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次第簡介
空海(惟傳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家好!我們會更好、世界會更好,請大家放掌!今天是在加拿大溫哥華與大衆公開互動的第二天,所要講述的題目是「修行次第簡介」,明天的講座則是「開啓智慧˙解脫自在」,主題內容都有連帶關系,因爲我們要來到開啓智慧、解脫自在,之間的過程與方法是非常重要,今天是跟大家講述方法論,怎麼樣去做?怎麼樣去實修?怎麼樣去實踐?在日常工作之中,如何把所聽聞的佛法實際應用出來?學佛、學法,絕對不只是聽聞一些觀念、知見,不只是聽聞一些名相,不只是懂得一些知識、常識、佛學。真正的學佛,是要學到活生生的佛法,能夠應用在曆緣對境之中,不論是出家人也好,一樣在曆緣對境之中,都要活用佛法。如果是在家居士,也不用自怨自歎,認爲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不足,因爲真正的修行是在日常的曆緣對境、日常的工作之中,家庭就是道場,工作場合也是修行道場,只要懂得方法,可以把所學到的,應用到遍一切處,而且可以自利利人。
我們所講的內容,是站在超越宗派、超越宗教的立場,不論是佛教徒也好,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一貫道都好,因爲真理是沒有宗派、宗教之分,我們都是直接契入真理,直接探討每個人的身、心、靈,這些是沒有宗派、宗教的區別。所以,無論是在臺灣或是到大陸、或是到哪裏,在講經說法之時,都向大家勉勵一點:不要忘了!我們是爲解脫而來,你也是爲解脫而來,爲了「開啓智慧、解脫自在」而來,我們不是要當某一個宗教的信徒,我們不是要成爲宗派的繼承人,我們不是要成爲某某大師的信徒。事實上,不管任何宗教,真正的大師,絕對不會抓取你成爲他的忠實弟子;真正的大師,只有協助大家成長;真正的大師,一定是協助你開啓智慧、獨立自主;真正的大師,協助你生命的完整,發揮生命的光芒;真正的大師,一定是協助大家「自依止、法界依止」。
不要忘了!我們是爲解脫而來,爲了自利、利益一切衆生而來。事實上,在百千萬種的法門之中,每個法門之間,沒有高低之分,所謂「法法平等」,只要能夠協助你身心安定,進一步幫助你開啓智慧,這個法門對你來講就是最好。因此,不要在法門上,爭高低、爭大小。如果你堅持一門深入,抱持著某種法門一直深入,是對一半、錯一半,對的部份是你的專精用功,會有某方面的突破,但是錯的部份是非常、非常危險,因爲你的根基不穩。以前當我在年輕的時候,常常勉勵自己:做學問或是修行,要像「金字塔」一樣。「金字塔」的特征就是既廣博、又高深,你的基礎一定要廣博。我都鼓勵大家要廣泛的涉獵、虛心的學習,各宗各派、各種宗教,你都可以去學習,只要你覺得它有助于我們成長,就應該虛心去學習,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局限在某個宗、某個派裏面,然後就是抱著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這樣就會像一根竹竿,能夠多高?很有限的,你沒辦法廣博、沒辦法穩定,一段期間之後,禁不起考驗的。
以前空海在學習、成長的過程,就是勉勵自己要廣博、又高深,要像「金字塔」一樣基礎穩定,又能夠高深、深入,這樣才可以禁得起一切的考驗,在此勉勵大家放下過去的種種觀念、成見、知見,包括各種法門,我們不是說它們好或是不好,希望大家能夠虛心的學習,以開放的心靈接納不同的方法。大家可以去檢驗看看,如果你以前所用的方法,能夠幫助你安心,幫助你開啓智慧,這樣很好;如果你所使用的方法,只是一種安慰劑,或是一種麻醉劑,沒辦法治療病根,沒辦法把痛苦的原因找出來,這些方法就是屬于一種麻醉劑、安慰劑,或是興奮劑。真正的方法,就像醫生開處的藥方,以及幫助我們治病,是要找出苦因、找出病因,然後對症下藥。很重要的,找出我們的苦因,找出我們的病因,想要找出苦因、病因,一定要有相當的聞思基礎,再配合實修親證、止觀雙運,才能夠找出苦因、找出病因。當你找出苦因、病因之後,要治療就是使用各種方法、法門,法門不要只局限一種,這樣好像是萬病都使用一種藥,有些藥方醫治某種病會有效,但是對于其它病症就不見得有辦法。
如果萬病都使用一種藥方,可能就是一種麻醉劑、止痛劑,它只是讓你的病症暫時止痛、壓製下來,沒辦法找出病因。所以,佛陀爲什麼要講出這麼多的方法?就是讓大家在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症狀、情況之下,開處不同的藥物、對症治療。在我們人生的曆練過程之中,會罹患不同的「疾病」,包括我們的貪、瞋、癡、我慢、無明、自卑,都是我們心靈的疾病,佛陀講經四十幾年,就是幫助大家找出病因,「疾病」就是所謂的「苦谛」、「苦痛」,這是一個「症狀」顯現,但是你要找出「集」,所謂「苦、集、滅、道」,一定要找出「集」-疾病産生的原因,進一步「滅」,修行是讓我們內心的痛苦與不安,都可以消失、止息,可以出離苦海,是這一生這一世就可以做到,不是等待來生,不是等到他方世界。
我們內心的痛苦、不安,是現在世、是現在,佛法的珍貴就是針對現在的苦、不安加以治療,就是原始佛法、正法時期的代表。爲什麼大家在「正法時期」的證果很快?意即我們內心的痛苦、內心的不安,這一生、這一世就可以解決,就可以治療好,原始佛法在講修行方面,都是幹淨利落、直接切入,不必拖泥帶水,投給大家的藥方,不是止痛劑、麻醉劑,也不是安慰劑、興奮劑,都是對症治療,然後希望你早日來到不必用藥,就是完全的健康,來到「無爲法」的世界。《心經》所講的,就是「無爲法」的世界,我們不必在法門上面,較量高低、大小,大家要掌握住修行的重點核心,記得!第一、你要覺醒過來,第二、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把我們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找回我們自己、成就我們自己。
每一個人能夠成就自己神聖的生命意義,這樣神聖的生命使命就會發揮出來,意即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我」不要以爲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是,每個人、每個衆生,都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存在,這是很重要的觀念,絕對不是「我慢」。每個人都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存在,以現代醫學來講,沒有一個人的基因密碼完全相同,每個人都有他的特殊性,每個人都是法界獨一無二的神聖,因此要活出我們神聖的生命意義,就是佛陀一直告訴大家的,你要自依止啊!把自己的生命找回來啊!不要一直向外去祈求,讓我們活出神聖的生命意義。在過程之中,就是要把我們的「無明」轉爲「明」,掌握修行的第二個重點、要領、核心,就是把「無明」轉爲「明」。
我們處在「無明」,就是無知、不了解,對真理實相、對我們身心內外,在不了解的情況之下,就是「無明」,這樣就會産生很多錯誤的幻覺,導致我們人生就是錯誤的走向,然後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裏面浮浮沈沈。包括身見、我見、貪心、瞋恨心、嫉妒心,自卑、我慢…,都是屬于「錯誤的幻覺」。因爲我們對衆生的生命實相不了解,才會有這些錯誤的幻覺,統稱叫做「無明」。「十個結」裏面,最後的一個結就是「無明」,如果把「無明結」打開了,能夠把「無明」轉爲「明」,了悟真理實相,就能夠體悟到《心經》的世界。當你開啓智慧、了悟真理實相,從此不再顛倒夢想,而會遠離顛倒夢想。《心經》所講的,就是把「無明」轉爲「明」之後,那一種灑脫自在的世界。端視你何時把「無明」轉爲「明」,要現在、還是等來生再說呢?原始佛法是強調現在、當下就進行,都是立竿見影,你一天的用功,就有一天的覺醒,叁個月的用功,就有叁個月的覺醒,半年下來,整個生命就一直在脫胎換骨,心靈都不斷在成長。
學佛修行、加入某個宗教,或是使用某個法門,如果已經超過一年,還沒有覺得明顯的成長、改變,就要重新再評估,是不是我們用功、精進不夠呢?還是這個法門、方法,沒辦法幫我們開啓智慧呢?以客觀、冷靜、理智、求真、求證的態度,某個方法、某個宗、某個派,頂多不超過二年,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檢驗。如果二年下來,還沒有明顯的法喜,沒有明顯的開啓智慧,沒有明顯發現過去的顛倒夢想,而有明顯的成長,都要重新檢討:是我們的精進不夠?方法、觀念、知見錯誤?還是這個法門、觀念、知見有問題?都要重新評估、客觀評估,這樣你的生命才不會虛度。
修行不是找一個心靈寄托,佛教也不是要你找個心靈寄托,這樣只是像找個安慰劑而已,我們內心的苦、不安,還是會繼續存在。佛教就是把我們內心的苦、不安,真正從根本來解決,這些苦、不安,就在于「無明」,因爲我們對真理不了解。只要還不了解宇宙的真理實相,內心的疑結一定存在;只要內心的疑結還存在,你的苦、你的不安,就一定存在。不管你多麼虔誠的信仰,這是很現實的,就像說你肚子饑餓,還沒有吃到東西,不管你多麼虔誠的信仰,只要沒有」,或是一直寄托在未來,只要肚子的饑餓沒有填飽,縱使你再百分之百的相信,肚子的饑餓就是很現實的存在。
所以,我們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對真理、究竟歸依處,如果不了解,內心的疑結一定存在,就會有苦、有不安,就會抓東抓西、向外抓取。佛陀一直告訴我們「莫異依止」,不要向外去祈求,也不要到處去抓取,這樣向心外去求、去抓的,還是苦啊!還是不安啊!你可以虛心的向善知識學習,請他告訴我們如何能夠讓「無明」轉爲「明」,讓我們內心的不安,不知究竟歸依處的「無明」,能夠找到究竟歸依處、了悟真理實相,這樣你才能夠大安心,大自在。禅宗一直強調「明心見性」,一定是要把「無明」的心沈澱、甯靜下來,把這顆汙垢的心,讓它轉爲「明心」,才能夠看到宇宙的真理實相。
「見性」是看到大自然的法則、法性,也看到我們的實相,因此不要把「見性」變爲很抽象,「明心」有「明…
《修行次第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