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與觀:大師們怎麼說?▪P3

  ..續本文上一頁一些敏銳的心的狀態,而滲透我的整個宇宙,這是我從未認知的存在,因爲我從未能到達環繞他們的邊緣。我離開時一無所有,但敬畏這方法。我看見我心的本來面目,比以前我所曾看到更清楚。” 

  

  班迪達法師的教法結合了學術與實修經驗。在12歲他就已經當和尚,學習巴利文、叁藏經典、論釋及注疏,也通過所有經典的考試,上至阿□範師(Abhivamsa)的水准,這在緬甸佛教界像是博士學位,班迪達法師能夠說出有根據的理論和修法。他在馬哈希法師指導下經曆了密集禅修之後,從1955年起迄今他自己獻身于內觀教導。美國智慧出版社和錫蘭佛教出版社已經發行班迪達法師的一本書《就在今生》。

  

  評論純內觀禅修者的處境,班迪達法師1987年在緬甸馬哈希禅修中心對學員的開示中有一次提到:“在佛陀的時代,有些內觀禅修者全然不修習奢摩他禅定(譯按:《雜阿含》第347經〈須深盜法經〉可印證此說)。這種修法就是所知的純內觀禅修,也是禅修者所知的平淡內觀(sukkha vipassana)(平淡的觀察——平淡是因爲它沒有禅定境界),當然,一個已成爲不還果或阿羅漢的人,他毫無困難地可以修習並達到禅定境界。這裏有一個要注意的警訊,就是禅修者可能會執著奢摩他禅定,而不向從“存在中解脫”(bhava vimutti)的崇高目標進展,因此教導:決不允許心散亂在外,也不停留在內。”

  

  班迪達法師也教授慈心觀,這是純奢摩他禅定的一種,以下有段相關評價:

  

  “大約20多年前在錫蘭,我遇見一位在家信徒,我教他慈心觀之外,又教出入息念,他修習奢摩他後深受鼓舞,責怪我在以前不曾教他這修法,把自己比喻爲舍利(Sari,舍利弗長老的母親),舍利也責備她的兒子沒有教她“法”。

  

  “爲何我們把慈心觀夾在內觀之間?因爲它扮演保護的角色,就像一個加入戰場的人躲在護罩後面以免暴露的危險,或是乘船過河來取代遊泳。”

  

  “有時內觀禅修者可能對修法厭倦了,且很難達到定力和智慧,有頭部發燒的苦惱感。像這種情況下,他可以轉到禅那境界,去改變一下或恢複元氣。然後再繼續內觀修習。像這種禅修者被稱爲『止觀雙修行者』(禅修者兼修奢摩他及內觀兩種)。”

  

  慈心觀有助于內觀嗎?法師回答:“對一般人慈心觀較容易修習,但不會加快內觀的進展。”另外一個問題,是否他認爲純內觀禅法是一種較快達到道果智的方法?法師肯定地回答,他解釋道:“那像是參加一場戰爭,抱著必死的決心,你會迅速得勝。反之,戴護罩(奢摩他)上場,必然要多花時間,用內觀你決不會死或輸掉這場戰爭。”

  

  禅修大師們對哪一種方法較爲迅速,可能有不同見解,哪種技巧給了最迅速的結果,是奢摩他呢?還是內觀呢?筆者希望所有方法都是最簡單且最快速達到涅槃的。

  

  馬哈希法師

  

  馬哈希法師(1904-1982)的純內觀技巧是注意腹部的上升下降,曾經被誤解。雖然如此,但是它已屹立于時間的考驗,獲得絕大多數人的信奉支持,不僅在緬甸乃至于世界各地。位于仰光的馬哈希禅修中心現在有300處分院,分散遍布全緬甸。和尚們在此整年的學習經典和接受馬哈希內觀禅法的教導,禅修者——僧俗二衆,在過去四十多年來曾經修習此方法獲得法益的人,超過好幾十萬人,也許這是最好的明證,證實基于《念處經》的馬哈希的方法是有效的,也是爲何它通過時間的考驗而存活下來,不僅如此,而且已經繁盛發展了。

  

  這方法已經傳布到泰國、錫蘭、馬來西亞、美國、歐洲、澳洲、尼泊爾、南韓和世界各地。約瑟夫.葛斯登、雪蓉.沙柏,和一群的內觀教師積極地在美國、歐洲和澳洲教導馬哈希的禅修法。在泰國至少有六座大型道場,包括曼谷的摩诃塔寺、在Chonburi的威衛阿松寺和Chachoengsao的Sorn-Thawee禅修中心都教導馬哈希禅修法。在錫蘭,靠近可倫坡的堪都博達禅修中心和密菲雷加拉的密菲雷加拉出離園也教馬哈希的方法(作者按:尼納拉瑪法師也教奢摩他,如遍處觀)。在槟城的馬來西亞佛教禅修中心、Kota Tinggi,Johor的寂樂苑和Kulim 、Kedah的魯乃修行林已經教導許多禅修者,很多人從修習中獲得法益,並且持續在修習中;在吉隆坡的伯雷克菲爾精舍的達摩難陀法師在他的著作《禅修:唯一的道路》內有一章《內觀禅修者手冊》內容是馬哈希方法的基礎,這一章由緬甸前總理烏奴(U Nu)所寫,他是馬哈希禅修法的虔誠實踐者,即使當他還是任職總理時,烏奴習慣到仰光的馬哈希中心去禅修,並很鼓勵他的人民去實踐內觀禅修。

  

  馬哈希法師曾經解釋,注意腹部的上升與下降,以及身、心所升起的其他精神與生理現象是完全依照《大念處經》的指示來的,他指出上升與下降是風大的現象,含有移動、緊張、放松和支撐等特性。這些與其他各種事實,像是佛陀的指示注意身體的任何姿態或意向,不管是內在或外在,已經被馬哈希法師指出。馬哈希法師也引據經典舉例證明佛陀的指示,注意四大元素,和各種身體與精神的過程爲了了解他們的不恒常、不滿足和非實體的本性。只有這樣之後,我們才能放棄黏著而達到涅槃的解脫智。

  

  當馬哈希法師還在世的時候,他曾痛心的強調,他不是教導新的或脫軌的事,而是完全正確依照《念處經》的精義修習。嚴謹的說,那不是馬哈希的方法或技巧,而是基于《念處經》裏,佛陀說要去注意所有心與身現象的升起與消失。無論是身體感覺、感受、意識、或任何身心狀態(法)。事實上,佛陀的《念處經》是這樣修習的。而被稱做馬哈希方法,祗是恰巧方便這麼叫罷了。馬哈希總是強調他只是一個身份卑微的佛陀弟子,教導佛法是依佛訓誡使之流傳廣闊,以利益和造福許多人,他絕對沒有教導任何新的、脫軌的事或是爲了他個人的榮耀。事實上,馬哈希法師所有的談話都可在他的書裏被檢視,他總是反覆訴說佛陀的教導無常、苦、無我,在身心中到處都找不到任何一個能被叫做“我”或“我的”東西。

  

  任何人讀了馬哈希法師的書會發現,這些重複的文句永遠如此經常出現,以至有人可能想,這位馬哈希太唠叨了。如此謙虛且優秀的佛子怎麼可能教出脫軌不合佛法精神的事呢?這是荒謬而且離譜的。

  

  馬哈希法師終其一生,獻身傳布佛法,特別是最重要的內觀禅法,他的一生和他的工作足以證明這一點。幾乎所有他的著作都是有關內觀,他所有的開示與講經,從未忘記將內觀帶入主題中,勸勉人們去注意他們的身心狀態,是爲了從輪回中盡快得到解脫。他有兩冊用緬文寫的如何修習內觀的書,頁數超過一千頁,內容廣泛的引用巴利經典、釋論和注疏,是古典的作品,尚未被翻譯成英文(譯按:本書有五分之一被譯成英文“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實用內觀禅修》)。另外,他曾翻譯《大念處經》成緬甸文並有很多注釋,這些對內觀修習者是非常珍貴的,他也翻譯了好幾冊的《清淨道論》及其論注成緬文,用緬文寫的著作全部超過七十種。

  

  另外,他的經典著作《內觀的進展》以緬甸文和巴利文寫。這本書是心清淨的七個階段的概要和十六種內觀智的極致以達成道果智。錫蘭佛教出版社的向智法師(Ven. Nyanaponika Mahathera,1901-1994)對這作品印象深刻,他曾請求馬哈希法師允許把作品從巴利文翻成英文。馬哈希法師的巴利文知識如同他對叁藏經典、釋論、注疏同樣地淵博,無疑的使他在1954到1956年在仰光舉行的第六屆佛教會議被選爲質詢者(Pucchaka)。第一屆會議是在佛陀般涅槃後不久舉行的(即佛史上第一次結集),質詢的任務由大迦葉擔任。向智法師他本身是著名的巴利文學者,對馬哈希法師的評語是:學識淵博。說馬哈希法師寫的巴利文是:“一種正統清晰的風格“;對馬哈希的論文《內觀的進展》,他補充說:“對當代的巴利文學有非凡的貢獻”。在幫助馬哈希法師推廣念處內觀禅法,他不僅憑藉淵博的經典知識而說,也是他個人的體驗。這位法師早年也曾受馬哈希法師個別的密集修習指導。明顯地,這位法師從這方法親身體驗裏發現了它的好處。

  

  《內觀的進展》由佛教出版社于1965年發行,馬哈希的另一著作《實用內觀禅修-念處禅定的基礎及進展》,已經再版好幾次了。最近兩本書都已被翻譯成意大利文,由意大利出版商發行。馬哈希法師禅法是向禅修大師——明貢法師(Mingun Jetavam Sayadaw)學的。使用腹部的上升與下降當作最初的目標,馬哈希法師也教禅修者注意所有六根的升起與消失的現象。其系統的觀注方法,清楚且正確的指示,結合嚴謹、密集的禅修課程來持續日以繼夜的正念,可以說明這方法的有效性和它帶來的成果。

  

  在認定馬哈希法師孜孜不倦的推廣內觀和佛法,緬甸政府在1952年授與他最高大哲士(Agga Maha Pandita)的頭銜。馬哈希法師逝世于1982年8月,享年78歲,他受到緬甸人民極大的尊敬,視之爲一個有天賦而特別完美的人,一位無疑的聖人(ariyalabhi),一位謙虛的佛陀仆人,盡其一生在服務佛法,優秀的服務,在內觀和佛法的曆史上留下永遠的標記。

  

  結論

  

  我們已到了審察多位禅修大師的方法的尾聲了。爲何我們爲了回答兩個問題,討論了各種方法的細節呢?這正是要給禅修者廣大的展望與了解兩個主要的修習方法,就是透過奢摩他或是直接內觀。我們也給予多位禅修老師的生涯及工作簡要的評價,目的是給禅修者賞識這些教師的說法,從經典知識及禅修體驗。他們不是任意的演繹佛陀的教導,而是參考完整的巴利聖典、釋論及注疏。因此他們的教法也引經據典,由于這樣的了解,我們希望禅修者能解惑,並且以熱忱和信心去修習他們的禅法。

  

  我們希望在付予所有的時間和努力,探討和解釋:是否純內觀有效?是否禅定是必要的?之後,這些诤議問題可以休止。用更熱忱更堅定的信心追求真正的事業及開始與持續修習工作。畢竟佛陀不希望我們去“數他人的牛”,而是去計數我們自己的,親自藉由修行去領悟結果。

  

  偉大的導師們太了解有各種著手的方法。他們引導我們遠離無用的诤論,總是鼓勵我們實修,淨化我們的心。內觀或奢摩他,刹那定、近行定或安止定——他們都是有根據的,也許阿姜查诠釋得最好,他說:“這些日子人們執著在文字上,他們稱他們的修習叫內觀,叫奢摩他,在此是被瞧不起的,或者他們稱他們的修習是奢摩他,在修內觀之前必需先修奢摩他,所有這些說法都是可笑的,不要在這條思路上庸人自擾,直接去修習,究竟如何你自己會看到。”誠然,我們需要多修少說。

  

  當然,也包含本作者。我們已說得夠多了,讓這事休止吧!有許多重要的工作待辦——持戒、慈悲、寬容,和其他的善行要培養;學習去實踐,習禅爲了讓每個人去領悟智慧,佛陀教導的工作要實行;不要耗費我們的能源,讓我們和諧的共同奮鬥。所以讓我在此結束本文。若在這篇小小的論文裏有任何的缺點的話,請多包涵!

  

  並且再一次的祝福所有的禅修者——不管修習奢摩他或純內觀禅法,兩者都一樣有根據的,容易而快速的進展到目的地”涅槃”——從苦中獲得解脫。

  

  

《止與觀:大師們怎麼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