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處修行法要》:行、住、坐、臥、吃飯的修行▪P2

  ..續本文上一頁跟別人比較,覺得他們都坐的一動也不動,自己沒多久就會換腿、就變動,這樣一比較起來就讓自己感到很挫折,這些埋怨、比較的心態,都是在耗費我們的生命。

  我們沒有必要跟別人比腿功,打坐的要領要掌握到,酸痛的時候可以更換姿勢,但保持清醒覺察,還要用愛心、耐心善待我們這個身體,用慈悲心善待我們這個身體,爲什麼呢?我們這個身體個不是我的,它也是衆生衆因緣聚合而成,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衆生,你發願要度很多的衆生,能不能先度化身體裏面很多苦難的衆生?包括你的腿會酸痛、身體不舒服,都是我們這個身體的衆生,正在發出痛苦的信號,它們需要你用慈悲心來善待,需要你用愛心來包容它們,所以不要責備它。

  這個身體就像做牛做馬一樣承載你,協助你做很多的事情,如果當它在酸痛、發出痛苦的信號,就如同它在爲你做牛做馬,但你卻沒有善待它,當它喊叫幾聲的時候,你又在責備它、不讓它吭聲,這樣是很不慈悲的。所以,不要責備身體不聽話,反過來要用愛心來對待它,則你這一期的打坐,會更得力、更順心、更順暢,這是“坐則知坐”。

   “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

   “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很多人認爲修行或是一提到修行,就是要到禅堂、大殿裏面才算,出了大殿就好像是下班、下課了,或是一定要到哪裏去打坐,才算是修行。有的人在自己家裏有打坐的小禅堂,認爲預定的時間到了,就進去禅堂裏打坐,這樣才是修行,當時間一過、出了小禅堂,就認爲不是在修行,這是錯誤的觀念、知見,記得!真正的修行是溶入一切的境界,每天二十四小時、任何時間都是在修行,你要把整個修行的品質,帶入日常生活之中,每一個曆緣對境都是在修行,而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在每一個曆緣對境,你都保持清醒明覺,這是很重要的觀念、關鍵。

  每天、每個動作、每個曆緣對境,都保持清醒明覺,就是“置心一處,無事不辦”。“置心一處”就是把我們的心安住在當下正在做的事情,這樣不但有泠靜的思考,而且你會很安祥自在,如此你做起事情來會更有條有理,更能夠把事情處理得好,所以說“ 置心一處,無事不辦”。要把修行帶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你一切的動作都是在修行,所以嚴格的講,修行是沒有禅堂內、禅堂外之分,修行是沒有上班、下班之別。

  今天的禅修是因爲要把基礎打好,在這個打基礎的階段,我們有一間莊嚴的禅堂,來讓大家進行聞思修證,這是很重要、有必要的階段過程,但不是到禅堂來才算是修行,我們要慢慢能夠來到,不管禅堂內、禅堂外都是在修行,所以沒有上、下班之分。有的人如果有上、下班之分的錯誤觀念、知見,就會認爲今天我很用功、很認真修行,好了!現在下班、下課了,回到寮房之後,各種覺察都忘掉、忽略掉了。

  佛陀跟我們提醒“臥則知臥”,是衆生很容易忽略、疏忽的地方,你一回到寮房,准備要睡覺的時候,在鋪床單、放枕頭、攤開棉被的過程,都要保持清醒明覺。當你要准備到床上,要把鞋子脫下,坐到床上要躺下,包括躺下的姿勢這些,你都要保持清楚覺察,平常很少、很少有人能夠這樣做到,通常都是:我好累!然後一看到床鋪馬上啪!倒下去!沒幾秒鍾之後就打起鼾來了,有的人睡不著就在那裏翻滾。

  如果能夠掌握修行的要領,然後把修行溶入在曆緣對境之中,你的睡眠品質也會很好,而且失眠的問題也會解決。“臥則知臥”就是當你准備要睡覺,到睡前的這個過程,都能夠保持動作的覺察跟清醒明覺,如果你躺在床上還沒有睡著的時候,可以把你的覺察力安住在呼吸上面,但記得一個要領:不要用力、要放松。

  你躺在床上觀察呼吸,跟在禅堂裏面的觀察呼吸是不一樣的,在睡覺的時候觀察呼吸,你可以把覺察度調低一點,這要你自己去體會。如果你還保持很高的覺察力在覺察呼吸,反而容易形成一個現象,尤其是初學者很容易因爲緊張過度,覺察力覺醒過度,太過用力的用力,反而會變成睡不著。

  以前倒是容易睡著,一在禅修的時候觀呼吸,反而不容易睡著,這是因爲用法不當,還有太過緊張、太過用力所致,如果你有這種情況,記得要放松!放松!所以睡前是清楚的覺察,然後在安祥之中入睡。再者,以後我們還會講到慈悲心的展開,如果你在睡前又有慈悲心的展開、很安祥,你就會睡得很好。

   “眠則知眠,寤則知寤”,你在睡覺的時候一樣,睡眠的品質能夠相當好。當你早上一醒過來,記得不要馬上動作很快,像現在禅修期間人很多,就想著趕快要搶第一,趕快要沖到廁所去盥洗,動作要搶在前面或是各種動作都要很快,要穿衣服、做其他的,或是當一切准備好之後,就趕快到禅堂裏面去打坐,這樣你又忽略了每一個當下。

  當你早上一醒過來的時候,不用馬上起床,你可以觀察當下的姿勢,當開始要動作的時候,一樣要清楚的覺察。要下床,清楚的覺察;要折棉被、要收臥具,過程一樣都清楚的覺察,這就是“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的幾個要點,以上所講的這幾個要點,如果你能夠清楚的覺察、好好的去做,你就能夠掌握到“身念住”的修行要領。

  不要以爲這個很簡單,當你真的好好認真去做,就會知道不簡單。做沒多久,你心就跑掉了啦!不要自己不做,然後就認爲:很簡單、那個沒什麼!因爲你沒有在做,所以才覺得這很簡單。不過,也不會很困難,不會比登天還困難,不會!只要我們一步一腳印的去做,心跑掉了沒關系!有耐心的把它拉回來,用愛心來包容它,然後再拉回來,安住在每一個當下,以上所講的這幾個步驟,是“四念處”開發很重要關鍵,希望大家好好的下功夫,現在就開始去做。

  今天在這裏所講解的“四念處修行法要”內容,將來都會流通到世界各國,所以空海所面對講演的對象,不只是在座的各位,面對的是整個無量無邊的法界衆生,空海講經說法,一定是對天地負責、對宇宙負責、對衆生負責。所以,真的,我們就講真的;對衆生有益助的法,我們就毫無保留的把它呈現出來,跟衆生分享。

   “諸比丘,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這兩行真是修行的要領,你每天都要練習、都要做的,而且你每天一定都有這些動作,修行是要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在《阿含經》、《四部阿含》,佛陀一開始講經說法,所有的對象都是以比丘僧爲主,整部《阿含經》都是針對出家衆爲主,出家衆代表的是佛教的僧團,以及專業的修行跟弘法的人才。所以要知道佛陀講比較高深、較專精的這些法,都是針對專業修行跟弘法人才的比丘、出家人而言,原來曆史上的事實就是如此。

  整個佛教僧團的骨髓、核心,都是扣住《四部阿含》來深入聞、思、修、證,但是演變到後來,《四部阿含》竟然都被冰凍下來,很少人去探討、很少人去研究,解脫道也就因此漸漸荒廢掉了。今天在場的是在家居士占多數,雖然出家衆也有,但比例比較少,這正是代表北傳的現象,出家衆反而比較少人去研讀真正的解脫道,比較少人去重視《阿含經》,。反而是在家衆更能夠有無限的視野、無限的胸襟,能夠去深讀、研討《阿含經》,講這一席話也是勉勵我們所有的出家衆,真的要好好重新對待《四部阿含》,不要低估它,那正是解脫道的核心、佛法的核心。

  佛陀處處都是跟這些專業修行人,深入講解“解脫道”的,至于怎麼樣繼續再深入呢?要“正知出入”,不管你是出去或回來,所有的進退舉止動作,都要保持正知、正念、善觀分別,你的身心要結合在當下,對于你的言行舉止動作,都要能夠善觀察、要有覺知。你當然要有分別,不是一開始就沒有分別心,很多修行人常常強調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如果沒有善觀分別的話,你沒辦法來到真正的沒有分別,所以要善觀分別。包括說我們的起心動念是善?是惡?你要清楚分別,有沒有嗔恨心?有沒有嫉妒心?現在的心量有沒有狹窄?都要善觀分別。

   “屈伸低仰”,我們四肢的屈伸,或是身體的低仰,你都要清清楚楚的覺察;在動態之中,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覺。“儀容庠序”,你的身、口、意或是威儀都要展現一種叁妙行,從容不迫、行雲流水,而且在這之中,都要保持正知正念。

   “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僧伽梨”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就是當你要“穿九衣 ”的時候,或是要拿衣缽出去托缽的整個過程,都要清楚的覺察。我們一般人呢?你要穿衣服、卸衣服,都要正知正念,你要吃飯、要盛飯,都要保持正知明覺。

   “善著僧伽梨”,以目前佛教製度來講,講的就是九衣,出家衆的叁衣是五衣、七衣跟九衣,“僧伽梨”是褡九衣,適用正式講經說法的場合穿著。如果依照戒律、製度來講,今天空海在這裏講經說法,是要穿上九衣,褡九衣代表講經說法的時候穿著,但是因爲北傳的製度跟原始佛法有些不同。我們現在穿的是北傳方面的短褂、中褂、長褂,在正式場合的時候,看情況一樣有穿上五衣、七衣、九衣,還有後來的紅色祖衣,像現在很多住持在穿的紅祖衣,那是中國人再創造、增加出來的,原來原始佛法裏面沒有紅祖衣的,所以這是隨著時空的演變而增加出來的。

  如果以空海個人而言,我是覺得不要穿紅祖衣比較好,因爲那個太亮麗,很容易長養一個人的我慢,有的人就會問出家人:你們爲什麼要穿大紅的祖衣呢?白聖長老就回答說:因爲衆生需要啊!穿給衆生看啊!衆生也覺得穿這樣才莊嚴,我認爲這樣的回答是對一半而已。事實上,如果佛教沒有製定這樣的戒律、儀式,你沒有穿這樣出來,而用其他的儀式或方式展現出來,衆生也未必一定要出家人這樣穿,看起來才覺得莊嚴。今天的南傳比丘,沒有一個人穿紅色袈裟,穿的都是咖啡色系的,現場有一位南傳…

《《四念處修行法要》:行、住、坐、臥、吃飯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禮佛的深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