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尼,吉藏即其中之一也。大师一生,著作等身,据现存目录,有三十八部百余卷(二十七部现存,十一部佚)。就类别而言,计三论十三部;《法华》九部;般若八部;净土四部;涅槃二部;《胜鬘》《金光明》各一。《金刚般若疏》乃是其代表作之一。
何以指《金刚般若疏》为集大成?请说起首之「玄意十重」--
玄意十重:一、序说经意,二、明部傥多少,三、辨开合,四、明前后,五、辨经宗,六、辨经题,七、明传译,八、明应验,九、章段,十、正辨文。
一、序说经意--吉藏自设问答,从此经与其余般若经典之区别开始,一一细说,此经为何而有?为何人而说?依不同根性,得不同利益,「故从薄地凡夫已上乃至十地已还,皆须学般若也。」
二、明部傥(般若)多少--大师「备探南北,遍捡经论」,凡《大智度论》之二种般若说;《摄论》之三种般若说;长安睿法师《小品》序所举四种般若说;《仁王般若》之五时般若说;菩提流支之八部般若说;一一摄尽,历历如数家珍。
三、辨开合--说华严与般若之异:华严八会合为一部,浅深次第,因果相成;般若五时,无依无得,故开出五部。
四、明前后--辨《摩诃般若》与《金刚般若》之先后:时「开善法师,会稽基法师,姑苏华山颜法师,大领师等,皆云:如仁王所列,前说摩诃,次说金刚。」但吉藏举「三文三义」之证,力辨前说《金刚》,后说《大品》。
五、辨经宗--晋宋以还,注家蜂起;《金刚》宗旨,众说纷纭。有说「无相境为宗」;有说「智慧为宗」;有说「般若为宗」;有说「因之与果,并为经宗」;有说「无相实慧实智、方便智,悉为经宗」;有说「境之与智,合为经宗」……看似面面俱到,无可再说,然吉藏法眼炯炯,全数勘破:「今明般若无一定相,如大火炎,四边不可触,岂得各定执?今当一一责之……一无所住,即是般若之玄宗也。作上解有所依住,皆非般若宗也。」
六、辨经题--「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短短十字,吉藏居然「更开五句」:一、解「佛说」,二、释「金刚」,三、释「般若」,四、释「波罗蜜」,五、释「经」。反覆解说,详之又详,或开后世琐碎之风气,但释义之周全,大师为第一人选。
七、明传译--力斥《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所云《金刚》有八卷之说。
八、明应验--此段甚奇,区区百字,也算一重「玄义」!
九、章段--此说《金刚经》之科分也,「此经文约理玄,释者鲜得其意,致使科段烟尘纷秽,遂令般若日月翳而不明。今粗列众师,以示其得失。」本书「《金刚经》之科分」一章,已有详述,不再累赘。
十、正辨文--自此开始,方才真正释经……
「十重玄意」文字不多,其篇幅仅占全《疏》五分之一弱,但却是《金刚般若疏》全书精华所在。与之相比,很多《金刚》论注,其内容仅相当于其第十「正辨文」--依文释义则易,统说经意则难,集成之说,由兹而出。
《金刚经》结构分析之滥觞
前文讲到僧肇之《金刚经注》时,曾提及佛经之文疏与义疏的区别。真正的《金刚经》文疏之祖,当为华严宗二祖,云华智俨(602-668)。
就中国佛法大势而言,专门明经大义的义疏,撰写者愈来愈少;述经义旨,往往是广选群家,曰「集解」、「集释」。而为文疏者,随著宗派林立,译品日多,口义愈繁,则日益繁衍。早在魏晋之时,已开出纯为注疏的经师之学,进而启发了隋唐时代章疏之广博。
虽然文疏之主题,依然是解释经义,但其释经之方式,则必是逐字逐句、随文释义--故训诂之学日盛,章句之分日细。
智俨之《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以「五门分别」为纲:
「将欲释文,先于文首作五门分别:一、明教兴所由,二、明藏摄分齐,三、明教下所诠宗趣及能诠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
但阅该疏,前四门简直是匆匆带过,而独独第五门,《金刚经》之章句,则分之析之,细致之极!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凡有细致的章句结构分析之论著,「《金刚经》专集」特地设计了一套序数系统,以期能将蛛网般的「科分」,理出个头绪来。智俨之《略疏》,从传统的「三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开始,分到最细处,居然有十一层次之多!光凭文字难以描述,只能以图示之:
┌子
┌(甲)┤
┌甲┤ └丑……
┌(a)┤ └(乙) ……
┌a┤ └乙……
┌(A)┤ └(b) ……
┌A┤ └b……
┌(1)┤ └(B) ……
┌1┤ └B……
┌(一)┤ └(2) ……
五、分文解释┤ └2……
└(二) ……
至相大师颇有幽默感,如此绵密之结构分析,居然自称《略疏》,若是《详疏》,不知该有多少层次!
好为章句分析,恐与智俨之家学渊源有关。
云华智俨法师,又号至相尊者,天水人,俗姓赵氏,生于仁寿二年(602)。年十二时,华严宗初祖、帝心杜顺(557-640)向其父母求之,逐从杜顺出家,住至相寺。初剃染时,祷于大藏前,抽得《华严》首卷,遂终日诵阅,未久尽得玄旨。后杜顺以所集观法传与智俨,令其讲授。一日,偶遇异僧,谓曰:「汝欲解一乘教义者,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勿轻也。可一两月间镇摄思之,当自知耳。」智俨因即淘研,豁尔贯通。从此数讲《华严》,宗风大振,名遍寰中。后世逐目之为华严二祖。
按《华严经》乃是佛得道后所讲的第一部经,只因实在太深奥,无人能懂,只得藏在龙宫中。不知几世几劫后,有龙树菩萨潜入龙宫,偷得下部十万偈,遂有《华严经》问世,号称「经中之王」。如此之大部,无论是宣是释,若不分章句,难以为继。中国僧人第一个宣讲《华严》者,乃晋玄高之弟子玄畅,史传其「竭思幽寻,提章比句」,实有其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承此宗风,智俨之著作,如《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孔目章》、《华严略疏》、《大乘起信论疏》等,都与《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具有相同的风格。章句之学,不必是华严宗所独擅;但华严中人,擅于章句,则非虚言。
再向上追溯,华严宗之前身,乃是北朝地论师。此一事实,对其宗风之影响,虽是简接,却更深刻。
魏晋之时,南方盛宏三论、成实,北地广播地论、毗昙,其直接原因,乃是当时政治上南北对立--梁武帝全力扶持三论,俨然以佛法正统自居;北魏宣武帝则倡译《十地经论》,亲为笔受,实有以地论对抗三论之意。但客观的后果,却造成了南北佛法风貌的区别。
中国文化本有南北二支、二流,其区别在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诗经》、《尚书》与《离骚》、《九歌》,儒法与道家的对立。其根本的区别,即在于前者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社会性,后者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性。北方中原(儒法)文化更倾向于政治、伦理,倾向于理论体系的建立构筑,倾向于大众传播和教育;南方楚(道家)文化更倾向于文学、艺术,倾向于真理的直接体验和把握,倾向于个人的完善与解脱。表现于论著,《隋书.儒林传》作过极为传神的比较:
「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继承不同的文化传统,同样的著作撰述,南方佛学就好意会发挥,从倾向于义疏、集解,直至衍出「不立文字」的禅宗;而北方佛学则好训诂章句,倾向于结构科分,于是有擅于「提章比句」的华严宣释,有如此繁复细致的《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帝王之推波助澜
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人们信佛,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心理的、风俗的……就此而言,任何一个统治者,如果他要想凭借政治的力量消灭佛教,那只能是一种至多得逞于一时、得逞于表面的倒行逆施,从古代的「三武一宗」之教难,到当代的「文革」,都是明证。但反过来,若佛教要真正地兴旺,则当局的支持,正确的政策,直至统治者本人的信奉,则是不可少的前提。弥天释道安曾说:「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此之谓也。
《金刚经》之在中国广为传播,历代帝王之护持推动,实为一有力之增上缘。流通的《金刚经》六种译本,五本在帝王的直接护持下译出,一本则由地方郡守为护法而诞生,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一)前秦苻坚、后秦姚兴之于罗什译本
自司马氏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晋朝,四传五十年后,国势渐弱,以至接下去的十代一百年中,东晋王朝,只能偏安南方;而北方诸胡则先后立十六国,史称「五胡十六国」。其中苻、姚二氏,相继以「秦」为国号,为区别第一个统一中国之嬴秦,分别称彼为「前秦」、「苻秦」和「后秦」、「姚秦」。
史传鸠摩罗什入华以前,己经「道流西域,名被东国」。前秦苻坚建元十五年(379)沙门僧纯、昙充等自龟兹还,于苻坚前夸道:「有年少沙门字鸠摩罗,才大高,明大乘学。」同年,僧界领袖道安入长安,亦数度劝苻坚网罗人才,揽罗什入华。由此因缘,遂有建元十八年(382)苻坚遣吕光统领雄兵七万西伐之事,据《僧传》,苻坚为吕光于建章宫饯行时,特地关照:
「夫帝王应天而治,以子爱苍生为本。岂贪其地而伐之,正以怀道之人故也。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
但苻坚却与罗什无缘,吕光于晋太元九年(384)破龟兹,第二年苻坚即被杀,吕光得据凉州为王。吕光一介武夫,更非敬奉佛徒者,故罗什羁留凉州前后一十七年,未能宏道。
直至弘治三年(401),后秦国主姚兴(366-416)破凉州,迎罗什入长安,罗什…
《64 《在电脑上读金刚经》(顾伟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