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二)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 (二)

  空海(惟傳法師)

  有人認爲我是在批評淨土的思想,真的很冤枉!事實上我是在闡揚淨土的真精髓,是協助大家能夠很快的在這一生一世就可以處在極樂世界,而不是設定在來生。真正的淨土思想是「心淨佛土淨」。所以我們要真正體悟,而超越一般的語言名相,才能夠真正看到實相。

  「這種『大我意識』,在基督教、佛教、道教、印度教、回教、猶太教中,都屢見不鮮。」(第14頁)不要以爲只有佛教才有解脫者,如果你又以爲只有佛教才有解脫者,很糟糕!你是落入宗派、宗教的框框裏,又落入「己是人非」的世界裏。只要是真的在找尋生命解脫之路而來到終極意識的,能夠來到大安心、大自在,則所體證的內容都是一樣。

  「各宗教又各自發展出一套诠釋或神學,通通稱爲『長青哲學』」「長青哲學」就是指各宗教所要追求的大安心、大自在,以及不生不死的世界,只是所使用的名詞不一樣而已。基督教說要找到「天堂」,佛教淨土宗說要到「極樂世界」,原始佛法講的就是來到「涅槃彼岸」。「涅槃彼岸」就是所有的憂悲苦惱止息,講更露骨、更白話一點就是:所有界線的消失,而來到法界,亦即沒有界線、沒有分別的世界裏面。

  所以,「涅槃彼岸」就是我們所有界線、內心對立、沖突、矛盾的消失,來到很詳和、很和諧的世界,這些統統稱爲「長青哲學」,也就是不生不死之學,亦即成爲宗教的精髓所在。如果我們錯誤的體會,就會去抓取一個「真常」,就會貪生怕死。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五年,目的就是要我們真正能夠去解開這些實相,然後來到真正的大安心、大自在,真正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

  根據各宗教的教誨,不難找出所有宗教的超然一體性,以及殊途同歸的終極真理。因此當我在講述【阿含經】或是【老子道德經】的時候,課程裏面所提及的真理實相,是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的真理實相,是沒有宗派、宗教的分界。在此語重心長的勉勵大家:如果我們真的要來到大安心、大自在,真的要找到「真理」,就必須要有超越宗派、宗教的大氣魄、大魄力,這樣才能夠找到真理,也才能夠真正的解脫自在。

  「本書的主旨即在于即在于此:『一體意識』或是『大我意識』,原是一切衆生的本性及生存基礎,我們卻逐步地限製自我,舍棄我們的真實本性,爲自已劃出種種界線。原本單純一體的意識,漸漸發展出不同層次的功能,各具不同的自我意識以及不同的界線。我們平素乃是透過這些層次,來探討『我是誰』的問題。」(第14頁)

  這些界線都是衆生慢慢劃分出來的。「『我是誰』的問題,從人類文明破曉之際,就開始騷擾人心,直到今日,它仍然是人類最難作答的問題之一。」

  禅宗方面也是同樣引導我們去探討「我是誰」--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都是要讓我們去了解「我」是誰?什麼才是「真我」?什麼才是我的本來面目?內心究竟在想什麼?或是有人問:「你是誰」?這些問題要慢慢靜下來去體會、去了解。

  「就在你形容、解釋,或者只是體會到自我時,你正在自己的經驗領域中劃分心理的界線,不論你意識到與否。在界線內的你感到是『我』,或稱之爲『自我』,界線以外的,你便感到那是『非我』。換句話說,你的自我認識完全根據自我所設的界線。」(第15頁)

  此處的敘述已經漸漸深入了,涵意很深喔!佛教所講的「我見」、「身見」,以及對「自我」的認識,完全都是根據我們「自我」所框設的界線來形容與诠述。一般最基礎、最根本的都是從我們的這個皮膚、身體起始做爲一個界線,身體、皮膚以內的就叫做「我」,于是「我見」就這樣産生了。而「我的」皮膚以外,就變成「不是我」,也就是「非我」、「異我」,跟「我」不一樣的。在「非我」的世界裏面,「我所要的」就抓取爲「我所」、「我的」;「我所不要的」就排斥爲「非我所」,那些是我所不要的。于是我們就從這個「自我」出發,從我們的五蘊身心如此開始,然後去構築夢幻世界出來。

  你知道,你是個人,而不是一張椅子,因爲你已經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人類與椅子之間劃分出一道界線,而且與人類認同」因爲你認爲自己是人、不是椅子、不是桌子,所以這時候你跟這桌子之間劃分開來了。你認爲「我是人,我會走路,我跟這個大地沒有黏合一起,因此就覺得跟這個大地是分開的」。當你跟大地分開,生命也開始孤獨起來了,因爲你已經跟這個法界的父母慢慢的漸遠漸離了。

   「心理又在高與矮之間劃下一道界線,且將自己與高認同。你不斷覺出我是這,不是那,于是你又在這與那之間劃分種種界線,將自己與這認同,而與那分開。當你說「我自己」時,你是在「你」(也就是我)與「非我」之間劃分界線。」這句話是:你在描述「我自己」、「我是什麼」的時候,就是在「你」跟「非你」,也就是「我」與「非我」之間劃分了界線。

  「你答複『我是誰』的問題時,你只是在描述界線以內的東西而已」此處的涵意很深啊!我們很感恩這位作者,也就因爲他有這樣的心路曆程經曆過來之後,很如實的把這些诠述出來。「我是誰?」當在答複這些問題時,你只是在描述你所圍起來那個框框範圍以內的東西而已。「『你是誰』只不過是在問:『你的界線在何處?』而已」大家要慢慢的認清自己。

  如果以大海的波浪爲比喻,若是你現在開始感受到波浪就是「我」,則「我」的意識就出來了。當人家問:「我是誰?」你就會形容這個波浪裏面的種種,就是有了這個「我」。當把它劃分出來了,你就會感到孤單、孤獨,你的內心會是空虛的。因此你會抓取很多你所要的,開始不斷的向外去抓取、向外去抓取!隨著你欲貪的多少而抓取,欲貪越大,你所抓取的範圍也就會越多、越多。

  但是,卻不是抓得越多,你就越快樂喔!別人的家裏有二個孩子,而你卻得二個孩子不夠,要七個、八個、百子千孫。你這樣擁有越多的小孩,圍得越多,你的苦也越多,你的包袱也越多。你包圍的越多,煩惱也越多啊!一般衆生就是如此,一直的用「自我」在框圍,然後又把他所不要的那些排斥爲異己。當他在劃分出這個「我」之後,就會要去抓取我所要的,然後又會去排斥所不要的。

  這個「我所」裏面,這是我所「要的」:包括先生、小孩、太太…,還有名利、地位…。不管再怎麼抓取,你所不要的、所排斥的,縱使再怎麼框圍,都還是在大海裏面的小範圍而已。當你還是有很多不要的「非我所」,此些種種境遇就成爲自己很多的夢魇及敵對境界,于是痛苦、煩惱不安就這樣産生。然而,當你框圍起來之後,難道就從此心滿意足了嗎?結果還是患得患失啊!

  「『我是誰』的所有答案,可以說都基于你如何在『自我』與『非我』之間劃分界線」「有趣的是,這界線常浮遊不定,你可不斷重劃。」(第16頁)爲什麼呢?爲什麼這個界線常會浮遊不定?最主要是因爲隨著每一個人的認知,以及心靈的成長階段而異,你會不斷的再重新劃分。

  或許以前你很在乎、很執著的,當在聞思進修一段期間,心靈智慧有所成長及超越之後,你所要抓取的,又會不一樣了。就如你聽聞課程半年或是一年下來,如果還沒有明顯的脫胎換骨轉變,有二種可能:一種可能是授課老師講述的不好,跟你所要的沒有相應;另一種情況就是你沒有真正的歸零,還帶著過去很多的知見在聽課,這樣你不會脫胎換骨的。

  「本書的主旨就是反省」此處的「反省」換作「覺醒」更爲貼切。「本書的主旨就是在“覺醒”,這種大我意識與無界線的大覺」此處的「大我」不要又落入「真常」的大我。

  我們要怎樣才能夠來到《事事本無礙》呢?這本書的主旨就是「覺醒」,覺醒這種大我意識或無界線的大覺,而「大我意識」不要以爲是一個「我」很大的「大我」。要知道:不管你再怎麼大,也不會比地球大。這個「大我」就是要你慢慢體會到你跟地球是一體的,你跟法界是一體的。不管你再怎麼大,你這個波浪是不可能大過海洋的。此處的「大我」指的是你這個波浪終于體會到跟整個大海是一體的。

  真的能夠體證到「無我」的人,會體悟到:這個大海不是我的大海、不是你的大海、不是他的大海。如同太陽一般,太陽不是我的太陽,不是你的、也不是他的,這是我們大家的。「空」也是一樣,地、水、火、風、空、法界這些,都不屬于任何人所專有,這些都是一個很重要的體悟。

  法界種種這些現象,有時候我們會認爲:太陽有一個太陽神在掌管;風有風神在掌管;大地有一個土地公在掌管;水有一個水神在掌管…,但其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整個法界的存在都不屬于任何衆生,也不屬于任何人。所有的衆生都需要仰賴這整個法界大自然的養育,法界大自然地、水、火、風、空這些,都是我們大家的。所以,當有這樣正確體悟之後,而溶入「大我」的世界裏面,才不會又把這個地球變成是你的、這個大海變成是我的,自以爲自己很偉大、很厲害,而框圍出一個大海出來,劃地自限說:「這個大海是我的」。

  此處所敘述的「大我」不是這樣的意思,當你真的「無我」,才能夠溶入大海裏面,這時候就能體悟到法界就是我們大家的,所有衆生都是法界裏面的一份子,你、我、他雖然外相面貌有所不同,但本質上我們卻都是完全相同的,而且我們完全都是來自于同樣的這個法界,源頭也都是完全相同。當體會到你、我、他完全都是平等,則身體的分界線才會真正的消失,也才會有真正所謂的「破身見」,而來到「無我」的世界。人們最常認定的界線,即是以自己的有機生命體外的那層皮膚爲界線(四)

  「人們最常認定的界線,即是以自己的有機生命體外的那層皮膚爲界線」「有機生命體」就是我們這個身體,以我們身體外面的這…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