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息觀修持法要
哲智明陀比丘
佛使比丘的著述中譯(大陸用語):
哲智明陀比丘詞彙修飾(臺灣用語):
「出入息觀」(又稱安那般那念)的修持,全程完全在呼吸上修行,不用作任何變更及移動,從始至終運行呼吸一直達到涅槃境界爲止,是最方便不過的一種修法,不必依靠外物,如遍處輪與屍體之類,再者其法溫柔,不激烈,不緊張,不可怕。不如「不淨觀」一般的難爲。所以沒有害處,絕對不會傷及身體。問題只在能夠修行與否﹖如果不能修行便不能修行,傷害絕沒有。如果有人說修持出入息觀會引起發狂,那是無稽之談,說這話的人也許誤認旁門別教的出入息觀,以爲是本佛教的出入息觀,那並不是佛世尊宣說而記載于巴利聖典上的真正佛法,如本書所根據講解的一般。本門出入息觀絕對無害,如果修行的人真的發狂的話,那個人必定先有狂病,而動用心神時抵觸神經發作。另一個原因便是其人修行的目的並不在斷滅煩惱,而只妄求神通法力,希圖財利,這是會引起狂病的。 所以發狂的原因有二:一乃居心不正,違反修行定止正法,妄修旁門「利欲邪法」,導致邪魔附體;一乃其人已經有狂病在先,習法時動用「心神」而引起狂病發作。
至于普通的人【注一】修行真正佛門出入息觀,是不會發生狂病的。這是習法的人所必須知道的一般情形。
現在,再來研究出入息觀十六階的內容,本佛門出入息觀一定要有十六階,無論載在那一部經典都是一樣,也許有其他不同方式的出入息觀,但那並不是佛世尊所傳,是屬于旁門別教的,真正出于巴利聖典的出入息一定有十六階。學者必須知道這十六階的內容,究竟修的是什麼﹖第一段最初四階是修心使達到禅定,在這四階上學習調節呼吸,平衡氣息,結果進入禅定,這是第一段初四階的概況。接下第二段四階,是觀察由禅定而生的「喜樂」感受,使其知道這些都是思想的來源,促使心情蕩動不安,而明白什麼在支配著心,其有四階,即第五階至第八階,成爲一段。至于第叁段乃觀察心的變化,而試行禦心達到種種所需的意境,也有四階爲一段,即第九階至第十二階。到了最末的第四段,乃觀無常,屬于慧而不止于定,要用智慧觀察無常,直至心生厭念,離貪欲,結果得到解脫。這是最後一段的概況。至于詳細內容解釋如下:
第一段:身觀念處
第一段調節呼吸亦即調節身體,使心平定,稱爲「身行定止」而達到「叁摩地」(禅定)。因身行定止而達到禅定,便立刻得到安樂之果,但是暫時性的,其課程分階如下:
一、認識長呼吸爲一階。二、認識短呼吸爲一階。叁、認識呼吸支配身體爲一階。四、調節呼吸使其逐漸平息,而結果達到禅定爲一階。必須根據這四階要點學習修行,一直達到閉眼即得的地步。即第一階要學習觀察長呼吸每一角度的一切詳情,如什麼是長呼吸﹖發生時有什麼感覺﹖對身體有什麼影響﹖等等。這是第一階應學的課程。
第二階同樣的觀察短呼吸的一切詳情,在運氣、感覺及對身體的影響等方面,與長呼吸作一番比較。兩種呼吸反複運行,互相比較,結果便會洞識呼吸,明了呼吸,知道呼吸的因,知道呼吸的果,知道呼吸的影響力,必須如此認識呼吸。因爲眼前我們對呼吸認識還不夠,所以應該和它打交道,與它混熟。第一階便是和長呼吸混熟,第二階也和短呼吸混熟。
及至第叁階,便觀察這兩種呼吸對身體的關系,稱爲「身行」即身體的支配者,與身體有連帶關系。如果呼吸粗急,身體也跟著粗急即局促不安;如果呼吸溫柔,身體也跟著溫柔,即寂靜安定。呼吸長是正常的表現,故長呼吸能助身體進入正常;呼吸短是不正常的表現,當身體不正常如發怒、疲勞、心情沖動時,呼吸便跟著短促,反之呼吸短促不正常,身體也跟著不正常,知道這些呼吸一直支配著身體的秘密,爲第叁階應學課程。巴利聖典稱爲「知道一切身」,便是知道呼吸支配身體的一切情形與原理。肉體稱爲身,呼吸也稱爲身,兩者不能分開,必須知道兩種身的一切,才可稱爲「知道一切身」。而且每一種身中又分出種種相,必須每一項都詳觀明察,直到明白開悟這兩種身同屬一體的真谛。在每一呼每一吸上運行觀察,完成第叁階課程。
至此便可繼續修持第四階禅定。第四階之所謂「身行定止」,便是調節呼吸使其逐漸逐漸的平息,在每一呼每一吸上用功修行,呼吸逐漸平息,身體也跟著逐漸靜定,心因此而達到禅定。
這一階藏有秘訣比別階殊異。第四階修行方法也可稱爲秘訣或善巧,亦即現代之所謂技術,乃用技巧而使呼吸逐漸逐漸地平息。
其法便是在開始運行長短呼吸時,對它慎密地監視,好象在跟隨著它走一樣,知覺一直緊跟著氣息上下奔走不離。設定兩個距點,上方在于鼻端,下方在于肚臍,這只是假定而已。我們吸氣進時氣息從鼻端進入一直達到肚臍,以此爲終點別處不管,呼氣出時氣息又從肚臍開始走出鼻端,以氣息上下奔走摩擦所得的感覺作爲追蹤的目標。這樣便可得到兩點知識,即吸氣以何處爲起點何處爲終點,呼氣又以何處爲起點何處爲終點。這樣坐觀一段時間,好象追走一樣。
氣息走進時知覺也跟著從鼻端走到肚臍,氣息走出時知覺也跟著從肚臍走到鼻端,假定有一條空管從鼻端通到肚臍,氣息在這條空管裏來回奔走,知覺也緊跟著氣息來回奔走,這樣設想就不會感到困倦。
開始學習的人大都會用力呼吸,起初發出「嘶!嘶!」的聲音,及後聲音慢慢減低,最後只剩絲微鼻聲而已,在旁的人可以聽到,其息如何均勻。這可以辨別工夫之深淺,凡屬行家都會這樣。這叫作「跟走」,即知覺觀注著氣息一呼一吸的來回奔走,好象緊跟著隨走一般。如果能修到知覺緊跟著氣息不放,堅定不移,不會走失,便算是完成了「跟走」的一步。
接下來一步叫作「守觀」,即知覺不再跟著氣息上下奔走了,只堅守在一個適當的地點觀望。這個適當的地點就是鼻端或鼻門,知覺在鼻門守觀,氣息走進鼻門時便立刻知道,但並不跟著走,坐著觀望而已。氣息由肚臍走出鼻門時,也同樣守在鼻門觀望,不跟著走。如此知覺也不會走失,只要守觀得定。不過有一段時間必須注意,便是在氣息走進鼻門到終點而還沒有呼出之前,有一個停頓時間必須提高警惕,以防知覺走失,呼氣時也一樣。不過在「跟走」的一步鍛煉得好便無問題。如果第一步鍛煉不好,下一步也跟著不好。所以最要關鍵在于每一階每一段都要循次熟練,不可馬虎,才能獲得良好功果。這是學者所極需知道的。現在已經停止跟走,只在鼻門守觀,應如守門人嚴坐執行職守一般,瞪眼觀察出入門戶的人,瞬眼不離。氣息運行時,粗也知其粗,細也知其細,進也知其進,出也知其出,這便是守觀。
第一步「跟走」。 第二步「守觀」。 如此分步已夠。如果要再詳細的分析也可以。不過不需要。 守觀的一步練習純熟了,便可繼續修持觀照相境。以內眼觀視鼻端。不過以前觀察的是氣息,現在心已經堅定了,在鼻端逐漸浮現出相境,代替氣息的存在。但這相境只是幻相而已,有的如珠球,有的如日月,只要能夠凝構容易觀察,什麼相體【注二】都可以。而且這些相境隨人而異,有如閉著眼睛時所見到的光影一般,有種種的形色,有的好象一粒日光下的露珠,有的好象一面光網,有的好象一片白雲,有的好象一輪月亮,不一而足。這些都是心造的幻境,並不是實體,作用在于訓練心的定力。如果修到了這個階段,表示氣息已經十分柔微,身體也更加定靜。試從頭作一番比較,當我們修「跟走」一步,知覺跟著氣息走,心已經定靜了一個程度,再修「守觀」的一步,知覺集中在一點,心身更加定止高一級,現在能夠凝構相境,那便愈更定止了。這就是秘訣或技巧,引導心逐步逐步的定止,而達到了「取相」【注叁】的階段。
接下去便是運心變化相境,達到隨心現化的地步,稱爲「似相」【注四】。及後再運心變化所得相境,使它作種種需要的形體,這也叫「似相」。禦心達到「似相」境界的方法,便是由內觀所見到的相體,在每一呼每一吸上逐步運心修練,其有四步課程。如果修完了這四步課程,便等于完成了禦心、禦身及禦氣的工夫,原來調節呼吸其效果連及于身,身受調節其效果連及于心,心、身、氣同時齊被調節。所以到了這個階段,氣平息了,身也平息,心也平息了,一切都平息了。余下的唯有修持禅定而已。達到禅定的先決條件便是先要習熟「似相」,能變化相境操縱自如,然後攝念定觀在一個明晰的化相上,修到了這個地步,可說一切已經齊備,就此可以提覺禅支了,這就是說我們的心已經鍛煉到十分精純,達到能夠控製自如的程度,可以開始提觀地五種感覺,術語叫作「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禅支。這些名詞有的人能記得,有的人過目即忘,不能記得的也不要緊,只要知其義便算。「尋」的解義是心觀注于所緣的感覺,如眼前心正在注視著所凝構相境上,相境是所緣,心系于所緣便是「尋」。心滲透于所緣叫作伺。在同一時間,又會發生歡喜的感覺,有如作事成功時覺得十分滿意的情境一樣,隨人而異,有的喜在心頭,有的喜露于形色;這叫作「喜」。同時又因定靜而感覺到安樂,心曠神怡,這叫作「樂」。這時心集中在一處,堅定不移,不動不搖,這叫作「一境性」。觀見「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種感覺,一齊而生,表示心已經定止,達到初禅或第一禅的境界,心系于所緣也知道,心滲透于所緣也知道,喜也知道、樂也知道,心集中于一境也知道,五種禅支完全感覺到,這便是第一禅地的特征。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觀察修持,這一階最難修,因爲太過精微,如果有雜事紛擾便修不成;但也不一定,關鍵在于修持的人耐性如何,有忍耐力的不妨埋頭苦修,便是在家也好,只要有空便可找比較安靜的地方修練…
《出入息觀修持法要(哲智明陀比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