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3)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3)

  慈法法师

  

  我们如果做了无自性抉择,就比较好消融了,不论对他人的计较,还是对自己的计较,都不会要了,要它做什么?是欺辱自己还是欺辱别人?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困惑?实际上,过失只是现前业缘所表,它没有名字,也不属于谁,若认为它属于我了,我们就会包起它,或强化它;而如果知道它没有自性,回归到自性上来,就很容易解决这个东西了。

  五十三常行慈心。这不是一句话一说就罢了,过去比丘要做慈心观,对一切众生,爱我的、恨我的、怨我的、鄙视我的、惩罚我的、伤害我的、夺我生命的人,要做慈心观。善导大师说人与人之间应“慈心相向,佛眼相看”,佛见众生本来是佛啊,而我们看这个人亲,那个人疏,这个人好,那个人坏,我们用的是什么眼呢?在南传佛教中,有一篇《应做慈爱经》,很短很短的文字,这是南传僧人必做的功课。对出家人来说,慈心修,光明修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常存念三宝、存念光明、存念慈心,心无放逸,不落于后悔、不落于不善悔,修持不倦,则能成就。

  五十四除断嗔恚。嗔恨心,是一种串习的习气,起嗔心的时候,我们不能压抑它,也不能怕它,还不能纵容它,而应如实地知道它,知道自己在发脾气,为什么发脾气。

  习气,每个人都有,唯佛世尊尽,经典中举过很多不退转菩萨、大声闻的习气,例如目犍连好说神通,舍利弗好起嗔心等等,但这不是为我们自己的习气找借口,只是说我们不能纵容习气,但还不能压抑它。

  其实佛法就不离我们嗔心生起的时候,不离染心生起的时候,不离颠倒心生起的时候,是不离此处而修持的,并不是其他地方还有佛法。如果只说更好的名词、更大的法则,而不于当下生起之时运用,实在没有意义。

  五十五常行悲心。人不生嗔恚,悲心就会现前,因为莫不从自性中流出,没有人能造作出来。悲智二法,没有一个不是从自性中自然流淌出来的,何以故?嗔心的业习一旦得到净化,悲心必然就流出来,不需要在嗔心之外再找个悲心,当体就是,若识得此处,我们是会得心灵深处的大安乐的!若在此守护不了,就是不用佛法,那我们离佛法还是太远。世尊在经典中说,对于能解决自己当前烦恼、改自己的习气的教理,一定要去学习,用不上的,一定不要学,否则徒增骄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五十六除断爱著。爱著的内容太多了,我法、荣誉等等,此处的根还是在于“我”,我本不生,爱着何有?

  五十七常求安利一切世间。此处还是讲应如是了知,如是作意。

  五十八常怜悯一切众生。这是细微心念的如理审视、如理思维、如理正念,这个正念虽是作意的,但它是主动的、条理的。

  五十九常乐经行。世尊在世时也经行,有人认为经行是佛法中不太“高尚”的法,但在佛法中高尚自己是邪见人!佛法的确是法无高下的,有的只是令我们心智真正得到宁静、休息、智能、慈悲和方便善巧。

  经行的法则很多,四念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死、念天)修法都有经行,般舟三昧是经行念佛,以念佛为根本依止。

  六十除睡眠。除睡眠的人,天人会敬仰,龙天护法会守护,世人会爱乐;而多贪睡眠,世人会轻贱,天人会远离,这是因果相。

  出家菩萨住如是等法中。应修习是三昧。出家人若如是修持,必得三昧,虽是作意分,但我们要知道作意的重要性,在此有应作之意,不应作之意,若知道了,就能让我们更加清晰,断除很多徘徊和疑虑。

  般舟三昧五十余助法及修持果报

  世尊出世,的确没有离开对我们心灵的展示。世尊之所以对我们有莫大的恩德,就是因其兆载永劫的修持,证实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能德相这样一个正见、究竟见,并把此知见传达给十方九界有情,令我们依此正见证得无上菩提,或说彻还本源、成就本源心智,真正了解四生九有之类一切生命之究竟所依,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我们称佛陀是我们的法身父母。

  一代一代的先贤们,东土西土的历代祖师们,以种种身份,把世尊的种种法流法系教言,清晰而无保留地传下来。学习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从初地品、念佛品到助念佛三昧品,无外乎是为了启开我们自身所具有的宝藏。这个宝藏若是真正被开启,我们就能体会到“如意”二字的妙用,不辜负自己的难得人生,否则我们的人生就多会被贪嗔痴慢疑邪见蒙蔽、消耗,乃至造成心灵恶缘,浪费宝贵的心灵资源。

  如果我们想一生证实佛陀经兆载永劫修持的正见,就必须得依止佛陀的教言,做一个清净的缘起。故在佛教中,把正见,即发菩提心的抉择放在首位。菩提心的发心及守护,实际就在每一个当下,对此我们真要负责任地去自我审视,因为我们往往失念的机会比较多,即被业习遮蔽,蒙蔽了清净的自心,于是当下就会失去本具心智的妙用。

  我们已学了在家二十种法则、出家六十种如意思维、或称如法的作意。如果不去如理思维审观,我们就如虽知道水能解渴,但不去喝一样,就无法享受作意的实质内涵。因此,所以我们一定要逐渐成熟正思维、正作意的方式,而不空过当下的机会。

  复次

  余修三昧法  亦应如是学

  能生是般舟三昧。余助法亦应修习。何等是。一缘佛恩常念在前。二不令心散乱。三系心在前。四守护根门。五饮食知止足。六初夜后夜常修三昧。七离诸烦恼障。八生诸禅定。九禅中不受味。十散坏色相。十一得不净相。十二不贪五阴。十三不着十八界。十四不染十二入。十五不恃族姓。十六破憍慢。十七于一切法心常空寂。十八于诸众生生亲族想。十九不取戒。二十不分别定。二十一应勤多学。二十二以是多学而不憍慢。二十三于诸法无疑。二十四不违诸佛。二十五不逆法。二十六不坏僧。二十七常诣诸贤圣。二十八远离凡夫。二十九乐出世间论。三十修六和敬法。三十一常修习五解脱处。三十二除九瞋恼事。三十三断八懈怠法。三十四修八精进。三十五常观九相。三十六得大人八觉。三十七具足诸禅定三昧。三十八于此禅定无所贪无所得。三十九听法专心。四十坏五阴相。四十一不住事相。四十二深怖畏生死。四十三于五阴生怨贼想。四十四于诸入中。生空聚想。四十五于四大中生毒蛇想。四十六于涅槃中生寂灭想安隐乐想。四十七于五欲中生涎唾想。心乐出离。四十八不违佛教。四十九于一切众生无所诤讼。五十教化众生令安住一切功德。

  对于般舟三昧的修持,除前面的在家二十法、出家六十法之外,下面这些细微的法则还可以辅助,使我们的正行现前。般舟三昧的行持,虽凡夫可以契入,但若没有这些法则的实践,我们也只是听个名字罢了,其实质内容是感受不到的。

  一缘佛恩常念在前。我们看到佛像时会被感动,如果我们见一切众生、一切现缘,常做佛现前想,那我们就会不断地在一切有缘面前得到加持,如世尊之加持。可是我们一般相处时,相互之间往往用轻慢心、分别心,也就是众生心,而若用轻慢,大家就炽盛于轻慢业、不尊重业中。

  佛恩遍于法界一切众生前,一切众生都可以起用佛恩,一切众生也都可以作为佛的表达。我们于即心即佛不得抉择,那么于心作心是能否抉择呢?若把现前一切有情作世尊想,那我们就是常念现在佛了。现在人念佛学佛,为什么到处跑动,沉重地拖累自己的身心呢?即身外觅菩提,最主要就是不知道自心如何观、如何用。

  二不令心散乱。心不散乱,在佛教中是特别重要的修持。要是我们常念佛恩,常感激于佛法的周遍性,生起尊重心,那就心不散乱。所以,恭敬修是很重要的修持,应常生恭敬。例如看到一个大善知识时,我们会很恭敬,那见一切有情时是什么样的心智呢?从心里是不是恭敬的呢?一切现缘中是不是恭敬的呢?如果恭敬,心就不会散乱,就会调柔,自性之光就很容易萌发出来;如果此处恭敬彼处不恭敬,我们能否得到佛法的利益呢?很多人今天尊重某人,明天熟悉了,就平等看了,后天就小看了,再后天就背失了。这种心智状态,真是很苦很苦的。佛法的妙用实际就是心地的妙用,如果我们真正解决了心地的问题,知道心之妙用,我们就不用心外求法了,也不用心外求佛了,就可以真正启开佛法的妙用,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

  三系心在前。过去经中说“如临师宝”,我们现在学佛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呢?过去在讲经前有很多仪式,迎请、供养、礼拜、礼赞等等,现在我们在交流佛法时,因自身的尊重心没有生起,所以心地的妙用也生不起来,往往就会错失机会。

  错失什么机会呢?现下!去寻找更大的喇嘛和法师,从来不去感动自己那颗恒常可以感动的心。佛身充满于法界,我们看贴在墙上的是佛像,而《金刚经》上说:“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我们是不是时刻都可以见如来呢?这真是每个人都应该审视的。

  四守护根门。所谓六根六尘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其根,此处是善自守护十八界所现之意。

  五饮食知止足。

  六初夜后夜常修三昧。若于三昧法则中要真正得到利益,需除睡眠。佛在经典中提倡中夜休息,中夜的评判有很多方法,但一般为晚11点到凌晨3点前这四个小时,可采用吉祥卧,光明卧等等。另外还有六时修法,要求休息时间不准超过两个小时,若超过,三昧难成。

  七离诸烦恼障。我们都知道有十种大烦恼,所谓十利使、十钝使,如身见、戒见、断见、常见等,对于烦恼,我们不要摄制它,但要知道它,知道就能超越。我们可以看看自己的每时每刻,是不是在这十种烦恼中运用自己的生命?还是在这十种烦恼中修法?若修法,则是正定现前,自性就会表现出来,即表现在烦恼生起的刹那;若不是修法,而不知它、纵容它,累在其中,那就成烦恼障了。很多人正念只能支持一会儿,五分钟以后就不用正念了,就开始蔽障自己了,所以修法的确不…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