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一)▪P4

  ..續本文上一頁打破的。我們應該持什麼樣的戒?怎麼樣才能夠又不受戒律、戒條所束縛,能夠破“戒禁取結”?以後我們還會再繼續深入探討。

  “護戒、不悔、歡悅”因爲你有持戒,“持戒”就是讓我們減少惡緣、增加善緣,“持戒”真正重要的目的就在“減少逆緣,增加善緣”,這樣才會有更好善的因緣。好好去修定,“定”是讓我們的身心甯靜下來,才能夠進行“止觀雙運”,才能夠真正開智慧。所以,不要把目標放在“持戒”方面下工夫,也不要把目標放在種種禅定禅相裏面下工夫,都是迷失在中途,變成“見指不見月”。

  能夠“護戒不悔”,就會“歡悅”。“不悔”是因爲有這樣的善因緣,種種讓你後悔的情況,就會大幅減少。一個人的逆緣減少、惡緣減少,然後順緣增加、善緣增加,讓他後悔的情況就會大幅減少。于是就有益于修定,當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加上你的心是慈悲柔軟,很快就會産生“褝悅爲食”,所謂“尋、伺、喜、樂”的喜、樂就會出來,就是“歡悅、喜”,就是已經進入禅定方面,有“止觀雙運”了,這樣你就能夠“止”,也就是禅定的初禅成就。“止、樂、定”的“樂”,都包括禅定裏面的“樂”,以及見到法方面的“樂”,然後你內心就會“定”,這時候算是禅定方面,一種“戒”、“定”的成就。

  當你“戒”、“定”方面有成就之後,就能夠“止觀雙運”,于是“見如實、知如真”,這是非常重要的幾個字。一般人是“見不如實”、“知不如真”,但是不容易覺察到,修行就是要把它調出來、找出來。你沒有覺察到,本來是“見不如實”,你以爲是“見如實”,以爲你所看的就是正確的,就會落入我們前面有講過的,爲什麼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們被自己的知見所欺騙了,卻不知道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原來是“見不如實”,但是不知道。一個真正有“止觀雙運”的人,因爲有“戒、定”這樣下來,才能夠真正的“止觀雙運”,才能夠開智慧。“止”就是定,定力的成就。錯誤的“世間定”修到後來,心會變成硬梆梆的“定”。“世間定”是專注在“一點”的那一種定,專注在一個目標的那一種定,都是屬于“世間定”。這樣的一種定法,有它的對治的作用,但是如果不知道去轉移,落在“世間定”,那一種“定”愈修,心是愈僵硬、愈僵化,因爲他的心沒有跟整個法界的法流在流動,他的心是封閉的,閉鎖、鎖住在一點,心就會很僵硬。至于怎麼樣才是“出世間法”的“定”,以後我們會再跟大家來分享。

  你要建立這些基礎,然後才能夠“止觀雙運”,當你“止”,就是讓我們的心,從原來的波動不安,變成一面明鏡。你的心是一面清明的鏡,這樣才能夠“見如實、知如真”。上一次有分析過,同樣一件事情,但是不同的人,有貪、嗔、癡的衆生,所看出來的曲線就不一樣,就是因爲“見不如實”、“知不如真”,但是卻不知道。知道就好辦了!記得!如果“見不如實、知不如真”,你知道的話,就好辦了!如果“見不如實”,然後又不知道、也不以爲然,就是因緣還不成熟,沒辦法!

  所以,大家要慢慢進入聞思,隨時回來檢視、檢驗我們自已,是不是這樣?真的要“見如實、知如真”,不容易!當你從“見不如實”、“知不如真”,慢慢修正之後,真正能夠“心”止觀雙運,就是“見如實、知如真”,如事實的本來面目來看待它,沒有扭曲、沒有染汙。所知道的也是如同事實的真理實相般來知道它,沒有扭曲、沒有汙染,這樣至少都要證初果以上,才有做到少分而已。真正要做徹底,一定是要證到阿羅漢,貪、嗔、癡的止息。

  一個人能夠“見如實、知如真”,就會“厭、無欲”,爲什麼?如果沒有深入聞思、然後實修,是無法了解“厭”與“無欲”的真正深義,不管你的文學造詣、涵養多麼高深,或是文學碩士、文學博士,也只能夠了解到字面上的意思,還是沒辦法解開它真正深層的含意,一定要實修實證,才有辦法了解“厭、無欲”的深義。《阿含經》的經文都是言簡意赅,但是很多人欠缺實修實證的基礎,結果看到“厭”、“無欲”文字之後,就認爲是消極悲觀的人生,是小乘心態、自了漢,只顧自己、沒有大慈大悲之心……。這些都是被文字所障住,形成“文字障”。

  “見不如實,知不如真”是因爲在顛倒夢想的世界,不該抓的一直抓,不該怕的一直怕,不該逃的一直逃。當有一天真正具足聞思基礎、“止觀雙運”之後,從原來的“見不如實”、“知不如真”,然後醒過來、覺悟了,看到實相,這時候顛倒夢想還存不存在?會消失啊!就不會再顛倒夢想。不會顛倒夢想就是“厭”,厭離過去的無知,厭離過去的顛倒夢想,厭離過去的染汙扭曲,于是就會契入“無欲”。

   “無欲”就是不會再像以前一直在顛倒夢想,不該逃避的,一直去逃避;不該抓取的,一直去抓取。你會照見到自己很多的抓取,結果這些抓取都是在束縛自己,都抓來捆綁自己。當你照見到往昔的愚癡之後,就會厭離過去的愚癡與束縛,于是就不會再有欲望去抓很多來束縛自己。舉例而言,以前總是把“百子千孫”當作是一句祝福語,表示很興旺。但是現在的人卻漸漸體會到子孫愈多,于是束縛就愈多,你的擔子愈重,不會再像以前要生十幾個、七八個,現在想要百子千孫的欲望就會減少。

  以上只是舉個大家容易了解的例子,其他大家可以類推。原來很多的抓取,你以苦爲樂的,你抓得很樂的,當有一天發現自己原來是在顛倒夢想,你就會放下。就像小孩子在幼小的時候,因爲內心常常不安而哭啼,于是大人就給他奶嘴吸,反正覺得有個東西可以吸就好,因爲造成習慣方面要有東西可以吸,就會比較心安,當漸漸長大之後,要他放卻不容易放。但是等到有一天當他上幼稚園,意識漸漸覺醒的時候,“奇怪!你們怎麼都沒有吸奶嘴?我卻還在吸奶嘴?”這時候慚愧心生起,于是就會“厭離”吸奶嘴的動作,他會厭離、會放下,不會再有欲望要去吸奶嘴。

  這裏是講出“厭、無欲”的一個舉例,你慢慢去照見,然後再去推論其他。我們原來很多的抓取,就像吸奶嘴一樣,因爲我們內心的不安,然後要抓取一些,來讓我們自己安心。當有一天你發現到這些,原來是一種負擔、一種累贅、一種束縛,你就會放下,就會“厭離”過去的顛倒夢想,然後對這方面錯誤的抓取,你就會“無欲”。所以,字面上看起來是負面的,事實上完全是要有智慧者才能夠做得出來的。《阿含經》很多的文字,看起來好像是負面的,但是都要經過實修實證之後,才能夠體會到。

  一個人能夠這樣,是因爲他可以遠離顛倒夢想,就像《心經》所講的,一個智慧者、解脫者,就是遠離顛倒夢想,契入究竟涅槃,就是能夠解脫,“便得涅槃”。不能解脫、沒有解脫,是因爲我們的抓取,記得!不是別人在束縛你,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然後抓取很多。本來以爲是抓得很快樂,但是事實上卻會是一種束縛,結果讓你不能夠解脫自在。所以,當你真正進入正確聞思,就不會再去怪東怪西,不會再去怨怪境界怎麼樣,不會去怨天尤人。你會照見到那些苦、那些束縛,都是來自于我們抓取,來自于我們常常在跟境界抗爭,來自于我們不了解“無常”跟“無我”的真理,本來真理實相就是“無常”,本來真理實相就是“無我”,這是實相、這是真理。

  如果我們不了解,就是一直在跟“無常”對抗,然後要去抓“常”;不了解“無我”,然後就是一直怕“無我”,時時抓這個“我”。結果我們所抓的,跟實相都是相違背、對抗,就是所有“苦”的最根本原因。事實、大自然、宇宙的運轉法則,它就是這樣,是任何人改變不了的,但是卻不知道這樣的違抗就是愚癡、無明。“無明”就是你不知道、不認識實相,這樣就會背道而馳,于是就會常常跟實相相反的背道而馳。當有一天體會到“無常”實相、“無我”實相之後,你會看到原來往昔都是在顛倒夢想,這時候當你真正“見如實”、“知如真”,看到“無常”的實相,看到“無我”的真理,這時候你會厭離以往的顛倒夢想,“厭、無欲”,然後就能夠解脫自在。

  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怎麼樣才能夠解脫?就在于你能不能去認識真理實相,有人說:“江湖一點訣”,重點就是在這裏。縱使你再跑去西方極樂世界,你這“一點”如果沒有突破,也是絕對沒辦法的。因此,記得!束縛、苦海都不是別人給你的。

  何謂“苦海”?

  什麼叫做“世間”?(第76頁第九章“六入處”第十節)。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