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
班迪達尊者 著 鍾苑文 譯
若能充分發展七覺支,便可止息輪回之苦,由名色所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止;覺支同時能完全擊垮十魔軍──系縛我們于苦輪與輪回的內在破壞力量。
爲此,佛陀與覺悟者發展七覺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與所有的無色界。
第 1 覺支 念
第一個覺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讓人誤解的消極涵意。「念」必須是充滿活力與直接面對的,在密集禅修時,我教導「念」應跳到所緣上,完全地覆蓋、穿透,不錯過任何部分。爲了表達這積極的感覺,我常將之譯成「觀察力」(observing power),而非「念」(mindfulness)。然而,爲了簡化的緣故,在此我仍會繼續使用「念」一字,但我希望讀者們記住它應有的積極特質。
要充分了解「念」,可由特相、功能與現起等叁方面來檢視,這叁者阿毗達磨──佛教的描述──用來描寫心所的傳統分類。我們在此會運用它們來學習每個覺支。
念的特相、功能、現起與近因
﹝特相──非表面的﹞
念的特相是非表面的,意指念是很深刻且深奧的。如果我們丟個軟木塞到河裏,它會在河面上下擺動漂浮,順流而下;假如丟的是塊石頭,它立刻會沈到河底。同樣地,念確保心會深深沈入所緣,而不會從表面上滑過去。
假設以腹部爲所緣而修習四念處,你努力保持穩定,集中注意力,心因此不會滑開,反而深深地沈入起伏的過程中。隨著心穿透這些過程,你會明白緊張、壓力、移動等真正的本質。
﹝功能──時刻不忘所緣﹞
念的功能是將所緣放在心上,既不忘卻,也不會讓它消失。當念出現,將會注意到正在發生的所緣而不忘失。
爲了讓念的特相與功能──非表面的與不忘失──在練習時清楚出現,我們必須努力了解並練習念的第叁層面──現起,它會培養並帶領其它兩者。念最主要的現起是「面對」──它讓心直接面對所緣。
﹝現起──面對所緣﹞
就如你沿著街道走,遇到一位旅者迎面而來;當你在禅修時,心應以此方式遇見所緣,唯有直接面對所緣,真正的念才會生起。
據說人類的面貌即是此人特質的指標,如果你打量某人,那麼仔細地看著他的臉,便可做初步的判斷。如果不仔細檢查面貌,注意力被身體其它部分引開,便無法准確判斷。
禅修時,你必須同樣仔細地(如果不能更銳利的話)來看觀察的所緣。只有當你極細心地看著所緣,才能了解其真正的本質。當初次看到時,會有個很快的、全面性的印象;如果更仔細地看,便會發現眉毛、眼睛與嘴唇等許多細節。首先你必須以整體的方式來看,然後細節才會漸漸清楚。
同樣地,當看著腹部的起伏時,你要先看整個過程的全貌。首先,讓心面對腹部的起伏,在成功幾次之後,便能看得更仔細,細節將毫無困難地顯現,猶如曆曆在目。你會在起伏中注意到不同的感覺,例如膨脹、壓縮、冷熱或移動等。
隨著行者一再重複地面對所緣,他的努力開始開花結果。念開始生起,且漸漸堅定地確立在觀察的所緣上,沒有任何失誤,所緣不會從觀察中脫離,既不溜走,也不消失,更不會因失念而遺忘,煩惱無法潛入念的強大屏障。如果能長時間保持正念,由于煩惱消失,行者便能發現心非常清淨。免于煩惱攻擊即是念現起的第二種狀態。當念持續而重複地活動,智慧便會生起,就能洞見身心的真正本質。行者不但會了解腹部起伏實際體驗到的感覺,還能明白發生在自己身上各種名色的個別特相。
﹝看見四聖谛﹞
行者會直接看到一切名色都有苦的特相。此時,可說看到第一聖谛了。
看到第一聖谛時,也會看到其余的叁聖谛,使我們得以在自身的經驗中,觀察到與經典所說相同的經驗。由于在名色發生的剎那保持正念,就不會生起渴愛,隨著舍離渴愛,便看見第二聖谛──渴愛是苦的根源,渴愛消失,苦亦消逝。當無明與其它煩惱消失止息,便看到第叁聖谛──苦的止息。當念或慧現起時,這一切都會剎那地發生。見到四聖谛表示八正道支的開展,這樣的開展于正念的每個剎那同時發生。
因此,可以說在某個層次上,行者會在念或智慧現前的任何時刻,見到四聖谛。這將帶我們回到前述覺支的兩個定義,念是含有洞見實相真正本質的心的一部分,也是覺悟知見的一部分。它會出現在了解四聖谛者的心中,因而稱爲覺悟的因素──覺支。
﹝近因──念﹞
念的第一個近因,莫過于其本身。當然,禅修初期較弱的念,與修習達到較高層次的念,兩者間還是有些微差別,後者能強大到足以導致覺悟。事實上,念的發展是個簡單的動力,一剎那的念引發下一剎那的念。
發展念覺支的四種方法
注釋書指出四種其它的因素,可以加強、協助念的發展,直到它足以堪稱爲覺支。
﹝一、念與正知﹞
首先是念正知(satisampajaJJa),通常譯爲「念與正知」。此中的「念」活動于正式的坐禅中,觀察主要所緣與其它所緣。正知(sampajaJJa)是指更爲廣義的念──注意走路、伸展、彎曲、轉身、側視,以及一切組成日常生活其它活動的念。
﹝二、遠離無正念的人﹞
第二個發展念覺知的方法,是遠離無正念的人 。
﹝叁、選擇具有正念的朋友﹞
第叁個培養念的方法,是結交具有正念的人,他們可以成爲激勵人心的泉源。在一個重視正念的環境中,花時間與他們相處,將使你的正念增長並加深。
﹝四、將心向于正念﹞
第四個方法,是讓心傾向于活力充滿的念。這意味著有意識地將念視爲第一優先,在各種情況下提醒心回到正念。這種傾向非常重要,它創造一種不忘卻、不茫然的感覺。你要盡可能地避免那些特別無法讓念加深的活動,你大概知道這當中有許多選擇。
行者需要做的只是覺知當下發生的一切事情。在密集禅修中,這意味著你將放下社會關系、書寫與閱讀,甚至讀經。吃飯時,要特別注意不落入習性的模式中,你要一直思考時間、地點、食量,以及吃的食物種類是否真的不可少,否則就須避免重複不必要的模式。
第 2 覺支 擇法
擇法是審查「法」
我們說心被黑暗籠罩,一旦觀或智慧生起,光明便會來臨。光明使得名色顯現,讓心可以清楚地看見它們。就如在黑暗的房間中,給你一支手電筒,你便能開始看到房間內的東西。這意象說明第二覺支──「擇法」(dhamma vicaya)。
「擇法」一詞也許需要加以解釋。在禅修中,它並非借著思考過程來完成,而是直覺的──一種有辨識能力的慧,可辨別法的特性。巴利語 vicaya 通常譯爲「審查」(investigation),也是「智慧」的同義詞。因此在修觀中,真正的「擇法」不可能什麼也未揭露出來。當擇法出現時,審查與智慧同時生起,兩者是一體的。
我們要審查的是什麼?要研究什麼?我們要審查「法」。「法」有許多涵意,且是個人可以親身體驗的。通常「法」指的是現象、名與色,同時也意味支配現象運作的法則;而「佛法」則特別是指佛陀的教誨,佛陀了解「法」的真正本質,並幫助他人追隨他的道路。依據注釋書的解釋,「法」在審查的情況下別具意義,它是指每個所緣中所呈現的自相或特質,以及與其它所緣共通的共相。因此,在練習中,我們必須去發現自相與共相。
擇法的特相、功能、現起與近因
﹝特相──了解「法」的真正本質﹞
擇法的特相,是經由非智力研究的辨析、分別,以了解「法」真正本質的能力。
﹝功能──驅走黑暗﹞
擇法的功能是驅走黑暗,當它出現,覺知的領域將變得明亮,照亮觀察的所緣,心便能看到其特相,並洞悉其真正的本質。在更高的層次中,它有完全移除黑暗籠罩的功能,讓心得以通達涅槃。那麼,你會明白,擇法是練習中非常重要的覺支。當它微弱或消失時,就有麻煩了。
猶如走入漆黑的房間,你會感到許多疑惑:「我是否會被什麼絆倒?撞到小腿?撞到牆壁?」你的心非常困惑,因爲無從得知房裏有什麼東西,它們又位在那裏。同樣地,當擇法消失時,行者便處于一種混亂與困惑的狀態,充滿成千上萬的疑惑:「有『人』嗎?或沒有『人』?有個自我嗎?或沒有自我?我是否是一個個體?有靈魂嗎?或沒有靈魂?是否有鬼?」
你可能也會産生這樣的疑惑,而懷疑無常、苦、無我的教導:「你確定每件事都是無常嗎?也許有些東西不像其它那麼苦吧?或許有自性,只是我尚未發現而已?」你也許會覺得涅槃只是老師捏造出的神話,其實根本不存在。
﹝現起──愚癡的消散﹞
擇法的現起是愚癡的消散。當擇法覺支生起,每件事都變得明亮無比,心可以清楚地看到出現的東西。清楚地看見名色的本質,就不必再擔心會撞到牆了。對你而言,無常、苦、無我會變得相當清楚。最後,你會通達涅槃的真正本質,而不再懷疑它的真實性。
擇法爲我們顯示勝義法(paramattha dhamma)的特性,簡單地說,勝義法即是不藉由概念的禅修,而能直接體驗到的所緣。有叁種勝義法──色法、心法與涅槃。
色法由地、水、火、風四界所構成,每一界有其個別、獨特而固有的特性。
當我們說「表現出…… 特相」時,也可說是「有…… 的體驗」,因爲我們正以身體的感覺去經驗這四界的特相。
地界的特相是堅硬;水界的特相是流動與黏結;火界的特相是冷熱等溫度;風界的特相則是拉緊、緊繃、緊張或貫穿,以及另外屬于動力方面的運動。
心法也有其自相,…
《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