相续的次序,所谓精进,即指次序不断。依次而行,八正道修持必然给世间带来自他二种利益。

  三十五常观九相。即不净观修持。若人贪着色身,作不净观是很方便的。不净观的教言次第很深,有人从六种不净入手,有人从九种观相入手,这在南传佛教中是极为普遍的一个修法。

  三十六得大人八觉。汉地有《八大人觉经》,主要是对菩萨行的一个鼓励。

  三十七具足诸禅定三昧。从一三昧可入无量三昧,例如若人得般舟三昧,则其他诸三昧善巧都可以引发出来。

  三十八于此禅定无所贪无所得。

  三十九听法专心。

  四十坏五阴相。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坏,即不住,若证得光明三昧、念佛三昧,五蕴身会在光明相前一个一个自然地表现散坏的过程。

  四十一不住事相。如果遇到一个事相现前,就要说个好坏、论个取舍,这就是住了。

  四十二深怖畏生死。有人说自己不怖畏生死,主要是因为其人还没作过生死观、轮回观。现在人活得比较麻木一些,平常并不在意,若遇大是大非大因缘侵害逼迫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生死是多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了。

  四十三于五阴生怨贼想。

  四十四于诸入中。生空聚想。

  四十五于四大中生毒蛇想。

  四十六于涅槃中生寂灭想安稳乐想。生死是不可得的、不应守护的,涅槃是可依可从、应守护的。

  四十七于五欲中生涎唾想。心乐出离。

  四十八不违佛教。如善导大师所讲:“唯信佛语,唯依佛教。”

  四十九于一切众生无所诤讼。这种修持是十分重要的,于一切众生,我们能否真正做到呢?当我们心中的对待都泯灭了,心智清净了,这话就能成立,就可得无诤三昧了。

  五十教化众生令安住一切功德。

  菩萨慈悲啊,用这样的教言机制,把一个一个的思维方法都输入给我们,让我们如此作意。这些都是大菩萨们的思想历程,我们凡夫心智中,一般不念好就念坏、不是谁高就是谁低,不是善就是恶,不念对就念错,正念不清晰的时候,我们无法把握自己的想法。龙树菩萨这样的善知识,引导我们如此思维、如此观察,并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讲一大套与我们不相干的东西,而是十分贴切、实际、细致地表达了我们的心应该如何安立。如果经常这样串习,我们可以少造很多妄业了。

  这些都是因三昧上的串习,给我们很大的方便。因为很多人都会感到自己离三昧的距离非常大,在如此五浊恶世、浊业面前,想得三昧力好象根本无处下手!而善导大师讲:观、想、思维、作意都是因三昧,这实在让人欣慰,果做不到,因可以做啊!如果我们果做不了,因也不做,那就怪不得佛菩萨了。

  复次

  如是三昧报  菩萨应当知

  菩萨行是般舟三昧。果报亦应知。问曰。修习是三昧得何果报。答曰。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报。复次如经所说果报。佛语颰陀婆罗菩萨。譬如有人能摧碎三…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