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64 《在電腦上讀金剛經》(顧偉康)▪P18

  ..續本文上一頁尼,吉藏即其中之一也。大師一生,著作等身,據現存目錄,有叁十八部百余卷(二十七部現存,十一部佚)。就類別而言,計叁論十叁部;《法華》九部;般若八部;淨土四部;涅槃二部;《勝鬘》《金光明》各一。《金剛般若疏》乃是其代表作之一。

  何以指《金剛般若疏》爲集大成?請說起首之「玄意十重」--

  玄意十重:一、序說經意,二、明部傥多少,叁、辨開合,四、明前後,五、辨經宗,六、辨經題,七、明傳譯,八、明應驗,九、章段,十、正辨文。

  一、序說經意--吉藏自設問答,從此經與其余般若經典之區別開始,一一細說,此經爲何而有?爲何人而說?依不同根性,得不同利益,「故從薄地凡夫已上乃至十地已還,皆須學般若也。」

  二、明部傥(般若)多少--大師「備探南北,遍撿經論」,凡《大智度論》之二種般若說;《攝論》之叁種般若說;長安睿法師《小品》序所舉四種般若說;《仁王般若》之五時般若說;菩提流支之八部般若說;一一攝盡,曆曆如數家珍。

  叁、辨開合--說華嚴與般若之異:華嚴八會合爲一部,淺深次第,因果相成;般若五時,無依無得,故開出五部。

  四、明前後--辨《摩诃般若》與《金剛般若》之先後:時「開善法師,會稽基法師,姑蘇華山顔法師,大領師等,皆雲:如仁王所列,前說摩诃,次說金剛。」但吉藏舉「叁文叁義」之證,力辨前說《金剛》,後說《大品》。

  五、辨經宗--晉宋以還,注家蜂起;《金剛》宗旨,衆說紛纭。有說「無相境爲宗」;有說「智慧爲宗」;有說「般若爲宗」;有說「因之與果,並爲經宗」;有說「無相實慧實智、方便智,悉爲經宗」;有說「境之與智,合爲經宗」……看似面面俱到,無可再說,然吉藏法眼炯炯,全數勘破:「今明般若無一定相,如大火炎,四邊不可觸,豈得各定執?今當一一責之……一無所住,即是般若之玄宗也。作上解有所依住,皆非般若宗也。」

  六、辨經題--「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短短十字,吉藏居然「更開五句」:一、解「佛說」,二、釋「金剛」,叁、釋「般若」,四、釋「波羅蜜」,五、釋「經」。反覆解說,詳之又詳,或開後世瑣碎之風氣,但釋義之周全,大師爲第一人選。

  七、明傳譯--力斥《大悲比丘尼本願經》末記所雲《金剛》有八卷之說。

  八、明應驗--此段甚奇,區區百字,也算一重「玄義」!

  九、章段--此說《金剛經》之科分也,「此經文約理玄,釋者鮮得其意,致使科段煙塵紛穢,遂令般若日月翳而不明。今粗列衆師,以示其得失。」本書「《金剛經》之科分」一章,已有詳述,不再累贅。

  十、正辨文--自此開始,方才真正釋經……

  「十重玄意」文字不多,其篇幅僅占全《疏》五分之一弱,但卻是《金剛般若疏》全書精華所在。與之相比,很多《金剛》論注,其內容僅相當于其第十「正辨文」--依文釋義則易,統說經意則難,集成之說,由茲而出。

  《金剛經》結構分析之濫觞

  前文講到僧肇之《金剛經注》時,曾提及佛經之文疏與義疏的區別。真正的《金剛經》文疏之祖,當爲華嚴宗二祖,雲華智俨(602-668)。

  就中國佛法大勢而言,專門明經大義的義疏,撰寫者愈來愈少;述經義旨,往往是廣選群家,曰「集解」、「集釋」。而爲文疏者,隨著宗派林立,譯品日多,口義愈繁,則日益繁衍。早在魏晉之時,已開出純爲注疏的經師之學,進而啓發了隋唐時代章疏之廣博。

  雖然文疏之主題,依然是解釋經義,但其釋經之方式,則必是逐字逐句、隨文釋義--故訓诂之學日盛,章句之分日細。

  智俨之《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以「五門分別」爲綱:

  「將欲釋文,先于文首作五門分別:一、明教興所由,二、明藏攝分齊,叁、明教下所诠宗趣及能诠教體,四、釋經題目,五、分文解釋。」

  但閱該疏,前四門簡直是匆匆帶過,而獨獨第五門,《金剛經》之章句,則分之析之,細致之極!爲了幫助讀者理解,凡有細致的章句結構分析之論著,「《金剛經》專集」特地設計了一套序數系統,以期能將蛛網般的「科分」,理出個頭緒來。智俨之《略疏》,從傳統的「叁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開始,分到最細處,居然有十一層次之多!光憑文字難以描述,只能以圖示之:

   ┌子

   ┌(甲)┤

   ┌甲┤  └醜……

   ┌(a)┤ └(乙) ……

  ┌a┤ └乙……

   ┌(A)┤ └(b) ……

  ┌A┤  └b……

  ┌(1)┤ └(B) ……

   ┌1┤ └B……

  ┌(一)┤ └(2) ……

  五、分文解釋┤  └2……

  └(二) ……

  至相大師頗有幽默感,如此綿密之結構分析,居然自稱《略疏》,若是《詳疏》,不知該有多少層次!

  好爲章句分析,恐與智俨之家學淵源有關。

  雲華智俨法師,又號至相尊者,天水人,俗姓趙氏,生于仁壽二年(602)。年十二時,華嚴宗初祖、帝心杜順(557-640)向其父母求之,逐從杜順出家,住至相寺。初剃染時,禱于大藏前,抽得《華嚴》首卷,遂終日誦閱,未久盡得玄旨。後杜順以所集觀法傳與智俨,令其講授。一日,偶遇異僧,謂曰:「汝欲解一乘教義者,其十地中六相之義,慎勿輕也。可一兩月間鎮攝思之,當自知耳。」智俨因即淘研,豁爾貫通。從此數講《華嚴》,宗風大振,名遍寰中。後世逐目之爲華嚴二祖。

  按《華嚴經》乃是佛得道後所講的第一部經,只因實在太深奧,無人能懂,只得藏在龍宮中。不知幾世幾劫後,有龍樹菩薩潛入龍宮,偷得下部十萬偈,遂有《華嚴經》問世,號稱「經中之王」。如此之大部,無論是宣是釋,若不分章句,難以爲繼。中國僧人第一個宣講《華嚴》者,乃晉玄高之弟子玄暢,史傳其「竭思幽尋,提章比句」,實有其曆史和邏輯的必然。

  承此宗風,智俨之著作,如《華嚴一乘十玄門》、《華嚴孔目章》、《華嚴略疏》、《大乘起信論疏》等,都與《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具有相同的風格。章句之學,不必是華嚴宗所獨擅;但華嚴中人,擅于章句,則非虛言。

  再向上追溯,華嚴宗之前身,乃是北朝地論師。此一事實,對其宗風之影響,雖是簡接,卻更深刻。

  魏晉之時,南方盛宏叁論、成實,北地廣播地論、毗昙,其直接原因,乃是當時政治上南北對立--梁武帝全力扶持叁論,俨然以佛法正統自居;北魏宣武帝則倡譯《十地經論》,親爲筆受,實有以地論對抗叁論之意。但客觀的後果,卻造成了南北佛法風貌的區別。

  中國文化本有南北二支、二流,其區別在于中原文化與楚文化,《詩經》、《尚書》與《離騷》、《九歌》,儒法與道家的對立。其根本的區別,即在于前者把人的本質歸結爲人的社會性,後者把人的本質歸結爲人的自然性。北方中原(儒法)文化更傾向于政治、倫理,傾向于理論體系的建立構築,傾向于大衆傳播和教育;南方楚(道家)文化更傾向于文學、藝術,傾向于真理的直接體驗和把握,傾向于個人的完善與解脫。表現于論著,《隋書.儒林傳》作過極爲傳神的比較:

  「大抵南北所爲,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簡約,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

  繼承不同的文化傳統,同樣的著作撰述,南方佛學就好意會發揮,從傾向于義疏、集解,直至衍出「不立文字」的禅宗;而北方佛學則好訓诂章句,傾向于結構科分,于是有擅于「提章比句」的華嚴宣釋,有如此繁複細致的《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

  帝王之推波助瀾

  作爲一種宗教信仰,人們信佛,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民族的、社會的、曆史的、政治的、心理的、風俗的……就此而言,任何一個統治者,如果他要想憑借政治的力量消滅佛教,那只能是一種至多得逞于一時、得逞于表面的倒行逆施,從古代的「叁武一宗」之教難,到當代的「文革」,都是明證。但反過來,若佛教要真正地興旺,則當局的支持,正確的政策,直至統治者本人的信奉,則是不可少的前提。彌天釋道安曾說:「不依國主,則法事不立」,此之謂也。

  《金剛經》之在中國廣爲傳播,曆代帝王之護持推動,實爲一有力之增上緣。流通的《金剛經》六種譯本,五本在帝王的直接護持下譯出,一本則由地方郡守爲護法而誕生,這在中國佛教史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一)前秦苻堅、後秦姚興之于羅什譯本

  自司馬氏結束叁國鼎立的局面,建立晉朝,四傳五十年後,國勢漸弱,以至接下去的十代一百年中,東晉王朝,只能偏安南方;而北方諸胡則先後立十六國,史稱「五胡十六國」。其中苻、姚二氏,相繼以「秦」爲國號,爲區別第一個統一中國之嬴秦,分別稱彼爲「前秦」、「苻秦」和「後秦」、「姚秦」。

  史傳鸠摩羅什入華以前,己經「道流西域,名被東國」。前秦苻堅建元十五年(379)沙門僧純、昙充等自龜茲還,于苻堅前誇道:「有年少沙門字鸠摩羅,才大高,明大乘學。」同年,僧界領袖道安入長安,亦數度勸苻堅網羅人才,攬羅什入華。由此因緣,遂有建元十八年(382)苻堅遣呂光統領雄兵七萬西伐之事,據《僧傳》,苻堅爲呂光于建章宮餞行時,特地關照:

  「夫帝王應天而治,以子愛蒼生爲本。豈貪其地而伐之,正以懷道之人故也。朕聞西國有鸠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爲後學之宗。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克龜茲,即馳驿送什。」

  但苻堅卻與羅什無緣,呂光于晉太元九年(384)破龜茲,第二年苻堅即被殺,呂光得據涼州爲王。呂光一介武夫,更非敬奉佛徒者,故羅什羁留涼州前後一十七年,未能宏道。

  直至弘治叁年(401),後秦國主姚興(366-416)破涼州,迎羅什入長安,羅什…

《64 《在電腦上讀金剛經》(顧偉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