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精神飽滿且強健,可以清楚而平靜地表達,其它比丘尼見了驚訝地問道,是什麼奇迹改變了她。當質多解釋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時,比丘尼們充滿了敬畏與贊歎。 佛陀說:「一天勤勉的禅修生活,勝過百年的懈怠。」在政治、商業、社會與教育的各領域中,我們會發現領導者往往是個努力工作的人。努力工作會帶你到任何一個領域的巅峰,這是生命的事實,在禅修中,精進扮演的角色也如此顯著,禅修要花費很多精力,你必須真正努力,以建立持續的念,並時時刻刻不間斷地保持著。在這個努力中,怠惰將毫無立足之地。
◎精進如熱,能蒸發煩惱
佛陀說精進如熱(AtApa),當心充滿精進,便會變熱,這種心的熱度有力量蒸發煩惱。我們可以將煩惱比喻爲濕氣,心缺乏精進便容易潮濕,因而增加負荷。然而,如果有很強的精進,心便能在被煩惱碰觸前蒸發掉它們。因此,當心充滿精進,煩惱就無法碰觸心,甚至不敢靠近,不善心便無法攻擊。
在物質的分子層面,熱顯現爲逐漸增強的振動,一根熾熱的鐵棒事實上是迅速地振動著,而變得可彎曲、加工。禅修也是如此,當精進很強時,心中增強的振動呈現出敏捷的狀態,精力充沛的心能輕易而迅速地從一個所緣跳到另一個所緣。接觸到「法」時,能爲它加熱,熔化堅實的妄想,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滅去。
當禅修的沖勁很強時,精進便自行持續不斷,就如鐵棒雖離火很久仍然熾熱一樣。遠離煩惱,心中便出現清晰與明亮,純粹而清晰地覺知正在發生的事。心變得敏銳,且當諸法生起時,對捕捉其細節具有極濃厚的興趣。這種精力充沛的念,允許心深深地洞察觀察的所緣,並停留在那裏,毫不分心、散亂。一旦確立念與定,就會有空間令清明的直覺領悟──智慧生起。
透過勤勉的精進,念、定與慧等善心所隨後生起、增強,同時帶來其它的善法與安樂。心清晰而敏銳,開始更深入實相的真正本質。
◎怠惰的損害與解脫的喜悅
相反地,如果懶散與怠惰,注意力就會變得遲鈍,而有害的心法會悄悄潛入心。隨著失去焦點,你不會在乎是否在善心中,也許會認爲禅修可以在沒有自己的幫助下,靠慣性進行。這種大膽──一種大膽的怠惰,會暗中破壞你,讓你慢下來。你的心變得潮濕而沈重,充滿否定與不善的傾向,就如被遺忘在雨中而發黴的馬毯。
煩惱通常把心拉到欲樂的範圍中,這對貪而言特別真實。缺乏精進的人,會屈服于貪的抓取,他們再叁地沈沒于欲樂之中。但如果精進注入心中,心便會從這有害的能量力場解脫,而變得非常輕盈,猶如火箭成功地進入無重力的外層空間一樣。從渴愛、瞋恨的沈重中解脫,心將充滿喜悅與平靜,以及其它愉悅、解脫的心法,這種愉悅只能經由自己精進之火才能享受得到。
你可能親身經曆過這種解脫。也許有天你在禅修時,正好有人在附近烘烤餅幹,一股美味的香氣飄來,如果你具有正念,就只會把香味當作所緣來覺察,你知道它是愉悅的,但不會生起貪愛或執取,而被迫起座去要餅幹來吃。當不可意的所緣靠近你時,可能也有類似經驗而不會感到厭惡,迷妄與愚癡也會消失。當你清晰地看到名色的本質時,不善根便無法控製你了。
◎食物的困境
對禅修者而言,食物可能是最困難的部分之一,特別是在密集禅修之中。將貪欲的整個問題擱置一旁後,行者通常會對食物感到強烈的厭惡,當人真正具有正念時,便會震驚地發現,對食物感到食之無味。當練習加深,有些行者開始發現食物是那麼可厭,以致無法多吃一、兩口;或當經驗到強烈的喜時,它會變成他們心靈的糧食,而完全喪失食欲。這兩種類型的行者都應試著克服最初的反應,並努力食用足夠的食物以維持精力。當身體失去營養時,同時也會喪失力氣與毅力,最後破壞禅修。
人也許會夢想獲得精進的功德,但如果不確實努力,便是在厭惡中打滾,巴利語稱這樣的人是「怠惰的」(kusIta)。在這世上,一個不工作而無法維持自己與家庭的人,會受到他人的鄙夷,也許會被稱爲「懶骨頭」,或遭到他人以許多不同的方法羞辱,kusIta 特指受到辱罵的人。禅修也是如此,精進一直是很重要的,無法振作精神來面對困難,而畏畏縮縮的行者,會被說成「臨陣脫逃」,他沒有勇氣、膽量,一點也稱不上英勇。
怠惰的人過著悲慘、痛苦的生活,不僅無法獲得別人的尊重,同時煩惱也容易在懈怠時生起。然後,心會遭到叁種錯誤思想的猛烈攻擊──渴愛、壞滅與惱害的想法,這些心境會令他們自己壓抑、痛苦、不愉快,也容易遭到另一種不愉悅的狀態──昏沈睡眠的突襲。此外,缺少精進,便很難持守基本的戒律,破戒是個人的損失,他會失去戒行清淨的喜悅與功德。 怠惰嚴重地破壞禅修,它會奪走行者看到事物真正本質的機會,或將心提升到更高層次的機會。因此,佛陀說怠惰者損失許多有益的東西。
◎堅忍不拔
精進要能發展成爲覺支,必須有堅忍不拔的特質,這意味著不使精進退失或停滯,而讓它不斷地增強。有了百折不撓的精進,便可守護心不受錯誤思想的影響,如此勇猛的精進,昏沈睡眠便無法生起。行者會感到一種穩固的戒、定與慧,也會經驗到精進的功德──心明亮而清晰,並充滿力量、活力與精力。
當行者體驗過禅修顯著的成就後,對精進的了解就會很清晰。或許能觀察極度痛苦的感覺,並洞察它們,而不起反應或受其壓迫,心會對自己的成就感到很大的滿足與鼓舞。行者將了解,由于精進,心並未向困難屈服,而是超越難關獲得了勝利。
﹝近因──如理作意﹞
佛陀在經典中簡要地描述精進如何生起。他說精進的近因是如理作意,在致力于生起精進的叁界上,作明智的思考。
佛陀所說精進的叁界,分別是發勤精進、出離精進與勇猛精進。
◎發勤精進
在禅修初期階段很需要發勤精進,特別是在密集禅修。開始時,心被新的環境所製伏,可能會渴望所有未帶在身邊的東西。爲了在禅修的道路上前進,你思考這項功課的利益,然後真正開始精進,以發展正念。當行者開始練習時,被規定只要觀察很基本的所緣──最主要的所緣,唯有在其它所緣使自己分心時,才去注意它。這項簡單而基礎的努力,包含第一種精進──發勤精進,就如火箭即將射離地面的第一個階段。
一旦你能注意最主要的所緣一段時間,還未必就此一帆風順,五蓋、痛感或睡意都會出現。你會發現自己是痛苦、不耐煩、貪欲、昏沈與懷疑的無辜受害者,也許由于你能停留在最主要的所緣上,因而曾享受過某種程度的甯靜與安詳,但難以應付的所緣會突襲你,此時心將傾向灰心與怠惰。發勤精進不再足夠,你需要額外的推進力,來面對痛苦與睡意,以超越障礙。
◎出離精進
第二階段的精進──出離精進,就如推進火箭以穿越地球大氣層的第二階段。此時老師的鼓勵也許會有幫助,或自己思索好的理由使出離精進生起。有了內、外部的鼓勵,你現在結合兩者,努力地觀察痛苦,如果能克服困難,便會感到非常振奮,精力如波濤洶湧而至,你准備就緒攫取任何進入覺知範圍的東西。也許克服了背痛,或洞察昏沈的攻擊,看著它如一小片雲一樣煙消雲散,心漸漸變得清新、明亮且清晰,你感到精力充沛。這就是出離精進的直接經驗。
◎勇猛精進
有了出離精進,禅修也許能順利進行,心也會滿意。如果老師突然指派你額外的作業,如要求注意身上其它幾個接觸點時,不要覺得意外,這項指導是要鼓勵第叁種精進──勇猛精進。要保持深入地練習,將你拉向自己的目標,勇猛精進是必須的,就如火箭需要動力,來完全脫離地球重力場的第叁階段。隨著勇猛精進的發展,你會開始經曆內觀的各個階段。
當你回到現實世界時,會很快忘記禅修時所感受的短暫快樂是會消失的,除非你達到了某種深層的寂靜。你可以反思這點──爲何要禅修?我覺得最低的目標是要成爲須陀洹──覺悟的第一個階段,不再投生于充滿過患與痛苦的下界。不論你的目標是什麼,在達成之前都不該自滿。爲此,你需要發展不會退轉、停滯的勇猛精進,它會一直成長,直到最後將你帶到目的地。當精進以這種方式良好地發展時,稱爲「策勵精進」。
最後,在禅修的尾聲,精進達到第四個行相,稱爲「實踐精進」,它帶你完全超越欲樂的重力場,進入涅槃的解脫境界。也許你會對它是什麼感到興趣,那麼,加緊精進,便會找到答案。
激發精進的十一種方法
注釋書列舉十一種激發精進的方法。
﹝一、思惟苦處的恐怖﹞
首先是思惟苦處(apAya)(1) 的恐怖,那是如果懶惰就會陷入的狀況。apa 意指「缺乏」;aya 意指善業──可帶來安樂,特別是如人類、天神、梵天與在涅槃中所經驗的快樂。 因此,如果你不禅修,也許會進入那些只能造作不善業的界,輪回的苦處有好幾個,當然,你最容易觀察而接受的是畜生界。想想在陸地、海洋與天空中的動物,可有任何一種能作善業或活動,而從罪過中解脫?
動物生活在愚癡的迷霧中,被很厚的無明與無知所覆蓋。以昆蟲爲例,牠們就如機器一般,受遺傳基因的設計而執行某些活動,毫無選擇、學習或洞察的能力。多數動物的心理活動過程,被限製在關心交配、生存等有關的事情上。在牠們的世界裏,扮演的角色不可思議地簡單──是掠奪者或犧牲者,或兩者皆是,那是個只有適者能生存的惡趣。想象生活在這種冷酷無情的環境中,內心一定充滿恐懼與猜疑;想象一只動物喪生于另一動物之口時的苦惱與痛苦,帶著這麼大的痛苦死亡,如何能投生于善處呢?死亡時心的質量決定下一生的質量,牠們如何能脫離所恐懼的存在狀態呢?
…
《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