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一)▪P3

  ..续本文上一页,佛陀讲的是怎么样才是真正解脱。现在假设你持百千万句咒之后,真的能够达到究竟解脱、达到心安,咒语就是协助你到达究竟解脱的一个方便法。所以,方便法门有很多种,打坐也是其中一种,观呼吸也是其中一种,修“身念处”也是其中一种,念佛也是其中一种……。所以,种种法门有八万四千种,但是这些都是对治的“药”,只是要帮助我们治病,不是要让你以吃药为目的。种种方便法门是让我们心静下来,然后去看到实相、看到真理,唯有能够“止观双运”,才能开智慧。

  种种方便法门,都是让我们的心定下来,是一个“止”的作用而已,因为我们“心”猿意马,如果心飘动污浊、没办法定下来,就没办法看到实相。所以,因为凡夫内心的苦闷不安而不断向外求,求取各种符咒、加持、消灾、保佑,有智慧者是向内净化身心、如实观察,如实了知宇宙人生实相真理,如果还在求取各种符咒、加持、消灾、保佑,表示都还在向外在求。但是我们要清楚明了这些只是一些安慰剂呢?止痛剂呢?还是真正能够让我们从根本来治疗?让我们真正觉醒呢?

  “愚痴无闻凡夫于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长沦没溺,无止息处”。

  “多闻圣弟子于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不生忧悲、啼哭号呼、心生狂乱、不沦生死,得止息处”。

  “多闻圣弟子”就是有见谛的人、有修有证的人。注意这两个对比,这是一般众生与解脱者的相异之处,尤其是在面临重大境界现前考验之际。修行证果的检验不是在禅修中,而是在历缘对境的实际考验中。我们一般人都是“铁齿硬牙”,很多人就是苦吃不够,都不会觉得修行很重要,反而觉得名利很好、诱惑性很强!能够满足他的所需。在年轻时候就要积极学佛的人,究竟还是占比较少数。所以,大部份都是人生有相当的历练、体悟之后,会要进一步去突破、进一步去追求,才会深入原始佛法。而一般人呢?有的还是在“不知不觉”,有的能够来到“后知后觉”,像“不知不觉”的人还是很麻木,敏感度还是很迟钝,当他遇到一些逆境考验冲击,这时候又不会去珍惜这样境界的考验,反而又是不断在逃啊!在避啊!在怨天尤人啊!不是从逆境里面体会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

  一般人、愚痴凡夫,遇到“生身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的逆境冲击,让他很愤怒,甚至在他濒临生死关头,有的还会觉得说如果这一关能够渡过,又可以活到120岁,感觉又没事了,觉得说又逃过一劫,而没有从逆境里面去体会,从中去体悟、去学习,就是“铁齿硬牙”般,有的又很不信,认为苦没什么啊!面对死亡也觉得没什么啊!一般人面对逆境或恼、或死,结果到最后呢?“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长沦没溺,无止息处”都一直在趋乐避苦,这一次灾难逃过、躲过了,又没有醒过来,还是又继续,于是灾难又再起,就这样一次再逃过一次,也是这样一世、一世,再又逃过另外一世,一世逃过一世。

  “长沦没溺,无止息处”都一直在趋乐避苦,一直在趋乐,然后避苦,一直在逃、一直在抓,也是一样抓得很苦,然后一直在逃,也是逃的很苦。他不知道苦是一个天使,苦是天使在唤醒你,让你能够从“不知不觉”,然后提升到“后知后觉”,再提升到“先知先觉”。所以,如果会把握你现在种种的苦,就是在提醒你人生的实相、众生的实相、苦海的实相,能不能从中去觉悟到?要不要走出这个苦海?还是继续在苦海里面绕呢?继续在苦海里面玩这些趋乐避苦的游戏呢?这样因为“心”没有一个止息处,“心”没办法安下来,也不知道如何安下来。

  但是,一个见谛人就不一样,他不管遇到各种逆境、各种灾难,都能够安住于每一个当下。注意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一个真正有证果的人,一个真正见法的人,他是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不是说一个修行证果的人就没有灾难,全部都是一帆风顺,全部都是没有灾难。当然他是会大幅减少,但是并不是说都没有,因为“无常法则”就在运转,问题就是当他面临逆境灾难考验之时,都是安止在每一个当下。

  有的人会担心说,学佛之人会不会消极悲观?绝对不会的。这是因为不了解什么叫做“解脱”。一般人不是乐观、就是悲观,但是真正学佛、智慧型而有证果的人,他是什么样的人生观?如实观。一般人才是乐观跟悲观,一个真正有证果的人,他的人生观是如实观。有的人认为佛教文字看起来都是“厌”啦!“离欲”啦!“一切行止息”啦!“涅槃寂静”啦!看起来好像都是一些负面的字句,认为佛教是悲观,。事实上,是因为没有了解佛法的深义,一般人是在乐观跟悲观里面趋乐避苦,当他在顺境抓得很如意、很顺利,就是乐观的人生;当他处处碰壁,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是悲观的人生。但是学佛的人是超越这两者,他是如实观。怎么样才能够进入如实观,超越相对二元对立?等一下会再深入剖析。

  第五节经文,佛陀一样讲出修行证果、迈向解脱的次第。“缘老死苦”事实上真正最重要、最核心的“苦”,就是老、病、死。所以,说缘老、病、死之苦,再来“习苦,便有信”,“习”就是浸泡,不是说被苦折磨到麻痹,而是要常常浸泡在众生的苦海中。“习”也包括学习的“习”,你要去学习苦、去认识苦、去体悟苦。对于苦,如果你“后知后觉”,就从自己身上所遇到的苦来体验,如果你能够“先知先觉”,就可以从别人的苦去体悟,不必自己撞得头破血流,不必一定要自已去踢到铁板才会觉醒。

  自已去撞得头破血流,自己去踢到铁板,这样才觉醒,叫做“后知后觉”。如果你的觉性比较高,可以从你的周遭一切人去体会,因为他们天天都在告诉我们,众生是活在苦海之中。有的人外表虽然很会善于掩饰,但是只要你善于观察,就可以看到他们内心的苦。“浸泡”就是要去慢慢观察,不要逃避。如果你又在趋乐避苦,虽然苦的天使常常在示现,在宣说真理佛法,但是你都错过很多机会、没办法体会。

  如果没办法体会“苦谛”,佛教核心--苦、集、灭、道,“苦谛”就不可能建立。“苦谛”是众生在苦海中的一个真理实相,如果“苦谛”没办法建立,“集谛”就看不到,“灭谛”就不可能证。因为一定是“苦、集、灭、道”有次第的。所以,我们学原始佛法的人,从现在开始,不管是自已的苦或是众生的苦,好好把脚步放下来,把眼光停留在这上面,多去体会、多去观察,不要只是一直持咒,或是一直念佛。如果只是一直念咒或念佛,你这个苦没有去看,都是在逃避啊!或是说一天用多少时间在打坐,没有好好去体会、体悟世间的苦,纵使你打坐再久,都没用啊!

  所以,种种方便法是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敢去面对世间的这些苦,然后浸泡在众生的苦海中,慢慢去体会、慢慢去消化。众生内心的不安,自己内心的不安,要如实去面对,这样才能够渐渐去见到“苦谛”。当你见到“苦谛”之后,才会想要出离,才会去找出苦的原因在哪里呢?“集谛”就是苦的原因,这样你才能够找出来。“苦”你不认识,就不可能去找出它的原因。当你能够真正去认识苦、找出原因之后,才会对症下药,再来才会知道怎么把“集”灭掉,而且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对症治疗,然后到达离苦得乐、涅槃解脱。

  “灭”就是解脱的世界。当你有这样的一个体验,知道苦是可以熄灭之后,就会老老实实走在“道谛”上,你就会老老实实的修行,不会心外去求法。所以,以前别人会跟你讲说“苦、集、灭、道”的修行,是二乘的、小乘的、不了义的……,都是错误的分辨,绝对不是那回事啦!真正要解脱,一定要回来见“苦、集、灭、道”,基本要在“苦谛”上多体会。如果修行的动力还没有要用生命去修行,就是因为“苦谛”见得不够,一方面都还在趋乐避苦,还有自己的苦吃得不够,因此修行的动力才还没激发出来。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管你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多么不顺利、多么苦难的事情,记得!危机就是转机,当你有去体会、有去消化,就可以见到真理,就可以迈向解脱。如果你还在逃避,那个苦、那个天使,你都还要白吃苦。“习苦,便有信”才会对佛陀所跟我们讲的解脱道有信心。当你有信心之后,便会有正思维。

  当你听闻正法之后,才会去正思维,深入去思维。在你还没有建立之前,都还是在世间的名利堆里面抓,觉得这个很甜、这个很好。“习正思维,便有正念正智”就会建立起正知正见,当你有正确的闻思之后,便会“护诸根”,就是守护诸根,守护我们的六根。这已经是进入实修的阶段,“三妙行”的应用,跟守护诸根的关系很大。当你在守护诸根的时候,我们身、口、意的冲动会明显缓慢下来,不会再像以前这样一直冲动。

  所以,“守护”不是捆绑抓得很紧,也不是用袈裟把自己捆绑得很紧,形成一个偶像说“噢!我是修行人!”不是这样!“守护”是代表我们的身、口、意,我们的六根从原来的冲动习性,慢慢缓慢下来,让我们的身心展现出安祥、柔和,具体的展现就是“三妙行”,你要有守护诸根,才会真正展现出“三妙行”。

  “护戒、不悔、欢悦”佛教在讲经说法里面,都会提到“持戒”,再来才能够“修定”,才能够产生智慧。这里戒跟定,都是佛陀所讲“出世间法”的“八正道”,要真正要走上“八正道”,前面的“苦谛”方面,你要有相当的体会;前面的法义方面,要有相当的体悟。建立闻思基础之后,才会真正持戒、守定。有关于“戒”,以后我们还会有专章来讲述,如果对“戒”方面的观念错误,反而会被戒条束缚得死死的、绑得死死的,要持到“戒”的精神核心,这样才不会被戒条所束缚。如果你被戒条所束缚,“戒禁取结”就没办法可破了,要证到初果阶段,“戒禁取结”是其中一项要…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