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層皮膚爲界線,這是人們最常認定的那一種界線。「這種自我與非我的界線,可算是放之四海皆准了。凡在這層皮膚內的,就是『我』:外面的則是『非我』。皮膚外的東西,可以成爲『我的』,卻不是『我』」此處敘述「皮膚外面的東西可以成爲『我的』,卻不是『我』」的涵意要慢慢去體會。
你會聚集很多「你所要的」,比如會說:我們夫妻很恩愛啊!然而就算是再怎麼恩愛,我的太太或是我的先生跟這個「我」比較起來,他(她)的重要性呢?還是「我」比較重要啊!大家要慢慢去體會。包括生死大事,就算你再怎麼深愛的人,也都沒辦法替代你去承擔、面對。當你心沈靜下來慢慢去過濾、去體會,試問:你最愛的是誰?答案一定是自己啊!你真正最愛的是自己啊!
所以,你如果沒有去過濾這些,你會說:我愛先生、我愛太太、我愛小孩、我愛家人、我愛…。但是你的這個「愛」,目的也都是爲了自己啊!你所愛的…種種裏面,事實上是要鞏固自己啊!你說:我很愛先生啊!但你是真正愛你的先生嗎?不是的!你只是要再抓一個人來愛你而已啊!當還有「自我」,你的所做、所付出種種這些,實際的目的都是爲了要鞏固自己,要愛那個「我」啊!
我們要發展無我、無私的愛,但人類不要把這個「神聖的愛」醜化了,衆生的愛裏面是有染汙、扭曲的,是有很多的抓取,我們今天想要邁向解脫之道,就是要把這個「愛」淨化、升華,讓我們體會到整個法界所給予我們人類的,就是無條件、無所求的愛,真正解脫者他們所展現的大慈大悲那種愛就是這樣。
「所以皮膚界線可以算是人們所公認的『我』與『非我』之間的界線」本來廣大無邊無際的整個法界裏面是沒有界線的,但是人類硬是將其劃分出來,認爲這個世界是我所要的;于是在「我所要的」裏面,又再區分出來:「這個才是『我』」。有了這個「我」,才能夠抓出很多「我所要的」。難道你這個「我」就是完整的嗎?不是的!你這個「我」又劃分得四分五裂,劃分出這一半的我不要,這一半的我才要。
一般衆生就是活在小小的空間裏面,然後內心世界又不斷的在沖突、厮殺、拉扯,不管你再怎麼框圍,在這更廣泛的整個法界就會變成你的敵對境界。我們所框圍起來的,就會怕失去;我們所不想要的,又怕它闖進來。于是「自我」就越抓越緊,爲了要鞏固這個「我」、要鞏固這個「我所」,這個「自我」就會在所處的世界裏面一直越抓越緊。
因此,當你一直在追逐這些我所要的種種,事實上都是爲了要鞏固「自我」這個國王,而它就躲在裏面的核心之中,佛陀百般設法要讓你我去看到這些實相,讓你我真的了悟實相而完全的放開,心中沒有了界線,這時候我們才會願意放下以往所設定的種種界線,也才能夠跟這整個法界溶爲一體。
但是不要誤解的認爲:在還沒有大徹大悟之前,我們對家庭方面都還算是有責任的;但以爲來到大徹大悟的境界之後,反而要變成沒有家庭責任了。不是這樣啦!你還是一樣關心你的太太、關心你的小孩,還是一樣照常上班、照常工作,但是在面對生活的種種及人我關系方面,所蘊含的智慧就不一樣了。因此所營造的心靈生活質量也會不一樣了,如果我們能夠正確的解讀,則絕對不會是消極悲觀。相反的,正因你的生命本質統合了,潛在生命力真正有所發揮,生命也才能夠真正的放光啊!
「人們通常只具體認同自己的有機生命的某一部分而已,他所認定爲『真』的『我』的那一面,我們有時稱爲心(識)、心理,有時稱爲自我、人格」(第17頁)很多修行人通常是厭惡、排斥這個身體的,認爲身體就是罪惡之身、身體就是臭皮囊、身體就是業報、是業障!有這身體是多苦啊!你都不認同自己的身體,就變成只要我這個心就好了,身體是臭皮囊、可有可無、我不要了。你的身、心無法統合。來到心理層面又再分裂表面意識跟潛意識,不斷的在交戰。
「我們大多數人確作此想:我們只是駕馭著我們的身體,就好像駕馭一匹驢子一般」。很多人對個體的身體都不認同,如果你現在還厭惡自己這個身體,就是跟這個身體不認同,你的身、心是分裂的。當身、心是分裂的時候,當然你的人格也是會分裂的。
「人們竟然會在身體與心理上劃分出界線,真是匪夷所思,這絕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第18頁)這種界線的劃分是因爲人類接受很多錯誤的訊息,導致把身、心分開。如果我們沒有正確解讀,在研讀佛經時,很有可能會導致錯誤的解讀,而造成厭惡這個身體。事實上,佛陀所講「五蘊」、「無我」,是要幫助我們破除「身見」,是要幫助我們去破除「自我」的抓取,是要讓我們來到「無我」的境界,不是讓我們厭惡這個身、心。當厭惡這個身、心,你怎麼解脫自在?真正的深義是要我們破除「自我」、「我慢」,這樣才能真正解脫自在啊!
「總之,個人對自我的認識,通常都不把整個身體直接包括在內,只取有機生命整體中的一部分爲自我。他所認同的乃是腦子中的自我形象,以及與這形象相關的理性與情感活動,那才是他的『自我』(ego),身體好似成了拖油瓶而已。由此我們找到了另一條人們常有的基本分界線,當此人能跟自我或自我形象認同時,他便覺得找到了自己。我們不難看出,這種自我與非我的界線伸縮性很大,即使在自我的心理內,我們還可以找到另一種界線。個人常爲了某種理由,否定心理上的某一方面,視他爲非我」。
這就是人格分裂,我們的潛意識、表面意識又一直在分裂,包括我們還厭惡的一些作爲展現,認爲修行人不可以生氣,修行人不可以怎樣…。因此構築出很多修行人的框框模樣。當我們設定出這樣的模樣框框之後,你這個框框往往會怎樣呢?一個是自己所製定的一個框框,另一個是參考別人所設定的很多模板。別人或世間所認爲的「怎麼樣的作爲展現才是修行人…?」你就跟隨著世俗所認定的框架依樣畫葫蘆的照著做。當你努力修爲做到如此境界的時候,就能換取人家會很尊敬你,認爲你是聖人!認爲你是人天師表,就會很恭敬你啊!于是無意中在修行裏面就有名利心在作祟!當你的名利心在作祟之時,你未必察覺得到,也未必會承認。
當你有這種名利心作祟之後,就會誤認爲世間所認定的修行人模樣、形象,就設法要慢慢的壓榨自己、慢慢的扭曲自己、慢慢的去擠壓,讓你的身心慢慢變形,然後套進世間衆生所認定聖人、偶像的框框裏面,讓外界一看到你的外表就稱許說:這就是修行人啊!這樣你就可以獲得很多所要的種種世間成就感及稱贊。
但是要深思的是:你修行是真的要爲解脫而來?還是爲了名利心?兩者所發展出來的也就不一樣。在此我們先挑明來講,就可以避免産生這一種錯誤認知。
「套句心理學的術語,他疏離了那一部份,或壓抑它,或投射出去。總之,他有意將自我與非我的界線縮小到自我的某一種習性傾向。我們稱這種更加狹隘的自我形象爲『角色』」(第19頁)這裏所稱的「角色」,就是你想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亦即在你的內心裏面有自己一直想要扮演的角色。
「當個人只與心理的某些傾向認同時,其余的心理活動便被視爲『非我』,成爲生疏且令人生畏的異域」。「他重新爲自己的心靈劃分界線,企圖否定他不想要的那一部份,並且踢出意識之外。我們常稱這不想要的部分爲陰影。這是另一種顯而易見的分界線」。
「所謂的超人格,是指個人內心所産生的超乎個人界線的某種認識,例如:第六感這類知覺。超心理學早已接受各種超感覺活動,如心靈感覺、預知未來、推算前世等,我們還可把靈魂出竅、超人格經驗、高峰經驗等也一並列入」。
這就是所謂的「超人格層次」。但是「超人格層次」還是沒有來到一體世界,包括心靈感應、預知未來、推算前世、或是種種神通,只要還沒有來到「漏盡通」,還沒有溶入「無我」的世界裏,你還是在六道苦海裏面。
「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自我」與「非我」的界線已經超越有機生命的皮膚界線以外了」「雖然超人格經驗與一體意識有著許多類似的地方,但是兩者仍然不可混爲一談」。
這一個觀點很重要,「超人格經驗」與「一體意識」有著許多類似的地方,兩者仍不可混爲一談。「在一體意識內,個人是與無所不包的絕對整體認同,而超人格經驗,雖已突破有機生命的皮膚界線,卻未必能與絕對的整體認同」。
現在來歸納解析第20頁《圖一》圖表--《意識層次圖》:左邊的是「角色層次」,這四條線代表四種意識的不同層次,第一條界線是「角色層次」,是心量很狹小,身處于他只要的生活空間,以及他所要的角色而已。比如說:我要扮演怎樣的一種角色?我只希望怎樣…!但是內心裏面卻還存在很多的陰影是他所不想要的。這個陰影就是他的內心世界都是著充滿矛盾不安、表裏不一,他的內心是充滿著四分五裂、多重人格,這就是一般衆生最常身處的一種境界階段。
「角色層次」就只是希望自己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就像說:我如果是一位#官,就要去扮演#官的角色,回到家裏也要扮演法官的角色,到哪裏、或跟朋友交談也都一樣要展現「我是個法官的權威…」。如此,你內心裏面的面具都一直戴著、背負著,沒辦法讓自己能夠來到很真實的一面。
事實上,你的內心世界裏面存有很多的陰影,很多你所不想要的,就好像說:你爲了要樹立修行人、有修養的人的一個典範形象,如果人家罵你,讓你真的很生氣,但是爲了展現出是一個很有修養的人的模樣,于是就約束自己不可以發脾氣,表面上還是跟人家嘻嘻哈哈的,表現出修養境界很高的形象,內心裏面卻不斷的在醞釀忿恨不平,但是你卻設法壓抑下來,于是你就一直在內傷,內傷喔!
爲了要展現外表是一個修行人的形象,認爲所要扮演的就是…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