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都是有需要的,因爲很多人就是要「唯證乃知」,像這裏所描述的:「突然!我發現自己被裹在火焰一般的雲彩裏。最初我以爲失火了,熊熊火焰好像就在附近的大城裏;轉瞬間,我會過意來,那火焰原來在我自己內。剎時,我沈浸在一陣強烈的喜悅中,緊接著,是一股難以言喻的覺悟。我不只開始相信,我簡直可以說是親眼看到了,這個宇宙絕不是死的物質所拼湊而成的;相反的,它是一種活生生的臨在。」(第11頁)
所謂「活生生的臨在」,就是整個實相存在,它是一種活生生的實相、活生生的存在。所謂「佛法」就是「活的法」,就是在我們每天日常生活曆緣對境中,處處都可以見到法。真正的佛法不是在經典文字堆裏面,也不是在頭腦知見中的一些抽象名相,是真正「活的法」。「叁法印」、「四聖谛」也都是當下展現,希望大家能夠真的去看到「活的法」。
「這個宇宙絕不是死的物質條件所拼湊而成」有的人如果知見不正確,就會以爲「我們的身體就是由地、水、火、風等四種界所組合而成,如此而已」就變成是四個「一」加起來等于「四」,或是五個「一」加起來就等于「五」。認爲「五蘊」就是這五個條件元素而已,于是自作聰明的解析之後,就認爲我們這四界、身體的四界分析,就是由這地、水、火、風四個元素這樣組合而成而已。
若僅是如此以爲,你頂多是來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而已,當然不可否認這是一個過程,不是說不重要,這的確是「破身見」的一個很重要基本常識,是要曆經這樣的過程。但是如果你的學佛、修行還是在此處環繞、一直停留于此的話,就會看不到「活的法」,也體悟不到所謂「一加一不等于二」的道理。「一加一等于二」是人類頭腦的數學概念、觀念,法界實相的存在是「一加一」變化無窮,「五個一」加起來是變化無窮的,它不是等于五。
如果「五個一」加起來等于五,而人類你、我、他都是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這樣我們所有的面孔都應該是完全一模一樣?但是「一樣米養百樣人」,其中所蘊含的深義就是「緣起甚深」,此種奧妙是要你去看到「活生生的法」,而不是去背誦一些僵化死板的知識、知見,我們要慢慢去看到「活法」。
「我漸漸的意識到自我內的永恒生命」他已經看到整個宇宙活生生的活法,而且漸漸溶入一體的世界,他的生命來到安心自在,體悟到不生不死,來到了永恒的生命。 「我意識到自己已經擁有永恒的生命,而且所有的人都是永恒不杇的。」此處不要落入「真常唯心」的偏見,絕對不是一般用頭腦知見所理解的「真常唯心」。
「我認識了宇宙的原則:原來一切萬物都義無反顧地共同爲每一個個體以及全人類的福址而努力。我還看見,這個世界以及所有世界的基礎原是建築在我們所謂的愛之上。」整個法界都是無條件、無所求的養育我們,就如同太陽每天的升起,就是在養育著我們,不是說光在寒冬出來曬曬陽光,說「喔!冬天裏面的陽光多好!」享受暖冬就好…,難道春天、夏天、秋天的陽光就不好?不重要嗎?不是的!
整個法界都是在散播愛,都是在散播散播生命的能源,一個真正的「愛」不是一般世間男歡女愛或是有抓取的那種愛,而是一種無條件、無所求的慈悲,亦即佛教所謂大慈大悲的慈愛,一個真正了悟法界真理實相的人,所展現出來的慈愛,跟法界是有相同的大慈大悲。
「這番醒悟,多麼莊嚴偉大。如果我們武斷地將這類經驗認定爲幻想或精神錯亂,實是極大的錯誤」(第12頁)。如果衆生在「自我」尚未真正消失之前,你用頭腦知見去理解、去推論萬事萬物,其中99.5﹪都是錯誤的,這就是「唯證乃知」。「自我」真的願意死亡、大死一番,溶入法界之後,才會真正體悟到。
「街道上的塵土及石塊,都如黃金一般的可貴」就是真的來到一體的世界、平等的世界,亦即我們所講「極樂世界都是黃金鋪地」,當我們的心清淨之後,眼界所及之「街道上的塵土及石塊,都如黃金一般的可貴」,腳踏在地上、泥土上,生命都充滿著感恩、充滿著喜悅!我們不會再把大地的「泥土」視作礦物,認爲是沒有生命的,而藐視的認爲這些不過只是一些土而已,輕視泥土裏面充滿著糞便、汙泥、汙垢…,不會這樣的。
「極樂世界是黃金鋪地的」就是當我們打開智慧眼之後,看到了原來整個法界的莊嚴奧妙,這時候就是處在淨土的世界裏。
「一群男孩女孩在街上嬉戲打滾,就好像流動的珍珠一般,絲毫看不出他們是有生有死的生命。所有衆生都適得其所地活于永恒中,永恒就在眼前…」。此處所敘述的「永恒」,不要把它又跟「斷」、「常」,那個相反的那一種,變成一個永恒不變、固定不變的那個「永恒」,不是喔!你要來到這個「永恒」,必須要具備怎麼樣的基本條件?你要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真正活在當下的人,是讓整個法界的一切種種境遇,一直不斷的穿流而過,是溶入無常法流裏面,是真的體悟「無常法流」。生命是完全放開且溶入整個法界的無常法流,跟法界的種種際遇一起流動、脈動,是沒有世間名詞「斷、常」的觀念,這些都是人類用頭腦知見所界定出來的。
一個真正覺醒過來的人,是隨著整個世間法流一起脈動,因爲他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這時候「時間相」消失了,過去、現在、未來,此「叁心」的分別,也都是人類所區別的。只要我們還有「時間相」,就會被「時間」這個死神逼迫著,我們的苦、不安就産生了。我們會被死神逼迫著、恐慌著:「我大事還未了,怎麼可以就這樣死去呢?!若這樣死去,我不甘心…」我們就不能安住在當下。
因此,唯有當我們真正體證無常、溶入無常法流、徹證無常法印,才能夠體悟什麼叫做「不生不死的世界」!什麼叫做「永恒的世界」!當然這是一個體悟的過程,我們會先經曆過無常的現在,然後來到永恒的現在,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你必須要先徹證無常,不要以爲這個講法是落入「常」,如果我們還會如此的解讀,就表示尚未親證什麼叫做「無常」,這是有先後次序的。不要只是聽了片面段落,然後就誤解、錯解,這樣很不好。
于此再強調一次:我們必須先徹證「無常法印」,溶入無常法流裏面,這時候才會活在永恒的世界,才會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如果我們否定這方面的存在,就表示自己還尚未真正體證無常。若我們還沒有真正體證無常,就沒有資格來評斷這一句話。如果我們以偏見去論斷這一句話,就會阻礙自己的解脫之路。
在禅修的時候就是要協助大家徹證無常法印,溶入無常法流裏面,當你看到整個宇宙或是整個太陽系這幾十億年來,都是這樣一天一天、一分一秒的一直在演變、演變,但是五千年前的文化,五千年前的整個地球,到現在它的存在還是在現在啊!所以還是存在于這個永恒的這一剎那--現在。因此,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活在當下,即在這一剎那的時候,過去跟未來都消失了,就只有活在當下;當我們真正活在當下,有的人就這樣诠述:如果你真的活在當下,就是具足「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叁世也就同時呈現在當下這一剎那。
不要以爲這可以很簡單的做到,這是需要大丈夫的大氣魄,衆生都是活在過去跟未來的夢幻世界裏面。唯有我們真正活在當下,生命才會真的活起來,就真的是「心淨佛土淨」的具體呈現。
「美國首屈一指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不斷強調,我們平常醒時的意識,只不過是意識中的一環而已:在他的四周環衛著的,仍然是意識的潛在原型,籠罩在一層薄膜之下,那是個完全不同的境地。我們的日常覺識好比一個平凡的島嶼,被一個浩瀚無際、玄秘難測的意識海洋所環繞。它的潮汐日以繼夜地拍打著我們日常覺識的礁岸,直到某一刻,它順其自然地越過了礁岸的阻隔而流入內地,我們那小小的意識島嶼,頓時淹沒在一股廣大而玄奧的『真知』之中。這嶄新的意識,雖玄秘難測,卻極其真實」(第12頁)
「我們平常醒時的意識,只不過是意識中的一環而已」舉例「波浪與海洋」讓大家比較容易體會、了解,如果在有「自我」的世界裏面,我們的生活視野、我們的界線,就只是在一個小波浪的範圍裏面而已。我們看不到整個大海,而是用金鍾罩把「自我」罩在小波浪裏,我們的心胸、我們的整個生命,就只有在這小小的世界裏面。
我們人類是很少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能夠活在當下的時間占我們一天的比例是很少的,假設一天你能夠有百分之十活在當下,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當我們沒有活在當下的時候,生命潛能是沒有開發出來的,因爲都是活在過去、未來,擔憂東、擔憂西,活在憂慮的世界,活在拉扯厮殺的世界,真正生命的潛能沒有辦法真正發揮出來。
「我們的日常覺識好比一個平凡的島嶼,被一個浩瀚無際,玄秘難測的意識洋所環繞著,整個法界大自然的潮汐日以繼夜地拍打著我們日常覺識的礁岸」就是整個法界的法流日以繼夜地在拍打著我們日常覺識的礁岸,但由于我們的「自我」一直緊抓著不放,所以就沒辦法跟整個法界一起脈動,就如同大海中有很多的波浪,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個波浪,我們用「自我」的金鍾罩把自己罩起來,如此就跟所身處的整個大海分開了。
事實上不是真正的分開,而是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所以我們的內心就處在孤零零的世界裏面,就會覺得好像很孤單、很孤獨、很無聊啊!當我們被「自我」的金鍾罩封閉起來之後,還是會抓取很多的「我要」。能夠抓到的就認定是「我要的」--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小孩、我的財産…;然後因爲內心仍是不安的,當看到有一個比自己更高更大的波浪,又認定這是我的偶像、是我的大師,這時候「我」的、「我的…」就出來了,所要的偶像就這樣出現了。
所以,問題的症結就在于從「自我」這裏出發之後,就一直在構築所要的夢幻世界,但是不管怎麼抓取,只要是有所範圍、劃地自限,而你所處的這個大海到底能夠框圍多少範圍出來?能夠圍住多少?只要有所抓取,都屬極有限的;只要有「自我」,都在這大海中處于封閉的世界裏面;只要還沒有超越「人我相」,目標都還在某人身上,還沒有來到「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都還在「自我」的封閉世界裏面。
直到有一天「法界的潮流越過了礁岸的阻隔而流入內地」不是法界的波浪不跟你這個波浪交流,而是你自己把它阻隔了,爲什麼法界的波浪會越過礁岸而溶入你的世界裏面呢?當你的身心漸漸柔軟,懂得感恩了,慚愧心生起,苦吃夠了,真的願意放下之後,此時法界的這些法喜、法流就會流入我們小小的意識島嶼,頓時淹沒在一股廣大而玄奧的真知之中,「真知」就是空、明、覺。當你的心與「空」相應而溶入整個法界的時候,就是跟整個法界溶爲一體。小波浪會覺得不需要再構築夢幻世界,這時候就跟整個大海法界一起脈動了。
「人們能一掃疑雲,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基本上是與整個宇宙一體的,不論它是聖是凡,層次或高或低,這種莊嚴的覺悟境界,真令人歎爲觀止」(第13頁)。法界的莊嚴,「本書所要強調的即在于此:人的自我意識原本是超過狹隘的身心範疇」「人類的自我意識」就是人的心識、心量,不是局限在這五蘊身心上面而已,我們的心量是可以擴大到跟整個宇宙溶爲一體,亦即心與「空」相應。
「巴克稱這種覺識爲宇宙意識,回教徒稱此爲「大我意識」,正因爲他能與一切萬物認同,所以爲大,本書則泛稱這種以愛與宇宙整體相融的境界爲『一體意識』」此處要謹慎的去理解,不要又認爲是「真常唯心」--一個大我、「大我慢」、我很厲害…,我能夠怎樣…。與這些是不一樣的。
你說你是來到一體意識,你到底是還有我慢?還是沒有我慢?完全不一樣的。從你的安心情況--你的眼神、你的安詳、嘴巴的微笑…這些,都是可以很自然、很清楚的流露出來,絕對騙不了人,「狂傲」與「無我」是絕對不一樣。狂傲的人也會自認來到一體意識、大我意識,「自我」膨脹到很大、很大,但是不管你怎麼大,「自我」的那層膜還是存在啊!就是一直要構築「真常唯心」的那個「自我」,怕「自我」消失,所以一直要膨脹、膨脹,但是不管你再怎麼膨脹,還是大海裏面的一個小分子、小不點而已。
「這是我的街道,我是我的廟宇,這是我的人民,連天空、日月星辰,整個世界都是我的,唯有我正在瞻仰它,享有它。我不懂得世界的繁文褥節,也不懂階級界線,然而所有的界線,所有的財富,連同它的主人都屬于我的。我曾費盡心機去學世界中的龌龊技倆而迷失墮落了;現在我已舍棄一切所學,回複昔日的兒童心態,才可能進入天主的國。」
此述所蘊含的體會都很深啊!「這是我的街道,這是我的廟宇,這是我的人民,連天空、日月星辰,整個世界都是我的」是在溶入一體世界之後,跟整個世界、整個法界已經是一體了,透過一些語言跟大家诠述,才會說:這是我的天空…。因爲跟上述這些現存在的一切已經是溶爲一體了。如果是虛假的體證,會是用一個「我」,然後去說:這是我的什麼…、這是我的什麼…?你有「我」的那一種溶入,有「我」的那一種說「我的」,跟「無我」之後溶入了,是不一樣的。這裏所講的都是「無我」,然後溶入這整個法界之後,跟隨整個法界一起脈動。
「我曾費盡心機去學世界中龌龊的技倆而迷失墮落了」亦即在滾滾紅塵裏打滾之後,學了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結果迷失墮落了很久,到後來才覺悟到:真的要找究竟解脫之道,所以現在怎樣呢?「現在我已舍棄一切所學,回複昔日的兒童心態」就是老子所講的返璞歸真,回到嬰兒(小孩)的天真無邪,讓我們的心靈回複到最純真、最純然的狀態,不受人文、宗教師、書籍經典的汙染,來到最原始的狀態。法界大自然的一切本來就是最原始的狀態!「現在我已舍棄一切所學」不受種種的汙染,回複昔日的兒童心態,真的就是返璞歸真,這樣才可能進入「天主的國」,就是溶入整個法界大自然,這時候淨土、天堂就出現了,你就身處在天堂、淨土極樂世界裏面。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