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P7

  ..續本文上一頁是種有力的功德,可以爲擁有它的人帶來很大的滿足與喜悅。要維持清淨需要極大的堅忍,當你在這點上檢視自己的精進時,也許會感到一種深切的滿足與興奮。如果你無法維持戒行,你會被悔恨與自責所侵襲,而無法專注于正在做的事情上,禅修因此無法進步。

  戒是定與慧的基礎,有很多人思惟自己的戒清淨而生起喜,然後藉由正念轉向喜,而獲得覺悟。這種思惟在緊急狀態時特別有用。

  ◎強烈渴望根除煩惱的提舍

  有位名叫提舍(Tissa)的青年,在聽到佛陀說法後,一種極大的迫切感震撼了他。他是個雄心萬丈的人,但在世間卻感到很深的空虛感,因此他的抱負便轉向成爲阿羅漢。很快地,他舍俗成爲比丘。

  在受戒之前,他將一些財産送給弟弟周羅提舍(CUlatissa),這項贈予讓弟弟變得非常富有。不幸地,周羅提舍的太太突然變得很貪心,她害怕這位比丘改變心意還俗,而要求歸還財産,那會奪去她現有的一切。她努力設法保護新獲得的財産,最後想到找職業殺手,如果他們殺死比丘,她便提供一筆可觀的賞金。

  殺手們同意後便到森林中搜尋提舍。當發現到他正專心禅修,就准備圍殺他。比丘說:「請等一下,我尚未完成工作。」

  「我們怎麼能等?」一位殺手回答:「我們也有工作要做啊!」

  「只要一、兩晚就好了,」比丘懇求:「然後你們可以回來殺我。」

  「我們不相信,你會逃跑!給我們你不會逃走的證明!」

  比丘除了缽與袈裟之外,沒有其它財産,因此無法給他們任何擔保物,他便拾起一塊大石頭重擊自己的雙腿骨。殺手們看他已無法逃脫,便滿意地撤退了,留下他繼續精進。

  你可以想象,提舍想要根除煩惱的渴望是多麼強烈!他不怕死亡或受苦,只怕還活躍于內心的煩惱。他還有生命,但尚未完成工作,非常擔心在根除煩惱之前死去。

  由于提舍以如此深厚的信心出家,他一定孜孜不倦地培育正念,他的修行必定強到某種程度,才能面對那擊碎腿骨的極大痛苦,因爲他能看著這強烈的痛苦而不屈服。當注意著痛苦時,他思量自己的戒行,反問在受戒後是否曾經破戒?他非常高興地發現,自己持戒清淨,並未違犯任何一條戒。這樣的了解,使他內心充滿了滿足與喜悅。

  兩腿骨折的痛楚漸漸緩和,強烈的喜成爲他心中最顯著的所緣。他將念轉向它,並默念喜、樂、悅。隨著以這種方式默念,他的觀成熟了並速度加快。突然間他有所突破──體驗了四聖谛,而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爲阿羅漢。

  這個故事中的寓意,在說明人應該建立良好的戒律基礎。少了戒,坐禅只不過是給酸疼下帖子罷了!建立好基礎,如果你的戒律強而有力,禅修的精進將卓有成效。

  ﹝五、憶念自己的布施﹞

  第五種生起喜的方式,是憶念自己的布施。如果行者可以無私地行善,且只希望他人幸福快樂或解脫痛苦,那麼這善行不僅會充滿福德,還會將快樂、歡欣帶入心中。動機是決定布施是否有益的關鍵,它不該受到隱藏的私心所驅動。

  ◎匮乏時期的禮物

  布施不光是指財物,它也可以是簡單地鼓勵需要支持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在匮乏時期的布施,分享出個人所擁有的少許事物,也會是最滿足的時刻。

  有則關于古代斯裏蘭卡某位國王的故事。一天,他倉皇地從戰役中撤退,只帶著極少的糧食。當他穿越森林時,巧遇一位看來似乎是阿羅漢的比丘正在托缽,他分了一些食物給比丘,雖然他原有的只夠自己、馬匹與隨從食用。許久以後,當他憶念起這一生中送出的禮物,有些是非常了不起且貴重的,但這卻是他最懷念的一次。

  另一個與這主題有關的故事,發生在仰光的馬哈希禅修中心(MahAsI SAsana Yeiktha)。幾年前,當中心還在慢慢發展時,有些行者無法負擔食宿費用,當時人們都比較貧窮。但這些行者都有進步,禅修老師看到他們因無法負擔經費而必須離開時,覺得很遺憾,因此聯合起來資助那些很有潛力的行者。這些學生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當他們成功地達成目標時,老師們都充滿了快樂與喜悅。

  ﹝六、思惟諸天的功德﹞

  第六種帶來喜的方法,是思惟天界的衆生──天神與梵天的功德。當還在人界時,他們深信業,相信善行會帶來善果,惡行會帶來惡果。因此,他們努力行善避惡,甚至禅修,因行爲的正向力量,而投生在較高的「地」,那裏的生活比在人界快樂。那些獲得禅定的人則生于梵天,壽命長達多劫。

  因此,當我們想著天人的功德,確實會想到他們在人界中所發展的信心、慈悲、精進與堅忍。拿自己與他們相比是很容易的,如果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與天神、梵天相同的功德,我們便會充滿滿足與喜悅。

  ﹝七、思惟完全的寂靜﹞

  第七個生起喜的方法,是思惟煩惱止息的寂靜,就勝義而言,意指思惟涅槃。如果你經驗過這般深奧的寂靜,你可以在隨念它時,帶來許多喜。

  如果你不曾經驗涅槃,可以先思索禅定中的平靜,深定中的甯靜遠超過世間的快樂。許多安止技巧很強的人,甚至未實際在禅修,心也絕不會受到煩惱襲擊,因此可能過六、七十年寂靜的生活。思考這種平靜與清明的程度,可以帶來非凡的喜悅。

  如果你沒有禅那的經驗,那麼便可回想練習時,心感到清淨無染的感覺。當煩惱被鎮伏一段時間,心中自然就會充滿輕安與清涼。你會比較這快樂與世間所享受的快樂,與修行之樂相比,你會發現世間的快樂相當粗糙,不像清淨心所生起的平靜之樂,它會有某種燒灼感。如此比較,你的心中會充滿喜。

  ﹝八、遠離粗人;九、尋找雅士﹞

  第八與第九生起喜的方法是相關的,分別是遠離粗魯、粗俗的人──被憤怒沖昏了頭,缺乏慈悲心的人;而要尋找具慈悲心的雅士。在這世上,有許多人被憤怒所淹沒,以致無法辨別善與不善行之間的差別。他們不知尊敬值得崇敬的人,也不知學習佛法,更不知實修的利益,可能暴躁易怒,因憤怒、瞋恨而受苦,生活中也充滿粗暴而討厭的活動。與這樣的人一起生活,你可以想象應該不會是很愉快的經驗。

  除此之外的人,則非常體諒、關愛他人,他們心中的溫暖與慈愛顯現于言行。這等雅士以一種微妙、和諧的方式維系與他人的關系,獲得他們的陪伴是非常令人滿足的。被愛與溫暖的氛圍所圍繞,必能生起喜。

  ﹝十、思惟經典﹞

  第十個生起喜的方法是思惟經典。有些經典描述佛陀的功德,如果你是個很有信心的人,思索其中一篇便能帶給你很大的喜悅與快樂。

  諸多經典中,《念處經》說明了修學佛法所能享受的利益,其它的經典則記載聖僧伽振奮人心的故事。閱讀或思索這些經典,能使人奮發圖強,並産生喜與樂。

  ﹝十一、使心向于喜﹞

  最後,如果你時時穩固地讓心趨向于發展喜,目標便能達成。你必須了解,喜是在心相對地清除煩惱時而生起。因此,爲了達成喜,你必須時時刻刻精進地保持正念,如此定便會生起,並鎮伏煩惱。你必須在行、住、坐、臥或作任何行動的每個剎那,完全致力于生起堅固的念。

  

  第 5 覺支 輕安

  禅修使身心輕安

  大部分人的心無時不處在不安的狀態──心東奔西跑,就如強風中的旗子啪哒啪哒地飄動著;又如一堆被丟進石頭而四處飛散的灰燼。當中沒有清涼或平靜、安詳或甯靜。這種掉舉或放蕩的心或許可稱爲「心的漣漪」,使人聯想到風吹動時的水面。當掉舉生起時,心的波浪或漣漪便會顯現。

  即使這四散的心變得專注,這種專注仍與掉舉有關,就好似家中生病的成員會把發燒與不安傳染給其它家人一樣。相同地,掉舉對其他同時發生的心法有很強的影響,當它出現時,不可能有真正的快樂。

  心一散亂,就很難控製自己的行爲。我們會開始根據一時的興致或奇想來行動,而未正確地深思這是否是善行。就因爲這不加思考的心,我們會發現自己做出不恰當的言行,而導致悔恨、自責,甚至産生更多的不安。「我錯了!我不該那樣說,要是開口前多想想就好了。」當心受到悔恨與遺憾侵襲時,便不可能獲得快樂。

  在掉舉與悔恨消失時,輕安就會生起。巴利語 passaddhi(輕安)意指清涼、平靜,心的清涼、平靜只有在心的不安或活動靜止時,才會發生。

  現今這個世界中,人們內心有很多痛苦,許多人依賴藥物、鎮定劑或安眠藥來讓心輕安愉悅。年輕人在極度不安時,常會嘗試藥物來渡過生命的這個階段,不幸的是,他們會發現藥物如此令人愉快,以致最後上了瘾,這實在是太可悲了。

  從禅修而來的平穩的甯靜,遠勝于任何藥物或外在物質所能提供的。當然,禅修的目標還更高遠,不僅只是甯靜,但甯靜與輕安仍是走在這條筆直的佛法正道上的利益。

  輕安的特相、功能、現起與近因

  ﹝特相──使身心輕安﹞

  輕安的特相是使身心平靜,讓不安靜止、鎮定下來。

  ﹝功能──拔除心中的熱﹞

  輕安的功能是拔除或抑止心中由于掉舉、散亂或悔恨而生起的熱。當心受到這些不善法的攻擊時,就會變得灼熱,猶如火燃燒一樣。心的輕安澆熄這個熱度,取而代之的是清涼與自在的特質。

  ﹝現起──安定﹞

  輕安的現起是身心的安定,行者可輕易地觀察出,輕安的心爲身心帶來多大的甯靜與平靜。

  當然你熟悉于缺乏輕安的狀態,總是有想要移動、起身或做些什麼的沖動。身體亂動著,心則焦躁地飛來飛去。當這些都停止了,心中不再有漣漪,只有平緩而平靜的狀態,動作變得溫和、平緩而優雅,你幾乎可以不動地坐著。

  輕安必定隨著前一個喜覺支而生起,最強的喜──遍滿喜,又特別會帶來很強的輕安。在遍滿喜充滿整個身體後,會覺得一…

《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