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P8

  ..續本文上一頁點也不想動,更別說去打擾心的平靜。

  據說佛陀在解脫之後,花了四十九天在享受覺悟的成就,他在七個不同的地方,以某個姿勢各維持了七天,借著進出所圓成的果證,來享受覺悟的成就。由于充滿法喜──他整段時間全身都感到滿足,因此不想移動,甚至無法完全閉上雙眼,維持著全開或半開的狀態。你也能在很強的喜生起時,經驗眼睛不自覺地睜開的情況,最後會決定睜眼繼續禅修,如果你有這種經驗,也許就會明白佛陀的快樂與法喜是多麼的大!

  ﹝近因──如理作意﹞

  根據佛陀所說,生起輕安的方法是要透過如理作意。更具體地說,是被引導而向著善念、善心的如理作意,更重要的是向著與禅修有關的善心的如理作意,輕安與喜因而會生起。

  發展輕安覺支的七種方式

  注釋書指出七種生起輕安的方法。

  ﹝一、適當的食物﹞

  第一個方法是要食用適當的、營養的食物──滿足需要與適當原則的食物。如你所知,營養非常重要,飲食不必精心製作,但一定要供應身體所需。如果食物不夠營養,以致體力不足,禅修便無法進步。食物同時要適合個人,如果某些食物會引起消化不良或真的不喜歡,那麼你也無法禅修,而會覺得不舒服,一直渴望想吃的食物。

  我們可以從佛陀的時代汲取一些教訓。有位非常有錢的商人與在家婦女,他們在佛陀教化的地區中,是大部分宗教慶典的領導者與主辦人。不知什麼緣故,除非他們參與計劃並主辦密集禅修或其它活動,不然事情總是無法順利進行。他們成功的秘訣,便是掌握需要與適當的原則。他們總是煞費苦心地找出請來應供的僧尼或行者的需要,以及什麼才是適合他們的食物。也許你可以回想,在食用了自己需要、想要且合宜的食物後,心會變得平靜且專注。

  ﹝二、良好的氣候﹞

  第二個生起輕安的方法是在氣候良好的環境禅修,將會覺得舒適且適于修行。每個人都有其偏好,然而,不論你喜歡什麼,還是可利用電扇或電熱器,或以輕便與厚重的衣物來適應不同的天氣。

  ﹝叁、舒適的姿勢﹞

  第叁個培養輕安的方法,是采用舒適的姿勢。我們在修觀時通常會坐著或行走,對初學者而言,這兩者是最好的姿勢,舒適並不意味著放縱!躺下或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可算是放縱的姿勢,除非你身上有病,而不得不如此。當挺直地坐著或行禅時,你的身體需要某種程度的努力以避免跌倒,但在放縱的姿勢中,無須這種努力,便容易打瞌睡,心也會變得松懈而安逸,不久就鼾聲大作了。

  ﹝四、不過度熱衷,也不懶散﹞

  第四個生起輕安的方法,是在禅修時維持平衡的精進。你不應過度熱衷或懶散,如果把自己逼得太緊,就會錯過所緣而變得疲倦;如果太懶散,就無法有長足的進步。

  過度熱心的人就如急著想登頂的人,他們爬得非常快,但由于山勢陡峭,必須經常停下來休息,最後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登頂。相反地,懶散的人就如蝸牛在爬一樣,遠遠地落後。 ﹝五、遠離粗暴的人;六、選擇平靜與寬和的朋友﹞

  遠離壞脾氣、粗暴或無情的人也有助于生起輕安,顯然地,如果同伴脾氣很壞,總是不斷生氣地責罵你,你便永遠無法達到心的甯靜。與身心皆平靜的人交往會變得更輕安,也是顯而易見的。

  ﹝七、讓心向于甯靜﹞

  最後,如果你持續地讓心向于禅修,希望達到輕安與甯靜,便可以實現這個目標。如果你機警地使念活動起來,輕安覺支便會自然生起。

  

  第 6 覺支 定

  定的特相、功能、現起與近因

  定是一種定著于觀察所緣上的心所,刺穿、洞悉所緣,並停留在其上。巴利語稱之爲samAdhi(定)。

  ﹝特相──安定﹞

  定的特相是不散亂、不散失、不離散。這意指心安住于觀察的所緣上,嵌入其中,並維持靜止與平靜。

  ◎凝態的定與動態的定

  定有兩種,一種是持續的定──思惟單一所緣所獲得的定。這種定是在清淨、輕安的禅修中獲得──要求心停留在一個所緣,而排除所有其它的所緣。遵循這條道路的人可獲得這種經驗,特別是在禅那中獲得安止時。

  然而,修觀的目標則是發展智能與完成各個階段的觀。當然,基本的觀是指直覺的領悟,如分別名色,透過因與果而直接地理解名色的關系,以及領悟一切名色法的無常、苦與無我。這些是基本的觀,還有在到達以涅槃或一切苦滅爲所緣的道心與果心之前,所必須經曆的觀。 在修觀中,所緣的覺察範圍非常重要。觀的所緣範圍是名色──無須訴諸思考過程而直接感受的東西。換句話說,在修觀時,要觀察許多不同的所緣,目的是深入地理解它們的本質。第二種定──剎那定,在修觀中是最重要的,觀的所緣始終在生滅,而剎那定在每個剎那隨著所緣生起。雖然這種定有剎那的本質,卻在每個剎那間生起而毫無間斷。若能如此,剎那定便與持續的定一樣有使心輕安並鎮伏煩惱的力量。

  ﹝功能──聚集心﹞

  假設你正在禅坐,觀察腹部的起伏,當你精進地注意起伏的過程,便是活在當下。隨著你努力、精進地培養覺知的剎那,會相應生起一個屬于洞察的心理活動,就如心固著在觀察的所緣一樣,你掉入所緣之中。這個定心所不僅是心一境性地洞察所緣,或在那個剎那于所緣上保持不動,它還擁有聚集與該心剎那同時生起的其它心所的力量,它的功能便是聚集心,將所有的心所集中一處,讓它們不致離散或散亂。如此,心便能穩固地維持在所緣上。

  ﹝現起──平和與甯靜﹞

  此處可用親子關系來比擬。好的父母希望子女長大後彬彬有禮且具責任感,朝著這個目標,他們會對孩子做某種程度的管束。孩子尚未成熟,缺乏判斷的智慧,因此,父母須確保他們不會跑出去而與附近沒規矩的小孩厮混。

  心所就如無父母管教的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或別人的行爲,同樣地,不受控製的心也會因不好的影響而受苦。煩惱總是在附近徘徊,如果心不受約束,便容易與渴望、貪、瞋、癡等不良少年厮混,然後言行會變得狂野且無禮。心就如孩子,一開始會厭惡紀律,然而不久,就會愈來愈溫順、文雅、平靜,且愈發遠離煩惱的攻擊。專注的心變得愈來愈安定、沈靜、甯靜,這種平和與甯靜的感覺即是定的現起。

  小孩也是如此,如果好好地照顧,會變得溫順。或許他們一開始本性狂野,但成熟以後,便了解爲何要遠離惡人,甚至開始感謝父母的照顧與管束,或許也會觀察到童年時那些缺乏父母關照的朋友,長大後變成罪犯。當他們大到可以進入社會,就能辨別那種人可以做朋友,那些人需要遠離,而隨著年紀漸長與成熟,這些教養會使他們繼續地繁榮發展。

  ◎定讓智慧生起

  定是開啓智慧最直接的近因,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事實。一旦心甯靜不動,便有讓智慧生起的空間,而理解名色的真正本質。也許會有直覺的領悟,知道如何區別名色,兩者如何以因果相連,智慧將一步步地愈來愈洞察更深奧的真理,能清晰地看到無常、苦、無我的特相,最後獲得止息苦的觀。當此智慧産生時,行者不論處在何種環境,都不會再成爲粗鄙邪惡的人。

  ◎父母與子女

  爲人父母者,或有可能成爲父母的人,也許應該豎起耳朵來,這對要藉由定來管理自心的父母而言非常重要,最後他們應當完成不同階段的觀,如此才能善巧地帶大子女,因爲他們可以清楚分辨善行與不善行。他們可以這樣教導子女,特別是爲子女樹立一個好榜樣。無法管理自心、行爲粗魯的父母,無法幫助孩子發展善行與智慧。

  我在緬甸一些爲人父母的學生,在開始禅修時,只考慮子女教育、賺錢營生等世間的幸福。然後到我們的禅修中心禅修,他們練習得很深入,當回到子女身邊時,有了新的態度與計劃。現在他們覺得對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管理自心,並發展善心,而不僅僅是獲得世俗的成功。在孩子成年後,父母都力勸他們禅修,事實上,當我問這些父母在禅修前後生的小孩是否有所不同時,他們如此回答:「哦,當然!我們禅修後生的小孩比較聽話且體貼,與其它孩子比起來,有顆善良的心。」

  ﹝近因──持續的專注﹞

  佛陀說,持續地如理作意──目標對准定的發展,是定的近因,前定是使相續定生起的因。

  生起定覺支的十一種方法

  注釋書描述另外十一種使定生起的方法。

  ﹝一、保持內、外部的清潔﹞

  首先是身體與環境內、外部的清潔。這點的影響已詳述于第二覺支──擇法。(參見頁 27)

  ﹝二、平衡的心﹞

  第二個定的因素是平衡五根,慧與信一組,而精進與定是另一組,我已用一個章節討論過五根的平衡了。(參見本刊第 73 期,頁 26-67)

  ﹝叁、維持清晰的似相﹞

  相較于嚴格的觀禅,第叁個因素與止禅比較有關,因此我只簡短地提一下。它是精熟于定的所緣,亦即維持清晰的似相,就如在練習止禅時一樣。

  ﹝四、振奮沮喪的心﹞

  第四個因素是在心變得沈重、憂郁、沮喪時,使其振奮起來。無疑地,你已在禅修中跌跌撞撞了許多次,這時你也許應該運用生起精進、喜或觀的一些技巧,試著使心振奮起來。振奮沮喪的心同時也是老師的工作,當行者拉長著郁悶的臉來小參時,老師會知道如何激勵他。

  ﹝五、抑製過度興奮的心﹞

  第五個發展定的因素,有時是需要抑製興奮的心。行者在禅修中常常會有令人迷戀的經驗,而變得興奮且活躍,他們的精進過度泛濫。此時老師不宜給予鼓勵,應該以使行者回到適當位置的方法來教導,同時運用前述討論過的方法,來幫助行者激發輕安覺支,或是教他放松,只是觀察,不要過度精進。

  ﹝六、策勵因疼痛而怯弱的心﹞

  如果心因疼痛而畏…

《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