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深義(禅修版)(3)
空海(惟傳法師)
然而,不管你再怎麼會蹦、會跳,卻很少清楚覺察走路的步伐,覺醒過來的一個很重要步驟,就是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不要以爲你會走路了,其實你是無明的,佛教的術語是“無明行”,你的走路是無明行,因爲沒有真正覺醒過來,還在迷迷糊糊的世界中,沒有真正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 “四念住”的修法,就是讓你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現在從比較粗的,開始慢慢進入越微細,如果覺察不到粗的動作,或是低估它、輕視它,以爲“太簡單、太容易了,我都會了!”如果越是這樣,你的心是無法真正甯靜下來,等到後面進入越來越微細、越深入,就沒辦法跟上來,或是只能依樣畫葫蘆而已,無法契入核心。
所以,不要小看!每一個腳步都要清醒明覺,把腳步放緩慢一點,禅修期間要把動作放慢,但也不用刻意很慢,比你平常慢個四分之一拍,當你要伸手去開門的過程,都要保持清醒明覺,動作、走動都稍微慢一點。走路步伐要保持輕柔,通常是不容易做到,平常走路都是啪!啪!啪!啪!走路輕柔也不以爲會怕踩到螞蟻,踩到地上就會有罪惡感,或是怕踏在地上,這樣你的人生也沒辦法灑脫,走路就是輕柔自在地走、保持明覺,你要實際去做,才能體會到要領。吃飯時,仍然保持禁語,不要以爲好不容易到了吃飯時間,大家坐在一桌,于是又在拉關系、攀緣,這樣你的心又會散亂掉了,無法深入進去。所以,不管是多麼要好的朋友,一樣都保持禁語、繼續用功,修行不是只在禅堂、打坐,下了禅堂也都是在修行,真正的修行,沒有禅堂內、禅堂外之分,不管禅堂內外都是在修行,包括吃飯一樣都是在修行。
除了禁語之外,當你在拿碗筷、夾飯菜,記得!過程都要保持輕柔明覺,清楚覺察現在的動作,不要很趕快的一直夾,當然因爲我們現在人數衆多,夾菜動作也不要很慢,否則容易形成後面排隊阻塞,因此還是以正常的速度夾菜,但是要保持禁語、保持明覺。當你進去餐廳吃飯,一樣都繼續用功,坐在位子上,默念供養、感恩的心,然後自己要用餐時,記得!要吃飯、夾菜的過程都是在修行,就是“身念住”的開發,不用一直囫囵吞棗的,急著趕快要把飯吃完,這樣又錯失掉,表示還不懂得修行的要領,因此連吃飯、夾菜都是在修行。
當你把飯菜送到口中咀嚼,一樣都要保持清醒明覺,當嘴巴在咀嚼這些飯菜,一樣保持清醒明覺,這方面的工夫,只要每個人願意去做,你都可以做到,不要以爲這方面很容易做到,只是擔心你粗心大意、不在意、不以爲然,不認爲它的重要,如果粗心大意,就沒辦法嘗到後面的“甜頭”,因此一步一腳印的開始去做這些方法,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在修行,現在具有靜態的這些方法,在動態方面,大家一樣保持清醒明覺。主要的修行方法,這兩天已經跟大家講述過了。
往後當我正式要講經之時,一個開始我會有壓磬的動作,讓大家心理有准備。當開始要講經則會敲叁聲的磬,這也是一個開始,一方面“磬聲 ”,是“慶”祝各位重“生”,也是讓大家從昏沈的世界覺醒過來,都是很有意義的。
好!我們現在就准備下座,大家回寮房,因爲今天是第一天開始,因此時間有稍微耽擱一下,請大家記得保持肅靜、禁語,明早請大家准時。
禅修已經進入第四天,這是最不容易熬過,也是酸痛、脹麻最嚴重的時候,因爲大家平
常不是在上班,不然就是忙碌于很多的工作、很多的法務,很少像佛陀時代,大家能夠在森林中,一心一意的修行。如果能夠回到佛陀時代一樣專修,又與大自然爲伍,平常的身心就已經相當的安靜調和、平和安詳,當佛陀講述一些很深的法義,大家很快就可以進入禅思-“止觀雙運”,這樣的體悟就會很快。由于目前國內、外的客觀環境尚未俱足,只能夠一年裏面找幾天的時間舉辦禅修,大家平常也都很忙碌,因此在這短短幾天內的禅修,前面幾天往往有一大半是在消化你累積下來的疲勞,還有因爲你的心常常是到處攀緣、動蕩不安,故而前面幾天爲了讓你的心漸漸調伏下來很不容易,就像一匹心猿意馬一直在奔跑,跑動習慣了,要讓它安靜下來,非常不容易!所以,禅修的第二、叁天,這是最辛苦的階段,到第四天慢慢可以克服,過了第四天,就能夠漸入平穩、平順的階段。
不錯!大家在這幾天都很努力,很精進用功的一步一腳印在做,相當好!尤其是在夏天高溫炎熱的情況之下,要把身心穩定下來,難度更高!大家也都熬過來,表示你們的出離心-要邁向解脫的魄力、決心,是相當強!很好!要有這一種魄力、決心,才能夠做到“佛道無上誓願成”,禅修已經進行快一半了,大家現在才漸漸進入佳境,要繼續把握、繼續用功。
如果大家沒有正確而深入的聞思基礎,光是在“出入息法”上面練習、練習,到後來只會形成練工夫似的禅修,理論上可以在禅坐時觀呼吸,好像可以進入到涅槃寂靜,可以體證到“無常”、“無我”,但是實務上、實際上,是不可能!因爲當你在禅修、在寂靜、在觀“出入息”的情況之下,所進入的涅槃寂靜,是進入四禅八定後面的甯靜,但是這也算是禅相的一種涅槃寂靜,嚴格講是屬于“無色界”的層面,還不算是真正的涅槃寂靜,而且“我慢”不是在禅修裏面斷除,它是可以很大程度的淡薄、降伏,但是真正要斷除,不是在禅修裏面,因爲在禅修的環境很單純,真正工夫的檢驗,是上戰場、回到滾滾紅塵,或是回到你的常住,在曆緣對境才是處處在檢驗。所以,很多學員都會報告,當我在禅修期間是不錯啊!覺得很好啊!但是一上戰場,很快就陣亡了!這是真的啊!
所以,修行是要有動有靜,包括一位在國際上相當有名的比丘,現在已經圓寂往生了,也曾著書敘述如何進入涅槃寂靜、解脫的世界,介紹一些次第、步驟,但是當我看了之後,他所介紹的涅槃寂靜,一樣都是在禅修、禅定之中,慢慢的進去、慢慢的進去,這只能算是一種涅槃寂靜,但還不是真正的“無余涅槃 ”,不是真正的“究竟涅槃”,因爲是在禅修、禅定之中進入。當你出了禅定之後,在曆緣對境之中,才是真正活生生的。另外,你自以爲修行很高,已經曆過涅槃寂靜,已經有相當的體悟,認爲現在可以出來弘法了,不錯!你很快會成爲一個很有名的禅修指導老師或是禅師,但是緊接而來的是名、利的考驗。當你有了名之後,會不會展現我慢?會不會展示我是、我能?當你沾到利的時候,會不會有貪心?名、利的腐蝕性是很強的。
如果真正來到“無我”的世界,名、利對你來講是沒有腐蝕性,問題是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做到,因此禅修中的涅槃寂靜,不叫做真正的涅槃寂靜。學佛、修行不是在禅修中,較量境界的高低,不是的!學佛是要應用到一切,你的心解脫自在,世間的“八風”對你來講,真的是吹不動。所以,我們要學到活生生的佛法,不是僵硬的、不是死板的。以我所了解的來講,在國際間幾位有名的禅師、大師,比較推崇、尊重的一位,算是佛使比丘,他是有體會到大乘般若系統的精華。在國際禅修中,包括南傳,真正有體會到大乘般若系統的,我所了解的是佛使比丘,後來我去探討:爲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智慧?因爲具有大乘般若系統的智慧,所展現出來的智慧,跟一般修行人所展現的匠氣不一樣,他不會很拘謹。佛使比丘是一個滿踏實、很認真、很真實的修行人,他所展現出來的,是比較柔和、人性化的一種風貌,而且他裏面是有智慧的、有生命的。
有些是修行、修行,雖然有人認爲他的證量很高,但是可以從他的臉相、相片看出很多修、修到後來是很僵化。如果你的修行修到後來是很僵化,表示你還是在苦海,還是在很緊繃的世界。如果真正得到佛法的核心、般若智慧方面,是會很自在、很灑脫,因此佛使比丘的一些書籍可以參考,它裏面是比較具有靈活方面的般若智慧,當我說:奇怪!爲什麼佛使比丘人會有這種智慧呢?原來他的祖父是中國人,他的祖公曾經把中國的【六祖壇經】帶到泰國,因此從小有接觸到【六祖壇經】方面的訊息,他著有一本書-《菩提樹的心目》,帶有【六祖壇經】的味道就滿濃的,因爲他有華人的血統,當他接觸到般若系統,在泰國佛教界所帶起的改革風潮,就像臺灣的印順長老,但是兩者有所不同,年齡是差不多。
泰國佛使比丘很重視實修實證,因爲他發現整個泰國佛教方面,表面看起來是很興盛,但是很多還是一樣,不是走上名利心,不然就是修、修、修,然後只是學到一些佛法的皮毛、外表、外殼、形象,修到後來很拘謹、很僵化。佛使比丘同時有接觸到南北傳方面的訊息,般若系統方面也有接觸到,因此他有掌握到核心,等于是帶動泰國佛教素質的提升與改革,因此在泰國,佛使比丘在世時,地位是相當崇高,但是他不去興辦組織、當僧王,他對這些沒興趣。真正重視修行的人,對當什麼大官、大位沒興趣,但是他所影響的層面,卻是整個泰國佛教界都受其影響。
當我在1989年到泰國參訪,當年他好像是83歲,當時我們國內對南傳方面的訊息都還很封閉,認爲人家是小乘的、不了義的,都還很瞧不起別人,但是我個人不受傳統觀念框限,我不認爲是這樣,到了當地參訪之後,帶回不少資料,人家展現的積極弘法之心、入世耕耘之心,哪裏是小乘人?!他們百姓對出家人的尊重,以及出家人對一般百姓的法上互動,都是我們北傳做不到的,當時我到當地去參訪、也去參學,真的是體會滿多的。像我那一次去佛使比丘的道場禅修,他們是每個月的一號到十號都有舉辦禅修,我們是屬于國際班,因此有來自于世界很多國家的學員,大概有八十位,至少來自于十幾個國家以上,外國人真正要修行,慢慢都是跑到泰國或是緬甸去。
當時我在學院研究所,也認識幾位外國來的朋友,他們都是…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