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觉支,成觉悟者—修习七觉支的方法》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若能充分发展七觉支,便可止息轮回之苦,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止;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
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第 1 觉支 念
第一个觉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让人误解的消极涵意。「念」必须是充满活力与直接面对的,在密集禅修时,我教导「念」应跳到所缘上,完全地覆盖、穿透,不错过任何部分。为了表达这积极的感觉,我常将之译成「观察力」(observing power),而非「念」(mindfulness)。然而,为了简化的缘故,在此我仍会继续使用「念」一字,但我希望读者们记住它应有的积极特质。
要充分了解「念」,可由特相、功能与现起等三方面来检视,这三者阿毗达磨──佛教的描述──用来描写心所的传统分类。我们在此会运用它们来学习每个觉支。
念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非表面的﹞
念的特相是非表面的,意指念是很深刻且深奥的。如果我们丢个软木塞到河里,它会在河面上下摆动漂浮,顺流而下;假如丢的是块石头,它立刻会沉到河底。同样地,念确保心会深深沉入所缘,而不会从表面上滑过去。
假设以腹部为所缘而修习四念处,你努力保持稳定,集中注意力,心因此不会滑开,反而深深地沉入起伏的过程中。随着心穿透这些过程,你会明白紧张、压力、移动等真正的本质。
﹝功能──时刻不忘所缘﹞
念的功能是将所缘放在心上,既不忘却,也不会让它消失。当念出现,将会注意到正在发生的所缘而不忘失。
为了让念的特相与功能──非表面的与不忘失──在练习时清楚出现,我们必须努力了解并练习念的第三层面──现起,它会培养并带领其它两者。念最主要的现起是「面对」──它让心直接面对所缘。
﹝现起──面对所缘﹞
就如你沿着街道走,遇到一位旅者迎面而来;当你在禅修时,心应以此方式遇见所缘,唯有直接面对所缘,真正的念才会生起。
据说人类的面貌即是此人特质的指标,如果你打量某人,那么仔细地看着他的脸,便可做初步的判断。如果不仔细检查面貌,注意力被身体其它部分引开,便无法准确判断。
禅修时,你必须同样仔细地(如果不能更锐利的话)来看观察的所缘。只有当你极细心地看着所缘,才能了解其真正的本质。当初次看到时,会有个很快的、全面性的印象;如果更仔细地看,便会发现眉毛、眼睛与嘴唇等许多细节。首先你必须以整体的方式来看,然后细节才会渐渐清楚。
同样地,当看着腹部的起伏时,你要先看整个过程的全貌。首先,让心面对腹部的起伏,在成功几次之后,便能看得更仔细,细节将毫无困难地显现,犹如历历在目。你会在起伏中注意到不同的感觉,例如膨胀、压缩、冷热或移动等。
随着行者一再重复地面对所缘,他的努力开始开花结果。念开始生起,且渐渐坚定地确立在观察的所缘上,没有任何失误,所缘不会从观察中脱离,既不溜走,也不消失,更不会因失念而遗忘,烦恼无法潜入念的强大屏障。如果能长时间保持正念,由于烦恼消失,行者便能发现心非常清净。免于烦恼攻击即是念现起的第二种状态。当念持续而重复地活动,智慧便会生起,就能洞见身心的真正本质。行者不但会了解腹部起伏实际体验到的感觉,还能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各种名色的个别特相。
﹝看见四圣谛﹞
行者会直接看到一切名色都有苦的特相。此时,可说看到第一圣谛了。
看到第一圣谛时,也会看到其余的三圣谛,使我们得以在自身的经验中,观察到与经典所说相同的经验。由于在名色发生的剎那保持正念,就不会生起渴爱,随着舍离渴爱,便看见第二圣谛──渴爱是苦的根源,渴爱消失,苦亦消逝。当无明与其它烦恼消失止息,便看到第三圣谛──苦的止息。当念或慧现起时,这一切都会剎那地发生。见到四圣谛表示八正道支的开展,这样的开展于正念的每个剎那同时发生。
因此,可以说在某个层次上,行者会在念或智慧现前的任何时刻,见到四圣谛。这将带我们回到前述觉支的两个定义,念是含有洞见实相真正本质的心的一部分,也是觉悟知见的一部分。它会出现在了解四圣谛者的心中,因而称为觉悟的因素──觉支。
﹝近因──念﹞
念的第一个近因,莫过于其本身。当然,禅修初期较弱的念,与修习达到较高层次的念,两者间还是有些微差别,后者能强大到足以导致觉悟。事实上,念的发展是个简单的动力,一剎那的念引发下一剎那的念。
发展念觉支的四种方法
注释书指出四种其它的因素,可以加强、协助念的发展,直到它足以堪称为觉支。
﹝一、念与正知﹞
首先是念正知(satisampajaJJa),通常译为「念与正知」。此中的「念」活动于正式的坐禅中,观察主要所缘与其它所缘。正知(sampajaJJa)是指更为广义的念──注意走路、伸展、弯曲、转身、侧视,以及一切组成日常生活其它活动的念。
﹝二、远离无正念的人﹞
第二个发展念觉知的方法,是远离无正念的人 。
﹝三、选择具有正念的朋友﹞
第三个培养念的方法,是结交具有正念的人,他们可以成为激励人心的泉源。在一个重视正念的环境中,花时间与他们相处,将使你的正念增长并加深。
﹝四、将心向于正念﹞
第四个方法,是让心倾向于活力充满的念。这意味着有意识地将念视为第一优先,在各种情况下提醒心回到正念。这种倾向非常重要,它创造一种不忘却、不茫然的感觉。你要尽可能地避免那些特别无法让念加深的活动,你大概知道这当中有许多选择。
行者需要做的只是觉知当下发生的一切事情。在密集禅修中,这意味着你将放下社会关系、书写与阅读,甚至读经。吃饭时,要特别注意不落入习性的模式中,你要一直思考时间、地点、食量,以及吃的食物种类是否真的不可少,否则就须避免重复不必要的模式。
第 2 觉支 择法
择法是审查「法」
我们说心被黑暗笼罩,一旦观或智慧生起,光明便会来临。光明使得名色显现,让心可以清楚地看见它们。就如在黑暗的房间中,给你一支手电筒,你便能开始看到房间内的东西。这意象说明第二觉支──「择法」(dhamma vicaya)。
「择法」一词也许需要加以解释。在禅修中,它并非借着思考过程来完成,而是直觉的──一种有辨识能力的慧,可辨别法的特性。巴利语 vicaya 通常译为「审查」(investigation),也是「智慧」的同义词。因此在修观中,真正的「择法」不可能什么也未揭露出来。当择法出现时,审查与智慧同时生起,两者是一体的。
我们要审查的是什么?要研究什么?我们要审查「法」。「法」有许多涵意,且是个人可以亲身体验的。通常「法」指的是现象、名与色,同时也意味支配现象运作的法则;而「佛法」则特别是指佛陀的教诲,佛陀了解「法」的真正本质,并帮助他人追随他的道路。依据注释书的解释,「法」在审查的情况下别具意义,它是指每个所缘中所呈现的自相或特质,以及与其它所缘共通的共相。因此,在练习中,我们必须去发现自相与共相。
择法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了解「法」的真正本质﹞
择法的特相,是经由非智力研究的辨析、分别,以了解「法」真正本质的能力。
﹝功能──驱走黑暗﹞
择法的功能是驱走黑暗,当它出现,觉知的领域将变得明亮,照亮观察的所缘,心便能看到其特相,并洞悉其真正的本质。在更高的层次中,它有完全移除黑暗笼罩的功能,让心得以通达涅槃。那么,你会明白,择法是练习中非常重要的觉支。当它微弱或消失时,就有麻烦了。
犹如走入漆黑的房间,你会感到许多疑惑:「我是否会被什么绊倒?撞到小腿?撞到墙壁?」你的心非常困惑,因为无从得知房里有什么东西,它们又位在那里。同样地,当择法消失时,行者便处于一种混乱与困惑的状态,充满成千上万的疑惑:「有『人』吗?或没有『人』?有个自我吗?或没有自我?我是否是一个个体?有灵魂吗?或没有灵魂?是否有鬼?」
你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而怀疑无常、苦、无我的教导:「你确定每件事都是无常吗?也许有些东西不像其它那么苦吧?或许有自性,只是我尚未发现而已?」你也许会觉得涅槃只是老师捏造出的神话,其实根本不存在。
﹝现起──愚痴的消散﹞
择法的现起是愚痴的消散。当择法觉支生起,每件事都变得明亮无比,心可以清楚地看到出现的东西。清楚地看见名色的本质,就不必再担心会撞到墙了。对你而言,无常、苦、无我会变得相当清楚。最后,你会通达涅槃的真正本质,而不再怀疑它的真实性。
择法为我们显示胜义法(paramattha dhamma)的特性,简单地说,胜义法即是不藉由概念的禅修,而能直接体验到的所缘。有三种胜义法──色法、心法与涅槃。
色法由地、水、火、风四界所构成,每一界有其个别、独特而固有的特性。
当我们说「表现出…… 特相」时,也可说是「有…… 的体验」,因为我们正以身体的感觉去经验这四界的特相。
地界的特相是坚硬;水界的特相是流动与黏结;火界的特相是冷热等温度;风界的特相则是拉紧、紧绷、紧张或贯穿,以及另外属于动力方面的运动。
心法也有其自相,…
《以七觉支,成觉悟者—修习七觉支的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