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缩怯弱,也许需要为它制造点快乐,这就是第六个方法。行者也许会因为环境或旧疾复发而感到沮丧,此时心需要振奋与清明,好让它再度明亮、敏锐,你可以尝试各种方法,使心振奋起来,老师也可以鼓舞你──不是说笑话,而是具鼓励性的谈话。
﹝七、持续平衡的觉知﹞
第七个生起定的方法,是一直持续平衡的觉知。有时随着禅修的真正深入,你似乎无须任何精进,而仍能对所缘的生灭保持正念,此时要努力不去干扰,即使觉得这种舒适的速度太慢,而想踩下油门。若想要快速地了解佛法,而真的试着加速,便会扰乱心的平衡,觉知会因此变得迟钝。而另一方面,每件事都那么美好平顺,你可能会因此太过放松,而使禅修退步。当不费力的精进出现时,你应该慢慢进行,尽管如此,还是要跟得上所呈现出的动力。
﹝八、远离心散乱的人;九、选择能专心一意的朋友﹞
第八与第九个生起定的因素是,你应该远离不专心的人,而结交能专注的朋友。既不平稳,又不宁静的人,从未发展任何的定,身上带着许多不安,这种父母生下的小孩,也会缺乏心的宁静。
缅甸有种观念,与现代西方人「气氛不错」的想法关系密切。许多从未禅修的人,一到禅修中心拜访,便开始觉得宁静与安详,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感受到行者精进用功的氛围,有的人便决定来禅修,这似乎很自然。
佛陀时代,有位阿阇世王(AjA-tasattu),杀害父亲以篡夺王位。他犯下恶行后,许多夜晚都无法成眠,最后决定找佛陀商量。他穿越森林,遇到一群比丘,正安详专注地聆听佛陀开示。据说他所有的悔恨与不安都消失了,心中充满着许久未曾感受到的平静与轻安。
﹝十、思惟安止的宁静﹞
第十个方法是思惟禅定的宁静与轻安,这与以此种方式禅修,并获得清净的寂静的行者有关。回想曾用来达到禅定的方法,他们现在可以简单地使用,以达成心的定。尚末成就禅定的人,或许可以回忆一些剎那定很强,能感觉宁静与一境性的时刻。透过忆念解脱五盖的感觉,以及持续激发剎那定所产生心的宁静,会使得定再度生起。
﹝十一、使心向于定﹞
第十一也是最后一个定生起的因素,是持续地让心向于定的发展。凡事皆仰仗于每一剎那的努力,如果努力专注,你将会成功。
第 7 觉支 舍
平衡的心
也许联合国应该改名为「舍协会」(Organization of Equanimities),那么或许能提醒代表们上谈判桌时最重要的是心态,特别是面对激烈的问题时。每位决策者在面对困难的问题时,必须无有偏执。
巴利语 upekkhA 通常翻译为 equanimity,事实上指的是精进的平衡。它是一种居于中间,不倾向任何一端的心态,可以在日常生活、每天决策的过程与禅修时培养。
﹝调解内在的冲突﹞
在禅修中,不同的心态会互相竞争。信心会努力压制与其互补的智慧,反之亦然,精进与定之间也是如此。这是禅修者的常识,即在禅修中维持两组心态的进步与方向,是很重要的。
在开始密集禅修时,你可能会非常狂热且有野心。马上坐下来,抓住腹部的起伏或其它在觉知范围内的任何所缘。由于过度精进,心可能会过度攫取禅修所缘,或让它溜走。如此错过目标会让人觉得烦乱,因为你觉得已经尽了全力,却无功而返。
或许你发现了自己的愚蠢,而能迅速钻进正在发生事情的律动中,随着对观察起伏,心顺应这个过程,并与他们同步。它迟早会变得容易,而你开始有点放松,精进似乎没有效果,但如果不留心的话,昏沉睡眠就会悄悄接近并击倒你。
行者有时会相当成功地区别名色,并看出其关连,会因尝到佛法的滋味,而相当兴奋,充满信心的行者,便开始告诉朋友与父母这些刚发现的奥妙真理。由于信心,想象与计划到处延伸,随着过多的思考与感觉继续下去,禅修便会戛然而止。这一连串的事件是信心过度的征兆。
另一位行者可能有同样的领悟,但他没想要散播佛法,却开始解析经验。你也许会说这种行者小题大作,每件他领会的小事,都依据阅读过的禅修文学来解析,一连串的反思与想法生起,再次地阻碍了禅修。这是智慧过度的征兆。
许多行者很有理性的倾向,对所听到的会先详细检查才接受,且对自己的辨别特质感到自豪。当他们来禅修时,总是以知性的方式测验所做事情的正确性,以知性的了解来证明禅修。如果他们仍陷于这种模式,这样的行者永远会受到「疑」的折磨,在「疑」的旋转木马中无止尽地回旋,永远无法前进。
行者听到禅修方法,或修习了某个方法,并发现它基本上是有效的,便应该要完全臣服于所接受到的指导,唯有如此才能进步神速。行者就如前线的战士,没有时间去争论或怀疑命令,必须无有怀疑地服从上级的每一道指令,唯有如此才能战胜。当然,我不建议你因为盲信而全然地臣服。
即使到了能清楚明白地看到法的生灭时,行者的修行仍然多变而不稳,因为信与慧、精进与定,尚未达到平衡。然而,如果行者克服了不平衡的障碍,并能单单地看着法的快速生灭,精进与定、信与慧之间的不平衡,将获得修正。此时,行者可说已有了舍的状态──四根的平衡,念则似乎是不费力地径自进行。
平衡的心,就如马车被两匹同等强壮、有力的马拉着。当两者都在奔跑,便能很轻易地拉车,车夫只要让马工作即可;但如果其中一匹马跑得较快,而另一匹是老马,车夫就辛苦了。为了避免陷入沟中,他要一直费劲地使跑得快的马减速,而要老马加速。禅修也是如此,一开始种种心法之间尚未达到平衡,行者会不断地从狂热倒向疑,或从过度精进而倒向懈怠。然而,随着持续地禅修,舍觉支生起,念就好像会径自进行一般,此时,我们会经验到极大的乐。换成现代的比喻,我们成为豪华房车的司机,以自动驾驶在不塞车的高速公路上奔驰。
舍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信与慧平衡;精进与定平衡﹞
舍的特相是平衡相应的心法,因此其中任何一个不会压倒其它的,它在信与慧、精进与定之间创造平衡。
﹝功能──不过度,也不缺乏﹞
舍觉支的功能是补充不足、减少过度的状况,防止心落入过与不及的极端。当舍很强时,会有完全的平衡,不会有任何一方面倾向于过度,行者无须费力地保持正念。
﹝现起──放松与平衡的状态﹞
看起来似乎是念在处理一切事情,就如车夫放松地让马自行拉车,这种安适与平衡的状态,即是舍的现起。
我小时候曾听人谈过如何在竹竿两端各挑一个篮子,这在缅甸非常普遍。竹竿扛在一边的肩上,沉重的篮子分别挂在竹竿的前后两端。一开始出发时,必须用很大的力气,重量会让人觉得难以负荷。但在你走了一到十五步后,竹竿开始随着步伐的韵律上下晃动,你、竹竿与篮子以一种轻松的方式移动,因而几乎感觉不到负重。我一开始也无法相信,但现在我禅修了之后,知道这是相当可能的。
﹝近因──持续的念﹞
根据佛陀的教导,带来舍的方法是如理作意──以发展舍的意志为基础,时时刻刻不断地保持正念。前一剎那的舍带来后一剎那舍的生起,一旦使舍活动起来,就会成为舍持续并深化的近因。它可以让行者超越生灭随观智,到达更深的禅修层次之中。
舍在初学者的心中很难生起,虽然他们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努力保持正念,舍仍来来去去。心可能一时十分平衡,然后舍又消失,一步步地加强舍,它出现的时间会愈来愈长,也愈来愈频繁,最后强到足以成为舍觉支。
发展舍觉支的五种方法
注释书讨论到五个生起舍的方法。
﹝一、以平稳的情绪对待一切众生﹞
首要的是以平和的态度对待一切众生,这些都是你钟爱的,包括动物在内。对所喜欢的人与宠物,我们会有很多的执着与渴爱,有时对某人会表现得很「疯狂」。这种态度对平衡的状态──舍,不会有任何帮助。
为了准备让舍生起的基础,行者必须努力培养不执着与平衡的态度,来对待所爱的人与动物。身为世间的人,某种执着在关系中也许是需要的,但过度执着便会伤害自己与所爱的人。特别是在密集禅修期间,我们会开始过分担心他们的福祉,所以要试着放下对朋友幸福的过度关心与忧虑。
有种思惟可以培养不执着,那就是将一切众生视为自身业的承受者。人们享受善报,又因不善行而受苦果,他们以自己的意志造作业,也必定经验其结果,没有人能阻止。就胜义而言,你或其它任何人都无法拯救他们,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思惟,比较不会担心钟爱的人。 你也可藉由思惟胜义谛,而对众生生起舍心,你也许可以告诉自己,究竟只有名色而已,你如此狂恋的人在那里?只有名(心)与色(身)时时刻刻在生灭。你在那个剎那间恋爱呢?你也许可用这方法驱策某些理智到心中。
也许有人会担心如此的思惟会转变成漠不关心,而让我们放弃配偶或挚爱。其实并非如此,舍不是毫无感觉、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它只是没有偏好。在舍的影响下,行者不会排斥讨厌的或抓取喜欢的东西,心安住于平衡的态度,只接受事物的本然,在舍觉支现前时,会同时放弃对众生的执着与厌恶。经典告诉我们,对严重倾向于贪欲的人而言,与其相反的舍正是清理与净化的因素。
﹝二、以平稳的情绪对待无情物﹞
第二个发展舍觉支的方法,是对所有的无情物──财产、衣服、时尚等采取平衡的态度。以衣服为例,它有天会破损、脏污,会腐烂、毁坏,因为它与一切事物同样无常。更进一步地说,在胜义中我们甚至未曾拥有它,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没有人拥有任何东西。将物质的东西视为无常的,有助于发展「舍」且减少执着,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在这一小段时间内利用它,它不会持续到永远。」
热衷于流行的人,也许会不由自主地买下市场上的每件新产品,一旦这玩意儿被买走,另一个更精巧的就会很快出现,这种人会喜新厌旧,如此的行为无法带来舍。
﹝三、远离「发狂」的人﹞
第三个发展舍觉支的方法,是远离对人或物有疯狂倾向的朋友。这些人有很强的占有欲,执取认为属于自己的人或物,而有些人则见不得别人享用或使用他们的财产。
有位很执着宠物的长者,似乎在自己的寺里饲养很多狗与猫。有天他到位在仰光的中心参加密集禅修。禅修时,他在适当的环境下练习,却无法深入。最后我灵机一动,问他是否在自己的寺里养宠物,他喜形于色地说:「是啊!我有非常多的狗与猫,自从来到这里,就一直在想着牠们够不够吃,过得好不好。」我要他忘了牠们,专心禅修,他很快便有很大的进步。
请勿过度执着所爱的人或宠物,这会阻碍你来参加密集禅修,你就无法深入修行,并发展舍觉支。
﹝四、选择冷静的朋友﹞
第四个生起舍的方法,你要选择不太执着有情或财产的朋友。这发展舍的方法与前者完全相反,在选择这样的朋友时,如果正好选到如前述的长者,就会有点问题了。
﹝五、使心向于舍﹞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令舍觉支生起的因素,是持续地让心向于舍的培养。当你的心有这种倾向,就不会妄想着家中的猫、狗或所爱的人,只会愈来愈平衡与和谐。
在禅修与日常生活中,舍都极具重要性。一般而言,我们不是被欲乐或迷人的所缘给冲走,就是在对抗不愉悦、讨厌的所缘时,使自己极度地烦乱。这些相反事物的疯狂交替,在人类中几乎是普遍性的。当我们缺少维持平衡、稳定的能力,便容易卷入渴爱或瞋恚的极端中。
经典说当心放纵于感官所缘时,会变得烦乱,如我们的观察,这是世间的普遍状态。在人们要求快乐时,他们误以为心的兴奋是真正的快乐,永远无机会体验随着宁静与轻安而来的更大的喜。
七觉支的功德
经典告诉我们,所有觉支都会带来极大的功德,一旦它们获得充分的发展,便能止息轮回之苦。这意味着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其永不停息、循环不已的生死,得以完全停止。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你也许会问:「人们从三界解脱后要到那里去?」不能说有另一种「生」,因为随着涅槃来的是生死的止息。出生带来不可避免的生存、老、病与最后的死──一切苦的样貌,要解脱苦,就要从「生」解脱,「死」便不会发生。涅槃能解脱生与死。
【注释】
(1) 苦处(apAya):投生于地狱道或畜生道,是一种心的痛苦状态 ,缺乏可带来快乐的善业。
(2) 三十三天(TAvatimsa):佛陀为过世并生于三十三天的母亲讲述阿毗达磨的天界,此处也是到达涅槃的比丘们在禅修中死亡后投生的地方。
(3) 般涅槃(parinibbAna):完全证悟者的色身死亡时,其因缘和合存在的消逝。
(4) 受八戒或十戒的在家人(anagArika):在佛教国家受八戒或十戒的在家人。他们通常穿着白衣,剃除须发,住在寺院中协助僧尼。
(5) 八戒女(SIlashin Nun):缅甸系统的女性出家人,持守八戒或十戒,剃发、穿粉红色或棕色的僧袍。
(6) 行舍智(sankhArupekkhAJANa):对一切深刻地理解「舍」,在传统进程中是观的最高阶段之一。一种微细的、平衡的心态,不会因为乐、苦经验的交替所困扰。
《以七觉支,成觉悟者—修习七觉支的方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