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层皮肤为界线,这是人们最常认定的那一种界线。「这种自我与非我的界线,可算是放之四海皆准了。凡在这层皮肤内的,就是『我』:外面的则是『非我』。皮肤外的东西,可以成为『我的』,却不是『我』」此处叙述「皮肤外面的东西可以成为『我的』,却不是『我』」的涵意要慢慢去体会。
你会聚集很多「你所要的」,比如会说:我们夫妻很恩爱啊!然而就算是再怎么恩爱,我的太太或是我的先生跟这个「我」比较起来,他(她)的重要性呢?还是「我」比较重要啊!大家要慢慢去体会。包括生死大事,就算你再怎么深爱的人,也都没办法替代你去承担、面对。当你心沉静下来慢慢去过滤、去体会,试问:你最爱的是谁?答案一定是自己啊!你真正最爱的是自己啊!
所以,你如果没有去过滤这些,你会说:我爱先生、我爱太太、我爱小孩、我爱家人、我爱…。但是你的这个「爱」,目的也都是为了自己啊!你所爱的…种种里面,事实上是要巩固自己啊!你说:我很爱先生啊!但你是真正爱你的先生吗?不是的!你只是要再抓一个人来爱你而已啊!当还有「自我」,你的所做、所付出种种这些,实际的目的都是为了要巩固自己,要爱那个「我」啊!
我们要发展无我、无私的爱,但人类不要把这个「神圣的爱」丑化了,众生的爱里面是有染污、扭曲的,是有很多的抓取,我们今天想要迈向解脱之道,就是要把这个「爱」净化、升华,让我们体会到整个法界所给予我们人类的,就是无条件、无所求的爱,真正解脱者他们所展现的大慈大悲那种爱就是这样。
「所以皮肤界线可以算是人们所公认的『我』与『非我』之间的界线」本来广大无边无际的整个法界里面是没有界线的,但是人类硬是将其划分出来,认为这个世界是我所要的;于是在「我所要的」里面,又再区分出来:「这个才是『我』」。有了这个「我」,才能够抓出很多「我所要的」。难道你这个「我」就是完整的吗?不是的!你这个「我」又划分得四分五裂,划分出这一半的我不要,这一半的我才要。
一般众生就是活在小小的空间里面,然后内心世界又不断的在冲突、厮杀、拉扯,不管你再怎么框围,在这更广泛的整个法界就会变成你的敌对境界。我们所框围起来的,就会怕失去;我们所不想要的,又怕它闯进来。于是「自我」就越抓越紧,为了要巩固这个「我」、要巩固这个「我所」,这个「自我」就会在所处的世界里面一直越抓越紧。
因此,当你一直在追逐这些我所要的种种,事实上都是为了要巩固「自我」这个国王,而它就躲在里面的核心之中,佛陀百般设法要让你我去看到这些实相,让你我真的了悟实相而完全的放开,心中没有了界线,这时候我们才会愿意放下以往所设定的种种界线,也才能够跟这整个法界溶为一体。
但是不要误解的认为:在还没有大彻大悟之前,我们对家庭方面都还算是有责任的;但以为来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之后,反而要变成没有家庭责任了。不是这样啦!你还是一样关心你的太太、关心你的小孩,还是一样照常上班、照常工作,但是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及人我关系方面,所蕴含的智慧就不一样了。因此所营造的心灵生活质量也会不一样了,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解读,则绝对不会是消极悲观。相反的,正因你的生命本质统合了,潜在生命力真正有所发挥,生命也才能够真正的放光啊!
「人们通常只具体认同自己的有机生命的某一部分而已,他所认定为『真』的『我』的那一面,我们有时称为心(识)、心理,有时称为自我、人格」(第17页)很多修行人通常是厌恶、排斥这个身体的,认为身体就是罪恶之身、身体就是臭皮囊、身体就是业报、是业障!有这身体是多苦啊!你都不认同自己的身体,就变成只要我这个心就好了,身体是臭皮囊、可有可无、我不要了。你的身、心无法统合。来到心理层面又再分裂表面意识跟潜意识,不断的在交战。
「我们大多数人确作此想:我们只是驾驭着我们的身体,就好像驾驭一匹驴子一般」。很多人对个体的身体都不认同,如果你现在还厌恶自己这个身体,就是跟这个身体不认同,你的身、心是分裂的。当身、心是分裂的时候,当然你的人格也是会分裂的。
「人们竟然会在身体与心理上划分出界线,真是匪夷所思,这绝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第18页)这种界线的划分是因为人类接受很多错误的讯息,导致把身、心分开。如果我们没有正确解读,在研读佛经时,很有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解读,而造成厌恶这个身体。事实上,佛陀所讲「五蕴」、「无我」,是要帮助我们破除「身见」,是要帮助我们去破除「自我」的抓取,是要让我们来到「无我」的境界,不是让我们厌恶这个身、心。当厌恶这个身、心,你怎么解脱自在?真正的深义是要我们破除「自我」、「我慢」,这样才能真正解脱自在啊!
「总之,个人对自我的认识,通常都不把整个身体直接包括在内,只取有机生命整体中的一部分为自我。他所认同的乃是脑子中的自我形象,以及与这形象相关的理性与情感活动,那才是他的『自我』(ego),身体好似成了拖油瓶而已。由此我们找到了另一条人们常有的基本分界线,当此人能跟自我或自我形象认同时,他便觉得找到了自己。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自我与非我的界线伸缩性很大,即使在自我的心理内,我们还可以找到另一种界线。个人常为了某种理由,否定心理上的某一方面,视他为非我」。
这就是人格分裂,我们的潜意识、表面意识又一直在分裂,包括我们还厌恶的一些作为展现,认为修行人不可以生气,修行人不可以怎样…。因此构筑出很多修行人的框框模样。当我们设定出这样的模样框框之后,你这个框框往往会怎样呢?一个是自己所制定的一个框框,另一个是参考别人所设定的很多模板。别人或世间所认为的「怎么样的作为展现才是修行人…?」你就跟随着世俗所认定的框架依样画葫芦的照着做。当你努力修为做到如此境界的时候,就能换取人家会很尊敬你,认为你是圣人!认为你是人天师表,就会很恭敬你啊!于是无意中在修行里面就有名利心在作祟!当你的名利心在作祟之时,你未必察觉得到,也未必会承认。
当你有这种名利心作祟之后,就会误认为世间所认定的修行人模样、形象,就设法要慢慢的压榨自己、慢慢的扭曲自己、慢慢的去挤压,让你的身心慢慢变形,然后套进世间众生所认定圣人、偶像的框框里面,让外界一看到你的外表就称许说:这就是修行人啊!这样你就可以获得很多所要的种种世间成就感及称赞。
但是要深思的是:你修行是真的要为解脱而来?还是为了名利心?两者所发展出来的也就不一样。在此我们先挑明来讲,就可以避免产生这一种错误认知。
「套句心理学的术语,他疏离了那一部份,或压抑它,或投射出去。总之,他有意将自我与非我的界线缩小到自我的某一种习性倾向。我们称这种更加狭隘的自我形象为『角色』」(第19页)这里所称的「角色」,就是你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亦即在你的内心里面有自己一直想要扮演的角色。
「当个人只与心理的某些倾向认同时,其余的心理活动便被视为『非我』,成为生疏且令人生畏的异域」。「他重新为自己的心灵划分界线,企图否定他不想要的那一部份,并且踢出意识之外。我们常称这不想要的部分为阴影。这是另一种显而易见的分界线」。
「所谓的超人格,是指个人内心所产生的超乎个人界线的某种认识,例如:第六感这类知觉。超心理学早已接受各种超感觉活动,如心灵感觉、预知未来、推算前世等,我们还可把灵魂出窍、超人格经验、高峰经验等也一并列入」。
这就是所谓的「超人格层次」。但是「超人格层次」还是没有来到一体世界,包括心灵感应、预知未来、推算前世、或是种种神通,只要还没有来到「漏尽通」,还没有溶入「无我」的世界里,你还是在六道苦海里面。
「他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自我」与「非我」的界线已经超越有机生命的皮肤界线以外了」「虽然超人格经验与一体意识有着许多类似的地方,但是两者仍然不可混为一谈」。
这一个观点很重要,「超人格经验」与「一体意识」有着许多类似的地方,两者仍不可混为一谈。「在一体意识内,个人是与无所不包的绝对整体认同,而超人格经验,虽已突破有机生命的皮肤界线,却未必能与绝对的整体认同」。
现在来归纳解析第20页《图一》图表--《意识层次图》:左边的是「角色层次」,这四条线代表四种意识的不同层次,第一条界线是「角色层次」,是心量很狭小,身处于他只要的生活空间,以及他所要的角色而已。比如说:我要扮演怎样的一种角色?我只希望怎样…!但是内心里面却还存在很多的阴影是他所不想要的。这个阴影就是他的内心世界都是着充满矛盾不安、表里不一,他的内心是充满着四分五裂、多重人格,这就是一般众生最常身处的一种境界阶段。
「角色层次」就只是希望自己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像说:我如果是一位#官,就要去扮演#官的角色,回到家里也要扮演法官的角色,到哪里、或跟朋友交谈也都一样要展现「我是个法官的权威…」。如此,你内心里面的面具都一直戴着、背负着,没办法让自己能够来到很真实的一面。
事实上,你的内心世界里面存有很多的阴影,很多你所不想要的,就好像说:你为了要树立修行人、有修养的人的一个典范形象,如果人家骂你,让你真的很生气,但是为了展现出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的模样,于是就约束自己不可以发脾气,表面上还是跟人家嘻嘻哈哈的,表现出修养境界很高的形象,内心里面却不断的在酝酿忿恨不平,但是你却设法压抑下来,于是你就一直在内伤,内伤喔!
为了要展现外表是一个修行人的形象,认为所要扮演的就是…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