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点也不想动,更别说去打扰心的平静。
据说佛陀在解脱之后,花了四十九天在享受觉悟的成就,他在七个不同的地方,以某个姿势各维持了七天,借着进出所圆成的果证,来享受觉悟的成就。由于充满法喜──他整段时间全身都感到满足,因此不想移动,甚至无法完全闭上双眼,维持着全开或半开的状态。你也能在很强的喜生起时,经验眼睛不自觉地睁开的情况,最后会决定睁眼继续禅修,如果你有这种经验,也许就会明白佛陀的快乐与法喜是多么的大!
﹝近因──如理作意﹞
根据佛陀所说,生起轻安的方法是要透过如理作意。更具体地说,是被引导而向着善念、善心的如理作意,更重要的是向着与禅修有关的善心的如理作意,轻安与喜因而会生起。
发展轻安觉支的七种方式
注释书指出七种生起轻安的方法。
﹝一、适当的食物﹞
第一个方法是要食用适当的、营养的食物──满足需要与适当原则的食物。如你所知,营养非常重要,饮食不必精心制作,但一定要供应身体所需。如果食物不够营养,以致体力不足,禅修便无法进步。食物同时要适合个人,如果某些食物会引起消化不良或真的不喜欢,那么你也无法禅修,而会觉得不舒服,一直渴望想吃的食物。
我们可以从佛陀的时代汲取一些教训。有位非常有钱的商人与在家妇女,他们在佛陀教化的地区中,是大部分宗教庆典的领导者与主办人。不知什么缘故,除非他们参与计划并主办密集禅修或其它活动,不然事情总是无法顺利进行。他们成功的秘诀,便是掌握需要与适当的原则。他们总是煞费苦心地找出请来应供的僧尼或行者的需要,以及什么才是适合他们的食物。也许你可以回想,在食用了自己需要、想要且合宜的食物后,心会变得平静且专注。
﹝二、良好的气候﹞
第二个生起轻安的方法是在气候良好的环境禅修,将会觉得舒适且适于修行。每个人都有其偏好,然而,不论你喜欢什么,还是可利用电扇或电热器,或以轻便与厚重的衣物来适应不同的天气。
﹝三、舒适的姿势﹞
第三个培养轻安的方法,是采用舒适的姿势。我们在修观时通常会坐着或行走,对初学者而言,这两者是最好的姿势,舒适并不意味着放纵!躺下或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可算是放纵的姿势,除非你身上有病,而不得不如此。当挺直地坐着或行禅时,你的身体需要某种程度的努力以避免跌倒,但在放纵的姿势中,无须这种努力,便容易打瞌睡,心也会变得松懈而安逸,不久就鼾声大作了。
﹝四、不过度热衷,也不懒散﹞
第四个生起轻安的方法,是在禅修时维持平衡的精进。你不应过度热衷或懒散,如果把自己逼得太紧,就会错过所缘而变得疲倦;如果太懒散,就无法有长足的进步。
过度热心的人就如急着想登顶的人,他们爬得非常快,但由于山势陡峭,必须经常停下来休息,最后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登顶。相反地,懒散的人就如蜗牛在爬一样,远远地落后。 ﹝五、远离粗暴的人;六、选择平静与宽和的朋友﹞
远离坏脾气、粗暴或无情的人也有助于生起轻安,显然地,如果同伴脾气很坏,总是不断生气地责骂你,你便永远无法达到心的宁静。与身心皆平静的人交往会变得更轻安,也是显而易见的。
﹝七、让心向于宁静﹞
最后,如果你持续地让心向于禅修,希望达到轻安与宁静,便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如果你机警地使念活动起来,轻安觉支便会自然生起。
第 6 觉支 定
定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定是一种定着于观察所缘上的心所,刺穿、洞悉所缘,并停留在其上。巴利语称之为samAdhi(定)。
﹝特相──安定﹞
定的特相是不散乱、不散失、不离散。这意指心安住于观察的所缘上,嵌入其中,并维持静止与平静。
◎凝态的定与动态的定
定有两种,一种是持续的定──思惟单一所缘所获得的定。这种定是在清净、轻安的禅修中获得──要求心停留在一个所缘,而排除所有其它的所缘。遵循这条道路的人可获得这种经验,特别是在禅那中获得安止时。
然而,修观的目标则是发展智能与完成各个阶段的观。当然,基本的观是指直觉的领悟,如分别名色,透过因与果而直接地理解名色的关系,以及领悟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与无我。这些是基本的观,还有在到达以涅槃或一切苦灭为所缘的道心与果心之前,所必须经历的观。 在修观中,所缘的觉察范围非常重要。观的所缘范围是名色──无须诉诸思考过程而直接感受的东西。换句话说,在修观时,要观察许多不同的所缘,目的是深入地理解它们的本质。第二种定──剎那定,在修观中是最重要的,观的所缘始终在生灭,而剎那定在每个剎那随着所缘生起。虽然这种定有剎那的本质,却在每个剎那间生起而毫无间断。若能如此,剎那定便与持续的定一样有使心轻安并镇伏烦恼的力量。
﹝功能──聚集心﹞
假设你正在禅坐,观察腹部的起伏,当你精进地注意起伏的过程,便是活在当下。随着你努力、精进地培养觉知的剎那,会相应生起一个属于洞察的心理活动,就如心固着在观察的所缘一样,你掉入所缘之中。这个定心所不仅是心一境性地洞察所缘,或在那个剎那于所缘上保持不动,它还拥有聚集与该心剎那同时生起的其它心所的力量,它的功能便是聚集心,将所有的心所集中一处,让它们不致离散或散乱。如此,心便能稳固地维持在所缘上。
﹝现起──平和与宁静﹞
此处可用亲子关系来比拟。好的父母希望子女长大后彬彬有礼且具责任感,朝着这个目标,他们会对孩子做某种程度的管束。孩子尚未成熟,缺乏判断的智慧,因此,父母须确保他们不会跑出去而与附近没规矩的小孩厮混。
心所就如无父母管教的孩子,会做出伤害自己或别人的行为,同样地,不受控制的心也会因不好的影响而受苦。烦恼总是在附近徘徊,如果心不受约束,便容易与渴望、贪、瞋、痴等不良少年厮混,然后言行会变得狂野且无礼。心就如孩子,一开始会厌恶纪律,然而不久,就会愈来愈温顺、文雅、平静,且愈发远离烦恼的攻击。专注的心变得愈来愈安定、沈静、宁静,这种平和与宁静的感觉即是定的现起。
小孩也是如此,如果好好地照顾,会变得温顺。或许他们一开始本性狂野,但成熟以后,便了解为何要远离恶人,甚至开始感谢父母的照顾与管束,或许也会观察到童年时那些缺乏父母关照的朋友,长大后变成罪犯。当他们大到可以进入社会,就能辨别那种人可以做朋友,那些人需要远离,而随着年纪渐长与成熟,这些教养会使他们继续地繁荣发展。
◎定让智慧生起
定是开启智慧最直接的近因,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一旦心宁静不动,便有让智慧生起的空间,而理解名色的真正本质。也许会有直觉的领悟,知道如何区别名色,两者如何以因果相连,智慧将一步步地愈来愈洞察更深奥的真理,能清晰地看到无常、苦、无我的特相,最后获得止息苦的观。当此智慧产生时,行者不论处在何种环境,都不会再成为粗鄙邪恶的人。
◎父母与子女
为人父母者,或有可能成为父母的人,也许应该竖起耳朵来,这对要藉由定来管理自心的父母而言非常重要,最后他们应当完成不同阶段的观,如此才能善巧地带大子女,因为他们可以清楚分辨善行与不善行。他们可以这样教导子女,特别是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无法管理自心、行为粗鲁的父母,无法帮助孩子发展善行与智慧。
我在缅甸一些为人父母的学生,在开始禅修时,只考虑子女教育、赚钱营生等世间的幸福。然后到我们的禅修中心禅修,他们练习得很深入,当回到子女身边时,有了新的态度与计划。现在他们觉得对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管理自心,并发展善心,而不仅仅是获得世俗的成功。在孩子成年后,父母都力劝他们禅修,事实上,当我问这些父母在禅修前后生的小孩是否有所不同时,他们如此回答:「哦,当然!我们禅修后生的小孩比较听话且体贴,与其它孩子比起来,有颗善良的心。」
﹝近因──持续的专注﹞
佛陀说,持续地如理作意──目标对准定的发展,是定的近因,前定是使相续定生起的因。
生起定觉支的十一种方法
注释书描述另外十一种使定生起的方法。
﹝一、保持内、外部的清洁﹞
首先是身体与环境内、外部的清洁。这点的影响已详述于第二觉支──择法。(参见页 27)
﹝二、平衡的心﹞
第二个定的因素是平衡五根,慧与信一组,而精进与定是另一组,我已用一个章节讨论过五根的平衡了。(参见本刊第 73 期,页 26-67)
﹝三、维持清晰的似相﹞
相较于严格的观禅,第三个因素与止禅比较有关,因此我只简短地提一下。它是精熟于定的所缘,亦即维持清晰的似相,就如在练习止禅时一样。
﹝四、振奋沮丧的心﹞
第四个因素是在心变得沉重、忧郁、沮丧时,使其振奋起来。无疑地,你已在禅修中跌跌撞撞了许多次,这时你也许应该运用生起精进、喜或观的一些技巧,试着使心振奋起来。振奋沮丧的心同时也是老师的工作,当行者拉长着郁闷的脸来小参时,老师会知道如何激励他。
﹝五、抑制过度兴奋的心﹞
第五个发展定的因素,有时是需要抑制兴奋的心。行者在禅修中常常会有令人迷恋的经验,而变得兴奋且活跃,他们的精进过度泛滥。此时老师不宜给予鼓励,应该以使行者回到适当位置的方法来教导,同时运用前述讨论过的方法,来帮助行者激发轻安觉支,或是教他放松,只是观察,不要过度精进。
﹝六、策励因疼痛而怯弱的心﹞
如果心因疼痛而畏…
《以七觉支,成觉悟者—修习七觉支的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