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行定與安止定
慈濟瓦法師講
鄭栢青譯
按:慈濟瓦(Sujiva舍棄我)法師是一位馬來西亞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獻身于佛法內觀的教導。法師在1975年完成大學學業不久後,就出家。在修習的過程裏,受教于多位禅學師父,包括班迪達大師(Sayadaw U Pantida)。自從80年代的早期,駐錫在寂樂苑Santisukharama)教導內觀迄今已有15年。本文原是1993年1月法師于馬來西亞Kota Tinggi的演講,並經菩提色拉(Bodhisara)比丘整理,刊載于〝Vipassana Tribune〞,1996.7. Vol.4。
前些日子,我們提過四念處,佛陀告訴比丘們,勤修正念,並以達成禅那(jhanas)。從這裏,我們將談談寂止禅(samatha奢摩他)和內觀(vipassana 毘婆舍那)的修行,以及如何進入內觀,而最終從輪回中得到解脫。
兩種禅定
有兩種禅定的修行法:第一種,稱爲寂止禅。修習者先以專注或寂靜的修習做基礎,意思是他們修習純寂靜禅定。例如:遍處(Kasinas,即取相觀〔visualisation〕)、不淨觀,在《清淨道論》裏有四十個起觀對象,他們通常修習到至少達到近行定(upacara samadhi)或達到諸禅定,禅悅的境地。當他們達到此定力後,更深入的修習內觀。
第二種,稱爲純粹內觀(suddha vipassana yanika),純內觀修習法,這類修習者不經由純寂靜禅的修習,既不進入近行定,也不進入安止定,修習者直接趣入靜觀(Contemplation)心與身,從這裏修成內觀剎那定,這種定力相當于近行定,依這剎那、剎那的定力,也能趣入道果智(magga-phala)的開悟。
另外還有一類,修行以上兩種禅定共同發展,修習者不單獨的修成其中任何一種定力,而是交替的修習,端視哪一類較爲合適自己。通常一般所說的禅定,多指前面兩種:寂止禅和純內觀。你可發現以上兩種禅法,佛陀都曾教導過,可在叁藏經典裏找到這些教導,有些例子,佛陀教導在入內觀之前的寂止禅,其它的例子是,他教導直接修習四念處,而不經由禅那。有許多上述的例子,可在叁藏經典找到。假如你問,哪一種較好?較理想?最好是你知道所有四禅八定以及所有道果,但這通常是不可能的。第一點,你必須找到一位合適的老師,他能教導你所有這些。第二點,你要有時間去實踐,而這些也都很難達成的。有時候,你能夠修一段時期的內觀,就像我們在此修的一樣,而後,在合適的時間也修習純寂止禅。有些人發覺,內觀已經夠好了,這意謂著,他們持續修習且獲得進展。而他們全然不需進入寂止禅。某些人發現,在修習內觀之前,需要某種程度的入定,但是最終他們還是必需經由內觀而獲得開悟,無論如何,你要多修習,就得多花時間。當然馬哈希禅法的傳承,是強調內觀的,並非這些老師不懂寂止禅。從前我在緬甸修習,有許多老師可以正確的教導四十種寂止禅的觀注目標,在好幾年後,我問他們:「爲何你不教我寂止禅?我也想學習寂止禅。」他們回答我說:「內觀更重要,當你成就內觀,而後你可修習任何寂止禅。」理由是,絕大多數的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修習各種禅定,即使你是一位比丘,你也沒有全部的時間去修習,你會牽涉其它事情,最重要的是,在這一段進修期間,我們要盡可能的學習內觀。
據我們的了解,寂止禅的密集修持,比起內觀,通常要花更長的時間,因此,這裏只強調內觀,況且一般在家人比出家比丘更少有時間去修習那最重要的。同時依照我們的了解,要成就寂止禅,是非常的困難。此外,可能花些時間去達成你所需的寂止禅,目的必需適當,你也須有這方面的潛在能力。
現在,我們回到禅那的主題,當我們提到禅那,不必意謂著單指發生在純寂靜定的奢摩他等定境而言,它也可存在內觀中的禅定經驗。所以有所謂的奢摩他,意指一種純寂靜禅定所産生的專一定境,以及內觀,另一型態的甯靜、專一定境,發生在內觀中。
禅那的定義
對于禅那的一般概念是什麼?禅那普遍的解釋是:強烈的專注于目標。這裏,我們引用馬哈希法師所著的《*輪》(The Wheel of Dhamma)書中所說的:
「禅那的意思是,接近的觀察一個目標,以固定的注意力,集中的專注于一個選定的禅定目標。例如:以寂定的數息觀,會提升至寂止禅境;然而,注意心和身的自然特征,靜觀他們的不恒常、不滿足和不堅固性,則屬于內觀。有兩種禅:寂止禅與內觀。固定的專注,發展趣入寂靜定者,稱爲寂止禅。靜觀法的叁種特征則屬內觀。也有叁種叁昧(samadhi,或稱爲定):剎那定、近行定和安止定。」
另外一本班迪達法師(Sayadaw U Pandita)的著作中指出,禅那就好像心黏著在目標上,好像是拿一根細木棒去刺穿一片樹葉,或者,好比輕柔的黏住一物,移近看看它是什麼?因此,當心固定住一個目標時,它像穿透目標,並且趨向它,黏住它。這是自然的禅那,這是一種固住的、深的定。
端視你如何的使用它,禅那指謂不同的東西,就像你說到定,就有正定與邪定,它一樣是定,只是有不同的經驗。
首先,我們看看一般所說的奢摩他,它如何生起?就像書上所描述的那樣,寂止禅可分爲兩種定:一種是近行定,另外一種是安止定。在這裏禅那和叁昧是同一個意思。「安止」的意思是固住不動的定,意即心與目標單一化了,「近行」的意思是接近,意即接近固住不動的定。
近行定
我們需要了解,近行定的範圍是很廣的,很廣的層次存在于近行定,它涵蓋了許多的經曆體驗,隨著不同的目標而有不同的體驗。一般而言,當一個人達到了近行定時,五蓋就被抑製住了,就是說當定力達到這個層次,貪、瞋、怠惰與遲鈍、憂慮與焦慮、疑不會升起。當定力達到這個階層,五蓋被推到一邊(雖然他們在出定後,又會回來),這樣我們才能夠說,已入初近行定。因爲推離染著或覆蓋的功能獲得滿足。假如你想進入內觀,你能夠以敏銳且安甯的心去觀照。
當五蓋被推到一邊或是被抑製住了,這並不表示已達到近行定的最深層。在這瞬間的前後,仍然聽到聲音的來、去。在這點上,仍有些身體的形態概念。比方說:假如你在觀照出、入息,而你達到一境性,在這裏五蓋不存在,心很清晰且安甯,在這階段裏,你仍有身體的形態概念。當聲音來時,你仍聽到他們,雖然可能不響亮,或有時很模糊不清,這是低階的近行定。
但是能更進一層的話,當你說近行定已接近入定(absorption)了,不意謂近行定是弱的,而是能更強壯,舉個例,一個人或是觀照出、入息,或是內心吟誦〝itipiso…〞或是作慈心觀,散布愛心,慈心給某人,一段時間後當以正念,以慈悲觀,以察覺的心去修習,他的心將愈來愈甯靜、安止,心變得愈安止,他會忘掉身體,全能不感覺身體,心變得很柔軟、很安靜、很專注,同時也很光明,他會忘了他的身體,他全然不感覺到他的身體的存在,也全然聽不到聲音,他祇知道心仍存在而且平靜,無論在呼吸上、在送愛心給某人時,或可能呈現取相(visualisation)時,例如:光明,心沒有移動,心仍然存在,很平靜,他不能聽到任何聲音,他也不知道他在哪裏,但他知道他是在專注于目標,假如他想要思考,他能夠思考,假如他不想思考,他也能夠不思考。通常在這一階層,心就像一個人漂浮著,像半醒半睡狀態,但它又不是真正的睡著了,這種平靜的狀態構成了近行定。
如此,定的發展過程,在達成近行定之後,五蓋被置于一邊,在達成真正的入定正受之前,定的發展需要更進入,以達到安止定。在特定的目標,你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且愈來愈細微。舉個例,入初禅之前的近行定與入二禅之前的近行定,兩者都是近行定,但卻有不同的體驗。同樣入叁禅、四禅之前的近行定,也是不同的經驗。定力會愈來愈細致且平靜,目標也愈來愈細微。所以近行定在各階層裏,有截然不同的體驗。我們舉個例:從修習遍處禅定目標,如:顔色、地遍處等。以持水遍處觀爲例,水遍處觀涉及水在心中顯相,在達到心境專一之前,升起的訊息稱爲「相」(nimitta),內心訊息稱爲「取相」(Uggaha nimitta),取相是「抓住目標」,意思是它直接複製你所見的水相。當你取相時,你的心已經很平靜了,通常在這階段,你不能想這想那的,這是因爲當你想這想那的同時,你不僅看到了水,也同時看到其它東西了,你可能看見魚在水裏遊,甚至看到蟲在裏面動,有時你可看見你的朋友在水裏遊泳。假如你的欲念升起,你甚至看到婦女在水裏遊泳,你可清晰的看見他們。
當你有取相,你可清楚的看見水相,但水可能在流動,你看見水在動,而心與水合而爲一,就如同心爲水,水爲心一般,而且它會流動,這時還沒有接近喜樂專注(blissful absorption),仍有些距離,但心幾乎能與水合而爲一,並且黏著在水的表面上,你不能夠想任何東西,你沒有身體的概念及任何東西。你聽不見外界的聲音,你也無法知道你在哪裏,這時的相稱爲「取相」,抓住的相。它是近行定,但還不是個很接近禅那的境地。從這裏,在你達到禅境之前,你要能了解寂止禅定必需如此的深度,如今如果一個修持水遍處觀的人,當取相升起時,心與相是一體的,心是水,水是心那般,這時的心還未完全靜止,將會移動。這意指水就是心,心即是水,仍在移動,此時你會發覺,這有點像內觀的經驗,可是又不完全相同。另外的例…
《近行定與安止定(慈濟瓦法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