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3)▪P2

  ..續本文上一頁複雜,關鍵是相續性。

  八生諸禅定。諸障一除,正定延續,人就會有諸禅定。有修禅宗參話頭的,修天臺教摩诃止觀的,也有修念佛叁昧、般舟叁昧,或持真言而得禅定力的。

  九禅中不受味。釋迦佛在菩提樹下證道時,一坐七日,天魔波旬變化種種恐怖相去侵擾,或用種種色聲香味觸法覺受去誘惑,佛皆不受。後來天人就說:瞿昙所證之法不過是禅定罷了。此時世尊就站起來經行了七日。所謂不受禅味,即不貪著禅定的味道。

  十不壞色相。所謂菩薩修法不壞于色,尤其在般舟叁昧修法中,不壞色相是十分重要的修持,我們凡夫有情,若是沒有色相的鼓勵,心智上基本是沒有依從的,當然,還不能染于色。不壞于色,是修法的一個外在緣起;不染于色,就是得到解脫。

  十一得不淨相。世尊在很多教言中講:軟心菩薩善于在調柔法則,如善法中、吉祥征兆中安樂世間;而威德菩薩,善入諸不淨相,所謂“入得佛境界,亦入得魔境界”。

  十二不貪五陰。五陰,通五蘊。貪或不貪,我們自己多審視。

  十叁不住十八界。

  十四不染十二入。

  十五不恃族姓。

  十六破驕慢。在我們漢地,驕慢是比較具足的心智,不要說在好的因緣中了,就是在不好的因緣下,也會驕慢一下,這是我們漢地人很大的一個特點。

  十七于一切法心常空寂。寂滅爲樂。在聲聞乘的教言中,有叁法印說,即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寂靜是一切人修行需要守護的一個次第,這樣的人心智調柔、得以休息。

  十八于諸衆生生親族想。

  十九不取戒。有時,我們的身份感,比如感到自己是受什麼戒的、守什麼戒的,是什麼樣的成就狀態的,可能會給自他帶來很多麻煩與煩惱。

  二十不分別定。般舟叁昧,即名定意叁昧,所以,不分別定是一個特定的要求。

  二十一應勤多學。

  二十二以是多學而不驕慢。在末世,多學但不驕慢,此處真是應該認真研習的。

  二十叁于諸法無疑。在這些作法的教言中,想、念,即作意十分重,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跟上,如是想、如是觀察。

  二十四不違諸佛。現在我們聽聞的教言,有阿彌陀佛、藥師佛、釋迦牟尼佛的,其他國土還有很多世尊,他們的誓願,表達形式都不一樣,如何做到于諸佛不違呢?在世尊的種種教言中,實際上任何一個法則都是不對待的,只是我們的心裏有時會産生無意識的矛盾,若想協調地運用出來,在各個法則中不相紊亂,又能表述、實踐出來,那真是需要廣大、無對待的心智。

  在河北正定隆興寺的戒臺上,有一尊阿彌陀佛、藥師佛的雙面一身相,就是說明諸佛的差別是有的,比如誓願、方位、所表達教言的機製等等,但只是表達有別,而本質無別。

  二十五不逆法。此處的法,指一切法。我們心中能否不違背一切法呢?也就是說在一切現前因緣中能夠如實修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這樣一個願望:他方有情,聞我名號,即得菩薩法忍。菩薩法忍即是于一切法處不逆,能忍一切法,于一切法處能生喜悅安樂心,無有疑悔或排斥,這樣的正受又稱爲普等叁昧,又稱隨意叁昧。前面提到的不違、不逆、不染、不著、不壞色、得不淨相等等,都是此種叁昧的修持,即一切時處叁昧,于一切意、一切想、一切作業現前之時,正念不失。

  二十六不壞僧。即不能攜四衆以上出走,比如到一個寺廟就把其中的人領走;或者就說這個寺廟的不好,使其住衆的心理散壞,與寺院不相應,令不和合,這樣會産生很大的過患,所謂四人爲一僧小衆,八人爲大衆。壞大衆是不赦之罪,是不通忏悔的,此一生無得戒之由。壞一個出家僧團,過失是很大的;相反,護持一個僧團,當然是功德無量的。因此,對于進單僧人,最基本的教育就是要愛護道場、相互尊重,如果對方有過失,可以提出來大家一起改正,不改正可以白衆,再不改正可以摒,但這不壞僧,是依法則而行,而壞僧是無原則的,是令道場不安、令住衆不安的。

  二十七常詣諸賢聖。即常拜見智者、聖者。

  二十八遠離凡夫。我們行法時,是十方諸佛都贊佑、護念的。尤其是念佛法門,這不是誇張,因爲其本質是直接念佛、思維佛、觀佛、供佛,其利益是十分不可思議的,若常親近賢聖、遠離凡夫,我們在心智上是會有直接感知的,比較容易相應,如果我們不念佛,不知道腦袋裏會念什麼,而念什麼就有什麼業報。

  二十九樂愛出世論。有的人喜歡談于世俗,喜于愦鬧,這樣的人就不爲好樂出世間論的人。例如有出家人,不喜歡談佛法,喜歡談儒教,喜歡琴棋書畫,這樣的人是不是善知識呢?若以世法,是爲善知識,若以出世法,不爲善知識,因爲所擇取的不一樣。

  叁十修六和敬法。六和,是僧人在道場中必學之法則,比如戒和,過去說沒有證聖果很難戒和,因爲雖然同戒但不能同守。所以,我們在相似地延續著這個法則,若出現不相應,就逐漸改善,否則必須是賢聖僧團在此才能相應。

  叁十一常修習五解脫處。一般我們說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和五個次第(資糧、加行、見道、修證、息用),實際每一處都是解脫安穩。我們是在戒處修?還是在定處、慧處修?還是在資糧、加行、見道、修證處修?還是在根本的息用處修呢?對此我們應該常去熏習。

  叁十二除九嗔惱事。對于十法界所具,蕅益大師有所講:佛具善惡二法,不光具善法,也具惡法。這是性具說。佛用貪嗔癡慢疑時就是法、是妙用,我們用時就是業流、是被迫。

  我們都在九界中,九界嗔事,所謂菩薩嗔、聲聞嗔、緣覺嗔、天人嗔、修羅嗔、人嗔,一直到地獄餓鬼,常在嗔中,如聲聞爲了持戒,無有悲心妙用,就稱爲嗔;又如菩薩,爲了自己的六度萬行,行于利生之法,也稱爲嗔;又如我們凡夫地有情,心不能自製,也是一種嗔。九界嗔事唯依念佛寶王叁昧才能真正摒除,故說念佛“一生即壓群臣”,含育九界,普利有情。

  叁十叁斷八懈怠法。我們在學佛的法緣上,有很多方法可以精進,來對治懈怠,唯有念佛是廣大正精進。例如五停心修法,其中都有怠處,比如一個人嗔心大,多修慈觀,慈觀一旦産生效應,若無時刻覺察,或善知識明確指導,就會産生染著惰怠,即染心。

  叁十四修八精進。八正道的修持稱爲精進修持。在叁十七道品中,四念處一旦成就,到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然後八正道是利益現前之修持,若不修持,八懈怠法必然現前。關于八正道的串習,其首要是安立正見,正見確立必然有正思維,正思維現前必然正語,正語相持必有正業,正業相續必有正命,然後正念就安立了。正見是八正道的入手善巧,但有正見不一定就可以利益世間,因自身不成熟故,而舉心動念,即正念安立後,就可以行菩薩道、真正利益世間了。所以說正見是自利善巧,正思維正語是自利受用,正業正命是自我安立,正念方是利他,正定是利他之力,正智是利他之廣大善巧。當我們産生迷茫心智的時候,肯定是正見丟失了,然後正思維沒有,正語正業正命是不可能現前的,這是必然相續的次序,所謂精進,即指次序不斷。依次而行,八正道修持必然給世間帶來自他二種利益。

  叁十五常觀九相。即不淨觀修持。若人貪著色身,作不淨觀是很方便的。不淨觀的教言次第很深,有人從六種不淨入手,有人從九種觀相入手,這在南傳佛教中是極爲普遍的一個修法。

  叁十六得大人八覺。漢地有《八大人覺經》,主要是對菩薩行的一個鼓勵。

  叁十七具足諸禅定叁昧。從一叁昧可入無量叁昧,例如若人得般舟叁昧,則其他諸叁昧善巧都可以引發出來。

  叁十八于此禅定無所貪無所得。

  叁十九聽法專心。

  四十壞五陰相。五陰,即五蘊,色受想行識。壞,即不住,若證得光明叁昧、念佛叁昧,五蘊身會在光明相前一個一個自然地表現散壞的過程。

  四十一不住事相。如果遇到一個事相現前,就要說個好壞、論個取舍,這就是住了。

  四十二深怖畏生死。有人說自己不怖畏生死,主要是因爲其人還沒作過生死觀、輪回觀。現在人活得比較麻木一些,平常並不在意,若遇大是大非大因緣侵害逼迫的時候,我們就知道生死是多麼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了。

  四十叁于五陰生怨賊想。

  四十四于諸入中。生空聚想。

  四十五于四大中生毒蛇想。

  四十六于涅槃中生寂滅想安穩樂想。生死是不可得的、不應守護的,涅槃是可依可從、應守護的。

  四十七于五欲中生涎唾想。心樂出離。

  四十八不違佛教。如善導大師所講:“唯信佛語,唯依佛教。”

  四十九于一切衆生無所诤訟。這種修持是十分重要的,于一切衆生,我們能否真正做到呢?當我們心中的對待都泯滅了,心智清淨了,這話就能成立,就可得無诤叁昧了。

  五十教化衆生令安住一切功德。

  菩薩慈悲啊,用這樣的教言機製,把一個一個的思維方法都輸入給我們,讓我們如此作意。這些都是大菩薩們的思想曆程,我們凡夫心智中,一般不念好就念壞、不是誰高就是誰低,不是善就是惡,不念對就念錯,正念不清晰的時候,我們無法把握自己的想法。龍樹菩薩這樣的善知識,引導我們如此思維、如此觀察,並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講一大套與我們不相幹的東西,而是十分貼切、實際、細致地表達了我們的心應該如何安立。如果經常這樣串習,我們可以少造很多妄業了。

  這些都是因叁昧上的串習,給我們很大的方便。因爲很多人都會感到自己離叁昧的距離非常大,在如此五濁惡世、濁業面前,想得叁昧力好象根本無處下手!而善導大師講:觀、想、思維、作意都是因叁昧,這實在讓人欣慰,果做不到,因可以做啊!如果我們果做不了,因也不做,那就怪不得佛菩薩了。

  複次

  如是叁昧報  菩薩應當知

  菩薩行是般舟叁昧。果報亦應知。問曰。修習是叁昧得何果報。答曰。于無上道得不退轉報。複次如經所說果報。佛語颰陀婆羅菩薩。譬如有人能摧碎叁…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