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P2

  ..續本文上一頁例如心有識知所緣的特相,而觸心所則有接觸的特相。

  請立刻將注意力移到腹部的起伏上,對這動作保持正念,你也許會知道它是由感覺所構成。拉緊、緊繃、壓力、移動──這些都是風界的現起,你可能也會覺得冷熱等火界,這些感覺都是你心的所緣,是你審查的諸法。如果經驗是來自直接的感知,而你又以特定的方式覺知感覺,那麼便可以說擇法出現了。

  擇法也能識別佛法的其它樣貌。當你觀察起伏的動作時,可能會自然注意到有兩個明顯的過程正在發生。一是色法,緊張與移動的感覺;另一方面則是意識──能覺知這些所緣,正在注意的心。這是對事物真正本質的一種領悟,繼續禅修,其它的了悟也會隨之生起。你會看到所有的「法」都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相。擇法覺支會引領你在本質上與每個名色所緣中,見到這些共相。

  隨著對無常、苦、無我的了悟成熟,智慧便能通達涅槃。在此情形下,「法」指的即是涅槃。因此,擇法也同時意指對涅槃有識別力的領悟。

  涅槃的特點是,它不具有可感知的諸法所擁有的共相,但有其自相──恒、常、無苦、極喜與安樂。就如其它所緣,涅槃也是「無我」(anatta),但其「無我」的本質與一般諸法的「無我」不同,並非依據苦與無常,而是極樂與永恒。當心通達涅槃,這樣的差別透過擇法──詳細審查且識別力強地領悟「法」──而變得明顯,它已引領我們到達此處,現在讓我們清楚地看見。

  ﹝近因──自發的慧﹞

  我們可能會想知道,如何讓擇法覺支生起。根據佛陀所說,只有一個起因──一定要有自發的慧──直接的領悟。爲了明了這種慧,你必須策動自己的念,敏銳地覺知任何生起的事物,心便能洞察諸法真正的本質,這項成就需要如理作意──適當的覺察。你具足正念地將心指向所緣,然後就會擁有最初的觀──直接的領悟。由于擇法覺支的現起,進一步的觀會自然依序而來,就如兒童從幼兒園到高中、大學,最後畢業一樣。

  發展擇法覺支的七種方法

  注釋書談到另外七種方法,來幫助擇法覺支的生起。

  ﹝一、多詢問﹞

  首先是提出關于佛法與禅修的問題。這意味著要找一個熟知佛法的人,並與他討論。對西方人而言,這第一項要求一定能輕易達到,因他們精通于提出複雜的問題。這是項良好的能力,有助于發展智慧。

  ﹝二、保持內、外部的清潔﹞

  第二項助緣是內、外部──身體與環境的清潔。保持內部的清潔,是指規律地洗澡,保持頭發與指甲的整潔,並確保排便通暢。保持外部清潔,是指穿著整齊清潔的衣服,並清掃整理住處。這會幫助心明亮而清晰,因爲當目光落在汙穢與雜亂無章的事物上,心便容易混亂,若環境清潔,心就會變得明亮而清晰,心的這種狀態在理想上有助于智慧的發展。

  ﹝叁、平衡的心﹞

  第叁種使擇法覺支生起的助緣,是平衡信、慧、念、精進、定等五根。(參見本刊第 73 期,頁 26-67)其中的慧與信、精進與定等四項是成對的,禅修在根本上有賴于這些成對諸根鈉膠狻

  如果信強而慧弱,便容易受騙,或因過度虔誠的想法而迷信,這是修行的障礙。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理解力太強或聰明過度,心會變得狡猾並想操縱一切,人會在很多方面欺騙自己,甚至關于真理。

  精進與定的平衡也是如此:若過度狂熱與過分努力,心會變得興奮,無法適當地聚焦于觀察的所緣上,注意力會轉移或散亂,而造成許多挫折。然而,過度專注則會怠惰、昏沈。當心靜止,看來似乎易專注于所緣上,但此時可能會放松、舒適地坐著,不久便會開始打瞌睡。

  諸根平衡是老師們必須徹底了解禅修的一個層面,才能指導學生。維持平衡的最基本方法,以及在失去平衡時重新建立的方法,就是加強維持念根。

  ﹝四、遠離愚昧的人;五、結交有智慧的朋友﹞

  第四與第五項有助于擇法覺支的是遠離愚昧、無智慧的人,並結交有智慧的人。什麼是有智慧的人?有的人可能深入經藏,而另一人也許能清明地思考事情,如果你與這些人交往,理論方面的學習定會增強,且會培養出一種哲學的態度,這樣的活動一點也不壞。

  然而,另外一種有智慧的人,能給你超越書本所能給予的知識與智能。經典告訴我們,這種人最低的先決條件,是他必須禅修,並達到生滅隨觀智的階段。如果行者未達到此階段,不消說他絕對不應教導禅修,因爲即使與他的學生交往,也無法在他們身上培養擇法覺支的生起。

  ﹝六、省察甚深真理﹞

  第六項支持擇法覺支的是,仔細省察甚深的佛法。教導我們去思考某些事,看來也許有些矛盾,基本上,是指從「觀」的角度──蘊、界、根等一切無我,去省察名色的本質。

  ﹝七、專注于擇法覺知﹞

  最後一項生起擇法覺支的重要助緣,是全心全意培養七覺支。行者應該永遠喜愛擇法,喜愛直接、直覺的領悟。記得只是禅修,無須合理化或理智化你的經驗,如此你會獲得自己身心的第一手經驗。

  

  第 3 覺支 精進

  勇猛的精進

  第叁覺支──精進,是將精力用于引導心持久、連續地趨向觀察的所緣。在巴利語中,將精進定義爲「英雄本性」(vIrAnam bhAvo),意指「英勇的狀態」。這讓我們在修習時,得以了解精進的風格與特質的概念──它是勇猛的努力。

  努力而勤勉的人,不論做什麼都有能力展現英雄氣概,事實上,是精進本身使他們具有英雄的特質。勇猛精進的人會勇敢向前,在執行所選擇的工作時,不怕面對困難。論師們說,精進的特相是在面對痛苦或困難時持久的耐性,它是一種即使得咬緊牙關,無論如何也要貫徹到底的能力。

  行者從練習一開始,便需要耐心與納受。如果來參加密集禅修,你將放下平日生活中喜好的習慣與嗜好;要睡得很少,睡在小小房間中勉強湊合的床墊上;然後起床,花一整天的工夫,一小時接著一小時地努力盤腿靜坐。除了十足刻苦的修行生活外,還必須要能忍受心中的苦──對家中美好物品的渴求。

  此外,不論何時,當你確實靜下心開始禅修,便可能經曆身體的抗拒與疼痛。假定你試著盤腿不動地坐上一小時,才就座十五分鍾,令人厭惡的蚊子來咬你一口,「好癢!」最後,你的脖子有點僵直,而雙腳則逐漸麻木。你可能開始覺得急躁,習于舒適生活的你,溺愛身體且驕生慣養,通常一覺得有點不舒服,就改變姿勢。而現在,哎呀!你的身體必須受苦,而且因爲它受苦,你也跟著受苦。

  不愉悅的感覺有種神奇的能力,會讓心精疲力竭、迷惑退縮。想放棄的誘惑可能很強,你的心也許充滿各種借口:「我只要把腳移動一小吋就好,這能增進我的定力。」或許不消多久,你便屈服了。

  精進的特相、功能、現起與近因

  ﹝特相──耐心地忍受﹞

  你需要勇猛的精進,以忍耐的特相來面對困難。如果你加強精進,心便會有力量,以耐心與勇氣來忍受痛苦。精進具有讓心清新與保持其堅毅的力量,甚至在困境中也是如此,你可以鼓勵自己,或尋求心靈相契的朋友、導師的鼓舞來增強它。多用精進滋養心,心會再次整肅與強壯。

  ﹝功能──支持疲憊的心﹞

  注釋書說精進有支持的功能,當心遭受痛苦攻擊而衰弱時,它可以支持心。

  想想一棟老舊傾頹的房子,輕輕一陣風就能讓它崩塌。不過,如果你以二吋厚、四吋寬的木材來支撐,房子便能繼續維持。同樣地,因痛苦而衰弱的心,會受到精進的支持,而生氣勃勃且警覺地繼續練習,你可能已經親身經驗過這項利益。

  受慢性病所苦的行者,可能對一般的練習方法感到困難,因爲要再叁地面對疾病會消耗身心的精力,這重擔也會令人泄氣。有病的行者經常在小參時充滿絕望與失望,並不令人意外。他們覺得毫無進步,只是一再地遭遇挫折,一切彷佛都徒勞無功。他們便會生起想放棄、離開密集禅修,或只是停止禅修的念頭,有時我以一些開示或幾句鼓勵的話來解圍,他們便會神采煥發,然後可以再次開始一、兩天。

  擁有鼓勵與激勵是很重要的,不論是源于自己或幫助自己的人,當你卡住動彈不得時,可以推你一把。

  ﹝現起──勇敢的心﹞

  ◎精進的質多比丘尼

  精進的現起是果敢、英勇、勇敢的心。佛世時有位質多(CittA)比丘尼的故事,可說明這特質。有一天,她細察身心與生俱來的苦,而受到很強的迫切感所侵襲。結果她舍俗出家,希望自己能解脫痛苦。不幸地,她得了一種慢性病,會無預警地痙攣,可能一天感覺很好,然後就突然生病了。但她是位有決心且不輕言放棄的女子,她想要解脫。當她健康時就專心努力,生病時雖然步調較慢,也仍然毫不松懈。有時她的修習非常有活力且如有神助,然而疾病攻擊時,就會退步。

  她的比丘尼同修們擔心質多對自己過度嚴苛,而提醒她要放慢腳步以照顧健康,但質多毫不理睬,繼續禅修。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她漸漸衰老,必須靠著拐杖才能四處行走,身體雖然瘦弱,但心卻強健而堅定。

  有一天,質多覺得自己實在厭倦這一切障礙,並下定非常堅定的決心,對自己說:「今天我要竭盡所能,完全不顧慮身體,不是我死,就是煩惱止息。」

  質多開始拄著拐杖,以正念一步步地往山丘上走去。衰老瘦弱的她,偶爾必須彎下身來爬行。她的心堅定且勇敢,完全地獻身于佛法,向山頂邁出的每一步、爬行的每一吋,都充滿正念。當到達山頂時,已精疲力竭,但她並未忘失正念。

  質多再次下定決心要一次消滅煩惱,否則就是被死亡所消滅。她盡可能地練習,在那天將盡時,終于達成了目標。她充滿了喜樂,帶著有力且清明的心下山,這與爬行上山的質多有天壤之別。現在的她…

《以七覺支,成覺悟者—修習七覺支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