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修行法要》:行、住、坐、臥、吃飯的修行
空海(惟傳法師) 經行的要領:
“經行”就是走路,不要以爲走路,就覺得我已經會走路啦!怎麼還須要練習呢?誰不會走路?!這太簡單啦!就是因爲你認爲太簡單,所以忽略了。是因爲你忽略了,因此你還處在“無明行”的世界,能不能把我們無明的沖動轉爲“明行 ”、“明行足”?不要以爲很容易就能夠成爲“明行足”,這是佛陀十個法號之一,也是解脫者、覺醒者的特征、特色。所以,不要小看“經行”,經行是有次第、有步驟的,不要以爲這很簡便、我都會,這樣很容易被自我意識所欺騙,被自己欺騙都不知道。大家要歸零,從不會、從現在才開始學習,這樣最快、最安全,不要以爲自己已經會了。
經行,掌握幾個要領步驟:第一、把你的腳步放慢一點,我們本來的腳步都很沖動、很快,而且又急、又粗重,你都沒有覺察到,這樣你的覺性沒辦法開發出來,要學習佛陀那一種“明行足”。看佛陀或那些解脫者在走路,覺得他們如行雲流水在走,好像沒什麼,但是你必須要開發,然後你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明行”?
講個比喻:如果有位打太極拳的高手,他比一招、劃一招,把整套的十八式、廿四式,或是六十四式的這樣打一遍給你看,這樣行雲流水的打過,你覺得:哇!很好看、很不錯!當他打一遍過了之後,問你:你會了嗎?還不會?好!再打一遍給你看,然後你說:我看第二遍,嗯!我會了啦!或是你跟著他依樣畫葫蘆,再比幾次、再學幾次,這樣你就能夠把太極拳學起來嗎?不要說全部十八式或是二十四式從頭打,現在只要一招,從頭這樣表演一次,然後你也依樣畫葫蘆,以爲這樣我已經學會了,但是有那麼容易嗎?
如果沒有經過分解動作,沒有經過一個動作、一個步驟去學習,表面上好像會依樣畫葫蘆,會一樣在那裏比劃,但是其中的精髓、核心,就是展現不出來,也許似乎會比個架勢,但是你有沒有力道?明眼人一看都很清楚啊!包括你要開車或是要學習其它的運動,都是要從分解動作開始。
所以,現在要把“無明行”轉變爲“明行足”,請大家從分解動作開始,這是最快的。怎麼分解動作呢?當你在走路的時候,現在慢下來,在經行的時段盡量慢下來。首先,要先站立好,之後就默念,先有口令再有動作。第一、“提”,下達 “提、移、落、觸”口令,你的腳步才跟著動作,當下達“提”的時候,你的右腳才提起來,提起來還不要馬上往前沖動。提起來,當你下達“移”的時候,你的腳掌才向前移動,下達口令“落”,你的腳掌才往下落下來。
再來“觸”,你的腳掌才觸地,觸地之後,你本來的重心是放在左腳,現在重心要轉移到右腳,你的身體才能夠往前,在重心轉移的過程,你的右腳腳掌觸地之後,重量會慢慢的增加,請你去感受腳掌觸地,以及重量增加的過程,包括你腿部的一些變化。腿部、腳部從承受五公斤、十公斤,到廿、卅、五十公斤的重量,看它有什麼樣的變化?這已經是“身念住”跟“受念住”的開發。
再來,當把重心轉移到右腳之後,然後你再下達口令:“提”!左腳跟才提起來;“移”!左腳再往前移; “落”!腳掌再往下落;“觸”!腳掌再觸在地上。當觸地上之後,同樣的,再去感受重量的逐漸增加,你左腳整個重心轉變的過程,你的雙腿有什麼樣的變化,這些都要去感受到。當重心移到左腳之後,再提、移、落、觸,右腳同樣的再按照這個方法繼續練習 ……。
練習這些是讓我們的覺察力,清醒明覺、活在當下,而且它會開發出你的覺性,讓你逐漸地覺醒過來。爲什麼我們要先下達口令才有動入作呢
因爲平常我們身體的各種動作,都是有先下達口令,後面才有跟隨動作,就好像電腦要先下達指令,才會隨著你下達的指令而工作、而動作,我們的身體、身心,都是意念在前引導,都是先有起心動念才會有動作,但是因爲平常連結得太緊密、沖動的太快,所以你看不到意念在前引導、起心動念。
通常你都是不斷的在沖動、沖動而已,你要把這個沖動慢下來!因爲你一開始不容易看到意念在前引導,所以希望大家做慢動作、分解動作。當這個階段熟悉之後,下一個步驟再協助大家深入,如實去觀察到意念在前引導。但是對于第一個步驟,你不可以馬虎,一定要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練習,我們現在只是把本來就存在的現象擴大,就好像把它放大看得比較清楚。
本來就是意念在前引導身體,我們只是把它強化或是放大,讓大家清楚看到,一方面幫助大家攝心,一方面幫助大家去看到實相,當你現在認真去練習、去做到之後,再來就能夠協助大家進一步去開發更深層的“明行足”。所以,告訴大家的這些方法,都是很簡便、很實在、很實用,是無價之寶,都已經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好好的練習、認真的去做。當再過幾天逐漸深入的時候,你就能夠體會到修行深層的骨髓,以及甘味,到時候你要開發出 “明心”就容易了。
“坐則知坐”:
“坐則知坐”,這個“坐”是禅坐、打坐或是端坐。包括你的打坐姿勢,以及酸痛的時候要換腿,當下都要清清楚楚的覺察。如果你的觀念錯誤,打坐就是在練功夫,如果你的觀念是觀念的,打坐會變成很輕松。錯誤的打坐方式,身心會越來越僵化,“我慢 ”會增長;正確的打坐觀念,你的身心會越來越安祥,越來越柔軟。
一般人提到打坐,通常不是害怕、懼怕,不然就是一打〈上〉坐,就有很多的索求─要求開悟、要求禅相,這是不正確的打坐。提醒大家幾個打坐方面的要點:
一、打坐的姿勢要放輕松:
脊椎、頭部、頸部、背部跟腰部,讓它保持自然的垂直,是要挺直但是不用力,這一點很重要,這裏所講的挺直,並不是直直的一條線,而是生理上自然的直線。我們的脊椎、背部、腰部,有一個自然的彎曲度,配合這樣一個自然的生理現象端坐,這樣會最輕松。如果你刻意去矯正它,有用力的話,你的腰背會很快就酸痛,而且胸部也會悶。所以打坐的坐姿要放輕松,保持正直,頭部不要向前傾,也不要向後仰,要你自己去調整,調整到一個輕松的姿勢,這要靠自己去摸索,調整到一個最適當的角度,你坐起來才會很輕松,而且全身能夠放松。如果姿勢坐不正,當你一放松,很容易就會往前傾,或是彎腰駝背,所以打坐的坐姿,自己要調整一下,記得!腰背是挺直,但是不用力。
二、打坐的目的:
打坐的時候,有的人就會強調當遇到腿酸痛時,不可以隨便更換姿勢,你要在那裏熬!熬!如果你硬是要跟腿的酸痛在對抗,這樣很容易形成一種練腿功、練功夫。盤腿方面不要刻意強求,北傳很強調要雙盤,但是泰國他們重視的是單盤,緬甸則是單盤、散盤都可以。所以北傳的佛像都是雙盤的佛像,但是在南傳地區卻是單盤或是散盤。坐姿的重點不在于雙盤、還是單盤,是以你自己覺得輕松、自然爲主,當然盤腿比沒有盤腿要好。因爲盤腿來打坐,身體比較穩重,也比較容易甯靜下來,打坐的時候,當姿勢放輕松端坐之後,然後按照出入息法,一步一步的深入,讓你的心能夠漸漸的甯靜下來、安定下來。
有些好高骛遠的人認爲:打坐不重要,光是動作就好、工作就好,我們修行是要溶入一切……。修行要溶入一切境界裏面是不錯,但是如果你的打坐基礎不夠穩固,你的心會是很散亂的。沒有定力、靜不下來,你還是一樣在苦海裏浮沈,我們當然沒有刻意強調一定要打坐多久,打坐的功夫要多深,但是你要能夠靜得下來,每天要給自己早晚至少半小時以上的打坐時間,打坐會讓你的心漸漸的安祥、甯靜下來。
如果你靜不下來,而找很多的理由來忙碌,你是在透過各種忙碌來掩飾自己內心的靜不下來。如果內心靜不下來,你的心怎麼清靜呢?怎麼“明心 ”呢?你這汙垢的心怎麼沈澱下來呢?打坐就是讓我們的心能夠甯靜、沈澱下來,所以不要小看這個坐姿,不要小看禅修的禅坐。
有的人很熱衷于行菩薩道、行善布施,一跟他講說要來禅修、要來打坐,就很頭痛、很頭大,認爲:哎呀!我坐不下來!那不重要,我們只要好好去行善布施就是了……。但是幾年下來,你還是停留在佛法很膚淺的層面而已,你的身心都沒有沈澱、甯靜下來,也沒有把汙垢的心沈澱下來,你還是看不到內心充滿貪嗔癡、我慢十個結。因此,真正的苦因在哪裏?那更是看不到,而打坐就是要讓我們的身心甯靜、沈澱下來,當你有這些基礎之後,下一步的 “明心”才能夠開發出來。
在“身念住”開發的階段,不管我們是處在動態或是靜態,在打坐的時候,我的坐姿怎麼樣?一樣要清楚的覺察,有在彎腰駝背,你也要清楚覺察,當腿酸痛的時候,我要換腿可以嗎?當然是可以的,因爲打坐不在于強調盤腿功。
當你的雙腿會酸痛的時候,有兩種方式去處理:第一種方式是不理它,繼續你的觀呼吸,放輕松、不理它,不要被那個境界牽引著走。第二種方式是:當你坐久之後,酸痛會不斷的增加,有時候會像針在刺痛,這也很正常,如果你覺得真的很痛之時,會痛到幹擾到你內心的甯靜,覺得有在用忍的跟這個痛在對抗的話,這樣就不正常、不正確。當你覺得這個痛會幹擾到坐姿,是可以換腿的,但是不要邊換腿、邊抱怨,然後覺得自己業障深重,人家可以一坐好幾個小時都不動,我坐半個小時就這麼酸痛,是自己業障深重……,就一直在那裏埋怨、抱怨。
這樣你又錯失掉很多修行的觀念、關鍵,不要抱怨什麼,每一個當下都是最好的。當你的腿在酸痛的時候就換腿,但是重點是在于換腿的過程,在松腿、要換的時候,一樣要保持清醒明覺、清醒覺察,這就是“坐則知坐”。不是不可換腿,而是換腿的時候,保持清醒覺察。一方面不要用責備的心來責備這個腿不好、沒有配合你,或是…
《《四念處修行法要》:行、住、坐、臥、吃飯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