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P9

  ..續本文上一頁縮怯弱,也許需要爲它製造點快樂,這就是第六個方法。行者也許會因爲環境或舊疾複發而感到沮喪,此時心需要振奮與清明,好讓它再度明亮、敏銳,你可以嘗試各種方法,使心振奮起來,老師也可以鼓舞你──不是說笑話,而是具鼓勵性的談話。

  ﹝七、持續平衡的覺知﹞

  第七個生起定的方法,是一直持續平衡的覺知。有時隨著禅修的真正深入,你似乎無須任何精進,而仍能對所緣的生滅保持正念,此時要努力不去幹擾,即使覺得這種舒適的速度太慢,而想踩下油門。若想要快速地了解佛法,而真的試著加速,便會擾亂心的平衡,覺知會因此變得遲鈍。而另一方面,每件事都那麼美好平順,你可能會因此太過放松,而使禅修退步。當不費力的精進出現時,你應該慢慢進行,盡管如此,還是要跟得上所呈現出的動力。

  ﹝八、遠離心散亂的人;九、選擇能專心一意的朋友﹞

  第八與第九個生起定的因素是,你應該遠離不專心的人,而結交能專注的朋友。既不平穩,又不甯靜的人,從未發展任何的定,身上帶著許多不安,這種父母生下的小孩,也會缺乏心的甯靜。

  緬甸有種觀念,與現代西方人「氣氛不錯」的想法關系密切。許多從未禅修的人,一到禅修中心拜訪,便開始覺得甯靜與安詳,這樣的例子很多。他們感受到行者精進用功的氛圍,有的人便決定來禅修,這似乎很自然。

  佛陀時代,有位阿阇世王(AjA-tasattu),殺害父親以篡奪王位。他犯下惡行後,許多夜晚都無法成眠,最後決定找佛陀商量。他穿越森林,遇到一群比丘,正安詳專注地聆聽佛陀開示。據說他所有的悔恨與不安都消失了,心中充滿著許久未曾感受到的平靜與輕安。

  ﹝十、思惟安止的甯靜﹞

  第十個方法是思惟禅定的甯靜與輕安,這與以此種方式禅修,並獲得清淨的寂靜的行者有關。回想曾用來達到禅定的方法,他們現在可以簡單地使用,以達成心的定。尚末成就禅定的人,或許可以回憶一些剎那定很強,能感覺甯靜與一境性的時刻。透過憶念解脫五蓋的感覺,以及持續激發剎那定所産生心的甯靜,會使得定再度生起。

  ﹝十一、使心向于定﹞

  第十一也是最後一個定生起的因素,是持續地讓心向于定的發展。凡事皆仰仗于每一剎那的努力,如果努力專注,你將會成功。

  

  第 7 覺支 舍

  平衡的心

  也許聯合國應該改名爲「舍協會」(Organization of Equanimities),那麼或許能提醒代表們上談判桌時最重要的是心態,特別是面對激烈的問題時。每位決策者在面對困難的問題時,必須無有偏執。

  巴利語 upekkhA 通常翻譯爲 equanimity,事實上指的是精進的平衡。它是一種居于中間,不傾向任何一端的心態,可以在日常生活、每天決策的過程與禅修時培養。

  ﹝調解內在的沖突﹞

  在禅修中,不同的心態會互相競爭。信心會努力壓製與其互補的智慧,反之亦然,精進與定之間也是如此。這是禅修者的常識,即在禅修中維持兩組心態的進步與方向,是很重要的。

  在開始密集禅修時,你可能會非常狂熱且有野心。馬上坐下來,抓住腹部的起伏或其它在覺知範圍內的任何所緣。由于過度精進,心可能會過度攫取禅修所緣,或讓它溜走。如此錯過目標會讓人覺得煩亂,因爲你覺得已經盡了全力,卻無功而返。

  或許你發現了自己的愚蠢,而能迅速鑽進正在發生事情的律動中,隨著對觀察起伏,心順應這個過程,並與他們同步。它遲早會變得容易,而你開始有點放松,精進似乎沒有效果,但如果不留心的話,昏沈睡眠就會悄悄接近並擊倒你。

  行者有時會相當成功地區別名色,並看出其關連,會因嘗到佛法的滋味,而相當興奮,充滿信心的行者,便開始告訴朋友與父母這些剛發現的奧妙真理。由于信心,想象與計劃到處延伸,隨著過多的思考與感覺繼續下去,禅修便會戛然而止。這一連串的事件是信心過度的征兆。

  另一位行者可能有同樣的領悟,但他沒想要散播佛法,卻開始解析經驗。你也許會說這種行者小題大作,每件他領會的小事,都依據閱讀過的禅修文學來解析,一連串的反思與想法生起,再次地阻礙了禅修。這是智慧過度的征兆。

  許多行者很有理性的傾向,對所聽到的會先詳細檢查才接受,且對自己的辨別特質感到自豪。當他們來禅修時,總是以知性的方式測驗所做事情的正確性,以知性的了解來證明禅修。如果他們仍陷于這種模式,這樣的行者永遠會受到「疑」的折磨,在「疑」的旋轉木馬中無止盡地回旋,永遠無法前進。

  行者聽到禅修方法,或修習了某個方法,並發現它基本上是有效的,便應該要完全臣服于所接受到的指導,唯有如此才能進步神速。行者就如前線的戰士,沒有時間去爭論或懷疑命令,必須無有懷疑地服從上級的每一道指令,唯有如此才能戰勝。當然,我不建議你因爲盲信而全然地臣服。

  即使到了能清楚明白地看到法的生滅時,行者的修行仍然多變而不穩,因爲信與慧、精進與定,尚未達到平衡。然而,如果行者克服了不平衡的障礙,並能單單地看著法的快速生滅,精進與定、信與慧之間的不平衡,將獲得修正。此時,行者可說已有了舍的狀態──四根的平衡,念則似乎是不費力地徑自進行。

  平衡的心,就如馬車被兩匹同等強壯、有力的馬拉著。當兩者都在奔跑,便能很輕易地拉車,車夫只要讓馬工作即可;但如果其中一匹馬跑得較快,而另一匹是老馬,車夫就辛苦了。爲了避免陷入溝中,他要一直費勁地使跑得快的馬減速,而要老馬加速。禅修也是如此,一開始種種心法之間尚未達到平衡,行者會不斷地從狂熱倒向疑,或從過度精進而倒向懈怠。然而,隨著持續地禅修,舍覺支生起,念就好像會徑自進行一般,此時,我們會經驗到極大的樂。換成現代的比喻,我們成爲豪華房車的司機,以自動駕駛在不塞車的高速公路上奔馳。

  舍的特相、功能、現起與近因

  ﹝特相──信與慧平衡;精進與定平衡﹞

  舍的特相是平衡相應的心法,因此其中任何一個不會壓倒其它的,它在信與慧、精進與定之間創造平衡。

  ﹝功能──不過度,也不缺乏﹞

  舍覺支的功能是補充不足、減少過度的狀況,防止心落入過與不及的極端。當舍很強時,會有完全的平衡,不會有任何一方面傾向于過度,行者無須費力地保持正念。

  ﹝現起──放松與平衡的狀態﹞

  看起來似乎是念在處理一切事情,就如車夫放松地讓馬自行拉車,這種安適與平衡的狀態,即是舍的現起。

  我小時候曾聽人談過如何在竹竿兩端各挑一個籃子,這在緬甸非常普遍。竹竿扛在一邊的肩上,沈重的籃子分別挂在竹竿的前後兩端。一開始出發時,必須用很大的力氣,重量會讓人覺得難以負荷。但在你走了一到十五步後,竹竿開始隨著步伐的韻律上下晃動,你、竹竿與籃子以一種輕松的方式移動,因而幾乎感覺不到負重。我一開始也無法相信,但現在我禅修了之後,知道這是相當可能的。

  ﹝近因──持續的念﹞

  根據佛陀的教導,帶來舍的方法是如理作意──以發展舍的意志爲基礎,時時刻刻不斷地保持正念。前一剎那的舍帶來後一剎那舍的生起,一旦使舍活動起來,就會成爲舍持續並深化的近因。它可以讓行者超越生滅隨觀智,到達更深的禅修層次之中。

  舍在初學者的心中很難生起,雖然他們可能時時刻刻都在努力保持正念,舍仍來來去去。心可能一時十分平衡,然後舍又消失,一步步地加強舍,它出現的時間會愈來愈長,也愈來愈頻繁,最後強到足以成爲舍覺支。

  發展舍覺支的五種方法

  注釋書討論到五個生起舍的方法。

  ﹝一、以平穩的情緒對待一切衆生﹞

  首要的是以平和的態度對待一切衆生,這些都是你鍾愛的,包括動物在內。對所喜歡的人與寵物,我們會有很多的執著與渴愛,有時對某人會表現得很「瘋狂」。這種態度對平衡的狀態──舍,不會有任何幫助。

  爲了准備讓舍生起的基礎,行者必須努力培養不執著與平衡的態度,來對待所愛的人與動物。身爲世間的人,某種執著在關系中也許是需要的,但過度執著便會傷害自己與所愛的人。特別是在密集禅修期間,我們會開始過分擔心他們的福祉,所以要試著放下對朋友幸福的過度關心與憂慮。

  有種思惟可以培養不執著,那就是將一切衆生視爲自身業的承受者。人們享受善報,又因不善行而受苦果,他們以自己的意志造作業,也必定經驗其結果,沒有人能阻止。就勝義而言,你或其它任何人都無法拯救他們,如果你以這種方式思惟,比較不會擔心鍾愛的人。 你也可藉由思惟勝義谛,而對衆生生起舍心,你也許可以告訴自己,究竟只有名色而已,你如此狂戀的人在那裏?只有名(心)與色(身)時時刻刻在生滅。你在那個剎那間戀愛呢?你也許可用這方法驅策某些理智到心中。

  也許有人會擔心如此的思惟會轉變成漠不關心,而讓我們放棄配偶或摯愛。其實並非如此,舍不是毫無感覺、漠不關心或無動于衷,它只是沒有偏好。在舍的影響下,行者不會排斥討厭的或抓取喜歡的東西,心安住于平衡的態度,只接受事物的本然,在舍覺支現前時,會同時放棄對衆生的執著與厭惡。經典告訴我們,對嚴重傾向于貪欲的人而言,與其相反的舍正是清理與淨化的因素。

  ﹝二、以平穩的情緒對待無情物﹞

  第二個發展舍覺支的方法,是對所有的無情物──財産、衣服、時尚等采取平衡的態度。以衣服爲例,它有天會破損、髒汙,會腐爛、毀壞,因爲它與一切事物同樣無常。更進一步地說,在勝義中我們甚至未曾擁有它,一切事物都是無我的,沒有人擁有任何東西。將物質的東西視爲無常的,有助于發展「舍」且減少執著,你可以對自己說:「我在這一小段時間內利用它,它不會持續到永遠。」

  熱衷于流行的人,也許會不由自主地買下市場上的每件新産品,一旦這玩意兒被買走,另一個更精巧的就會很快出現,這種人會喜新厭舊,如此的行爲無法帶來舍。

  ﹝叁、遠離「發狂」的人﹞

  第叁個發展舍覺支的方法,是遠離對人或物有瘋狂傾向的朋友。這些人有很強的占有欲,執取認爲屬于自己的人或物,而有些人則見不得別人享用或使用他們的財産。

  有位很執著寵物的長者,似乎在自己的寺裏飼養很多狗與貓。有天他到位在仰光的中心參加密集禅修。禅修時,他在適當的環境下練習,卻無法深入。最後我靈機一動,問他是否在自己的寺裏養寵物,他喜形于色地說:「是啊!我有非常多的狗與貓,自從來到這裏,就一直在想著牠們夠不夠吃,過得好不好。」我要他忘了牠們,專心禅修,他很快便有很大的進步。

  請勿過度執著所愛的人或寵物,這會阻礙你來參加密集禅修,你就無法深入修行,並發展舍覺支。

  ﹝四、選擇冷靜的朋友﹞

  第四個生起舍的方法,你要選擇不太執著有情或財産的朋友。這發展舍的方法與前者完全相反,在選擇這樣的朋友時,如果正好選到如前述的長者,就會有點問題了。

  ﹝五、使心向于舍﹞

  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令舍覺支生起的因素,是持續地讓心向于舍的培養。當你的心有這種傾向,就不會妄想著家中的貓、狗或所愛的人,只會愈來愈平衡與和諧。

  在禅修與日常生活中,舍都極具重要性。一般而言,我們不是被欲樂或迷人的所緣給沖走,就是在對抗不愉悅、討厭的所緣時,使自己極度地煩亂。這些相反事物的瘋狂交替,在人類中幾乎是普遍性的。當我們缺少維持平衡、穩定的能力,便容易卷入渴愛或瞋恚的極端中。

  經典說當心放縱于感官所緣時,會變得煩亂,如我們的觀察,這是世間的普遍狀態。在人們要求快樂時,他們誤以爲心的興奮是真正的快樂,永遠無機會體驗隨著甯靜與輕安而來的更大的喜。

  七覺支的功德

  經典告訴我們,所有覺支都會帶來極大的功德,一旦它們獲得充分的發展,便能止息輪回之苦。這意味著由名色所組成的有情,其永不停息、循環不已的生死,得以完全停止。

  覺支同時能完全擊垮十魔軍──系縛我們于苦輪與輪回的內在破壞力量。爲此,佛陀與覺悟者發展七覺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與所有的無色界。

  你也許會問:「人們從叁界解脫後要到那裏去?」不能說有另一種「生」,因爲隨著涅槃來的是生死的止息。出生帶來不可避免的生存、老、病與最後的死──一切苦的樣貌,要解脫苦,就要從「生」解脫,「死」便不會發生。涅槃能解脫生與死。

  【注釋】

  (1) 苦處(apAya):投生于地獄道或畜生道,是一種心的痛苦狀態 ,缺乏可帶來快樂的善業。

  (2) 叁十叁天(TAvatimsa):佛陀爲過世並生于叁十叁天的母親講述阿毗達磨的天界,此處也是到達涅槃的比丘們在禅修中死亡後投生的地方。

  (3) 般涅槃(parinibbAna):完全證悟者的色身死亡時,其因緣和合存在的消逝。

  (4) 受八戒或十戒的在家人(anagArika):在佛教國家受八戒或十戒的在家人。他們通常穿著白衣,剃除須發,住在寺院中協助僧尼。

  (5) 八戒女(SIlashin Nun):緬甸系統的女性出家人,持守八戒或十戒,剃發、穿粉紅色或棕色的僧袍。

  (6) 行舍智(sankhArupekkhAJANa):對一切深刻地理解「舍」,在傳統進程中是觀的最高階段之一。一種微細的、平衡的心態,不會因爲樂、苦經驗的交替所困擾。

  

《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