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3)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3)

  慈法法師

  

  我們如果做了無自性抉擇,就比較好消融了,不論對他人的計較,還是對自己的計較,都不會要了,要它做什麼?是欺辱自己還是欺辱別人?是爲了給自己帶來困惑?實際上,過失只是現前業緣所表,它沒有名字,也不屬于誰,若認爲它屬于我了,我們就會包起它,或強化它;而如果知道它沒有自性,回歸到自性上來,就很容易解決這個東西了。

  五十叁常行慈心。這不是一句話一說就罷了,過去比丘要做慈心觀,對一切衆生,愛我的、恨我的、怨我的、鄙視我的、懲罰我的、傷害我的、奪我生命的人,要做慈心觀。善導大師說人與人之間應“慈心相向,佛眼相看”,佛見衆生本來是佛啊,而我們看這個人親,那個人疏,這個人好,那個人壞,我們用的是什麼眼呢?在南傳佛教中,有一篇《應做慈愛經》,很短很短的文字,這是南傳僧人必做的功課。對出家人來說,慈心修,光明修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常存念叁寶、存念光明、存念慈心,心無放逸,不落于後悔、不落于不善悔,修持不倦,則能成就。

  五十四除斷嗔恚。嗔恨心,是一種串習的習氣,起嗔心的時候,我們不能壓抑它,也不能怕它,還不能縱容它,而應如實地知道它,知道自己在發脾氣,爲什麼發脾氣。

  習氣,每個人都有,唯佛世尊盡,經典中舉過很多不退轉菩薩、大聲聞的習氣,例如目犍連好說神通,舍利弗好起嗔心等等,但這不是爲我們自己的習氣找借口,只是說我們不能縱容習氣,但還不能壓抑它。

  其實佛法就不離我們嗔心生起的時候,不離染心生起的時候,不離顛倒心生起的時候,是不離此處而修持的,並不是其他地方還有佛法。如果只說更好的名詞、更大的法則,而不于當下生起之時運用,實在沒有意義。

  五十五常行悲心。人不生嗔恚,悲心就會現前,因爲莫不從自性中流出,沒有人能造作出來。悲智二法,沒有一個不是從自性中自然流淌出來的,何以故?嗔心的業習一旦得到淨化,悲心必然就流出來,不需要在嗔心之外再找個悲心,當體就是,若識得此處,我們是會得心靈深處的大安樂的!若在此守護不了,就是不用佛法,那我們離佛法還是太遠。世尊在經典中說,對于能解決自己當前煩惱、改自己的習氣的教理,一定要去學習,用不上的,一定不要學,否則徒增驕慢,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

  五十六除斷愛著。愛著的內容太多了,我法、榮譽等等,此處的根還是在于“我”,我本不生,愛著何有?

  五十七常求安利一切世間。此處還是講應如是了知,如是作意。

  五十八常憐憫一切衆生。這是細微心念的如理審視、如理思維、如理正念,這個正念雖是作意的,但它是主動的、條理的。

  五十九常樂經行。世尊在世時也經行,有人認爲經行是佛法中不太“高尚”的法,但在佛法中高尚自己是邪見人!佛法的確是法無高下的,有的只是令我們心智真正得到甯靜、休息、智能、慈悲和方便善巧。

  經行的法則很多,四念處、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死、念天)修法都有經行,般舟叁昧是經行念佛,以念佛爲根本依止。

  六十除睡眠。除睡眠的人,天人會敬仰,龍天護法會守護,世人會愛樂;而多貪睡眠,世人會輕賤,天人會遠離,這是因果相。

  出家菩薩住如是等法中。應修習是叁昧。出家人若如是修持,必得叁昧,雖是作意分,但我們要知道作意的重要性,在此有應作之意,不應作之意,若知道了,就能讓我們更加清晰,斷除很多徘徊和疑慮。

  般舟叁昧五十余助法及修持果報

  世尊出世,的確沒有離開對我們心靈的展示。世尊之所以對我們有莫大的恩德,就是因其兆載永劫的修持,證實了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能德相這樣一個正見、究竟見,並把此知見傳達給十方九界有情,令我們依此正見證得無上菩提,或說徹還本源、成就本源心智,真正了解四生九有之類一切生命之究竟所依,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我們稱佛陀是我們的法身父母。

  一代一代的先賢們,東土西土的曆代祖師們,以種種身份,把世尊的種種法流法系教言,清晰而無保留地傳下來。學習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從初地品、念佛品到助念佛叁昧品,無外乎是爲了啓開我們自身所具有的寶藏。這個寶藏若是真正被開啓,我們就能體會到“如意”二字的妙用,不辜負自己的難得人生,否則我們的人生就多會被貪嗔癡慢疑邪見蒙蔽、消耗,乃至造成心靈惡緣,浪費寶貴的心靈資源。

  如果我們想一生證實佛陀經兆載永劫修持的正見,就必須得依止佛陀的教言,做一個清淨的緣起。故在佛教中,把正見,即發菩提心的抉擇放在首位。菩提心的發心及守護,實際就在每一個當下,對此我們真要負責任地去自我審視,因爲我們往往失念的機會比較多,即被業習遮蔽,蒙蔽了清淨的自心,于是當下就會失去本具心智的妙用。

  我們已學了在家二十種法則、出家六十種如意思維、或稱如法的作意。如果不去如理思維審觀,我們就如雖知道水能解渴,但不去喝一樣,就無法享受作意的實質內涵。因此,所以我們一定要逐漸成熟正思維、正作意的方式,而不空過當下的機會。

  複次

  余修叁昧法  亦應如是學

  能生是般舟叁昧。余助法亦應修習。何等是。一緣佛恩常念在前。二不令心散亂。叁系心在前。四守護根門。五飲食知止足。六初夜後夜常修叁昧。七離諸煩惱障。八生諸禅定。九禅中不受味。十散壞色相。十一得不淨相。十二不貪五陰。十叁不著十八界。十四不染十二入。十五不恃族姓。十六破憍慢。十七于一切法心常空寂。十八于諸衆生生親族想。十九不取戒。二十不分別定。二十一應勤多學。二十二以是多學而不憍慢。二十叁于諸法無疑。二十四不違諸佛。二十五不逆法。二十六不壞僧。二十七常詣諸賢聖。二十八遠離凡夫。二十九樂出世間論。叁十修六和敬法。叁十一常修習五解脫處。叁十二除九瞋惱事。叁十叁斷八懈怠法。叁十四修八精進。叁十五常觀九相。叁十六得大人八覺。叁十七具足諸禅定叁昧。叁十八于此禅定無所貪無所得。叁十九聽法專心。四十壞五陰相。四十一不住事相。四十二深怖畏生死。四十叁于五陰生怨賊想。四十四于諸入中。生空聚想。四十五于四大中生毒蛇想。四十六于涅槃中生寂滅想安隱樂想。四十七于五欲中生涎唾想。心樂出離。四十八不違佛教。四十九于一切衆生無所诤訟。五十教化衆生令安住一切功德。

  對于般舟叁昧的修持,除前面的在家二十法、出家六十法之外,下面這些細微的法則還可以輔助,使我們的正行現前。般舟叁昧的行持,雖凡夫可以契入,但若沒有這些法則的實踐,我們也只是聽個名字罷了,其實質內容是感受不到的。

  一緣佛恩常念在前。我們看到佛像時會被感動,如果我們見一切衆生、一切現緣,常做佛現前想,那我們就會不斷地在一切有緣面前得到加持,如世尊之加持。可是我們一般相處時,相互之間往往用輕慢心、分別心,也就是衆生心,而若用輕慢,大家就熾盛于輕慢業、不尊重業中。

  佛恩遍于法界一切衆生前,一切衆生都可以起用佛恩,一切衆生也都可以作爲佛的表達。我們于即心即佛不得抉擇,那麼于心作心是能否抉擇呢?若把現前一切有情作世尊想,那我們就是常念現在佛了。現在人念佛學佛,爲什麼到處跑動,沈重地拖累自己的身心呢?即身外覓菩提,最主要就是不知道自心如何觀、如何用。

  二不令心散亂。心不散亂,在佛教中是特別重要的修持。要是我們常念佛恩,常感激于佛法的周遍性,生起尊重心,那就心不散亂。所以,恭敬修是很重要的修持,應常生恭敬。例如看到一個大善知識時,我們會很恭敬,那見一切有情時是什麼樣的心智呢?從心裏是不是恭敬的呢?一切現緣中是不是恭敬的呢?如果恭敬,心就不會散亂,就會調柔,自性之光就很容易萌發出來;如果此處恭敬彼處不恭敬,我們能否得到佛法的利益呢?很多人今天尊重某人,明天熟悉了,就平等看了,後天就小看了,再後天就背失了。這種心智狀態,真是很苦很苦的。佛法的妙用實際就是心地的妙用,如果我們真正解決了心地的問題,知道心之妙用,我們就不用心外求法了,也不用心外求佛了,就可以真正啓開佛法的妙用,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

  叁系心在前。過去經中說“如臨師寶”,我們現在學佛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呢?過去在講經前有很多儀式,迎請、供養、禮拜、禮贊等等,現在我們在交流佛法時,因自身的尊重心沒有生起,所以心地的妙用也生不起來,往往就會錯失機會。

  錯失什麼機會呢?現下!去尋找更大的喇嘛和法師,從來不去感動自己那顆恒常可以感動的心。佛身充滿于法界,我們看貼在牆上的是佛像,而《金剛經》上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我們是不是時刻都可以見如來呢?這真是每個人都應該審視的。

  四守護根門。所謂六根六塵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其根,此處是善自守護十八界所現之意。

  五飲食知止足。

  六初夜後夜常修叁昧。若于叁昧法則中要真正得到利益,需除睡眠。佛在經典中提倡中夜休息,中夜的評判有很多方法,但一般爲晚11點到淩晨3點前這四個小時,可采用吉祥臥,光明臥等等。另外還有六時修法,要求休息時間不准超過兩個小時,若超過,叁昧難成。

  七離諸煩惱障。我們都知道有十種大煩惱,所謂十利使、十鈍使,如身見、戒見、斷見、常見等,對于煩惱,我們不要攝製它,但要知道它,知道就能超越。我們可以看看自己的每時每刻,是不是在這十種煩惱中運用自己的生命?還是在這十種煩惱中修法?若修法,則是正定現前,自性就會表現出來,即表現在煩惱生起的刹那;若不是修法,而不知它、縱容它,累在其中,那就成煩惱障了。很多人正念只能支持一會兒,五分鍾以後就不用正念了,就開始蔽障自己了,所以修法的確不…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