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七觉支,成觉悟者—修习七觉支的方法▪P3

  ..续本文上一页精神饱满且强健,可以清楚而平静地表达,其它比丘尼见了惊讶地问道,是什么奇迹改变了她。当质多解释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时,比丘尼们充满了敬畏与赞叹。 佛陀说:「一天勤勉的禅修生活,胜过百年的懈怠。」在政治、商业、社会与教育的各领域中,我们会发现领导者往往是个努力工作的人。努力工作会带你到任何一个领域的巅峰,这是生命的事实,在禅修中,精进扮演的角色也如此显著,禅修要花费很多精力,你必须真正努力,以建立持续的念,并时时刻刻不间断地保持着。在这个努力中,怠惰将毫无立足之地。

  ◎精进如热,能蒸发烦恼

  佛陀说精进如热(AtApa),当心充满精进,便会变热,这种心的热度有力量蒸发烦恼。我们可以将烦恼比喻为湿气,心缺乏精进便容易潮湿,因而增加负荷。然而,如果有很强的精进,心便能在被烦恼碰触前蒸发掉它们。因此,当心充满精进,烦恼就无法碰触心,甚至不敢靠近,不善心便无法攻击。

  在物质的分子层面,热显现为逐渐增强的振动,一根炽热的铁棒事实上是迅速地振动着,而变得可弯曲、加工。禅修也是如此,当精进很强时,心中增强的振动呈现出敏捷的状态,精力充沛的心能轻易而迅速地从一个所缘跳到另一个所缘。接触到「法」时,能为它加热,熔化坚实的妄想,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灭去。

  当禅修的冲劲很强时,精进便自行持续不断,就如铁棒虽离火很久仍然炽热一样。远离烦恼,心中便出现清晰与明亮,纯粹而清晰地觉知正在发生的事。心变得敏锐,且当诸法生起时,对捕捉其细节具有极浓厚的兴趣。这种精力充沛的念,允许心深深地洞察观察的所缘,并停留在那里,毫不分心、散乱。一旦确立念与定,就会有空间令清明的直觉领悟──智慧生起。

  透过勤勉的精进,念、定与慧等善心所随后生起、增强,同时带来其它的善法与安乐。心清晰而敏锐,开始更深入实相的真正本质。

  ◎怠惰的损害与解脱的喜悦

  相反地,如果懒散与怠惰,注意力就会变得迟钝,而有害的心法会悄悄潜入心。随着失去焦点,你不会在乎是否在善心中,也许会认为禅修可以在没有自己的帮助下,靠惯性进行。这种大胆──一种大胆的怠惰,会暗中破坏你,让你慢下来。你的心变得潮湿而沉重,充满否定与不善的倾向,就如被遗忘在雨中而发霉的马毯。

  烦恼通常把心拉到欲乐的范围中,这对贪而言特别真实。缺乏精进的人,会屈服于贪的抓取,他们再三地沉没于欲乐之中。但如果精进注入心中,心便会从这有害的能量力场解脱,而变得非常轻盈,犹如火箭成功地进入无重力的外层空间一样。从渴爱、瞋恨的沉重中解脱,心将充满喜悦与平静,以及其它愉悦、解脱的心法,这种愉悦只能经由自己精进之火才能享受得到。

  你可能亲身经历过这种解脱。也许有天你在禅修时,正好有人在附近烘烤饼干,一股美味的香气飘来,如果你具有正念,就只会把香味当作所缘来觉察,你知道它是愉悦的,但不会生起贪爱或执取,而被迫起座去要饼干来吃。当不可意的所缘靠近你时,可能也有类似经验而不会感到厌恶,迷妄与愚痴也会消失。当你清晰地看到名色的本质时,不善根便无法控制你了。

  ◎食物的困境

  对禅修者而言,食物可能是最困难的部分之一,特别是在密集禅修之中。将贪欲的整个问题搁置一旁后,行者通常会对食物感到强烈的厌恶,当人真正具有正念时,便会震惊地发现,对食物感到食之无味。当练习加深,有些行者开始发现食物是那么可厌,以致无法多吃一、两口;或当经验到强烈的喜时,它会变成他们心灵的粮食,而完全丧失食欲。这两种类型的行者都应试着克服最初的反应,并努力食用足够的食物以维持精力。当身体失去营养时,同时也会丧失力气与毅力,最后破坏禅修。

  人也许会梦想获得精进的功德,但如果不确实努力,便是在厌恶中打滚,巴利语称这样的人是「怠惰的」(kusIta)。在这世上,一个不工作而无法维持自己与家庭的人,会受到他人的鄙夷,也许会被称为「懒骨头」,或遭到他人以许多不同的方法羞辱,kusIta 特指受到辱骂的人。禅修也是如此,精进一直是很重要的,无法振作精神来面对困难,而畏畏缩缩的行者,会被说成「临阵脱逃」,他没有勇气、胆量,一点也称不上英勇。

  怠惰的人过着悲惨、痛苦的生活,不仅无法获得别人的尊重,同时烦恼也容易在懈怠时生起。然后,心会遭到三种错误思想的猛烈攻击──渴爱、坏灭与恼害的想法,这些心境会令他们自己压抑、痛苦、不愉快,也容易遭到另一种不愉悦的状态──昏沉睡眠的突袭。此外,缺少精进,便很难持守基本的戒律,破戒是个人的损失,他会失去戒行清净的喜悦与功德。 怠惰严重地破坏禅修,它会夺走行者看到事物真正本质的机会,或将心提升到更高层次的机会。因此,佛陀说怠惰者损失许多有益的东西。

  ◎坚忍不拔

  精进要能发展成为觉支,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特质,这意味着不使精进退失或停滞,而让它不断地增强。有了百折不挠的精进,便可守护心不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如此勇猛的精进,昏沉睡眠便无法生起。行者会感到一种稳固的戒、定与慧,也会经验到精进的功德──心明亮而清晰,并充满力量、活力与精力。

  当行者体验过禅修显著的成就后,对精进的了解就会很清晰。或许能观察极度痛苦的感觉,并洞察它们,而不起反应或受其压迫,心会对自己的成就感到很大的满足与鼓舞。行者将了解,由于精进,心并未向困难屈服,而是超越难关获得了胜利。

  ﹝近因──如理作意﹞

  佛陀在经典中简要地描述精进如何生起。他说精进的近因是如理作意,在致力于生起精进的三界上,作明智的思考。

  佛陀所说精进的三界,分别是发勤精进、出离精进与勇猛精进。

  ◎发勤精进

  在禅修初期阶段很需要发勤精进,特别是在密集禅修。开始时,心被新的环境所制伏,可能会渴望所有未带在身边的东西。为了在禅修的道路上前进,你思考这项功课的利益,然后真正开始精进,以发展正念。当行者开始练习时,被规定只要观察很基本的所缘──最主要的所缘,唯有在其它所缘使自己分心时,才去注意它。这项简单而基础的努力,包含第一种精进──发勤精进,就如火箭即将射离地面的第一个阶段。

  一旦你能注意最主要的所缘一段时间,还未必就此一帆风顺,五盖、痛感或睡意都会出现。你会发现自己是痛苦、不耐烦、贪欲、昏沉与怀疑的无辜受害者,也许由于你能停留在最主要的所缘上,因而曾享受过某种程度的宁静与安详,但难以应付的所缘会突袭你,此时心将倾向灰心与怠惰。发勤精进不再足够,你需要额外的推进力,来面对痛苦与睡意,以超越障碍。

  ◎出离精进

  第二阶段的精进──出离精进,就如推进火箭以穿越地球大气层的第二阶段。此时老师的鼓励也许会有帮助,或自己思索好的理由使出离精进生起。有了内、外部的鼓励,你现在结合两者,努力地观察痛苦,如果能克服困难,便会感到非常振奋,精力如波涛汹涌而至,你准备就绪攫取任何进入觉知范围的东西。也许克服了背痛,或洞察昏沈的攻击,看着它如一小片云一样烟消云散,心渐渐变得清新、明亮且清晰,你感到精力充沛。这就是出离精进的直接经验。

  ◎勇猛精进

  有了出离精进,禅修也许能顺利进行,心也会满意。如果老师突然指派你额外的作业,如要求注意身上其它几个接触点时,不要觉得意外,这项指导是要鼓励第三种精进──勇猛精进。要保持深入地练习,将你拉向自己的目标,勇猛精进是必须的,就如火箭需要动力,来完全脱离地球重力场的第三阶段。随着勇猛精进的发展,你会开始经历内观的各个阶段。

  当你回到现实世界时,会很快忘记禅修时所感受的短暂快乐是会消失的,除非你达到了某种深层的寂静。你可以反思这点──为何要禅修?我觉得最低的目标是要成为须陀洹──觉悟的第一个阶段,不再投生于充满过患与痛苦的下界。不论你的目标是什么,在达成之前都不该自满。为此,你需要发展不会退转、停滞的勇猛精进,它会一直成长,直到最后将你带到目的地。当精进以这种方式良好地发展时,称为「策励精进」。

  最后,在禅修的尾声,精进达到第四个行相,称为「实践精进」,它带你完全超越欲乐的重力场,进入涅槃的解脱境界。也许你会对它是什么感到兴趣,那么,加紧精进,便会找到答案。

  激发精进的十一种方法

  注释书列举十一种激发精进的方法。

  ﹝一、思惟苦处的恐怖﹞

  首先是思惟苦处(apAya)(1) 的恐怖,那是如果懒惰就会陷入的状况。apa 意指「缺乏」;aya 意指善业──可带来安乐,特别是如人类、天神、梵天与在涅槃中所经验的快乐。 因此,如果你不禅修,也许会进入那些只能造作不善业的界,轮回的苦处有好几个,当然,你最容易观察而接受的是畜生界。想想在陆地、海洋与天空中的动物,可有任何一种能作善业或活动,而从罪过中解脱?

  动物生活在愚痴的迷雾中,被很厚的无明与无知所覆盖。以昆虫为例,牠们就如机器一般,受遗传基因的设计而执行某些活动,毫无选择、学习或洞察的能力。多数动物的心理活动过程,被限制在关心交配、生存等有关的事情上。在牠们的世界里,扮演的角色不可思议地简单──是掠夺者或牺牲者,或两者皆是,那是个只有适者能生存的恶趣。想象生活在这种冷酷无情的环境中,内心一定充满恐惧与猜疑;想象一只动物丧生于另一动物之口时的苦恼与痛苦,带着这么大的痛苦死亡,如何能投生于善处呢?死亡时心的质量决定下一生的质量,牠们如何能脱离所恐惧的存在状态呢?

  …

《以七觉支,成觉悟者—修习七觉支的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