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处修行法要》:行、住、坐、卧、吃饭的修行

  《四念处修行法要》:行、住、坐、卧、吃饭的修行

  空海(惟传法师) 经行的要领:

   “经行”就是走路,不要以为走路,就觉得我已经会走路啦!怎么还须要练习呢?谁不会走路?!这太简单啦!就是因为你认为太简单,所以忽略了。是因为你忽略了,因此你还处在“无明行”的世界,能不能把我们无明的冲动转为“明行 ”、“明行足”?不要以为很容易就能够成为“明行足”,这是佛陀十个法号之一,也是解脱者、觉醒者的特征、特色。所以,不要小看“经行”,经行是有次第、有步骤的,不要以为这很简便、我都会,这样很容易被自我意识所欺骗,被自己欺骗都不知道。大家要归零,从不会、从现在才开始学习,这样最快、最安全,不要以为自己已经会了。

  经行,掌握几个要领步骤:第一、把你的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本来的脚步都很冲动、很快,而且又急、又粗重,你都没有觉察到,这样你的觉性没办法开发出来,要学习佛陀那一种“明行足”。看佛陀或那些解脱者在走路,觉得他们如行云流水在走,好像没什么,但是你必须要开发,然后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明行”?

  讲个比喻:如果有位打太极拳的高手,他比一招、划一招,把整套的十八式、廿四式,或是六十四式的这样打一遍给你看,这样行云流水的打过,你觉得:哇!很好看、很不错!当他打一遍过了之后,问你:你会了吗?还不会?好!再打一遍给你看,然后你说:我看第二遍,嗯!我会了啦!或是你跟著他依样画葫芦,再比几次、再学几次,这样你就能够把太极拳学起来吗?不要说全部十八式或是二十四式从头打,现在只要一招,从头这样表演一次,然后你也依样画葫芦,以为这样我已经学会了,但是有那么容易吗?

  如果没有经过分解动作,没有经过一个动作、一个步骤去学习,表面上好像会依样画葫芦,会一样在那里比划,但是其中的精髓、核心,就是展现不出来,也许似乎会比个架势,但是你有没有力道?明眼人一看都很清楚啊!包括你要开车或是要学习其它的运动,都是要从分解动作开始。

  所以,现在要把“无明行”转变为“明行足”,请大家从分解动作开始,这是最快的。怎么分解动作呢?当你在走路的时候,现在慢下来,在经行的时段尽量慢下来。首先,要先站立好,之后就默念,先有口令再有动作。第一、“提”,下达 “提、移、落、触”口令,你的脚步才跟著动作,当下达“提”的时候,你的右脚才提起来,提起来还不要马上往前冲动。提起来,当你下达“移”的时候,你的脚掌才向前移动,下达口令“落”,你的脚掌才往下落下来。

  再来“触”,你的脚掌才触地,触地之后,你本来的重心是放在左脚,现在重心要转移到右脚,你的身体才能够往前,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你的右脚脚掌触地之后,重量会慢慢的增加,请你去感受脚掌触地,以及重量增加的过程,包括你腿部的一些变化。腿部、脚部从承受五公斤、十公斤,到廿、卅、五十公斤的重量,看它有什么样的变化?这已经是“身念住”跟“受念住”的开发。

  再来,当把重心转移到右脚之后,然后你再下达口令:“提”!左脚跟才提起来;“移”!左脚再往前移; “落”!脚掌再往下落;“触”!脚掌再触在地上。当触地上之后,同样的,再去感受重量的逐渐增加,你左脚整个重心转变的过程,你的双腿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都要去感受到。当重心移到左脚之后,再提、移、落、触,右脚同样的再按照这个方法继续练习 ……。

  练习这些是让我们的觉察力,清醒明觉、活在当下,而且它会开发出你的觉性,让你逐渐地觉醒过来。为什么我们要先下达口令才有动入作呢

  因为平常我们身体的各种动作,都是有先下达口令,后面才有跟随动作,就好像电脑要先下达指令,才会随著你下达的指令而工作、而动作,我们的身体、身心,都是意念在前引导,都是先有起心动念才会有动作,但是因为平常连结得太紧密、冲动的太快,所以你看不到意念在前引导、起心动念。

  通常你都是不断的在冲动、冲动而已,你要把这个冲动慢下来!因为你一开始不容易看到意念在前引导,所以希望大家做慢动作、分解动作。当这个阶段熟悉之后,下一个步骤再协助大家深入,如实去观察到意念在前引导。但是对于第一个步骤,你不可以马虎,一定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练习,我们现在只是把本来就存在的现象扩大,就好像把它放大看得比较清楚。

  本来就是意念在前引导身体,我们只是把它强化或是放大,让大家清楚看到,一方面帮助大家摄心,一方面帮助大家去看到实相,当你现在认真去练习、去做到之后,再来就能够协助大家进一步去开发更深层的“明行足”。所以,告诉大家的这些方法,都是很简便、很实在、很实用,是无价之宝,都已经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好好的练习、认真的去做。当再过几天逐渐深入的时候,你就能够体会到修行深层的骨髓,以及甘味,到时候你要开发出 “明心”就容易了。

  

  “坐则知坐”:

   “坐则知坐”,这个“坐”是禅坐、打坐或是端坐。包括你的打坐姿势,以及酸痛的时候要换腿,当下都要清清楚楚的觉察。如果你的观念错误,打坐就是在练功夫,如果你的观念是观念的,打坐会变成很轻松。错误的打坐方式,身心会越来越僵化,“我慢 ”会增长;正确的打坐观念,你的身心会越来越安祥,越来越柔软。

  一般人提到打坐,通常不是害怕、惧怕,不然就是一打〈上〉坐,就有很多的索求─要求开悟、要求禅相,这是不正确的打坐。提醒大家几个打坐方面的要点:

  一、打坐的姿势要放轻松:

  脊椎、头部、颈部、背部跟腰部,让它保持自然的垂直,是要挺直但是不用力,这一点很重要,这里所讲的挺直,并不是直直的一条线,而是生理上自然的直线。我们的脊椎、背部、腰部,有一个自然的弯曲度,配合这样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端坐,这样会最轻松。如果你刻意去矫正它,有用力的话,你的腰背会很快就酸痛,而且胸部也会闷。所以打坐的坐姿要放轻松,保持正直,头部不要向前倾,也不要向后仰,要你自己去调整,调整到一个轻松的姿势,这要靠自己去摸索,调整到一个最适当的角度,你坐起来才会很轻松,而且全身能够放松。如果姿势坐不正,当你一放松,很容易就会往前倾,或是弯腰驼背,所以打坐的坐姿,自己要调整一下,记得!腰背是挺直,但是不用力。

  二、打坐的目的:

  打坐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强调当遇到腿酸痛时,不可以随便更换姿势,你要在那里熬!熬!如果你硬是要跟腿的酸痛在对抗,这样很容易形成一种练腿功、练功夫。盘腿方面不要刻意强求,北传很强调要双盘,但是泰国他们重视的是单盘,缅甸则是单盘、散盘都可以。所以北传的佛像都是双盘的佛像,但是在南传地区却是单盘或是散盘。坐姿的重点不在于双盘、还是单盘,是以你自己觉得轻松、自然为主,当然盘腿比没有盘腿要好。因为盘腿来打坐,身体比较稳重,也比较容易宁静下来,打坐的时候,当姿势放轻松端坐之后,然后按照出入息法,一步一步的深入,让你的心能够渐渐的宁静下来、安定下来。

  有些好高骛远的人认为:打坐不重要,光是动作就好、工作就好,我们修行是要溶入一切……。修行要溶入一切境界里面是不错,但是如果你的打坐基础不够稳固,你的心会是很散乱的。没有定力、静不下来,你还是一样在苦海里浮沉,我们当然没有刻意强调一定要打坐多久,打坐的功夫要多深,但是你要能够静得下来,每天要给自己早晚至少半小时以上的打坐时间,打坐会让你的心渐渐的安祥、宁静下来。

  如果你静不下来,而找很多的理由来忙碌,你是在透过各种忙碌来掩饰自己内心的静不下来。如果内心静不下来,你的心怎么清静呢?怎么“明心 ”呢?你这污垢的心怎么沉淀下来呢?打坐就是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沉淀下来,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坐姿,不要小看禅修的禅坐。

  有的人很热衷于行菩萨道、行善布施,一跟他讲说要来禅修、要来打坐,就很头痛、很头大,认为:哎呀!我坐不下来!那不重要,我们只要好好去行善布施就是了……。但是几年下来,你还是停留在佛法很肤浅的层面而已,你的身心都没有沉淀、宁静下来,也没有把污垢的心沉淀下来,你还是看不到内心充满贪嗔痴、我慢十个结。因此,真正的苦因在哪里?那更是看不到,而打坐就是要让我们的身心宁静、沉淀下来,当你有这些基础之后,下一步的 “明心”才能够开发出来。

  在“身念住”开发的阶段,不管我们是处在动态或是静态,在打坐的时候,我的坐姿怎么样?一样要清楚的觉察,有在弯腰驼背,你也要清楚觉察,当腿酸痛的时候,我要换腿可以吗?当然是可以的,因为打坐不在于强调盘腿功。

  当你的双腿会酸痛的时候,有两种方式去处理:第一种方式是不理它,继续你的观呼吸,放轻松、不理它,不要被那个境界牵引著走。第二种方式是:当你坐久之后,酸痛会不断的增加,有时候会像针在刺痛,这也很正常,如果你觉得真的很痛之时,会痛到干扰到你内心的宁静,觉得有在用忍的跟这个痛在对抗的话,这样就不正常、不正确。当你觉得这个痛会干扰到坐姿,是可以换腿的,但是不要边换腿、边抱怨,然后觉得自己业障深重,人家可以一坐好几个小时都不动,我坐半个小时就这么酸痛,是自己业障深重……,就一直在那里埋怨、抱怨。

  这样你又错失掉很多修行的观念、关键,不要抱怨什么,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当你的腿在酸痛的时候就换腿,但是重点是在于换腿的过程,在松腿、要换的时候,一样要保持清醒明觉、清醒觉察,这就是“坐则知坐”。不是不可换腿,而是换腿的时候,保持清醒觉察。一方面不要用责备的心来责备这个腿不好、没有配合你,或是…

《《四念处修行法要》:行、住、坐、卧、吃饭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礼佛的深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