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P5

  ..續本文上一頁情感或身體上傷害母親。盡管受到傷害時是可悲的,但母親的心通常仍保有寬恕孩子的空間。在佛陀的心中,寬恕的空間是無限的,他寬恕的包容力是大悲的一種顯現。

  菩薩曾有一世生爲猴子。一天,牠在樹林間擺蕩時,遇到一位掉入石縫中的婆羅門,看到這位可憐又無助的婆羅門,牠心中充滿慈悲。這感覺的背後有很大的推動力,因爲從那時起,菩薩便花了好幾世的時間來培養慈波羅蜜。

  菩薩准備跳進石縫救婆羅門,但牠懷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力氣把他背出來。智慧在心中生起,牠決定先用附近的大圓石試試力氣,牠舉起大圓石後放下,知道自己有能力來達成營救。

  菩薩下到石縫中,並勇敢地把婆羅門救到安全的地方,先是搬大圓石,然後扛婆羅門,牠精疲力竭地躺在地上。婆羅門非但不感激,反而拾起石頭重擊猴子的頭,好把肉帶回去做晚餐。猴子醒來後發現自己瀕臨死亡,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並未生氣,這是因爲牠具有寬恕的完美品行。他對婆羅門說:「在我救了你之後,將我殺死,這是恰當的嗎?」

  然後菩薩想起婆羅門在森林中迷了路,若沒人協助便無法回家。牠的慈悲沒有界限,遂咬緊牙根,即使冒生命危險,也決定要引導婆羅門離開森林。在牠向婆羅門指示要轉向那條路時,傷口中流下的血形成一道血痕。最後,婆羅門找到了正確的道路。

  如果佛陀連身爲猴子時,都有如此大的慈悲與智慧,你可以想象在他證悟時,會開展出更爲廣大的波羅蜜。

  ◎完全覺悟

  在無數世身爲菩薩之後,將成佛的菩薩在最後一世出生爲人,圓滿具足所有波羅蜜的他,開始找尋真正的解脫道,經曆許多考驗後,才發現這聖道讓他看到一切有爲法的無常、苦與無我。爲了深化修行,他經曆覺悟的各個階段,最後成爲阿羅漢──完全淨化了貪、瞋、癡,然後生起一切知智,以及其它佛陀特有的智。「一切知」意指佛陀若想知道任何事情,他只要反思問題,答案便會自然出現在心中。

  由于佛陀覺悟的結果,使他具有「由果的圓成而達到的成就」,並以此爲人所知。這項成就的産生,是因爲他完成了某些在過去世就已培養的原因與條件。

  在成爲圓滿覺悟的佛陀後,他並未忘記在多劫之前,身爲善慧隱士時所下的決心。他如此辛苦修行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幫助其它衆生渡越苦海。現在佛陀已完全覺悟,你可以想象他的大慈悲與大智慧,會變得更加有力且有效。基于這兩個特質,他開始講述佛法,並持續了四十五年,直到去世爲止。他每晚只睡兩小時,把其余的時間奉獻給法務,在各方面幫助他人獲得利益,並享有幸福快樂。即使在臨終時,還爲須跋陀羅(Subhadda)──一位其它教派的出家人──指示道路,而成爲佛陀最後開悟的弟子。

  第叁項成就稱爲「關照其它衆生福祉的成就」,這是前兩項成就的自然成果。如果佛陀能證悟而完全解脫煩惱,爲何還要繼續活在這世上呢?爲何要與人來往呢?要了解,他希望解除衆生的痛苦,並讓他們走在正道上,這是他最純淨的慈悲與最深的智慧。

  佛陀圓滿的智慧讓他能分辨利弊,若行者無法做這個重要的區別,那麼如何能幫助其它衆生呢?他也許很聰明,完全知道什麼可以帶來幸福或痛苦,但如果無慈悲心,他便可能對別人的命運漠不關心。因此,正是佛陀實踐的慈悲,引導他去勸誡人們,避免會導致傷害或痛苦的惡行;正是智慧,讓他在勸告人們奉行的事情上,具有識別力,精確並有效。結合慈悲與智慧這兩種美德,讓佛陀成爲一位無與倫比的老師。

  佛陀並無獲得名譽、聲望,或衆多追隨者阿谀奉承的自私想法,他不與社會名流交往,而接近衆生唯一的目的,是爲他們指出正確的道路,啓發並拓展其能力,這就是他的大慈悲。當佛陀完成責任後,便到森林的僻靜處休息,他不會待在群衆中,與一般人一樣無拘無束地嘻笑往來。他也不會爲弟子彼此介紹說:「這位是我的弟子,是個有錢的生意人;這位是偉大的教授師。」要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不容易,一般的凡夫無人得以享受完全的獨居,但佛陀並非凡人。

  ◎給精神導師的勸告

  對任何有抱負成爲傳教師或禅修老師的人而言,這要點相當重要──在與學生的聯系上,要練習明辨深思,如果與他們有任何關系,須謹記永遠要跟隨佛陀的腳步,以大慈悲爲動機。與正在接受幫助的人變得太親近或熟悉是危險的,如果禅修老師與學生太過接近,也許會造成無禮與不敬。

  禅修老師也應以佛陀爲典範,以正確的動機──真正的仁慈,來與他人分享佛法,不應滿足于成爲受歡迎或成功的佛法老師。他應該努力地展現技巧來利益學生,他實修的技巧足以調伏身、口、意的行爲,因此能帶來真正的甯靜與安樂。老師必須在這方面不斷地檢查自己的動機。

  曾經有人問我,什麼是指導禅修最有效的方式?我回答:「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地練習,直到非常熟練,然後要獲得經典正確的理論知識。最後,要基于真正慈悲的動機運用以上兩者。基于這叁個要素來教學,一定會很有效。」

  在這個世上,由于不可思議的命運或業,許多人享有名望、聲譽與成功。他們也許不像佛陀一樣,真正成就「因圓德」,亦即他們也許不夠努力,卻僥幸而輕易地獲得成功富有,這樣的人可能會遭受許多批評。人們也許會說:「奇怪!他是如何獲得那個地位的,想想他是那麼地懶散、怠惰,他不值得這樣的好運。」

  其它人也許很努力,但可能由于他們不夠聰明或沒有天分,因此很慢才達到目標──如果最後有達成的話。他們無法成就「果圓德」,如此的人也不免受到責備:「可憐的老東西!他那麼努力,卻沒有什麼頭腦。」

  還有另一群人因非常努力工作而成功,由于實現了野心,便以此自得意滿,不像佛陀將自己的光榮成就轉向奉獻人類,他們並未采取任何幫助社會或他人的行動。這些人也會遭到批評:「看看他多自私啊!擁有那麼多財産、財富與才能,卻一點也不慈悲或慷慨!」

  在這世上,很難逃脫責備或批評,人們總是在他人背後彼此議論紛紛。有些評論只是閑聊,而有些則是活該──指出某人一些真正的缺失或弱點。佛陀成就因圓德、果圓德與恩圓德,實爲人中之龍。

  若要描述佛陀的偉大與圓滿,可以寫一整本書,他是解脫道的發現者與教導者。在此,我只希望爲你開啓沈思佛德之門,好讓你在禅修中發展精進。

  思惟佛陀的偉大,你也許會充滿敬畏與崇敬,或深深地感激,能有機會走上這條偉人所發現與教導的道路。也許你會了解,爲了要走在這條路上,自己不能懶散、偷懶或怠惰。 願你受到鼓勵;願你勇敢、強壯、堅忍;願你走在這條道路上,直至終點。

  ﹝七、憶念自己種姓的偉大﹞

  第七項可以生起精進的思惟,是思惟種姓的偉大。我們根據《念處經》──佛陀對四念處的開示──來禅修,因此,可以把自己看作是屬于佛陀的聖者種姓,驕傲地自稱爲佛陀的兒女。 當修習觀禅時,你正輸入佛法的血液,這與你離佛陀的出生地有多遠,或在種族、信念、習俗上有多大的差異無關,這些差異都不重要,只要致力于戒、定、慧叁學,全都是同一佛法家庭中的成員。佛法是我們的血液,與佛陀時代接受同樣訓練的聖者血管中流動的血液相同。服從且尊敬,勤奮地禅修,我們將無愧于這偉大的種姓。

  佛陀時代的兄弟姊妹,都是勤奮努力且有勇氣的男女。他們不知如何屈服,只知一直奮鬥,直到完全解脫煩惱。既然我們屬于這偉大的種姓,就絕不懷抱放棄的念頭。

  ﹝八、憶念同修者的偉大﹞

  第八個生起精進的思惟,是思考同修佛法者的偉大,巴利語 brahmacariya(梵行)指的是過著聖潔生活的人。

  從前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在曆史發展的過程中,上座部的比丘尼僧團消失了。嚴格說來,在我們這個時代,受戒的僧伽只包括比丘與沙彌,他們根據佛陀所製的戒律來生活。同時還有受八戒或十戒的男、女性在家人(anagArika)(4) 與八戒女(SIlashin Nun)(5),他們雖然持守的戒較少,但仍被認爲過著梵行的生活。

  這都無關緊要,所有行者不論是否正式受戒,都共享著戒、定、慧的功德。身爲行者的你,也與佛陀時代偉大的弟子們──如佛陀左右手的舍利弗與摩诃目犍連尊者,以及大迦葉尊者──分享這些美德。在比丘尼僧團中,有大愛道尊者與其弟子,以及許多其它比丘尼,都是偉大而有勇氣,並努力追求佛法的女性。所有這些卓越的男女,都是梵行生活中的同修,我們可以閱讀他們的事迹,思考他們的偉大、勇氣與作爲。在如此的思惟中,可以反問自己,是否達到相同的高標准。當我們每日精進時,想到有這些同修的支持,也許能鼓舞我們。

  ◎不受歡迎、喜愛的輸那長老尼

  在比丘尼僧團中,有位卓越的輸那長老尼(SonA TherI)。她在受戒之前結過婚,並養育了十個子女,以現代的標准而言,是個大家庭。他們一個個長大,離開家並成家立業。當最後一個孩子結婚時,輸那的丈夫決定成爲比丘,因此他離開家去過出家的生活。不久,她收集所有結婚以來與丈夫儲蓄的財産,分給所有的孩子,並要求他們扶養她以作爲回報。

  一開始她感到相當快樂,一個個拜訪兒女,她當時的年紀已經有六、七十歲了。但不久之後,兒女開始對她的來訪感到厭煩,他們要忙于自己的家庭,而說:「噢!媽媽又來了!」輸那發現他們缺乏熱情,便開始覺得沮喪,她了解到讓人討厭、不受歡迎與喜愛,不是她要過的梵行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一定也會有父母很熟悉這種感覺。

  輸那思考她的幾個選擇,自殺是錯誤的,于是到一間尼寺請求出家,常住接受了她,但她…

《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