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修行人的「角色」,要扮演的就是人天師表的角色、人家的模範。在此不要以爲好像是在講別人,這裏所解析的是每個人都是如此!你都還有很多你所要的角色,就會設法去維護你所要的這個角色,而你所不要的角色呢?當它出現的時候,就將它強力壓抑下去,這樣是不可能成爲一個真人。如果你的內心無法統合,就不可能成爲一個真人。這是20頁《意識層次圖》的第一個層面。
如果你的內心沒辦法統合,絕對無法跟身體認同。因此我們必須在第一個階段有所突破,「角色」跟「陰影」方面能夠合一。當你內心的心靈世界能夠統合之後,才能夠提升到第二個層次--「自我層次」。當自我內心裏面有所統合時,自我意識就會強烈展現,諸如一些藝術家、雕刻家、美術家等,他們都有那種滿重視特質率性的發揮,我個人要怎樣就怎樣,不管你欣賞不欣賞,我隨性要怎樣就怎樣。有時候會表現出很酷的那一面:我的胡子要怎麼留就怎麼留,你管我!
這就是「自我層次」的展現,就像有一位歌手伍佰,就有這種強烈的自我主意、自我主張,滿不錯的,在此所評述的不是說他不好,而是說:他就滿敢于展現自我--不管你欣賞不欣賞,我就是很…。如果你要成爲真正的藝術家,也要有這種魂力、氣魄。像以前有個演藝人員孫越也是滿不錯的,也是展現出滿完整的一個自我。
真的要成爲藝術家,就要敢如實的展現自我,這就是展現「自我層次」方面的。但是他對身體還沒有真正整合,也就是他所重視的是心靈感受,亦即Feeling方面,但對身體方面呢?如果修行人能夠漸漸來到:在內心的世界裏面能夠接受自己醜陋的一面。
在「角色」的第一個層次,他是不會接受自己醜陋的一面。如果還不接受自己醜陋的一面,你就不會愛護這個身體,也就不會跟這個身體統合。當你願意如實的面對自己,接受自己醜陋的一面,這樣你的內心世界才會成爲一個完整的太極出來,這只是一部分而已,還要繼續來到跟這個身體的整合。
這張圖表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沖突不斷,不願意接受醜陋的自己,認爲你要的是一個完整聖人的模樣、框框,于是生命會有很多的責備、很多的譴責、很多的不要,一直削掉你所不要的。而你所不要的,其實未必是不好的!你只是覺得說:這樣不是人家所訂出來聖人的模範框架,不是人家所認爲、贊同的,這樣得不到掌聲、得不到肯定,于是就在那裏一直的不要…,砍掉你所不要的,包括認爲「修行人不可以笑」、「修行人不可生氣」…。常常在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就變得很拘謹,把自己繃得很緊,誤認爲收攝六根就是不可以看、不可以接觸…。
因爲你一直鞏固你要的,這個都是還在「角色的層次」,于是你就一直排斥你所不要的,所以你的內心擺不平,必須要照見到這方面,你的界線才能夠有所突破、消失。當你的內在能夠統合起來,此時才能夠來到一個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識就會強烈展現。自我主張、自我表現就是:我要怎麼樣做,覺得憑著自己的良心去做,這樣就好!所作所爲都是比較率性的,所以藝術家、美術家、雕刻家他們比較是在這種自我的意識層面。但是對身體方面,還是有很多沒有統合,尤其很多的修行人厭惡自己的身體。因爲界線以外的,還是沒有統合,所以對這個身體充滿著罪惡感,會覺得它是一種業報、業障,充滿著汙垢、充滿著汙穢。
佛陀所講的「破身見」,事實上是要破除我們的「我見」、「抓取」,這些本來是一種藥方,結果衆生卻常常把這種藥吞習慣了,就誤解成一直在否定這個身體。試想:沒有了這個身體,我們怎麼修行呢?要知道這個身體是法界的緣起甚深啊!你不珍惜這個身體,你的心跟身是分裂的,當你的身、心分裂,你的人格怎麼健全呢?
如果你的人格不健全,怎麼爲人師表呢?所以,你不接受、不珍惜這個身體,身、心是不會健全的,你的身、心、靈也就不會統合。我們身、心的統合,身、口、意講的就是我們對外的一種展現。有機生命體就是要把自我的這個心跟身體,慢慢的去認同。在禅修的時候曾經闡述:身與心是有交集的部分,也有先後的作用。「心」是意識在前引導,身體才會有動作,但是現在當下都是一體的,你必須要讓它統合之後,才會來到有機生命體,這時候你的生命才會真的活起來。
身、心、靈講的是我們身心的一個統合,當具備一個健全的人格,身、心、靈統合之後,就會對自我負責,你的生命、有機生命體也會發揮出來。當你的生命潛能到達此一層次,有機生命體完整的時候,你的生命潛能才會真正發揮出來。如果你的內心世界仍是如前面所敘述的一直在互相厮殺,或仍是在否定、排斥你這個身體,你的內心裏面擺不平、充滿著矛盾不安,則你的生命能量就是白白消耗掉,被你把生命的能量挫折掉、把它浪費壓抑掉的,生命的潛能就沒辦法真正發揮出來。所以,你必須在身、心統合之後,擁有一個完整的有機生命體,這時候你的生命潛能才會真正發揮出來,人格就漸漸的健全起來。
具備健全的人格之後,你跟整個外界環境還是不認同。心靈層次來到這個階段,是在個人的「五蘊」身心上面,就是色、受、想、行、識,還是在「五陰」的世界裏面。如果以四念處的禅修方面,就是在內身、內受、內心、內法,現階段你還是體悟不到外身、外受、外心、外法,你只看到「五陰」,卻看不到整個法界。你不覺得法界對我們的重要,不覺得法界跟我們是一體的,所以你的生命還是跟這個法界是分開的,這時候雖然你的修行功夫是很厲害了,「五陰」都很會觀察了,也很會收攝六根了,很會觀察當下的起心動念,很會覺知四念住…。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