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种有力的功德,可以为拥有它的人带来很大的满足与喜悦。要维持清净需要极大的坚忍,当你在这点上检视自己的精进时,也许会感到一种深切的满足与兴奋。如果你无法维持戒行,你会被悔恨与自责所侵袭,而无法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上,禅修因此无法进步。
戒是定与慧的基础,有很多人思惟自己的戒清净而生起喜,然后藉由正念转向喜,而获得觉悟。这种思惟在紧急状态时特别有用。
◎强烈渴望根除烦恼的提舍
有位名叫提舍(Tissa)的青年,在听到佛陀说法后,一种极大的迫切感震撼了他。他是个雄心万丈的人,但在世间却感到很深的空虚感,因此他的抱负便转向成为阿罗汉。很快地,他舍俗成为比丘。
在受戒之前,他将一些财产送给弟弟周罗提舍(CUlatissa),这项赠予让弟弟变得非常富有。不幸地,周罗提舍的太太突然变得很贪心,她害怕这位比丘改变心意还俗,而要求归还财产,那会夺去她现有的一切。她努力设法保护新获得的财产,最后想到找职业杀手,如果他们杀死比丘,她便提供一笔可观的赏金。
杀手们同意后便到森林中搜寻提舍。当发现到他正专心禅修,就准备围杀他。比丘说:「请等一下,我尚未完成工作。」
「我们怎么能等?」一位杀手回答:「我们也有工作要做啊!」
「只要一、两晚就好了,」比丘恳求:「然后你们可以回来杀我。」
「我们不相信,你会逃跑!给我们你不会逃走的证明!」
比丘除了钵与袈裟之外,没有其它财产,因此无法给他们任何担保物,他便拾起一块大石头重击自己的双腿骨。杀手们看他已无法逃脱,便满意地撤退了,留下他继续精进。
你可以想象,提舍想要根除烦恼的渴望是多么强烈!他不怕死亡或受苦,只怕还活跃于内心的烦恼。他还有生命,但尚未完成工作,非常担心在根除烦恼之前死去。
由于提舍以如此深厚的信心出家,他一定孜孜不倦地培育正念,他的修行必定强到某种程度,才能面对那击碎腿骨的极大痛苦,因为他能看着这强烈的痛苦而不屈服。当注意着痛苦时,他思量自己的戒行,反问在受戒后是否曾经破戒?他非常高兴地发现,自己持戒清净,并未违犯任何一条戒。这样的了解,使他内心充满了满足与喜悦。
两腿骨折的痛楚渐渐缓和,强烈的喜成为他心中最显著的所缘。他将念转向它,并默念喜、乐、悦。随着以这种方式默念,他的观成熟了并速度加快。突然间他有所突破──体验了四圣谛,而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阿罗汉。
这个故事中的寓意,在说明人应该建立良好的戒律基础。少了戒,坐禅只不过是给酸疼下帖子罢了!建立好基础,如果你的戒律强而有力,禅修的精进将卓有成效。
﹝五、忆念自己的布施﹞
第五种生起喜的方式,是忆念自己的布施。如果行者可以无私地行善,且只希望他人幸福快乐或解脱痛苦,那么这善行不仅会充满福德,还会将快乐、欢欣带入心中。动机是决定布施是否有益的关键,它不该受到隐藏的私心所驱动。
◎匮乏时期的礼物
布施不光是指财物,它也可以是简单地鼓励需要支持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在匮乏时期的布施,分享出个人所拥有的少许事物,也会是最满足的时刻。
有则关于古代斯里兰卡某位国王的故事。一天,他仓皇地从战役中撤退,只带着极少的粮食。当他穿越森林时,巧遇一位看来似乎是阿罗汉的比丘正在托钵,他分了一些食物给比丘,虽然他原有的只够自己、马匹与随从食用。许久以后,当他忆念起这一生中送出的礼物,有些是非常了不起且贵重的,但这却是他最怀念的一次。
另一个与这主题有关的故事,发生在仰光的马哈希禅修中心(MahAsI SAsana Yeiktha)。几年前,当中心还在慢慢发展时,有些行者无法负担食宿费用,当时人们都比较贫穷。但这些行者都有进步,禅修老师看到他们因无法负担经费而必须离开时,觉得很遗憾,因此联合起来资助那些很有潜力的行者。这些学生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当他们成功地达成目标时,老师们都充满了快乐与喜悦。
﹝六、思惟诸天的功德﹞
第六种带来喜的方法,是思惟天界的众生──天神与梵天的功德。当还在人界时,他们深信业,相信善行会带来善果,恶行会带来恶果。因此,他们努力行善避恶,甚至禅修,因行为的正向力量,而投生在较高的「地」,那里的生活比在人界快乐。那些获得禅定的人则生于梵天,寿命长达多劫。
因此,当我们想着天人的功德,确实会想到他们在人界中所发展的信心、慈悲、精进与坚忍。拿自己与他们相比是很容易的,如果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与天神、梵天相同的功德,我们便会充满满足与喜悦。
﹝七、思惟完全的寂静﹞
第七个生起喜的方法,是思惟烦恼止息的寂静,就胜义而言,意指思惟涅槃。如果你经验过这般深奥的寂静,你可以在随念它时,带来许多喜。
如果你不曾经验涅槃,可以先思索禅定中的平静,深定中的宁静远超过世间的快乐。许多安止技巧很强的人,甚至未实际在禅修,心也绝不会受到烦恼袭击,因此可能过六、七十年寂静的生活。思考这种平静与清明的程度,可以带来非凡的喜悦。
如果你没有禅那的经验,那么便可回想练习时,心感到清净无染的感觉。当烦恼被镇伏一段时间,心中自然就会充满轻安与清凉。你会比较这快乐与世间所享受的快乐,与修行之乐相比,你会发现世间的快乐相当粗糙,不像清净心所生起的平静之乐,它会有某种烧灼感。如此比较,你的心中会充满喜。
﹝八、远离粗人;九、寻找雅士﹞
第八与第九生起喜的方法是相关的,分别是远离粗鲁、粗俗的人──被愤怒冲昏了头,缺乏慈悲心的人;而要寻找具慈悲心的雅士。在这世上,有许多人被愤怒所淹没,以致无法辨别善与不善行之间的差别。他们不知尊敬值得崇敬的人,也不知学习佛法,更不知实修的利益,可能暴躁易怒,因愤怒、瞋恨而受苦,生活中也充满粗暴而讨厌的活动。与这样的人一起生活,你可以想象应该不会是很愉快的经验。
除此之外的人,则非常体谅、关爱他人,他们心中的温暖与慈爱显现于言行。这等雅士以一种微妙、和谐的方式维系与他人的关系,获得他们的陪伴是非常令人满足的。被爱与温暖的氛围所围绕,必能生起喜。
﹝十、思惟经典﹞
第十个生起喜的方法是思惟经典。有些经典描述佛陀的功德,如果你是个很有信心的人,思索其中一篇便能带给你很大的喜悦与快乐。
诸多经典中,《念处经》说明了修学佛法所能享受的利益,其它的经典则记载圣僧伽振奋人心的故事。阅读或思索这些经典,能使人奋发图强,并产生喜与乐。
﹝十一、使心向于喜﹞
最后,如果你时时稳固地让心趋向于发展喜,目标便能达成。你必须了解,喜是在心相对地清除烦恼时而生起。因此,为了达成喜,你必须时时刻刻精进地保持正念,如此定便会生起,并镇伏烦恼。你必须在行、住、坐、卧或作任何行动的每个剎那,完全致力于生起坚固的念。
第 5 觉支 轻安
禅修使身心轻安
大部分人的心无时不处在不安的状态──心东奔西跑,就如强风中的旗子啪哒啪哒地飘动着;又如一堆被丢进石头而四处飞散的灰烬。当中没有清凉或平静、安详或宁静。这种掉举或放荡的心或许可称为「心的涟漪」,使人联想到风吹动时的水面。当掉举生起时,心的波浪或涟漪便会显现。
即使这四散的心变得专注,这种专注仍与掉举有关,就好似家中生病的成员会把发烧与不安传染给其它家人一样。相同地,掉举对其他同时发生的心法有很强的影响,当它出现时,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
心一散乱,就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会开始根据一时的兴致或奇想来行动,而未正确地深思这是否是善行。就因为这不加思考的心,我们会发现自己做出不恰当的言行,而导致悔恨、自责,甚至产生更多的不安。「我错了!我不该那样说,要是开口前多想想就好了。」当心受到悔恨与遗憾侵袭时,便不可能获得快乐。
在掉举与悔恨消失时,轻安就会生起。巴利语 passaddhi(轻安)意指清凉、平静,心的清凉、平静只有在心的不安或活动静止时,才会发生。
现今这个世界中,人们内心有很多痛苦,许多人依赖药物、镇定剂或安眠药来让心轻安愉悦。年轻人在极度不安时,常会尝试药物来渡过生命的这个阶段,不幸的是,他们会发现药物如此令人愉快,以致最后上了瘾,这实在是太可悲了。
从禅修而来的平稳的宁静,远胜于任何药物或外在物质所能提供的。当然,禅修的目标还更高远,不仅只是宁静,但宁静与轻安仍是走在这条笔直的佛法正道上的利益。
轻安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使身心轻安﹞
轻安的特相是使身心平静,让不安静止、镇定下来。
﹝功能──拔除心中的热﹞
轻安的功能是拔除或抑止心中由于掉举、散乱或悔恨而生起的热。当心受到这些不善法的攻击时,就会变得灼热,犹如火燃烧一样。心的轻安浇熄这个热度,取而代之的是清凉与自在的特质。
﹝现起──安定﹞
轻安的现起是身心的安定,行者可轻易地观察出,轻安的心为身心带来多大的宁静与平静。
当然你熟悉于缺乏轻安的状态,总是有想要移动、起身或做些什么的冲动。身体乱动着,心则焦躁地飞来飞去。当这些都停止了,心中不再有涟漪,只有平缓而平静的状态,动作变得温和、平缓而优雅,你几乎可以不动地坐着。
轻安必定随着前一个喜觉支而生起,最强的喜──遍满喜,又特别会带来很强的轻安。在遍满喜充满整个身体后,会觉得一…
《以七觉支,成觉悟者—修习七觉支的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