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七觉支,成觉悟者—修习七觉支的方法▪P4

  ..续本文上一页

  动物有布施的能力吗?牠们能遵守道德吗?能持戒吗?更不用说禅修这项崇高而严苛的工作了。动物如何能学习控制并培育心,而使它成熟?想到一生唯一的选择是造作不善行,便令人感到恐惧与害怕。

  如此反思,能激励你精进:「我现在是位行者,这是我的机会,怎能浪费时间懒散度日?想想下一生如果是动物,就不能发展精进觉支。我不可以浪费时间!现在是精进的时候了!」

  ﹝二、思惟精进的功德﹞

  第二个生起精进的方法,是思惟精进的功德,有些功德已如前述。你有个珍贵的机会开始接触佛法──佛陀的教诲。由于你已进入佛法这无与伦比的世界,便不该浪费走在道上的机会,这条路直指佛陀教义的核心。你可以成就出世间法──圣道与圣果的四个连续阶段,也可体证涅槃。透过修行,你可以击败痛苦。

  即使你不是为了此生能完全解脱痛苦而努力,但若不至少成为入流者,不再生于恶趣,便是很大的损失。走这条路并非为了张三或李四,行者需要很多的勇气与努力,他必须成为一位出众的人。用心地努力,你会达成伟大的目标!你不该浪费走向佛陀教义核心之道的机会。若能如此思惟,也许便能生起精进与激励,而更加努力禅修。

  ﹝三、忆念圣者﹞

  第三,你可以忆念之前走在这条路上的圣者,这不是条布满灰尘的小径,从过去佛、辟支佛、伟大的弟子、阿罗汉与其它一切圣者,都曾走过这里。若你希望分享这条卓越的路,便要以荣誉来激励自己,并努力不懈。懦弱或懒惰的人永无机会,因为这是条为勇士所开的道路。

  走过这条路的前辈们,并非一群舍离世间以逃避债务与情绪问题,而无法适应环境的人。佛陀与圣者通常相当富有,且都来自充满慈爱的家庭,如果他们继续过在家人的生活,无疑地会过得很愉快。相反地,他们看到世间生活的空虚,并拥有先见之明,在心中勾勒出一种超越一般感官欲乐的更大快乐与满足。也有许多男女出身卑微,受到社会或统治者的压迫,或与疾病交战,让他们有种彻底的看法──根除痛苦的愿望,不只是在世俗的层面去减轻它,或报复加诸他们的恶行而已。这些人在朝向解脱之道上,与一群和他们相似,却更受宠的人们相会。佛陀说真正的神圣在于内心的纯净,而非社会阶级。一切诸佛与圣弟子拥有探究崇高精神,与追寻更高、更大安乐的希望,他们因此离家而走上导向涅槃的道路,这不是一条给摇摆不定或半途而废的人所走的道路。

  你也许会对自己说:「卓越的人已走在这条路,我一定不要辜负他们的陪伴,不应懒散,要尽可能审慎、无惧地走。我有机会属于这伟大的家庭──一群走在这条圣道上的贤者,就该为有机会来做这件事而恭贺自己。与我类似的人曾走在这条路上,并证得觉悟的各种阶段,我也将会达到相同的成就。」

  透过这样的思惟,精进便会生起,并引导你走向涅槃的目标。

  ﹝四、感念施恩﹞

  第四个激发精进的方法,是重视并感谢布施的食物,以及其它出家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对比丘与比丘尼而言,这意味着重视在家支持着的捐赠,不只是当时的馈赠,还要继续觉察他人的布施,使得禅修得以继续。

  在家的行者在许多方面也需要依靠他人的支持,父母与朋友也许会帮助你,不论是在财务上的帮助,或为你照顾生意,好让你参加密集禅修。即使你不依赖他人来密集禅修,还是有许多东西必须供应,以支持你的禅修,例如有现成的房子可住,已处理好的水电,志工也准备好食物,同时照顾到你其它的需要。你应该深深地重视并感谢他人提供的服务,他们可没有欠你什么呢!他们只是一群拥有好心与善意的人。

  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应该尽可能努力禅修,才不辜负那些人的善行,这是报答与回馈忠诚支持者善意的方法。愿他们的努力不会白费,我会以正念来运用所获得的一切,烦恼因此慢慢削弱、根除,所以捐助者的善行,也会带来同等的善果。」

  佛陀制戒以管理比丘与比丘尼,其中一条是允许他们接受善意的在家支持者所提供的东西,这并非让他们过奢侈的生活,而是允许接受、使用必需品,使僧尼们能适当地照顾好身体,给予他们基本的良好条件,以努力去除烦恼。接受护持,使他们得以奉献全部的时间修习戒、定、慧三学,最后解脱痛苦。

  你可以反思,只有藉由勤勉地禅修,才能报答或回馈施主们的善意。以这种方式来看,精进的专注变成一种感谢的表达,为了禅修时所接受过的一切协助。

  ﹝五、接受神圣的遗产﹞

  第五个激发精进的方法,是思惟已经接受的神圣遗产。圣者的遗产包括七种非物质的特性──信、戒、惭、愧、法义与布施──非常爽快地舍断烦恼,并送礼物给他人,还有最后一项──智慧,指的是一系列的观慧,以及最后通达涅槃的智慧。

  关于这遗产特殊的部分是,这七项特质都是非物质的、非无常的。这不同于在双亲过世后所获得的遗产,那是物质的,会丧失、腐朽、分离,甚至在很多方面令人感到不满意。有些人迅速地浪费掉所接受的一切;或并未发现新财产的效用,而圣者的遗产总是有益的,它能提供保护,并使人尊贵。它跟随着后继者穿越死亡之门,并遍及他们所剩下流浪于轮回的时光。

  然而,在这个世上,如果孩子们任性而顽强,父母便可能与之断绝关系,他们因此接受不到任何物质的遗产。在佛法的世界也是如此,如果行者已开始接触佛陀的教导,而后在禅修时懒散、怠惰,那么他还是会被七种神圣遗产所拒绝。唯有持续且坚持地精进的人,才值得这项神圣的遗产。

  只有当人通过所有内观的阶段,抵达这系列的顶点──圣道心,精进才算完全发展。正是这开展完成的精进或所谓的「实践精进」,让人堪受神圣遗产的所有利益。

  如果继续使修行的精进趋于圆满,你便能永远拥有这些特质。以这种方式思惟,你也许会受到激励,而更热心地禅修。

  ﹝六、忆念佛陀的伟大﹞

  第六个开展精进的思惟,是仔细思考那些发现并教导解脱道者的伟大与能力。佛陀的伟大,藉由他一生七个事件中大地震动的事迹显示出来。第一次大地震动,是在菩萨──未来的佛陀,最后一次在母亲的子宫中受孕。第二次震动,是当悉达多太子离开宫殿,开始过出家的无家生活。然后,第三次是他达到至高无上的证悟时;第四次是在佛陀初转*轮时;第五次是当他成功地制服对手时;第六次是当他回到三十三天(TAvatimsa)(2),为生于该处的母亲讲述阿毗达磨时;第七次是在他般涅槃(parinibbAna)(3) ,当色身死亡,永远地从有为法消逝之时。

  想想佛陀所拥有的广大慈悲与智慧!关于他的圆满,有许多说不完的故事──菩萨要花多长时间、多么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他如何圆满地成就;之后,又如何慈爱地为人们服务。切记!如果你继续努力,也可分享佛陀所拥有的崇高特质。

  在佛陀证悟之前,众生受到愚痴与无明的乌云所笼罩,无人发现解脱道,只得在黑暗中摸索。如果他们寻求解脱,就必须发明出一种修行,或跟随某位声称找到真理,事实上却尚未发现的人。在这个世间,人们计划了许多追寻活动,以达到快乐的目标,范围从严格的苦行,到无限制地纵情欲乐。

  ◎度脱众生的誓愿

  在佛陀的过去生中,曾为善慧(Sumedha)隐士,这是在久远劫前的世界,早于燃灯佛(Dipankara)出世时,善慧观察到许多众生在等正觉者(sammAsambuddha,完全觉悟的佛陀)出现之前,是如何地在黑暗中受苦,他看到众生需要引导,以安全地渡到彼岸,因为他们无法自行到达。由于这个识见,隐士在那很有可能证悟的一世,放弃自己的觉悟,发誓要以无量劫,不论时间多长,来使自己的品行完美至等正觉者的水平。这会让他有能力引导许多众生解脱,不仅止于自己而已。

  当他最后完成准备,而在有生之年成为现在的佛陀──一位真正非凡出众的人。在证悟时,即拥有所谓的「三圆德」──因圆德、果圆德与恩圆德。

  他藉由导致觉悟的「因」而具圆满德相,此「因」即是他在许多生中努力地圆满自己的波罗蜜(pAramIs)──自己心中清净的力量。有很多故事述叙菩萨布施、慈悲、持戒的杰出行为,他为了他人的利益,一世世地牺牲自己。如此继续发展着,清净的心是他在菩提树下成就觉悟与一切知智的基础。这样的成就即称为「果圆德」,因为这是他「因圆德」的自然结果,或心中清净的强大力量的开发。佛陀圆满的第三德相是「恩圆德」,以多年的教导来帮助他人,他并不因证悟而自满,而是出自对其他可造之材的广大悲悯与慈爱,在证悟后出发,孜孜不倦地与所有准备好的人分享佛法,直到般涅槃。

  思惟佛陀三种圆德的各个方面,也许会激励你更加精进地修行。

  ◎慈悲为善行之本

  慈悲是善慧菩萨唯一的动力,让他牺牲自己的证悟,选择竭尽己力成为佛陀。当他以大悲之眼,看见众生如何因被误导的行为而受苦时,他的心深受震撼,于是发愿成就能圆满引导众生所需的智慧。

  慈悲必须起而行动,再者,智慧是必要的,行动才会因此生出有用的果实。智慧能分辨正道与邪道,如果只具慈悲而无智慧,当试图帮忙时,可能反而造成更多的伤害。另一方面,也许你有很大的智慧或可能觉悟,但若无慈悲,连帮助他人的举手之劳,你都不会去做。 佛陀同时圆满具足智慧与慈悲。由于他对受苦众生的大慈悲,菩萨得以持久的耐心,横越漫游轮回的旅程,别人侮辱、伤害他,他都能坚忍、耐心承受。据说,如果你集合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慈悲,也无法与佛陀的大慈悲相比。母亲在宽恕上有极大的包容力,将孩子拉拔长大并非易事,孩子有时会非常无情,而在…

《以七觉支,成觉悟者—修习七觉支的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