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P4

  ..續本文上一頁

  動物有布施的能力嗎?牠們能遵守道德嗎?能持戒嗎?更不用說禅修這項崇高而嚴苛的工作了。動物如何能學習控製並培育心,而使它成熟?想到一生唯一的選擇是造作不善行,便令人感到恐懼與害怕。

  如此反思,能激勵你精進:「我現在是位行者,這是我的機會,怎能浪費時間懶散度日?想想下一生如果是動物,就不能發展精進覺支。我不可以浪費時間!現在是精進的時候了!」

  ﹝二、思惟精進的功德﹞

  第二個生起精進的方法,是思惟精進的功德,有些功德已如前述。你有個珍貴的機會開始接觸佛法──佛陀的教誨。由于你已進入佛法這無與倫比的世界,便不該浪費走在道上的機會,這條路直指佛陀教義的核心。你可以成就出世間法──聖道與聖果的四個連續階段,也可體證涅槃。透過修行,你可以擊敗痛苦。

  即使你不是爲了此生能完全解脫痛苦而努力,但若不至少成爲入流者,不再生于惡趣,便是很大的損失。走這條路並非爲了張叁或李四,行者需要很多的勇氣與努力,他必須成爲一位出衆的人。用心地努力,你會達成偉大的目標!你不該浪費走向佛陀教義核心之道的機會。若能如此思惟,也許便能生起精進與激勵,而更加努力禅修。

  ﹝叁、憶念聖者﹞

  第叁,你可以憶念之前走在這條路上的聖者,這不是條布滿灰塵的小徑,從過去佛、辟支佛、偉大的弟子、阿羅漢與其它一切聖者,都曾走過這裏。若你希望分享這條卓越的路,便要以榮譽來激勵自己,並努力不懈。懦弱或懶惰的人永無機會,因爲這是條爲勇士所開的道路。

  走過這條路的前輩們,並非一群舍離世間以逃避債務與情緒問題,而無法適應環境的人。佛陀與聖者通常相當富有,且都來自充滿慈愛的家庭,如果他們繼續過在家人的生活,無疑地會過得很愉快。相反地,他們看到世間生活的空虛,並擁有先見之明,在心中勾勒出一種超越一般感官欲樂的更大快樂與滿足。也有許多男女出身卑微,受到社會或統治者的壓迫,或與疾病交戰,讓他們有種徹底的看法──根除痛苦的願望,不只是在世俗的層面去減輕它,或報複加諸他們的惡行而已。這些人在朝向解脫之道上,與一群和他們相似,卻更受寵的人們相會。佛陀說真正的神聖在于內心的純淨,而非社會階級。一切諸佛與聖弟子擁有探究崇高精神,與追尋更高、更大安樂的希望,他們因此離家而走上導向涅槃的道路,這不是一條給搖擺不定或半途而廢的人所走的道路。

  你也許會對自己說:「卓越的人已走在這條路,我一定不要辜負他們的陪伴,不應懶散,要盡可能審慎、無懼地走。我有機會屬于這偉大的家庭──一群走在這條聖道上的賢者,就該爲有機會來做這件事而恭賀自己。與我類似的人曾走在這條路上,並證得覺悟的各種階段,我也將會達到相同的成就。」

  透過這樣的思惟,精進便會生起,並引導你走向涅槃的目標。

  ﹝四、感念施恩﹞

  第四個激發精進的方法,是重視並感謝布施的食物,以及其它出家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對比丘與比丘尼而言,這意味著重視在家支持著的捐贈,不只是當時的饋贈,還要繼續覺察他人的布施,使得禅修得以繼續。

  在家的行者在許多方面也需要依靠他人的支持,父母與朋友也許會幫助你,不論是在財務上的幫助,或爲你照顧生意,好讓你參加密集禅修。即使你不依賴他人來密集禅修,還是有許多東西必須供應,以支持你的禅修,例如有現成的房子可住,已處理好的水電,志工也准備好食物,同時照顧到你其它的需要。你應該深深地重視並感謝他人提供的服務,他們可沒有欠你什麼呢!他們只是一群擁有好心與善意的人。

  你可以對自己說:「我應該盡可能努力禅修,才不辜負那些人的善行,這是報答與回饋忠誠支持者善意的方法。願他們的努力不會白費,我會以正念來運用所獲得的一切,煩惱因此慢慢削弱、根除,所以捐助者的善行,也會帶來同等的善果。」

  佛陀製戒以管理比丘與比丘尼,其中一條是允許他們接受善意的在家支持者所提供的東西,這並非讓他們過奢侈的生活,而是允許接受、使用必需品,使僧尼們能適當地照顧好身體,給予他們基本的良好條件,以努力去除煩惱。接受護持,使他們得以奉獻全部的時間修習戒、定、慧叁學,最後解脫痛苦。

  你可以反思,只有藉由勤勉地禅修,才能報答或回饋施主們的善意。以這種方式來看,精進的專注變成一種感謝的表達,爲了禅修時所接受過的一切協助。

  ﹝五、接受神聖的遺産﹞

  第五個激發精進的方法,是思惟已經接受的神聖遺産。聖者的遺産包括七種非物質的特性──信、戒、慚、愧、法義與布施──非常爽快地舍斷煩惱,並送禮物給他人,還有最後一項──智慧,指的是一系列的觀慧,以及最後通達涅槃的智慧。

  關于這遺産特殊的部分是,這七項特質都是非物質的、非無常的。這不同于在雙親過世後所獲得的遺産,那是物質的,會喪失、腐朽、分離,甚至在很多方面令人感到不滿意。有些人迅速地浪費掉所接受的一切;或並未發現新財産的效用,而聖者的遺産總是有益的,它能提供保護,並使人尊貴。它跟隨著後繼者穿越死亡之門,並遍及他們所剩下流浪于輪回的時光。

  然而,在這個世上,如果孩子們任性而頑強,父母便可能與之斷絕關系,他們因此接受不到任何物質的遺産。在佛法的世界也是如此,如果行者已開始接觸佛陀的教導,而後在禅修時懶散、怠惰,那麼他還是會被七種神聖遺産所拒絕。唯有持續且堅持地精進的人,才值得這項神聖的遺産。

  只有當人通過所有內觀的階段,抵達這系列的頂點──聖道心,精進才算完全發展。正是這開展完成的精進或所謂的「實踐精進」,讓人堪受神聖遺産的所有利益。

  如果繼續使修行的精進趨于圓滿,你便能永遠擁有這些特質。以這種方式思惟,你也許會受到激勵,而更熱心地禅修。

  ﹝六、憶念佛陀的偉大﹞

  第六個開展精進的思惟,是仔細思考那些發現並教導解脫道者的偉大與能力。佛陀的偉大,藉由他一生七個事件中大地震動的事迹顯示出來。第一次大地震動,是在菩薩──未來的佛陀,最後一次在母親的子宮中受孕。第二次震動,是當悉達多太子離開宮殿,開始過出家的無家生活。然後,第叁次是他達到至高無上的證悟時;第四次是在佛陀初轉*輪時;第五次是當他成功地製服對手時;第六次是當他回到叁十叁天(TAvatimsa)(2),爲生于該處的母親講述阿毗達磨時;第七次是在他般涅槃(parinibbAna)(3) ,當色身死亡,永遠地從有爲法消逝之時。

  想想佛陀所擁有的廣大慈悲與智慧!關于他的圓滿,有許多說不完的故事──菩薩要花多長時間、多麼努力才能達到目標;他如何圓滿地成就;之後,又如何慈愛地爲人們服務。切記!如果你繼續努力,也可分享佛陀所擁有的崇高特質。

  在佛陀證悟之前,衆生受到愚癡與無明的烏雲所籠罩,無人發現解脫道,只得在黑暗中摸索。如果他們尋求解脫,就必須發明出一種修行,或跟隨某位聲稱找到真理,事實上卻尚未發現的人。在這個世間,人們計劃了許多追尋活動,以達到快樂的目標,範圍從嚴格的苦行,到無限製地縱情欲樂。

  ◎度脫衆生的誓願

  在佛陀的過去生中,曾爲善慧(Sumedha)隱士,這是在久遠劫前的世界,早于燃燈佛(Dipankara)出世時,善慧觀察到許多衆生在等正覺者(sammAsambuddha,完全覺悟的佛陀)出現之前,是如何地在黑暗中受苦,他看到衆生需要引導,以安全地渡到彼岸,因爲他們無法自行到達。由于這個識見,隱士在那很有可能證悟的一世,放棄自己的覺悟,發誓要以無量劫,不論時間多長,來使自己的品行完美至等正覺者的水平。這會讓他有能力引導許多衆生解脫,不僅止于自己而已。

  當他最後完成准備,而在有生之年成爲現在的佛陀──一位真正非凡出衆的人。在證悟時,即擁有所謂的「叁圓德」──因圓德、果圓德與恩圓德。

  他藉由導致覺悟的「因」而具圓滿德相,此「因」即是他在許多生中努力地圓滿自己的波羅蜜(pAramIs)──自己心中清淨的力量。有很多故事述敘菩薩布施、慈悲、持戒的傑出行爲,他爲了他人的利益,一世世地犧牲自己。如此繼續發展著,清淨的心是他在菩提樹下成就覺悟與一切知智的基礎。這樣的成就即稱爲「果圓德」,因爲這是他「因圓德」的自然結果,或心中清淨的強大力量的開發。佛陀圓滿的第叁德相是「恩圓德」,以多年的教導來幫助他人,他並不因證悟而自滿,而是出自對其他可造之材的廣大悲憫與慈愛,在證悟後出發,孜孜不倦地與所有准備好的人分享佛法,直到般涅槃。

  思惟佛陀叁種圓德的各個方面,也許會激勵你更加精進地修行。

  ◎慈悲爲善行之本

  慈悲是善慧菩薩唯一的動力,讓他犧牲自己的證悟,選擇竭盡己力成爲佛陀。當他以大悲之眼,看見衆生如何因被誤導的行爲而受苦時,他的心深受震撼,于是發願成就能圓滿引導衆生所需的智慧。

  慈悲必須起而行動,再者,智慧是必要的,行動才會因此生出有用的果實。智慧能分辨正道與邪道,如果只具慈悲而無智慧,當試圖幫忙時,可能反而造成更多的傷害。另一方面,也許你有很大的智慧或可能覺悟,但若無慈悲,連幫助他人的舉手之勞,你都不會去做。 佛陀同時圓滿具足智慧與慈悲。由于他對受苦衆生的大慈悲,菩薩得以持久的耐心,橫越漫遊輪回的旅程,別人侮辱、傷害他,他都能堅忍、耐心承受。據說,如果你集合全天下母親對子女的慈悲,也無法與佛陀的大慈悲相比。母親在寬恕上有極大的包容力,將孩子拉拔長大並非易事,孩子有時會非常無情,而在…

《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